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)

1. 卷之二

2. 任脈圖論

任者,總也,乃腎之配。與督本一源,而分為二歧也,督乃由會陽而行背,任則由會陰而行腹,夫人身任督猶天地、南北也,可以分,可以合,分之見陰陽之不雜,合之見渾淪之無間。

其脈起於中極下會陰之分,由是循曲骨,上毛際,至中極,行腹裡,循關元、石門、氣海、陰交、神闕、水分、下脘、建里、中脘、上脘、巨闕、鳩尾、中庭、膻中、玉堂、紫宮、華蓋、天突、廉泉,上頤,循承漿,至齦交,分行系兩目之中央,會承泣而終。其支者,起於胞中,循脊裡,為經絡之海。

其浮而外者,循腹上行,會於咽喉,別絡唇口。氣血盛則肌肉熱,血獨盛則滲灌皮膚而生毫毛,婦人月事數下,不足於血,沖、任二脈俱傷,不能榮其口唇,是以髭鬚不生,毫毛稀少。其為病也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

白話文:

【任脈圖論】

「任」的意思是總括,它與腎臟功能相輔相成。任脈和督脈本來源出一處,但後分化為兩個方向,督脈從會陽往上行至背部,任脈則從會陰開始,沿腹部前進。人的任督二脈就像天地、南北一樣,可以區分,也可以融合,分開時可看出陰陽的分明,結合時則可見到生命的完整無縫。

任脈起源於中極穴下方的會陰部位,然後沿著曲骨向上,穿過毛際,抵達中極穴,再深入腹部內側,依序經過關元、石門、氣海、陰交、神闕、水分、下脘、建裏、中脘、上脘、巨闕、鳩尾、中庭、膻中、玉堂、紫宮、華蓋、天突、廉泉,上行至頤部,沿著承漿穴,最終達到齦交,並在此處分岔,連接兩眼正中央,最後在承泣穴結束。另外有一分支,起始於子宮,沿脊椎內部行走,是全身經絡的匯聚點。

任脈浮於表面的部分,沿腹部向上延伸,最後會集於咽喉,並分出支脈繞過嘴脣。當氣血旺盛時,肌肉就會感到溫熱;如果只有血液過剩,就會滲透皮膚,促進毫毛的生長。女性因為月經頻繁,血液消耗大,沖脈和任脈受到損傷,無法滋養口脣,因此鬍鬚不會生長,毫毛也會變得稀疏。如果任脈有問題,男性可能產生七種不同的疝氣,女性則可能出現帶下或腫塊聚集的情況。

3. 其穴二十有四

會陰(一名屏翳。在兩陰間),曲骨(在橫骨上,毛際陷中應手),中極(在關元下一寸是),關元(在臍下三寸),石門(在臍下二寸是也),氣海(在臍下一寸五分),陰交(在臍下一寸),神闕(在臍中央是也),水分(在下脘下一寸),下脘(在建里下一寸),建里(在中脘下一寸),中脘(在上脘下一寸),上脘(在巨闕下當一寸五分,去蔽骨三寸),巨闕(在鳩尾之下一寸),鳩尾(在蔽骨之端下,垂骨央是),中庭(在膻中下一寸六分),膻中(在玉堂下一寸六分,兩乳間),玉堂(在紫宮之下一寸六分),紫宮(在華蓋下一寸六分),華蓋(在璇璣下二寸是),璇璣(在天突下一寸陷中),天突(在頸結喉下四寸宛宛之中),廉泉(在頸之下、結喉之上,仰而取之),承漿(在唇下陷中。乃任與足陽明會所)

白話文:

  1. 會陰(又稱為屏翳。位於男女生殖器之間)
  2. 曲骨(位於恥骨上方,毛髮邊緣的凹陷處)
  3. 中極(位於關元穴下方一寸的位置)
  4. 關元(位於肚臍下方三寸的位置)
  5. 石門(位於肚臍下方二寸的位置)
  6. 氣海(位於肚臘下方一寸五分的位置)
  7. 陰交(位於肚臍下方一寸的位置)
  8. 神闕(位於肚臍正中央的位置)
  9. 水分(位於下脘穴下方一寸的位置)
  10. 下脘(位於建裏穴下方一寸的位置)
  11. 建裏(位於中脘穴下方一寸的位置)
  12. 中脘(位於上脘穴下方一寸的位置)
  13. 上脘(位於巨闕穴下方一寸五分,離劍突三寸的地方)
  14. 巨闕(位於鳩尾穴下方一寸的位置)
  15. 鳩尾(位於劍突末端下方,垂直骨的中心位置)
  16. 中庭(位於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的位置)
  17. 膻中(位於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,兩乳之間)
  18. 玉堂(位於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的位置)
  19. 紫宮(位於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的位置)
  20. 華蓋(位於璇璣穴下方二寸的位置)
  21. 璇璣(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的凹陷中)
  22. 天突(位於頸部喉結下方四寸的凹陷中)
  23. 廉泉(位於頸部下方、喉結上方,需仰頭才能找到)
  24. 承漿(位於嘴脣下方的凹陷中,是任脈和足陽明胃經的交匯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