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4)
卷之三 (4)
1. 治傷寒大法
即病傷寒無內傷者,遵仲景法。表,汗之。中,和之。在裡,下之,傷寒若挾內傷者,宜以補中益氣為主,從六經所見之症加減用之。若氣虛甚者,少加附子,以行參耆之功。
白話文:
對於沒有內傷的傷寒病,遵循仲景的方法:表證,用發汗法治療;裡證,用和解法治療;在裡,用下法治療。如果傷寒合併了內傷,應該以補中益氣為主,根據六經症狀加減用藥。如果氣虛嚴重,可以少量加入附子,以增強人參和黃耆的補氣功效。
兩感傷寒,表裡受邪,仲景無治法,當用東垣九味羌活治之,然當視其內、外孰重,加減可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同時患有風寒和風熱,導致表裡受邪,仲景並沒有針對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。這時可以使用東垣的九味羌活湯來治療,但需要根據患者的內邪和外邪哪一方較重來加減藥物。
2. 丹溪治傷寒活套
凡傷寒傳經之症,初得太陽經,病惡寒,發熱,頭項痛,腰脊強,無汗,急用東垣九味羌活湯表之而愈。或諸惡悉除,亦不惡寒,但發熱不解,或微汗濈濈然出,此乃挾虛之症,宜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加減。有汗加桂枝、芍藥。如汗未通,脈尚浮緊,加羌活、蒼朮、防風、葛根,倍升麻、柴胡。
白話文:
凡是傷寒傳播到經絡所引起的疾病,剛開始是太陽經受侵犯,症狀有怕冷、發燒、頭頸痠痛、腰脊僵硬、不出汗,這時應及時使用東垣九味羌活湯來治療。如果各種症狀都消失了,也不怕冷了,但發燒還不退,或者有微微出汗的現象,這是虛證,應以補中益氣湯為主,適當加減用藥。如果有汗,加桂枝和芍藥。如果汗出不暢,脈象仍然浮緊,加羌活、蒼朮、防風、葛根,增加升麻和柴胡的用量。
滿悶者,本方去參、耆。仍頭痛未除,加川芎、白芷、薄荷、荊芥、細辛、葛根。如渴者,加五味、麥冬、天花粉。
白話文:
胸悶脹氣,去除人參和黃耆。如果頭痛未消,加入川芎、白芷、薄荷、荊芥、細辛、葛根。如果口渴,加入五味子、麥冬、天花粉。
若在三四日之間,不宜前藥,當以小柴胡湯驗症加減。
如寒熱往來,脅痛,少陽外症悉具,只以小柴胡湯服之。
白話文:
如果在三四天之內,不適合再用之前的藥,應該用小柴胡湯根據症狀來加減藥物。
如果出現寒熱交錯,脅下疼痛,少陽的外在症狀都有的話,就只需要服用小柴胡湯。
若兼腹滿,自利,已見太陰症,而少陽症猶未除者,宜小柴胡加五苓散,名柴苓湯。若熱甚者,去桂,倍黃芩。渴甚者,去半夏,加五味、天花粉。如五六日不大便者,去人參、甘草,加芍藥、枳殼、大黃、厚朴,甚者加芒硝,或用河間三一承氣湯。七八日過經不解,熱不退者,或用黃連解毒、涼膈散選而用之,或仍用小柴胡看症調治。
白話文:
如果既有腹脹、自發性腹瀉的太陰症狀,但少陽症狀尚未消除,建議使用小柴胡湯,即小柴胡加五苓散。對於熱重的患者,去除桂枝,加倍黃芩。對於口渴明顯的患者,去除半夏,增加五味子、天花粉。如果五六天不排便,去除人參、甘草,增加芍藥、枳殼、大黃、厚朴,嚴重者增加芒硝,或使用河間三一承氣湯。如果經七八天過去仍然沒有好轉,熱度不退,可以選擇使用黃連解毒湯或涼膈散,或繼續使用小柴胡湯根據症狀調整治療。
或愈後勞役復作者,仍用補中益氣湯。若愈後因飲食復作者,切不可輕用大黃、芒硝之類下之。蓋病後氣血大虛,若復下之必死。若傷寒下後譫語,不能認人,三五日後妄言不休,此乃神不守舍。切勿復下。脈多沉細,足冷氣促,面青褐色,口中燥,宜用補中益氣湯,倍人參,加竹葉三十片。
白話文:
如果康復後因勞累而復發,仍然使用補中益氣湯。如果康復後因飲食而復發,千萬不能輕易使用大黃、芒硝等瀉下之藥。因爲病後氣血虛弱,如果再瀉下,必定會死亡。如果傷寒後瀉下出現胡言亂語,不能認人,三天到五天後仍然不停地胡言亂語,這是神志不清。千萬不可再瀉下。脈象多沉細,雙腳冰涼,氣促,面部青褐色,口中乾燥,宜用補中益氣湯,人蔘用量加倍,再加竹葉30片。
