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7)

1. 治濕藥方

羌活勝濕湯

白話文:

羌活勝濕湯是由羌活、獨活、藁本、防風、貯陳皮、甘草和川芎等中藥材組成的方劑。這副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濕所引起的頭痛、肢體酸痛等症狀,具有祛風除濕、舒筋活絡的功效。

治外感濕邪。經云:風可以勝濕。又云:辛以散之。是以用羌活、獨活、藁本、蔓荊子、川芎、防風諸辛味風劑,以勝肌表之濕,炙草補脾土以勝濕。

白話文:

治療由外在濕氣引起的感冒。醫經記載:風可以化解濕氣,辛味藥物可以疏散濕氣。因此使用羌活、獨活、藁本、蔓荊子、川芎、防風等辛味發散風氣的藥物,來化解肌肉表面的濕氣,用炙甘草補益脾土以化解體內濕氣。

羌活(辛溫,二錢),獨活(辛溫,八分),藁本(苦甘溫,八分),川芎(辛溫,一錢半),防風(甘辛溫,一錢),炙草(甘溫,八分),蔓荊子(苦辛溫,一錢),水盅半,煎八分服。

白話文:

羌活(溫熱,2 錢),獨活(溫熱,8 分),藁本(苦甘溫熱,8 分),川芎(溫熱,1.5 錢),防風(甘辛溫熱,1 錢),炙草(甘溫,8 分),蔓荊子(苦辛溫熱,1 錢),半碗水,煮出 8 分,服用。

如身重,腰痛沉沉然,乃經中寒濕。加酒洗漢防己一錢,附子五分;甚,加川芎六分。

茯苓滲濕湯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沉重,腰部痠痛沉重,這是因為經脈中受了寒濕。這時可以加用酒洗漢防己一錢、附子五分;如果症狀嚴重,可以再加川芎六分。

治濕熱內郁,致成黃疸等症。治宜清熱勝濕可也。是以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以清熱,陳皮、青皮、枳實以散郁,豬苓、澤瀉、赤茯利小便以滲濕,茵陳驅濕熱以退黃。

白話文:

治療體內濕熱鬱積導致的黃疸等症狀,治療方法應以清熱、除濕為原則。因此,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來清熱;陳皮、青皮、枳實來疏散鬱結;豬苓、澤瀉、赤茯苓利尿來滲濕;茵陳驅除濕熱來消除黃疸。

黃芩(苦寒,二錢),黃連(苦寒,錢半),梔子(苦寒,二錢),陳皮(辛溫,二錢),枳實(苦辛寒,八分),青皮(苦辛寒,錢半),豬苓(淡平,一錢),赤茯(甘平,八分),澤瀉(鹹寒,一錢),茵陳(苦辛涼,二錢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
舟車丸

白話文:

黃芩、黃連、梔子各兩錢,陳皮、青皮各半錢,枳實八分,豬苓、赤茯苓各一錢,澤瀉、茵陳各兩錢,用水兩盅煎成一盅,溫熱服用。

治一切水濕腫滿,腹大脹硬,用大黃、甘遂、大戟、芫花以瀉水濕,陳皮、木香、牽牛疏行鬱氣以除脹滿。

白話文:

用於治療水腫浮脹、腹部腫脹發硬,使用大黃、甘遂、大戟、芫花來瀉除水濕,陳皮、木香、牽牛來疏導氣滯,以消除脹滿。

大黃(苦寒,二錢),甘遂(苦甘寒),牽牛(苦辛,利水,八分),芫花(逐水,七分),陳皮(苦辛溫,八分),木香(苦辛溫,二分),大戟(苦甘寒,一分),水盅半,煎八分。溫服。

禹功散

白話文:

大黃(具苦寒屬性,用量為二錢),甘遂(具苦、甘、寒屬性),牽牛(具苦、辛屬性,利水,用量為八分),芫花(可引導水分流動,用量為七分),陳皮(具苦、辛、溫屬性,用量為八分),木香(具苦、辛、溫屬性,用量為二分),大戟(具苦、甘、寒屬性,用量為一分),水一盅半,煎煮至八分,趁溫熱時服用。

治水濕致膀胱腫,或作疝痛。宜逐水,疏利膀胱、小腸之郁可也。是以用牽牛逐水下氣消脹滿,茴香疏小腸、膀胱壅滯之氣,除疝疼。

白話文:

治療水濕導致的膀胱腫大,或導致疝氣疼痛。應當推動水濕排泄,疏通膀胱、小腸的淤滯。因此使用牽牛子逐水下氣,消退脹滿,茴香疏通小腸、膀胱的壅滯之氣,消除疝氣疼痛。

牽牛(苦辛寒,四兩),茴香(苦辛溫,六兩),二味共為細末。每以生薑自然汁調服三五錢。一本加白朮五兩。

平胃散

白話文:

牽牛子(苦、辛、寒性,四兩),茴香(苦、辛、溫性,六兩),將這兩種藥材磨成細粉。每次用生薑汁調服三到五錢。另有一種方子,會添加白朮五兩。

治諸濕症。用蒼朮燥濕為君,陳皮、甘草扶脾為佐,厚朴行氣逐濕為使。

白話文:

治療各種濕氣症狀。使用蒼朮作為君藥,祛除濕氣;使用陳皮、甘草作為佐藥,輔助健脾;使用厚朴作為使藥,疏通氣機,驅逐濕邪。

蒼朮(苦辛溫,八兩),陳皮(辛溫,留白,四兩),炙草(甘溫,三兩),厚朴(辛溫,三兩),為細末。每以薑、棗煎湯,或鹽湯點服三五錢。

葶藶木香散

白話文:

蒼朮(苦辛溫,八兩),陳皮(辛溫,保留白色內皮,四兩),炙甘草(甘溫,三兩),厚朴(辛溫,三兩),磨成細粉。每次用薑、棗煎湯,或在鹽湯中服用三到五錢。

治濕熱內甚,水腫腹脹,小便赤澀,大便注瀉。中氣不足,運動失常,遂使水飲不得四布所致。治宜補中滲濕。是以用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補中健脾,葶藶逐水消浮腫,豬苓、澤瀉、木通、滑石利小便滲濕,木香行氣,肉桂通血脈和榮衛。

白話文:

治療體內濕熱嚴重、水腫腹脹、小便赤痛、大便瀉下的情況。由於中氣不足,運化失常,導致水液無法在體內正常循環而引起水腫。治療方法以補益中氣、滲濕利尿為主。因此,使用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來補益中氣、健脾益胃;用葶藶利水消腫;豬苓、澤瀉、木通、滑石利尿滲濕;木香行氣;肉桂溫通血脈,調和營衛之氣。

白朮(苦甘溫,四兩),茯苓(甘溫,三兩),炙草(甘溫,二兩),葶藶(苦辛寒,八錢),豬苓(淡平,二兩),澤瀉(甘鹹寒,二兩),木通(淡平,二兩),滑石(利竅,二兩),木香(苦辛溫,四兩),肉桂(辛甘溫,五錢),為細末。每以白湯調下五七錢,一日二服。

防己黃耆湯

白話文:

白朮(味苦甘,性溫,用量四兩),茯苓(味甘,性溫,用量三兩),炙草(味甘,性溫,用量二兩),葶藶(味苦辛,性寒,用量八錢),豬苓(味淡,性平,用量二兩),澤瀉(味甘鹹,性寒,用量二兩),木通(味淡,性平,用量二兩),滑石(有通利竅道的功效,用量二兩),木香(味苦辛,性溫,用量四兩),肉桂(味辛甘,性溫,用量五錢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。每次用白開水調和五到七錢的藥粉,一天服用兩次。

治中氣不足,風濕外乘,脈浮,身重,自汗惡風,或痛。夫脈浮,虛也;汗出惡風,乃風傷衛,不能固護皮毛也;夫身重者,濕也;痛者,風濕相搏也。治宜散風濕、補中氣、實腠理可也。故用防己驅風散濕,白朮、甘草補中燥濕,黃耆補衛氣、實腠理以止汗。

白話文:

針對中氣不足,風濕外襲的情況,脈象浮弱,身體沉重,自汗怕風,或伴有疼痛。

脈象浮弱表示身體虛弱;自汗怕風表示風邪侵犯衛氣,無法有效保護皮膚;身體沉重表示有濕氣;疼痛表示風濕交加。

治療方法應當以祛除風濕、補益中氣、鞏固腠理為主。因此可以使用防己來驅逐風濕,白朮和甘草來補中氣,祛除濕氣,黃耆來補益衛氣,鞏固腠理以止汗。

防己(苦寒,五錢),白朮(苦溫,四錢),炙草(甘溫,三錢),黃耆(甘溫,六錢),水二盅,內加姜三片、棗二枚,煎一盅,服妙。

白話文:

防己(味苦、性寒,用五錢),白朮(味苦、性溫,用四錢),炙草(味甘、性溫,用三錢),黃耆(味甘、性溫,用六錢),將上述藥材放入兩碗水,再加入薑三片、棗子兩枚,煎煮剩一碗,喝下後非常有效。

如喘者,加麻黃、半夏;有汗,去麻黃;氣上衝,加桂枝;如寒,加細辛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喘息的症狀,可以添加麻黃和半夏;如果有出汗的情況,去掉麻黃;如果氣往上衝,就加上桂枝;如果感到寒冷,就加入細辛。

二花神佑丸

治一切水濕致腳細脹大,實脹喘滿。用輕粉燥濕,大黃、芫花、甘遂、大戟、牽牛逐水以消脹滿。

白話文:

治療所有因為水濕導致的腳部細腫增大,以及實證的脹喘滿症。使用輕粉來燥濕,大黃、芫花、甘遂、大戟、牽牛子來瀉水以消除脹滿。

輕粉(辛寒,五錢),大黃(苦寒,一兩),芫花(苦辛寒,七錢),甘遂(苦寒),大戟(苦甘寒,一兩),牽牛(辛寒,一兩),為細末,滴水為丸如綠豆大。每以白湯下五七丸、或十丸,一日三服,不拘時候。

白話文:

輕粉(辛寒,五克),大黃(苦寒,一兩),芫花(苦辛寒,七克),甘遂(苦寒),大戟(苦甘寒,一兩),牽牛(辛寒,一兩),研磨成細粉,加入水滴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 5-7 粒或 10 粒,每日三次,不限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