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5)

1. 附方

補中益氣湯,內傷門。

防風通聖散,風門。

四君子湯,氣門。

柴苓湯,即小柴胡合五苓散,二方並本門。

三一承氣湯,即本門大承氣湯和甘草。

白話文:

[附方]

補中益氣湯,適用於內傷的情況。

防風通聖散,用於處理風邪侵襲的問題。

四君子湯,主要針對氣虛的症狀。

柴苓湯,即是小柴胡湯加上五苓散的組合,這兩種配方都適用於同樣的病症。

三一承氣湯,實際上就是本門的大承氣湯混合了甘草。

2. 暑門

3.

暑邪即是熱,乃夏月炎蒸之氣也。故經云:夏至後病熱為暑是也。蓋夏月陽氣在外,天時蒸熱,人之膚腠疏豁,氣隨汗泄。而內虛不善調攝,多易感此。而東垣有中熱、中暑之分。其中暑者,乃無病之人,或於深堂大廈,或於陰木幽林,或恣食寒冷以避暑熱,致使周身陽氣為內、外陰寒所遏,不得伸越。經曰:口得寒物,身犯寒氣是也。

其症頭疼,惡寒,身體拘急,肢節疼痛而煩心,肌膚火熱而無汗。治宜大順散,熱藥以散表寒可也。其中熱者,乃行人、農夫於日中勞役,以致汗泄腠疏,外熱乘虛入內以傷肺氣。經云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是也。其症頭苦痛,肌膚燥而惡熱,大渴飲水,無力以動,治宜白虎,涼劑以清內熱。

而丹溪又云:黃連香薷飲、清暑益氣湯、五苓散皆可取效。如若挾痰,加南星、半夏;挾虛,加人參、黃耆。詳症合宜加減。而戴元禮又謂:暑症有傷、有中之不同,如腹痛水瀉乃胃與大腸受病,但噁心,胃口中或有痰,名曰傷熱,宜黃連香薷飲。若身熱頭疼,躁亂不寧,身如針刺者,名曰中熱。

宜解毒白虎湯加柴胡,氣虛加人參。如若咳嗽,發寒發熱,盜汗不止,脈數不止,乃火乘肺。宜清肺湯,或柴胡天水散之類。學者臨症自宜裁度,毋縱巨膽為幸。

白話文:

這篇文章在討論暑邪,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酷熱,這是夏季炎熱蒸騰的氣候造成的現象。古人經典裡提到,從夏至後因熱生病的就是暑邪。因為夏季陽氣旺盛,外界氣溫高,人體皮膚毛孔擴張,容易隨著汗水流失氣力。如果體質虛弱,且生活調理不當,就很容易受到暑邪的影響。

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東垣先生,將暑邪分為中熱和中暑兩種情況。中暑的情況發生在健康的人身上,他們可能在涼爽的大廳或樹蔭下,或者大量食用冷飲來避暑,結果全身的陽氣被內外的寒氣阻塞,無法正常運行。症狀包括頭痛、畏寒、身體僵硬、關節疼痛、心煩及皮膚熱卻不出汗。治療上應使用大順散,用熱性的藥物來驅散表面的寒氣。

另一種情況是中熱,常見於在烈日下工作的行人和農夫,他們因為流汗使毛孔擴張,外在的熱氣趁虛而入,傷害了肺氣。症狀包括頭痛、皮膚乾燥、畏熱、極度口渴、無力動彈。治療上應該使用白虎湯,以涼性藥物來清除體內的熱氣。

丹溪先生則提到,黃連香薷飲、清暑益氣湯、五苓散等方劑都可以有效治療暑邪。如果病人有痰,可以加入南星、半夏;如果體質虛弱,則可以加入人參、黃耆。具體病情應適時調整藥方。

戴元禮先生認為,暑邪對身體的影響有傷、有中之別。例如,如果出現腹痛水瀉,那可能是胃和大腸受影響,這叫做傷熱,應使用黃連香薷飲。如果身體熱、頭痛、焦躁不安、感覺像被針扎,這就是中熱,應使用解毒白虎湯加上柴胡,氣虛的可以再加入人參。如果出現咳嗽、寒熱交錯、盜汗不止、心跳加速,這可能是肺部受熱影響,應使用清肺湯,或者柴胡天水散之類的藥方。醫生在診斷時應根據具體病情做出判斷,不可輕率。

