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5)
卷之三 (5)
1. 附方
補中益氣湯,內傷門。
防風通聖散,風門。
四君子湯,氣門。
白話文:
補中益氣湯,用於調理中氣不足的情況。
防風通聖散,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症狀。
四君子湯,用於補益氣虛的情形。
柴苓湯,即小柴胡合五苓散,二方並本門。
白話文:
「柴苓湯」是由「小柴胡湯」和「五苓散」合成的。這兩個方劑都屬於同一個體系。
三一承氣湯,即本門大承氣湯和甘草。
白話文:
「三一承氣湯」就是我們門派的「大承氣湯」加上甘草。
2. 論
暑邪即是熱,乃夏月炎蒸之氣也。故經云:夏至後病熱為暑是也。蓋夏月陽氣在外,天時蒸熱,人之膚腠疏豁,氣隨汗泄。而內虛不善調攝,多易感此。而東垣有中熱、中暑之分。其中暑者,乃無病之人,或於深堂大廈,或於陰木幽林,或恣食寒冷以避暑熱,致使周身陽氣為內、外陰寒所遏,不得伸越。經曰:口得寒物,身犯寒氣是也。
白話文:
暑邪就是熱,是夏天的炎熱之氣。所以經典上說:夏至後發生的熱病就是暑邪。因為夏天陽氣外發,天氣炎熱,人的皮膚毛孔疏鬆,氣隨著汗液排出。而內裡虛弱不善於調養,很容易受到暑邪的影響。東垣(宋代醫學家)將暑邪分為中熱和中暑。中暑是指沒有生病的人,或者在深宅大院、或者在陰涼的樹林裡,或者過度食用寒涼的食物來避暑,導致身體的陽氣被內外陰寒遏制,不能伸展。經書上說:口服寒涼食物,身體接觸到寒氣也會造成中暑。
其症頭疼,惡寒,身體拘急,肢節疼痛而煩心,肌膚火熱而無汗。治宜大順散,熱藥以散表寒可也。其中熱者,乃行人、農夫於日中勞役,以致汗泄腠疏,外熱乘虛入內以傷肺氣。經云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是也。其症頭苦痛,肌膚燥而惡熱,大渴飲水,無力以動,治宜白虎,涼劑以清內熱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頭痛、怕冷、身體僵硬、四肢疼痛又煩躁,皮膚發熱卻沒有汗,就應該服用大順散,用溫熱的藥物來散發表面的寒氣。這裏的「熱」,是指農民或勞工在烈日下工作,導致汗液流失,毛孔張開,外界的熱氣趁虛而入,傷了肺氣。經書上說:「邪氣聚集的地方,氣血必定虛弱。」
如果出現頭部疼痛、皮膚乾燥又怕熱、口渴想喝水、沒有力氣活動,就應該服用白虎湯,用涼性的藥物來清熱。
而丹溪又云:黃連香薷飲、清暑益氣湯、五苓散皆可取效。如若挾痰,加南星、半夏;挾虛,加人參、黃耆。詳症合宜加減。而戴元禮又謂:暑症有傷、有中之不同,如腹痛水瀉乃胃與大腸受病,但噁心,胃口中或有痰,名曰傷熱,宜黃連香薷飲。若身熱頭疼,躁亂不寧,身如針刺者,名曰中熱。
白話文:
而劉完素又說:黃連香薷飲、清暑益氣湯、五苓散都可以起到療效。如果伴有痰,則加南星、半夏;伴有虛,則加人參、黃耆。根據症狀酌情加減。而戴元禮又認為:暑症有「傷」和「中」之分。如果腹痛水瀉,是胃和大腸受病;只有噁心,胃中或口中可能有痰,則稱為「傷熱」,宜用黃連香薷飲。如果身熱頭疼,躁亂不安,全身像被針刺一樣,則稱為「中熱」。
宜解毒白虎湯加柴胡,氣虛加人參。如若咳嗽,發寒發熱,盜汗不止,脈數不止,乃火乘肺。宜清肺湯,或柴胡天水散之類。學者臨症自宜裁度,毋縱巨膽為幸。
白話文:
治療中毒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上柴胡,氣虛的人還可以加入人參。如果出現咳嗽、發冷發燒、盜汗不止、脈搏不斷加快等症狀,表示火氣上升到肺部。這時適合使用清肺湯,或者柴胡天水散等藥物。作為醫生在看診時,應該自己衡量患者的情況,不可大膽用藥。
3. 暑脈法