若內本弱,得汗下後太虛,脈細數,熱如火灸而氣促者,宜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黃耆、甘草、五味、知母,加竹葉五七片煎熟,入童便半盞服。大便下後虛脫,本是陰虛。宜灸丹田補陽,陽生陰自長矣。不可用附子,只可多用參耆為佳。傷寒已經汗、吐、下誤治後,三焦生熱,脈洪數,譫語,不顧形體,晝夜喘息不休,衄血,熱不解,身目俱黃,狂叫欲走。宜用三黃石膏湯,連進三四服而愈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虛弱,出汗、瀉肚後變得非常虛弱,脈搏細小而頻數,像火燙那樣發熱而且氣喘,此時應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黃耆、甘草、五味子、知母,加上竹葉五六片煎煮,加入半杯童便服用。大便瀉後虛弱不省人事,主要是由於陰虛。此時應灸丹田穴補陽,陽氣生髮,陰氣自然也會增長。不能使用附子,可以多用參耆為好。傷寒病已經錯誤使用汗、吐、下治療之後,三焦生熱,脈搏洪大而頻數,出現譫妄,不顧及自身安危,晝夜喘息不停,鼻出血,熱度不退,身體和眼睛都發黃,狂叫並想跑。此時應使用三黃石膏湯,連續服用三四劑就能痊癒。
如怯弱人因感寒溫,發熱不食,數日後不省人事,言語亂妄,神思昏迷,面青齒黑,脈沉細。宜用小柴胡湯。不愈,急用四君子加附子一片溫服之,俟脈息神思回覆,再以別藥調治,此陰症傷寒。傷寒怫鬱不解,三陽併入三陰,藏府結燥,面赤,口渴,心驚,譫語,內熱多而外熱少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虛弱的人因為受寒發熱,而且不吃東西,過了幾天後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精神恍惚,面部發青,牙齒發黑,脈搏沉細。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如果治療後症狀沒有好轉,需要緊急服用四君子湯加一片附子,服用後等脈搏和精神好轉,再使用其他藥物調理。這是陰症傷寒。
傷寒發作時鬱悶不舒,導致三陽經脈併入三陰經脈,臟腑乾燥結熱,出現面部發紅、口渴、心悸、胡言亂語等症狀,內熱較重,外熱較輕。
宜三一承氣湯送木香檳榔丸三五十粒,下燥糞而安。如汗下後熱未能除者,宜梔子豆豉湯,或東垣涼膈散加減。如身體痛,惡風寒,遇暖則喜,脈浮而速,必得大汗而愈,不問日數,皆用六神通解散。如譫語,神思不寧,乃熱邪入里,不能盡解。本方加人參、黃連則安。如汗不透,更加蘇葉、葛根、白芷等藥助之。
白話文:
可以服用三一承氣湯,並搭配服用木香檳榔丸 30-50 粒,排除乾燥的大便即可安穩。如果發汗後,熱氣仍未消退,可服用梔子豆豉湯,或在東垣涼膈散中調整使用藥量。如果身體疼痛,畏懼風寒,遇到溫暖則感到舒服,脈搏浮而快,必須大量發汗才能痊癒,不論發病天數,都使用六神通解散。如果神志不清、精神不安,表示熱邪已經進入體內,無法完全解除。此時應在原方中加入人參、黃連,即可安穩。如果汗出不順,可再加入蘇葉、葛根、白芷等藥物幫助發汗。
如傷寒發斑,面赤,昏固,譫語,脈洪而虛,按之無力,或絕不見,用人參、生地各五錢,炮附子一錢,大黃二錢半。
白話文:
如果感染了傷寒,身上出現紅色斑疹,面部發紅,神志昏沉,說胡話,脈搏沉弱無力,或者根本摸不到脈搏,可以使用以下藥方:
人參、生地黃各 5 錢,炮附子 1 錢,大黃 2.5 錢。
發斑身熱,用黃瓜根搗汁,調伏龍肝以服之。去紅點甚妙。
白話文:
當皮膚出現紅疹且伴隨發燒時,將黃瓜的根莖搗碎榨汁,加入龍肝一起服用。對於去除紅疹非常有效。
發斑似傷寒,乃痰熱之病發於外,當微汗散之。宜用防風通聖散,消息而用之。
白話文:
發出疹斑類似傷寒,是痰熱之疾發作於體外,應當用微汗法來散發之。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,適時調整用量。