4. 暑脈法

經云: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夫熱傷氣,氣傷則脈虛,是以暑脈弦、細、芤、遲、浮大而散,或隱伏不見,此皆謂之虛脈也。

白話文:

經典上說:如果脈搏虛弱且身體發熱,這通常是因為中暑所致。高溫會傷害氣力,氣力受損就會導致脈象變得虛弱,因此,中暑後的脈象可能呈現為弦、細、芤、遲、或是浮大而散,有時甚至脈象隱伏不易察覺,這些都可被稱為虛脈的表現。

5. 治暑大法

暑月陽氣發於外,腹中空虛,必用清暑益氣湯為主加減。

白話文:

在炎熱的夏季,人體的陽氣會向外散發,這時身體內部會變得比較虛弱。治療上,應該以清暑益氣湯作為主要的方劑,並根據實際病情進行適當的藥物增減。

6. 丹溪治暑活套

凡中暍,是陽症;中暑,是陰症。脈沉弱者,切不可用寒涼之藥清熱,只宜用天水散、五苓散及白虎湯之類。

如熱悶恍惚,宜辰砂五苓散。

如脈弦實,宜黃耆藿香湯。

熱甚,自汗而渴,便澀者。五苓散分利之,或桂苓甘露飲。

吐瀉,脈沉微者。可用附子大順散。

伏熱傷寒,縮脾飲、香薷飲子皆可,浸冷服之。或剝蒜,納鼻中,或研蒜水灌之。(蓋蒜氣臭烈,能通諸竅故也。)

白話文:

【丹溪治療暑熱的靈活方法】

只要是因高溫曝曬導致的中暍,這屬於陽性病症;而因暑熱所引發的中暑,則屬於陰性病症。對於脈搏顯得沉弱的情況下,千萬不能使用寒涼性的藥物來清熱,最適合的應對方法是使用天水散、五苓散以及白虎湯這一類的藥物。

如果出現了熱感悶亂,神智不清的情況,應該使用辰砂五苓散。

如果脈象呈現弦實,則適合使用黃耆藿香湯。

在熱度非常高的情況下,如果伴有自汗和口渴,排便困難的症狀,可以使用五苓散來調節水分平衡,或者使用桂苓甘露飲。

如果出現嘔吐和腹瀉,且脈象沉微,這種情況下,可以使用附子大順散。

對於伏熱型的感冒,縮脾飲和香薷飲都可以使用,最好冰鎮後服用。或者使用大蒜,將其削皮塞入鼻孔,或者將大蒜搗碎加水灌服。(因為大蒜味道濃烈,有強大的穿透力,能打通各個氣道。)

7. 治暑方

大順散

治夏月為陰寒之氣抑遏,陽氣於內不得外發,頭肢節痛,身體拘急,煩心,肌膚火熱無汗。此皆陰寒之氣客於皮膚,郁遏身中之陽不得外泄。治宜散表寒,以通內郁之陽氣可也。夫皮膚乃肺之合,皮膚客邪則肺受病。經云:肺惡寒。又云:辛甘發散為陽。是以用乾薑、桂枝以散表實,甘草、杏仁以救肺。

乾薑(辛熱,五錢),桂枝(辛熱,一兩),杏仁(苦甘溫,一錢),生甘草(甘溫,一兩),共為細末,每以白湯送下二三錢。

黃連香薷飲

本方除黃連,加扁豆,名香薷飲。治症同。治傷熱症,宜清熱、分利暑氣可也。故用黃連清熱,香薷分利暑氣,厚朴除濕滿、散結調中。

黃連(苦寒,三錢),香薷(辛涼,五錢),厚朴(苦辛溫,一錢)

清暑益氣湯

治長夏濕熱之氣傷人,遂使精神短少,四肢困倦,肌熱而煩,不思飲食。經云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又云:熱則傷氣。故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白朮補中益氣為主,陳皮、青皮理氣為標,神麯調脾胃以進飲食,升麻、葛根清熱解肌,蒼朮安脾燥濕,澤瀉利小水以滲濕熱,當歸理血,黃柏救腎,麥門冬、五味子清熱而救肺金。

