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七 (1)
卷之七 (1)
1. 耳症脈法
兩寸脈浮洪而渙溢,兩尺脈短而微,皆屬陰虛,法當補陰抑陽為主。
寸脈洪數,心火上炎。
兩尺脈洪數,乃相火上炎,其人必遺精,或夢與鬼交,兩耳蟬鳴或聾。
白話文:
[耳疾的脈診方法]
如果手腕兩寸處的脈象浮大且散漫,而兩尺處的脈象卻短小且微弱,這都屬於陰氣不足的情況,依照治療原則,應以滋補陰氣、抑制過旺的陽氣為主要療法。
若手腕寸關的脈象洪大且跳動快速,顯示心臟的火氣上升。
如果兩尺處的脈象洪大且跳動快速,這是下焦之火(相火)上衝的現象,患者可能會有遺精的情形,或是做春夢與鬼魂交合,並可能伴有耳鳴如蟬或聽力下降的症狀。
2. 治耳聾大法
耳屬足少陰,為腎家之寄藪,所主者精,若精元充足,則耳聞而聰,苟精脫腎憊,則耳鳴耳閉之症作矣。多因陰虛火動,用補元虎潛丸,或滋陰大補丸皆好。雖然,又有氣厥而聾者,乃濕熱鬱於耳中,而作腫痛,宜涼膈散加酒炒大黃、黃芩、酒浸防風、荊芥、羌活,若是耳中水流,加枯礬吹之。
凡耳鳴,必用龍薈丸,若氣實人用檳榔丸,或神芎丸下之,如濕痰致聾亦可通用。
如耳中哄哄然,亦是陰虛火動。
有挾風而聾者,有勞損而聾者,不可不分,蓋十二經脈皆上絡於耳,苟諸經氣血適有交併,則氣逆而為厥,厥氣鬱入於耳,是為厥聾。其狀則有眩冒之症,況耳又為宗脈之所附,苟宗脈虛,則風邪乘之,遂使經氣痞而不宣,是為風聾,其症則有頭痛之狀。如勞役傷其氣血,淫欲耗其精元,神瘁力疲,昏昏瞶瞶者,謂之勞聾。
如耳屬風邪與元氣阻搏,其聲嘈嘈,眼見火光,謂之虛聾。如熱氣乘虛,隨脈入耳,聚熱不散,而成膿汁,謂之膿耳。又有耳中津液為風熱搏之,致使津液結凝,或攪塞耳中,謂之疔耳。前是數症,腎脈可推,蓋風則浮而盛,熱則洪而實,虛則澀而濡。治療大法,風為之疏散,熱為之調補,若邪氣屏退,再用通耳調養腎元諸劑以理之可也。
白話文:
[治療耳聾的主要方法]
耳朵歸屬於足少陰腎經,是腎臟功能的反映部位,主要與人的精氣有關。如果精氣充沛,聽覺就會敏銳;反之,如果腎精虧損,就會出現耳鳴、聽力下降等症狀。這些通常是由於體內陰虛火旺所致,可用補元虎潛丸或滋陰大補丸來調理。
然而,也有因氣厥導致的耳聾,這是因為濕熱在耳部積聚,引起腫痛,這種情況應使用涼膈散,並加入酒炒大黃、黃芩、酒浸防風、荊芥和羌活等藥材。如果耳道有水流出,還需加入枯礬粉吹入耳中。
對於耳鳴的治療,通常會使用龍薈丸。如果是氣血旺盛的人,可以用檳榔丸或神芎丸。濕痰導致的耳聾也可以使用這些藥物。
耳中嗡嗡作響,同樣是因為陰虛火旺。
耳聾可能由風邪、勞損等原因引起,這需要我們加以區分。人體的十二條經絡都與耳朵相連,如果經絡中的氣血運行不暢,就會導致氣逆,氣逆進入耳朵,形成氣厥性耳聾,常伴有眩暈的症狀。由於耳朵與多條經絡相關,如果經絡虛弱,風邪就容易侵襲,使經絡功能受阻,形成風邪性耳聾,常伴有頭痛。如果勞累過度或房事過度,造成氣血耗損,精神疲憊,這就是勞損性耳聾。
耳部受到風邪和元氣的阻擋,聽到的聲音混亂,看到眼前有火花,稱為虛性耳聾。熱氣趁虛而入,沿著脈絡進入耳朵,聚集的熱氣無法散去,形成膿汁,稱為膿耳。耳內的津液被風熱影響,導致津液凝固,堵塞耳道,稱為疔耳。
對於上述各種症狀,可以通過觀察腎脈來判斷病情。風邪會使脈象浮盛,熱邪會使脈象洪大且實,虛弱則脈象澀而濡。治療上,風邪要用疏散的方法,熱邪要用調補的方法。待邪氣消退後,再用通耳和調養腎臟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3. 丹溪治耳聾活套
大抵耳聾之症,皆屬於熱,由少陰厥陰熱多所致,治法在乎開痰散氣解熱為主,如通聖散、滾痰丸之類。苟緣別因而致者,亦當分因而療。
如大病後,及因陰虛火動而聾者,並宜以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降火之劑。如因風熱鬱結而聾者,以酒製通聖散,加酒炒大黃。如因痰熱抑遏而致耳鳴者,以大劑通聖散,加枳殼、柴胡、大黃、甘草、南星、桔梗、青皮、荊芥、木通之類,合四物湯服。
白話文:
【丹溪治療耳聾的靈活方法】
大體上,耳聾這種病症,多數是由熱邪引起的,具體來說,是由於腎經和肝經熱過多所導致。治療方法主要在於化痰、散氣、清熱,例如可以使用通聖散或滾痰丸等方劑。但如果是因爲其他原因導致的耳聾,則應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治療。
例如,在大病之後,或是因爲陰虛火旺而導致的耳聾,都適合用四物湯加上黃柏、知母等能降火的藥物。如果是因風熱鬱結而引起的耳聾,可以使用酒制的通聖散,並加入酒炒過的大黃。如果是因爲痰熱抑制導致的耳鳴,那麼可以用大量通聖散,再添加枳殼、柴胡、大黃、甘草、南星、桔梗、青皮、荊芥、木通等藥物,配合四物湯一起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