經云: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夫熱傷氣,氣傷則脈虛,是以暑脈弦、細、芤、遲、浮大而散,或隱伏不見,此皆謂之虛脈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上說:脈搏虛弱而身體發熱,多是因暑熱所傷。因為暑熱會傷及人體正氣,正氣受傷,脈搏就會虛弱。因此,暑熱脈象的特徵為:弦細、緩慢、浮大而散亂,或者隱隱躲躲,不易察覺。這些都屬於虛脈。
4. 治暑大法
暑月陽氣發於外,腹中空虛,必用清暑益氣湯為主加減。
白話文:
在炎熱的月份裡,人體的陽氣會往外散發,這時候體內比較虛弱,一定要使用清暑益氣湯作為基礎,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加減調配。
5. 丹溪治暑活套
凡中暍,是陽症;中暑,是陰症。脈沉弱者,切不可用寒涼之藥清熱,只宜用天水散、五苓散及白虎湯之類。
白話文:
凡是中暑的,是陽症;中暑的,是陰症。脈搏沉弱的,切不可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清熱,只宜使用天水散、五苓散以及白虎湯類型的藥物。
如熱悶恍惚,宜辰砂五苓散。
如脈弦實,宜黃耆藿香湯。
熱甚,自汗而渴,便澀者。五苓散分利之,或桂苓甘露飲。
吐瀉,脈沉微者。可用附子大順散。
白話文:
如果感到身體發熱、胸悶、頭昏腦脹,可以服用辰砂五苓散。
如果脈象弦緊有力,可以服用黃耆藿香湯。
如果熱症嚴重,伴隨自汗口渴,大便乾澀,可以服用五苓散利水,或者桂苓甘露飲。
如果出現嘔吐腹瀉,脈象沉細微弱,可以服用附子大順散。
伏熱傷寒,縮脾飲、香薷飲子皆可,浸冷服之。或剝蒜,納鼻中,或研蒜水灌之。(蓋蒜氣臭烈,能通諸竅故也。)
白話文:
治療由伏熱引起的傷寒,可以使用縮脾飲或香薷飲,冷服即可。或者剝幾瓣大蒜,塞進鼻孔中,或者將大蒜搗碎後,灌服蒜水。(因為大蒜氣味辛烈,可以通暢全身各個孔竅。)
6. 治暑方
大順散
白話文:
大順散是由多種草藥配製而成的方劑,主要用於調理氣機,適應於氣滯所致的各種症狀。適用於胸悶、脹痛、噁心嘔吐等情況,能夠順氣寬胸,緩解不適。使用時應按照醫囑進行。
治夏月為陰寒之氣抑遏,陽氣於內不得外發,頭肢節痛,身體拘急,煩心,肌膚火熱無汗。此皆陰寒之氣客於皮膚,郁遏身中之陽不得外泄。治宜散表寒,以通內郁之陽氣可也。夫皮膚乃肺之合,皮膚客邪則肺受病。經云:肺惡寒。又云:辛甘發散為陽。是以用乾薑、桂枝以散表實,甘草、杏仁以救肺。
白話文:
夏季受到陰寒之氣壓迫,陽氣無法向外發散,頭部和四肢關節疼痛,身體僵硬,心煩,皮膚發熱但不出汗。這些都是陰寒之氣滯留在皮膚表面,阻礙體內陽氣向外發散所致。治療應以疏散表層寒氣為主,讓體內的陽氣通暢即可。皮膚與肺相合,皮膚受到邪氣入侵,肺部就會生病。經書中說:肺部厭惡寒冷。又說:辛甘之味具有發散的作用,屬於陽性。因此使用乾薑、桂枝來疏散表層邪氣,甘草、杏仁來保護肺部。
乾薑(辛熱,五錢),桂枝(辛熱,一兩),杏仁(苦甘溫,一錢),生甘草(甘溫,一兩),共為細末,每以白湯送下二三錢。
黃連香薷飲
白話文:
乾薑(辛熱,5 錢),桂枝(辛熱,1 兩),杏仁(苦甘溫,1 錢),生甘草(甘溫,1 兩),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。每次用白開水送服 2-3 錢。
本方除黃連,加扁豆,名香薷飲。治症同。治傷熱症,宜清熱、分利暑氣可也。故用黃連清熱,香薷分利暑氣,厚朴除濕滿、散結調中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劑除了黃連,還加了扁豆,叫做香薷飲。它的治療症狀和前面的方劑相同。適用於治療因為受暑受熱引起的症狀,需要清熱、分消暑氣的時候。因此使用黃連來清熱,香薷來分消暑氣,厚朴來去除濕熱、散結,調和中氣。
黃連(苦寒,三錢),香薷(辛涼,五錢),厚朴(苦辛溫,一錢)