人參(甘溫,二錢),黃耆(甘溫,三錢),炙草(甘溫,五錢),白朮(甘溫,二錢),青皮(苦辛寒,五錢),陳皮(苦辛溫,八分),神麯(苦辛溫,八分),升麻(苦寒,五分),葛根(苦甘寒,八分),蒼朮(辛溫,六分),澤瀉(甘酸寒,八分),黃柏(苦寒,七分半),川歸(辛甘溫,一錢),麥門冬(甘涼,去心,一錢),五味子(甘緩溫,六分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
天水散(即益元散)

治傷寒暑,身熱,煩渴,小便不利。治宜通小便,瀉火熱可也。故用滑石勝熱、利竅、通小便,甘草補中、瀉火熱。

滑石(甘寒,六兩),粉草(甘寒,一兩),為極細末。每以白湯調下三五錢。加柴胡名曰柴胡天水散。

寶鑑桂苓甘露飲

治伏暑於內,小便赤澀,發渴,脈虛,嘔痰。由暑熱傷氣所致,治宜瀉暑熱、利小便、補中氣可也。故用石膏、寒水石、滑石,助澤瀉通利小便以瀉暑熱,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,補中益氣,葛根解肌,生津止渴,藿香和脾胃以止嘔,肉桂和榮衛,通血脈,木香理滯氣。

石膏(辛寒),滑石(甘寒),寒水石(甘寒),澤瀉(甘鹹寒),人參(甘溫),茯苓(甘溫),白朮(苦甘溫),葛根(苦甘涼),甘草(甘寒),肉桂(甘辛溫),木香(苦辛溫),藿香(苦甘辛溫),為細末。每以白湯調下三五錢。(一本方無藿香,有黃耆。)

縮脾飲

治伏暑煩渴,吐瀉霍亂。用砂仁、草果、白扁豆溫脾和胃,止嘔吐;烏梅收肺熱,佐葛根生津液止渴,除煩暑;甘草補中。

砂仁(苦辛溫,七分),草果(辛溫,八分),白扁豆(甘溫,二錢),烏梅(酸,二個),甘草(甘寒,一錢),葛根(苦甘溫,一錢半),水盅半,煎八分。浸冷服。

十味香薷飲

治熱傷元氣,身體倦痛,神昏,自汗,吐利。治宜清暑熱,益元氣。故用香薷清暑氣,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補中益氣,黃耆實腠理以止汗,汗泄不無散氣、亡津液,故佐以木瓜,收脫散之氣,兼生津液,白扁豆安脾和胃,厚朴散結調中。

香薷(苦辛涼,三錢),人參(甘溫,五錢),白朮(苦甘溫,一錢),甘草(甘溫,五分),陳皮(苦辛溫,七分),茯苓(甘平溫,八分),白扁豆(甘溫,一錢半),黃耆(甘溫,二錢),木瓜(甘酸溫,錢半),厚朴(苦辛溫,八分),水二大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
生脈散

治暑熱傷肺氣,致六脈或不出。治宜清肺熱,益元氣。故用人參益元氣,麥門清肺金,五味子收耗散肺金,滋腎陰勝熱。

人參(甘溫,五錢),麥門冬(甘溫,三錢),五味子(酸甘,一錢五分),白水煎。溫服。

白話文:

[治療夏季暑熱的方子]

大順散

這是用來治療夏季因陰寒之氣抑制了體內的陽氣,導致無法正常地透過皮膚散發出來,出現頭痛、肢體痛、身體僵硬、心煩、皮膚發熱但不出汗的狀況。這些都是因為陰寒之氣侵襲皮膚,使得身體內的陽氣被壓制,無法透過皮膚散發出去。治療應該以排除皮膚表面的寒氣,讓內部被壓抑的陽氣得以流通。皮膚是肺部的外部反映,皮膚受邪氣影響,肺部就會受到波及。經典上說:肺怕冷。又說:辛甘的味道可以幫助陽氣的發散。因此使用乾薑、桂枝來排除表面的寒氣,甘草、杏仁來保護肺部。

乾薑(五錢)、桂枝(一兩)、杏仁(一錢)、生甘草(一兩),以上材料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時以開水吞服二到三錢。

