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2)
卷之三 (2)
1. 卷之八
2. 腳氣門
3. 論
腳氣之病,《內經》無名,兩漢間為之緩風,至後來始名腳氣。其症自氣衝穴隱核間起,延及兩足脛腫,或發寒熱,狀若傷寒,筋攣掣痛,漸至足脛腫大,如瓜瓠之狀。原其所由,盡因濕熱所致,但因土地之殊,故有內外之異。蓋東南土地炎熱,人之膚腠疏豁,且地卑下,濕氣漫漫,行坐之間,無處不至,濕從下起。
是以下元虛弱之人,濕氣乘虛內襲,故自足先。又有負重遠行,氣傷汗泄,腠理不閉,或偶值沖冒雨露,或浴寒泉,以致水濕之氣乘虛入襲,鬱而為熱,致成此症,乃是外感。西北之方,天道寒涼,人之皮膚腠理雖是至密,但多飲膠醇酪酒以拒外寒,醉時濕熱就下,氣不能拘,積久而成此症,乃是內傷。其因雖有內外之殊,而濕熱為病則一。
故先哲多用白朮、蒼朮以燥其濕,知母、黃芩、黃柏以去其熱,當歸、白芍、地黃以調其血,檳榔、木瓜以行氣,羌活、獨活利關節以勝風濕,加以木瓜、防己、牛膝以為引導之藥,如當歸拈痛湯之類。又《針經》云此症大宜灸焫,以導濕熱外出,學者宜致思焉。
白話文:
關於腳氣這種疾病,在《內經》中並未有明確命名,到了兩漢時期,人們稱之為緩風,後來才正式命名為腳氣。這種病症通常開始於氣衝穴附近的隱核間,隨後蔓延到雙腳的小腿部位,導致其腫脹。有些患者會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,看起來就像得了感冒,伴隨著肌肉抽搐和劇烈疼痛,病情進一步惡化時,小腿會腫脹得像瓜或葫蘆一樣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由於濕熱所導致,然而,因為地域環境的差異,導致病因有內外之分。
在東南地區,氣候炎熱,人的肌膚毛孔較為開放,加上地勢低窪,周圍濕氣瀰漫,無論是行走還是坐下,無處不在的濕氣就會趁虛而入,從腳部開始。另外,對於經常扛重物長途跋涉的人,他們因勞累而出汗,導致毛孔無法正常閉合,偶爾遇上淋雨或泡冷水,也會讓濕氣乘機侵入,與體內熱氣結合,形成這種病症,這就是外感。而在西北地區,天氣寒冷,人們的皮膚毛孔雖然緊密,但為了抵禦寒冷,他們往往大量飲用含酒精的飲料,醉酒時,體內的濕熱就會向下移動,失去控制,長期下來就會形成這種病症,這就是內傷。雖然病因有內外之別,但濕熱引起的病症卻是一樣的。
因此,古賢多採用白朮、蒼朮來去除濕氣,使用知母、黃芩、黃柏來消滅熱氣,用當歸、白芍、地黃來調理血液,檳榔、木瓜來促進氣血運行,羌活、獨活來舒緩關節,以對抗風濕,再輔以木瓜、防己、牛膝等藥材作為引導藥物,例如當歸拈痛湯等方劑。此外,《針經》記載,這種病症非常適合進行灸療,以幫助濕熱之氣排出體外,學習者應深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