清暑益氣湯
白話文:
黃連(性味苦寒,用量三錢),香薷(性味辛涼,用量五錢),厚朴(性味苦辛溫,用量一錢)。
清暑益氣湯
治長夏濕熱之氣傷人,遂使精神短少,四肢困倦,肌熱而煩,不思飲食。經云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又云:熱則傷氣。故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白朮補中益氣為主,陳皮、青皮理氣為標,神麯調脾胃以進飲食,升麻、葛根清熱解肌,蒼朮安脾燥濕,澤瀉利小水以滲濕熱,當歸理血,黃柏救腎,麥門冬、五味子清熱而救肺金。
白話文:
當夏季炎熱濕邪侵襲人體時,會導致精神不濟,四肢無力,身體發熱、心煩,不想進食。中醫經書說:「邪氣聚集的地方,那裡的氣血必然虛弱。」又說:「熱邪會損傷氣血。」因此,治療方法以補中益氣為主,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白朮來滋補;陳皮、青皮來理順氣機;神麴來調理脾胃,促進飲食;升麻、葛根來清熱解肌;蒼朮來安撫脾氣,祛除濕氣;澤瀉來利尿,排出濕熱;當歸來調經血;黃柏來保護腎氣;麥門冬、五味子來清熱,同時保護肺臟。
人參(甘溫,二錢),黃耆(甘溫,三錢),炙草(甘溫,五錢),白朮(甘溫,二錢),青皮(苦辛寒,五錢),陳皮(苦辛溫,八分),神麯(苦辛溫,八分),升麻(苦寒,五分),葛根(苦甘寒,八分),蒼朮(辛溫,六分),澤瀉(甘酸寒,八分),黃柏(苦寒,七分半),川歸(辛甘溫,一錢),麥門冬(甘涼,去心,一錢),五味子(甘緩溫,六分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天水散(即益元散)
白話文:
人蔘(甘味,溫性,2錢),黃芪(甘味,溫性,3錢),炙草(甘味,溫性,5錢),白朮(甘味,溫性,2錢),青皮(苦味、辛味,寒性,5錢),陳皮(苦味、辛味,溫性,8分),神麯(苦味、辛味,溫性,8分),升麻(苦味,寒性,5分),葛根(苦味、甘味,寒性,8分),蒼朮(辛味,溫性,6分),澤瀉(甘味、酸味,寒性,8分),黃柏(苦味,寒性,7分半),川歸(辛味、甘味,溫性,1錢),麥門冬(甘味,涼性,去心,1錢),五味子(甘味,緩和,溫性,6分),水2盅,煎取1盅。溫服。
治傷寒暑,身熱,煩渴,小便不利。治宜通小便,瀉火熱可也。故用滑石勝熱、利竅、通小便,甘草補中、瀉火熱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暑熱時,患者會出現高燒、口渴和排尿困難的症狀。治療方法應以促進排尿和清熱瀉火為主。因此,可以使用滑石來清熱、利尿、通小便,再搭配甘草來補益脾胃、清熱瀉火。
滑石(甘寒,六兩),粉草(甘寒,一兩),為極細末。每以白湯調下三五錢。加柴胡名曰柴胡天水散。
寶鑑桂苓甘露飲
白話文:
滑石(味甘、性寒,用量六兩),粉草(味甘、性寒,用量一兩),磨成極細的粉末。每次用白開水沖服三五錢。加入柴胡,稱為「柴胡天水散」。
治伏暑於內,小便赤澀,發渴,脈虛,嘔痰。由暑熱傷氣所致,治宜瀉暑熱、利小便、補中氣可也。故用石膏、寒水石、滑石,助澤瀉通利小便以瀉暑熱,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,補中益氣,葛根解肌,生津止渴,藿香和脾胃以止嘔,肉桂和榮衛,通血脈,木香理滯氣。
白話文:
治療伏熱於體內,小便發紅、排尿困難、口渴、脈搏虛弱、嘔吐痰涎。這是由於暑熱損傷氣血所致,治療原則應當是清熱解暑、利尿通便、補益中氣。因此,使用石膏、寒水石、滑石有助於澤瀉通利小便,瀉去暑熱;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補益中氣;葛根疏散肌表,生津止渴;藿香和調脾胃止嘔吐;肉桂和調氣血,通暢血脈;木香理順氣滯。
