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6)
卷之三 (6)
1. 附方
黃連解毒湯,人參白虎湯,五苓散,俱傷寒門。
白話文:
黃連解毒湯、人參白虎湯、五苓散都是治療傷寒的藥方。
2. 論
濕者,乃風霧霜露、淫霾雨雪及醺酩酒漿瓜果、寒泉水濕之氣也。若體氣虛弱之人感此,而為脹滿者,經云:諸濕腫滿是也。而為泄瀉者,經云:濕盛則濡泄是也。而為癰毒瘡瘍者,經云:地之濕氣,盛則害人皮肉筋脈是也。而為痿脾等症者,經云:因於濕,首如裹,熱濕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是也。而成黃疸者,經云:濕家一身盡痛,發熱,色如熏黃是也。
白話文:
「濕氣」是指因風、霧、霜、露、雨、雪或濕氣瀰漫、飲酒過量、吃水果過多、或喝了寒冷的水而造成的體內濕氣過重。
如果體質虛弱的人受到這些濕氣的影響,就會出現以下症狀:
- 腹脹腹滿: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」
- 腹瀉: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「濕盛則濡泄。」
- 癰瘡: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「地之濕氣,盛則害人皮肉筋脈。」
- 痿痺: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「因於濕,首如裹,熱濕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」
- 黃疸: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「濕家一身盡痛,發熱,色如燻黃。」
種狀多端,為狀不一,故經又云:諸痙強直,積飲痞膈中滿,霍亂體重,肘腫,肉如泥,按之不起,皆屬於濕,乃太陰脾土主之。因狀既殊,法難執一,是以先哲分作內、外兩因而療。如居處卑濕之地,及辛苦勞碌之人,汗沾衣里,與夫道途沖冒霧露雨水等氣者,皆濕從外感。宜以輕揚發散之劑為主,如羌活勝濕等湯之類。
白話文:
濕邪的症狀變化多端,因此《內經》說:各種痙攣和肢體強直,水飲積聚而胸悶腹滿,霍亂後身體沉重,肘部腫脹,肌肉鬆軟如泥,按壓不會反彈,這些都屬於濕邪證,是由太陰脾土主導的。由於濕邪表現的多端,治療方法很難統一,所以前人將其分為內、外兩因論治。如果是在潮濕低窪的地方居住,或因勞累過度而大量出汗濕透了衣服,或者在路上淋了霧、露、雨水等,這些都是外感濕邪。治療時應該以祛除濕邪、發散外邪的藥物為主,比如羌活勝濕湯之類的湯劑。
若黃疸者,如茵陳五苓散之類。若水濕之氣內盛,患者體質尚壯,宜舟車丸、禹功散皆可選用。全在臨症合宜,不可執泥古方。大要在乎理脾調中為本,扶得濕土健旺,自能分布水濕之氣,為汗、為液、為津、為溺而出。學者宜自思焉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黃疸,可以使用茵陳五苓散這類藥方。如果水濕之氣在體內過剩,患者體質健壯,可以使用舟車丸、禹功散這類藥方。具體用藥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,不能僵化地遵循古方。主要的治療原則是調理脾胃,扶助脾胃功能,使脾土強健,自然能夠運行水濕之氣,通過出汗、排尿、分泌津液等方式排出體外。學習中醫的人應該自己思考體會。
3. 濕脈法
《脈經》云:濕家為病,一身盡痛,發熱,身似熏黃。又云:脈浮而緩,濕在表也;脈沉而緩,濕在裡也;或弦而緩,或緩而浮,皆風濕相搏也。
白話文:
《脈經》說:濕氣引發的疾病,會導致全身疼痛,發熱,皮膚像被燻黃了一樣。另外還說:脈象浮而緩,說明濕氣在體表;脈象沉而緩,說明濕氣在體內;或者脈象弦而緩,或者緩而浮,這些都是風濕相搏的表現。
4. 治濕大法
濕在表,宜微汗而解。經云:濕熱甚,治宜以苦寒溫,佐以甘辛,以汗為效而止是也。又不欲汗,故不用麻黃、葛根。濕在內,宜利小便。大抵自外而至者,皆宜汗散;自內而至者,兼宜滲利。夫蒼朮乃濕家通用之藥,其功甚烈。凡諸風藥皆能燥濕,蓋風木能勝脾濕故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濕邪在體表,宜用微微發汗的方法來解除。古籍雲:濕熱邪氣很盛,治療宜採用苦寒溫熱的藥物,佐以甘辛藥,以發汗為效而止。但又不宜大汗淋漓,因此不用麻黃、葛根。如果濕邪在體內,宜利小便。總的來說,從外面侵入的濕邪,都宜用發汗散邪法;從裡面產生的濕邪,兼宜滲利法。蒼朮是治療濕邪的常用藥物,其功效很顯著。凡是治療風邪的藥物都能燥濕,這是因為風木能勝脾濕。
5. 丹溪治濕活套
濕木土氣,太熱則能生之,故夏熱則萬物潤濕,猶熱鬱而生濕也。大法以二陳湯加酒芩、羌活、防風為主。蓋風能勝濕之故也。大抵治濕宜利小便。