黃連香薷飲

這個方子除了黃連之外,再加入扁豆,就叫做香薷飲。治療的病症相同。用來治療因熱度過高所引起的疾病,應該以清熱、幫助暑氣排出為主要目標。因此使用黃連來清熱,香薷幫助暑氣排出,厚朴去除濕氣,調節身體。

黃連(三錢)、香薷(五錢)、厚朴(一錢)。

清暑益氣湯

這是用來治療夏季濕熱氣候對人體造成的傷害,讓人精神不濟,四肢疲倦,皮膚熱且煩躁,不想吃飯。經典上說:邪氣聚集的地方,那裡的氣必定虛弱。又說:熱氣會傷害氣。因此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白朮來補充中氣,增強氣力;陳皮、青皮調節氣機;神麴調節脾胃功能,促進食慾;升麻、葛根清熱解表;蒼朮安撫脾臟,去除濕氣;澤瀉利尿,幫助濕熱排出;當歸調節血液;黃柏滋養腎臟;麥門冬、五味子清熱,滋養肺部。

人參(二錢)、黃耆(三錢)、炙草(五錢)、白朮(二錢)、青皮(五錢)、陳皮(八分)、神麴(八分)、升麻(五分)、葛根(八分)、蒼朮(六分)、澤瀉(八分)、黃柏(七分半)、川歸(一錢)、麥門冬(去心,一錢)、五味子(六分),用水兩杯,煮成一杯。溫熱時服用。

天水散(也就是益元散)

用來治療因感冒暑熱,身體發熱,口渴,小便不通暢的症狀。治療應該以通利小便,清火解熱為主。因此使用滑石來清除熱氣,通利小便,甘草補充中氣,清火解熱。

滑石(六兩)、粉草(一兩),以上材料磨成極細的粉末。每次服用時以開水調服三到五錢。如果加入柴胡,就叫做柴胡天水散。

寶鑑桂苓甘露飲

用來治療暑熱藏在體內,小便顏色深紅,排尿困難,口渴,脈搏虛弱,嘔吐痰涎。這是因為暑熱傷害了體內的氣所導致的,治療應該以清除暑熱,利尿,補充中氣為主。因此使用石膏、寒水石、滑石,協助澤瀉通利小便,清除暑熱;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補充中氣;葛根解表,生津止渴;藿香調節脾胃,止吐;肉桂調節營衛,通血脈;木香調節滯留的氣。

石膏、滑石、寒水石、澤瀉、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葛根、甘草、肉桂、木香、藿香,以上材料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時以開水調服三到五錢。

縮脾飲

用來治療暑熱引起的口渴,嘔吐,腹瀉。使用砂仁、草果、白扁豆溫暖脾臟,調和胃部,止吐;烏梅收斂肺熱,配合葛根生津止渴,去除暑熱;甘草補充中氣。

砂仁(七分)、草果(八分)、白扁豆(二錢)、烏梅(兩個)、甘草(一錢)、葛根(一錢半),用水半杯,煮成八分。冷卻後服用。

十味香薷飲

用來治療熱度過高,損傷了元氣,身體疲倦疼痛,神智不清,自汗,嘔吐,腹瀉。治療應該以清除暑熱,補充元氣為主。因此使用香薷來清除暑熱;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補充中氣;黃耆強化腠理,止汗;汗出過多會造成氣散失、津液流失,所以輔以木瓜,收斂散失的氣,同時生成津液;白扁豆安撫脾臟,調和胃部;厚朴調節結滯,調和中焦。

香薷(三錢)、人參(五錢)、白朮(一錢)、甘草(五分)、陳皮(七分)、茯苓(八分)、白扁豆(一錢半)、黃耆(二錢)、木瓜(錢半)、厚朴(八分),用水兩杯,煮成一杯。溫熱時服用。

生脈散

用來治療暑熱傷害了肺氣,導致脈象不顯或者消失。治療應該以清肺熱,補充元氣為主。因此使用人參補充元氣,麥門冬滋潤肺部,五味子收斂散失的肺氣,滋養腎臟,剋制熱氣。

人參(五錢)、麥門冬(三錢)、五味子(一錢五分),用清水煎煮。溫熱時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