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七 (2)
卷之七 (2)
1. 治耳症方
桂星散
治風痰耳聾。法當散風豁痰,通利竅。是以用麻黃、紫蘇等發表,助白芷、川芎、細辛、白蒺藜以散風,桂枝和榮衛,當歸調氣血,南星豁痰,木香行滯,菖蒲、木通通利關竅,甘草和藥。
麻黃(苦辛溫,八分),紫蘇(辛溫,一錢),白芷(辛溫,八分),川芎(辛溫,一錢),細辛(辛熱,七分),蒺藜(苦辛溫,八分),桂枝(辛甘熱,七分),當歸(辛溫,一錢),南星(苦辛溫,錢半),木香(辛溫,七分),菖蒲(苦辛溫,一錢),木通(淡平,一錢),甘草(甘溫,七分),水煎,食後溫服。
地黃丸
治陰虛耳聾,治宜滋陰為主,是以用熟地、菟絲子、破故紙、胡蘆巴、杜仲等以補陰精,當歸、川芎以益陰血,桂枝、川椒、白芷、白蒺藜以散鬱滯,菖蒲開關竅,通靈氣,佐磁石滋腎水。水乃金之子,而磁石乃鐵之母,是金之屬,子母相生之道,類如此也。
熟地(甘溫,酒浸,四兩),菟絲子(辛甘溫,酒浸,三兩),蘆巴(苦溫,三兩),破故(苦辛溫,三兩),杜仲(辛甘溫,二兩),川歸(辛溫,三兩),川芎(辛溫,一兩),桂枝(辛甘溫,一兩),川椒(辛熱,一兩),白芷(辛溫,一兩),蒺藜(甘溫,一兩),菖蒲(苦辛溫,二兩),磁石(辛鹹平,二兩,通竅以治耳聾),共為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,每以酒煎蔥白湯下五十丸。
丹溪止鳴散
治一切耳鳴。用川烏之辛,以散淫邪;菖蒲之辛,開竅以通中靈氣。
川烏(辛熱),菖蒲(辛溫),各等分,為細末,以綿裹塞耳,日換三五次。
丹溪滲濕散
治耳中膿水流凍。故用龍骨、枯礬、黃丹、烏賊魚骨等以滲濕,赤小豆、胭脂胚等以收膿水,佐麝香以通關竅。
龍骨(甘鹹平,五錢),枯礬(甘澀寒,五錢),黃丹(辛寒,一兩),麝香(辛溫,五分),烏賊魚骨(鹹寒,五錢),赤小豆(辛甘酸,五錢),脂胚(甘淡,五錢),共為極細末,摻入耳中。
東垣滋腎丸
治腎虛敗,耳鳴耳聾。法當補腎元。故用黃柏、知母、肉桂等滋陰補腎。
黃柏(辛苦寒),知母(苦辛寒),肉桂(辛甘熱),共為末,煉蜜丸,淡鹽湯下。
白話文:
【治療耳朵疾病的處方】
桂星散
這是一帖治療因風痰導致的聽力減退的處方。其作用在於散去風邪、豁除痰濕,疏通耳竅。使用麻黃、紫蘇等來發汗解表,配合白芷、川芎、細辛、白蒺藜來驅散風邪,桂枝調和營衛,當歸調理氣血,南星豁痰,木香行氣,菖蒲、木通能通利關竅,甘草則有協調藥性的功能。
具體的藥材及份量為:麻黃(苦辛溫,約0.8克)、紫蘇(辛溫,約3克)、白芷(辛溫,約0.8克)、川芎(辛溫,約3克)、細辛(辛熱,約2.1克)、蒺藜(苦辛溫,約0.8克)、桂枝(辛甘熱,約2.1克)、當歸(辛溫,約3克)、南星(苦辛溫,約4.5克)、木香(辛溫,約2.1克)、菖蒲(苦辛溫,約3克)、木通(淡平,約3克)、甘草(甘溫,約2.1克)。用水煎煮,飯後溫服。
地黃丸
此方針對因陰虛導致的聽力減退。主要以滋養陰液為主,使用熟地、菟絲子、破故紙、胡蘆巴、杜仲等補充陰精,當歸、川芎來增益陰血,桂枝、川椒、白芷、白蒺藜可散鬱滯,菖蒲能開竅通靈,輔以磁石滋養腎水。
熟地(甘溫,酒浸,約120克)、菟絲子(辛甘溫,酒浸,約90克)、蘆巴(苦溫,約90克)、破故(苦辛溫,約90克)、杜仲(辛甘溫,約60克)、川歸(辛溫,約90克)、川芎(辛溫,約30克)、桂枝(辛甘溫,約30克)、川椒(辛熱,約30克)、白芷(辛溫,約30克)、蒺藜(甘溫,約30克)、菖蒲(苦辛溫,約60克)、磁石(辛鹹平,約60克,用於通竅以治耳聾),研磨成粉後,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,每次服用以酒煎蔥白湯送下五十粒。
丹溪止鳴散
這是一帖治療各種耳鳴的處方。利用川烏的辛味以驅散邪氣;菖蒲的辛味,開竅以通靈氣。
川烏(辛熱)、菖蒲(辛溫),等量,研磨成細末,用棉布包裹塞入耳中,每日更換三到五次。
丹溪滲濕散
這是一帖治療耳朵流膿的處方。使用龍骨、枯礬、黃丹、烏賊魚骨等以滲濕,赤小豆、胭脂胚等以收膿水,再輔以麝香以通關竅。
龍骨(甘鹹平,約15克)、枯礬(甘澀寒,約15克)、黃丹(辛寒,約30克)、麝香(辛溫,約1.5克)、烏賊魚骨(鹹寒,約15克)、赤小豆(辛甘酸,約15克)、脂胚(甘淡,約15克),共研磨成極細末,撒入耳中。
東垣滋腎丸
這是一帖治療腎虛引起的耳鳴、聽力減退的處方。其法在於補腎元。因此使用黃柏、知母、肉桂等滋陰補腎。
黃柏(辛苦寒)、知母(苦辛寒)、肉桂(辛甘熱),共研磨成末,以蜂蜜製成丸狀,以淡鹽湯送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