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附方
補陰丸,大補陰丸,俱治腎虛腰痛。並虛損門。
二陳丸,治痰飲腰痛。痰門。
四物湯,治血虛腰痛。血門。
桃仁承氣湯,治瘀血腰痛。傷寒門。
復元通氣散,見氣門。
補腎丸,見耳門。
建中湯,虛損門。
五積散,白芷(兩半),陳皮(二兩),桔梗(三兩),枳殼(三兩),川芎(兩半),茯苓(兩半),甘草(一兩),肉桂(一兩),白芍(一兩),半夏(一兩),當歸(二兩),麻黃,乾薑(三兩),蒼朮(八兩),共為末,每五錢,姜三片,蔥三莖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【附錄配方】
-
補陰丸和大補陰丸,都能治療因腎虛導致的腰痛。這些都歸類在虛損類病症。
-
二陳丸,適用於治療由痰飲引起的腰痛。這歸屬於痰類病症。
-
四物湯,用來治療血虛型腰痛。此類病症歸屬於血門。
-
桃仁承氣湯,主要用於處理由瘀血導致的腰痛。此方在傷寒類病症中有詳細記載。
-
復元通氣散,請參考氣門部分。
-
補腎丸,詳情可參閱耳門部分。
-
建中湯,適用於虛損類病症。
-
五積散:配方包含白芷(兩半),陳皮(二兩),桔梗(三兩),枳殼(三兩),川芎(兩半),茯苓(兩半),甘草(一兩),肉桂(一兩),白芍(一兩),半夏(一兩),當歸(二兩),麻黃,乾薑(三兩),蒼朮(八兩)。以上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配合三片薑和三根蔥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2. 口症門
3. 論
口者,脾之竅。經云: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是也。但口內司藏府,外納五味,是以口之在人,所關甚大,故先哲謂禍從口出,病從口入。又云:守口如瓶。又云:爽口作病。《內經》又云:陰之五官,本在五味;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以此觀之,安得而不謹哉。是以善養生者,必須寡言語,使元氣不妄外泄;節飲食,使五味不致內攻。
一有失節,口病生焉。是以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甘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胃熱則口淡。又有謀慮不決,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;又有脾胃氣弱,木乘土位而口酸者;又有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,生瘡膿潰,如傷寒狐惑之症是也。為病種種不同,治宜推求各類而療。
白話文:
[討論]口是脾臟的出口。古籍記載:中央屬黃色,與脾臟相通,開口在嘴,這就是所謂的「脾之竅」。然而,嘴內主管著內臟,外部則接收五種味道,因此,人的嘴關乎的事情極大,所以古人說「禍從口出,病從口入」。又有「守口如瓶」、「爽口作病」的說法。《內經》也提到:陰性的五官,其根本在於五味;陰性的五臟,受傷害也來自五味。由此看來,我們怎麼能不謹慎呢?
因此,懂得養生的人,必定要少說話,以免元氣無端外洩;節制飲食,避免五味對身體內部造成侵害。
一旦飲食失去節制,口腔疾病就會隨之而來。例如,肝臟過熱會導致口中發酸,心臟過熱會感到口中苦澀,脾臟過熱會感覺口中甘甜,肺臟過熱會有口中辛辣感,腎臟過熱則會感到口中鹹味,胃臟過熱則會感到口中淡而無味。
另外,如果思慮太多無法決定,肝臟的熱會轉移到膽囊,也會導致口中苦澀;脾胃氣虛,肝氣過盛壓迫脾胃,也會導致口中發酸;膀胱的熱轉移到小腸,影響消化系統,進而導致口腔潰瘍,甚至出現傷風感冒或類似狐惑的病症。這些病症各有不同,治療時應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