如一身盡痛,或無汗,乃濕流關節。
白話文:
濕熱土氣,如果太熱的話會產生濕熱,所以夏天炎熱的時候,萬物都會變得濕潤,就好像熱氣鬱積而產生濕氣一樣。中醫的治療方法主要以「二陳湯」加上「酒芩」、「羌活」、「防風」為主。因為風可以勝過濕氣。治療濕氣時,通常需要促進小便通暢。
邪氣在表,宜五苓散加羌活、蒼朮以微汗之,不可以大汗。濕微者,白朮、甘草亦效。
白話文:
當風邪感冒初期,症狀在表層時,適合使用五苓散加上羌活、蒼朮,讓身體微微出汗,但不能大量出汗。若是濕氣較輕微,白朮、甘草也有效果。
小便自利,色青白,大便泄瀉,身疼,自汗。此乃寒濕相搏。宜五苓散加附子、蒼朮、木瓜。
白話文:
小便通暢、顏色淡青白,大便拉肚子,身體疼痛,自己出汗。這是寒氣和濕氣交織在一起造成的。適合服用加了附子、蒼朮、木瓜的五苓散。
如風濕身痛,微腫,惡風。宜杏仁湯加官桂五錢,天門冬、芍藥、麻黃各錢半,杏仁十枚,姜十片,水三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風濕引起的全身疼痛、輕微腫脹和怕風的症狀,可以用以下藥方:
杏仁湯,加入桂皮 5 錢,天冬、芍藥、麻黃各 1.5 錢,杏仁 10 顆,薑片 10 片,水 3 碗。煎煮後取 1 碗的量。
趁溫熱服用。
如濕致腫脹,宜利小便,健脾胃。加葶藶木香散之類。夫治濕,固蒼朮、白朮為君補脾為主。然有濕盛氣滿膨脹者,又不可執此,當要行氣利水為主,而又以二術為佐,看其緩急而治,不可無變。蒼朮治濕,上下部皆可用。
白話文:
如果濕氣導致腫脹,應促進排尿和健脾胃。可加入葶藶木香散等藥物。治療濕氣,通常以蒼朮、白朮為主要補脾藥物。然而,如果濕氣過盛,導致氣滿腫脹,不能只用這些藥物,應以行氣利水為主,再以蒼朮、白朮為輔助。根據病情緩急程度進行治療,不可僵化不變。蒼朮治療濕氣,無論是上半身還是下半身,都可以使用。
二陳湯加酒芩、羌活、蒼朮,散風行氣濕。
上部濕,蒼朮功效極速,下部宜升麻提之。
如風濕相搏,黃耆防己湯尤效。
如濕盛氣實者,宜神佑丸、舟車丸。
白話文:
二陳湯加入酒芩、羌活、蒼朮,可以散風行氣除濕。
如果濕氣在上部,蒼朮的效果很快。如果濕氣在下部,可以用升麻來提昇。
如果風濕相互搏擊,黃耆防己湯的效果特別好。
如果濕氣盛氣機實,可以用神佑丸、舟車丸。
如氣虛者,宜人參、茯苓,佐桑白皮、葶藶、木香之類。
白話文:
對於氣虛體質的人,建議使用人參、茯苓等補氣藥材,再搭配桑白皮、葶藶、木香等藥材調理。
凡肥白人沉困睡怠惰,多是氣虛受濕。宜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蒼朮,或佐滑石。凡黑瘦人沉困怠惰,多是濕熱。宜白朮、黃芩。
白話文:
對於肥胖、膚色白皙的人,如果經常感到疲倦、嗜睡和懶惰,多半是氣虛受濕所致。可以使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蒼朮等藥材治療,或搭配滑石。
對於消瘦、膚色黝黑的人,如果經常感到疲倦、嗜睡和懶惰,多半是濕熱所致。可以使用白朮、黃芩等藥材治療。
飲食不節,脾胃受傷,不能傳送濕熱。宜枳朮丸加減。如上焦濕熱,宜用黃芩。
白話文:
飲食不節制,導致脾胃受損,無法運化濕熱。此時宜服用枳朮丸並根據具體情況加減用藥。
如果上焦有濕熱,宜加入黃芩。
肺有虛熱,宜二門冬、知母、黃芩,但不宜多用,只恐傷脾氣。
如中焦濕熱,宜用黃連。
白話文:
肺有虛熱,適合使用麥門冬、知母、黃芩,但是不應該過量使用,以免傷害到脾氣。
如果中焦有濕熱,適合使用黃連。
如脾胃虛熱,不能健運而鬱悶。宜黃芩、白朮、人參、陳皮,或少佐厚朴。
白話文:
如果脾胃因為虛熱,導致運作失常而鬱悶。建議使用黃芩、白朮、人參、陳皮,或酌量添加厚朴。
如下焦濕腫極痛,並膀胱有大邪者。必用酒洗防己、龍膽草、黃柏、蒼朮。
白話文:
如果下焦出現濕熱腫脹,伴有膀胱有嚴重邪氣,必須使用酒來清洗防己、龍膽草、黃柏和蒼朮。
戴元禮云:東南地土卑濕多,病者多從外入,多自下起,其患腳腿氣病者多。治宜汗散,久則疏通滲泄。西北地高,風寒燥緊盛,人多食醺酩濕熱之物,以衛外寒,濕熱怫鬱於內而作,多致肚腹膨脹,或通身浮腫。治宜詳其元氣虛實,大小二便須要通之,此乃責其根在內也。雖然方土之中亦或互相有者,但多寡之不同耳,必須詳症治之,不可執一。
白話文:
戴元禮說:東南地區濕氣重,疾病多從外部侵入,從下半身開始發病,腿病較多。治療方法以發散汗液為主,時間久了再疏通排泄。西北地區地勢高,風寒乾燥,人們常食用辛辣溫熱的食物禦寒,導致濕熱鬱積體內而發病,常出現腹脹或全身浮腫。治療方法要仔細辨別病人的元氣虛實,大小便都要疏通,這是針對疾病的根源進行治療。雖然不同地區的疾病類型可能有相似之處,但發病的多少不同。一定要針對具體症狀進行治療,不能只拘泥於一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