石膏(辛寒),滑石(甘寒),寒水石(甘寒),澤瀉(甘鹹寒),人參(甘溫),茯苓(甘溫),白朮(苦甘溫),葛根(苦甘涼),甘草(甘寒),肉桂(甘辛溫),木香(苦辛溫),藿香(苦甘辛溫),為細末。每以白湯調下三五錢。(一本方無藿香,有黃耆。)
縮脾飲
白話文:
石膏(辛寒):能清熱解毒,促進津液生成。
滑石(甘寒):能清熱利尿,促進排便。
寒水石(甘寒):能清熱利尿,促進排便。
澤瀉(甘鹹寒):能利尿,促進體內水分代謝。
人參(甘溫):能補中益氣,強健體魄。
茯苓(甘溫):能利尿,促進體內水分代謝,並有健脾安神的功效。
白朮(苦甘溫):能健脾止瀉,促進食慾。
葛根(苦甘涼):能清熱利尿,退燒生津,並有解肌退熱的功效。
甘草(甘寒):能止咳平喘,調和藥性。
肉桂(甘辛溫):能溫中散寒,緩解疼痛。
木香(苦辛溫):能疏通氣滯,緩解腹痛。
藿香(苦甘辛溫):能祛暑解毒,緩解腹痛。
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用白開水調服三到五錢。
治伏暑煩渴,吐瀉霍亂。用砂仁、草果、白扁豆溫脾和胃,止嘔吐;烏梅收肺熱,佐葛根生津液止渴,除煩暑;甘草補中。
白話文:
治療因暑熱導致的煩渴、嘔吐、腹瀉和霍亂。
使用砂仁、草果和白扁豆溫暖脾胃,止住嘔吐;烏梅收斂肺熱,配合葛根生津止渴,消除暑熱;甘草補益身體。
砂仁(苦辛溫,七分),草果(辛溫,八分),白扁豆(甘溫,二錢),烏梅(酸,二個),甘草(甘寒,一錢),葛根(苦甘溫,一錢半),水盅半,煎八分。浸冷服。
十味香薷飲
白話文:
砂仁(苦、辛、溫,七分)
草果(辛、溫,八分)
白扁豆(甘、溫,二錢)
烏梅(酸,二個)
甘草(甘、寒,一錢)
葛根(苦、甘、溫,一錢半)
水半碗,煮到剩八分之一。冷卻後服用。
治熱傷元氣,身體倦痛,神昏,自汗,吐利。治宜清暑熱,益元氣。故用香薷清暑氣,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補中益氣,黃耆實腠理以止汗,汗泄不無散氣、亡津液,故佐以木瓜,收脫散之氣,兼生津液,白扁豆安脾和胃,厚朴散結調中。
白話文:
治療因熱邪損傷元氣導致的身體倦怠疼痛、神智昏沉、自汗、嘔吐、腹瀉的症狀。治療方法應以清熱益氣為主。
因此,使用香薷來清暑氣;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來補中益氣;黃耆填充肌理以止汗。汗液流失會帶走氣血和津液,所以再使用木瓜來收斂流散的氣血,同時生津液;白扁豆安撫脾胃,厚朴散結調和中氣。
香薷(苦辛涼,三錢),人參(甘溫,五錢),白朮(苦甘溫,一錢),甘草(甘溫,五分),陳皮(苦辛溫,七分),茯苓(甘平溫,八分),白扁豆(甘溫,一錢半),黃耆(甘溫,二錢),木瓜(甘酸溫,錢半),厚朴(苦辛溫,八分),水二大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生脈散
白話文:
香薷(苦、辛、涼,三錢)
人參(甘、溫,五錢)
白朮(苦、甘、溫,一錢)
甘草(甘、溫,五分)
陳皮(苦、辛、溫,七分)
茯苓(甘、平、溫,八分)
白扁豆(甘、溫,一錢半)
黃耆(甘、溫,二錢)
木瓜(甘、酸、溫,錢半)
厚朴(苦、辛、溫,八分)
用水二大盅煎煮,煎成一盅。溫熱服用。
治暑熱傷肺氣,致六脈或不出。治宜清肺熱,益元氣。故用人參益元氣,麥門清肺金,五味子收耗散肺金,滋腎陰勝熱。
人參(甘溫,五錢),麥門冬(甘溫,三錢),五味子(酸甘,一錢五分),白水煎。溫服。
白話文:
用於治療因暑熱而導致肺氣受傷,造成脈搏微弱或消失的情況。治療方針是清肺熱,增強元氣。因此使用人參來增強元氣,麥門冬來清肺,五味子來收斂耗散的肺氣,滋養腎陰以抑制熱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