3. 治傷寒方
桂枝
白話文:
桂枝
治太陽傷風,發熱,自汗,惡風,鼻塞不利。蓋風傷陽,陽為衛,衛傷則不能顧護皮毛,以致腠理疏豁,汗出而惡風;鼻乃肺之竅,肺乃脾之司,邪氣客於皮毛,而肺竅為之不利。經云:風宜辛散,寒宜甘發。又云:辛甘發散為陽。是以用桂枝、甘草、大棗、生薑發散在表之風寒,芍藥收失散之陽氣以斂腠理。
白話文:
治療太陽傷風,發燒,出汗,怕冷,鼻子不通。這是因為風邪傷了人體的陽氣,陽氣是人體的防禦屏障,防禦屏障受傷就會無法保護皮毛,導致毛孔鬆弛,出汗且怕冷;鼻子是肺的竅,肺由脾來支配,邪氣侵犯了皮毛,肺竅就會不通。經書上說:治療風寒宜用辛甘發散的藥。又說:辛甘發散能振奮陽氣。因此,可用桂枝、甘草、大棗、生薑發散表面的風寒,用芍藥收斂外散的陽氣,以收斂毛孔。
桂枝(辛熱,四錢),炙草(甘溫,錢半),白芍(苦酸寒,二錢),大棗(甘溫,三枚),生薑(辛溫,五片),水盅半,煎七分。
白話文:
-
桂枝(辛熱性質,四錢)
-
炙草(甘溫性質,半錢)
-
白芍(苦酸寒性質,二錢)
-
大棗(甘溫性質,三顆)
-
生薑(辛溫性質,五片)
-
加入半杯水
-
煮沸後煎煮至藥液剩七分之一
此方冬月、春初天氣尚寒之時可用,否則必須加減。如春末、夏至前,加黃芩一錢。夏至後,再加知母八分,石膏一錢,升麻五分。如病者素稟虛寒,只以本方,不必加減。如發汗過多,心下悸而欲按者,去芍、棗、姜三味。傷風,項背強,有汗不惡風,變為柔痙,本方加葛根一錢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適合在冬季和早春天氣寒冷的時候使用。如果在其他季節使用,需要進行調整。如果在春末到夏至前,加入黃芩一錢。夏至後,再加入知母八分,石膏一錢,升麻五分。如果病人體質虛寒,只使用原藥方即可,不需要調整。如果病人出汗過多,心悸想用手按住,那就去掉芍藥、大棗、生薑三味藥。如果因為受風寒,脖子和背部僵硬,有汗但不受風寒,變成了柔痙症,就在原藥方中加入葛根一錢。
如風濕,身痛,脈浮虛澀,多汗,本方加附子五分。如汗後身痛脈沉,加人參一錢。關脈沉實,大便秘而腹痛,本方加大黃錢半,倍白芍一錢,甘草減至五分。如太陽症下之太早,成協熱利不止,心下痞,表裡不解者。本方去芍藥,加人參、白朮、乾薑各一錢。如太陽症汗多成柔痙,本方再加桂、芍、甘草各五分,乾葛根五分,天花粉一錢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風濕、身體疼痛、脈象浮虛澀,多汗:
將附子加入方劑,用量為五分。
如果出汗後身體疼痛、脈象沉:
加入人參,用量為一錢。
如果關脈沉實、大便困難並伴有腹痛:
將大黃用量增加到半錢,白芍增加到一錢,甘草減少到五分。
如果太陽病證過早下利,導致協熱利不止,心下痞悶,表裡不解:
將白芍去除,加入人參、白朮、乾薑各一錢。
如果太陽病證汗出過多,導致柔痙:
再次加入桂枝、白芍、甘草各五分,乾葛根五分,天花粉一錢。
如太陽脈浮而腹痛者,本方倍白芍一錢,加飴糖一匙,名奔豚。如傷寒汗後,身痛脈弱者,本方加黃耆一錢,飴糖一匙,名黃耆建中湯。如太陽發熱無汗,惡寒,脈微弱者,本方加麻黃八分,石膏一錢,名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白話文:
如果太陽經的脈象浮起,又有腹痛的症狀,就在原有的藥方中增加一錢白芍,再加一湯匙飴糖,稱之為「奔豚湯」。
如果傷寒後盜汗,全身疼痛,脈搏虛弱無力,就在原有的藥方中增加一錢黃耆,再加一湯匙飴糖,稱之為「黃耆建中湯」。
如果太陽經發熱但不出汗,畏寒,脈搏微弱無力,就在原有的藥方中增加八分麻黃、一錢石膏,稱之為「桂枝二越婢一湯」。
如服桂枝後,形似瘧,日再發,或身癢而汗不出,本方加麻黃錢半,杏仁十粒,名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甘草乾薑湯
白話文:
服用桂枝湯之後,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每天復發兩次,或者身體發癢但不出汗,可以在原方中加入麻黃半錢,杏仁十粒,稱為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治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惡寒。此皆陽氣不足之故。經云:辛甘之味為陽。故用甘草、乾薑,合辛甘以復陽氣。或問此症既謂陽虛,何不用參耆補之?蓋因邪客於中,不宜甘溫實補,必兼辛味,是以不用參、耆而用乾薑、甘草也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,脈搏浮,自發性出汗,小便頻繁,怕冷。這些都是陽氣不足的原因。經典記載:「辛甘之味入陽。」因此,使用甘草和乾薑,將辛甘合用,以回復陽氣。
有人問:既然這個症狀是陽虛,為什麼不用人參、黃耆來補呢?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體內,不適合用甘溫的藥物來固本補元,必須兼用辛味藥物,所以不用人參、黃耆,而改用乾薑和甘草。
炙甘草(甘溫,二兩),乾薑(辛熱,一兩),水三升,煎至升半。分二,溫服。
芍藥甘草湯
白話文:
炙甘草二兩,乾薑一兩,用水三升煎煮至剩下一升半。分成兩次服用,溫熱時飲用。
芍藥甘草湯
治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惡寒,心煩,腳攣。乃陰陽之氣不足。本甘草乾薑湯症,醫誤投桂枝湯攻表,以致厥冷,後服甘草乾姜復其陽,厥還症解,但心煩,腳攣不伸,此乃陰氣未復。經云:酸苦為陰。又云:甘以緩之。故用白芍復陰,甘草緩急。或問:既云陰血不足,何不用歸、地、川芎而獨芍藥者?蓋歸、芎俱兼辛味不純,地黃性滯不速,是以不用歸、地、芎,而用芍藥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時,脈象浮散,自發出汗、小便頻數、畏寒、心煩、腳抽筋,這是由於陰陽之氣不足。本來應該使用甘草乾薑湯治療,但醫生誤用桂枝湯攻表,導致患者出現厥逆寒冷的症狀。後來服用甘草乾薑湯後,陽氣恢復,厥逆症狀緩解,但仍然心煩、腳不能伸展開。這是因為陰氣尚未恢復。
醫書上說:「酸苦入陰。」又說:「甘味緩和。」因此,使用芍藥來恢復陰氣,並用甘草來緩解急迫的症狀。
有人可能會問:既然說是陰血不足,為什麼不用當歸、地黃、川芎這些補陰血的藥,而只用芍藥呢?這是因為當歸、川芎同時具有辛味,性質不純;地黃性味滯澀,見效慢;因此不使用當歸、地黃、川芎,而只用芍藥。
白芍(苦酸寒,煨,二兩),甘草(炙,甘溫,一兩),水三升,煎升半。分再,溫服。
調胃承氣湯
白話文:
白芍藥(性味苦酸寒,炮製後,分量為二兩),甘草(炒過,性味甘溫,分量為一兩),用三升水煎煮至剩下一升半。分兩次服用,溫熱時飲用。
調胃承氣湯
治傷寒三五日,不大便,譫語。乃熱結於內。宜通大便以下其熱。經云:熱淫於內,治以酸寒,佐以甘苦。故用大黃、芒硝通大便以瀉熱,甘草緩急和中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三天至五天,沒有大便,還神志不清胡言亂語。這是因為熱邪阻滯在體內所致。應該通暢大便以瀉下熱邪。經書上說:熱氣盛行於體內,可以使用酸寒的藥物治療,配合甘苦的藥物作為輔助。所以使用大黃和芒硝通利大便,瀉下熱邪;甘草能夠緩解急迫症狀,調和中氣。
大黃(苦寒,四錢),芒硝(苦鹹寒,六錢),炙草(甘溫,二錢),水二盅,煎一盅,入大黃再煎三五沸,下入硝再煎一二沸。溫服。
四逆湯
白話文:
大黃(味道苦,屬寒,使用四錢)
芒硝 (味道苦、鹹,屬寒,使用六錢) 炙甘草 (味道甘,屬溫,使用二錢)
將全部材料放入二碗水中煎煮,至剩下一碗湯汁。加入大黃繼續煎煮三到五次。然後加入芒硝,再煎煮一到兩次。
藥液溫熱時服用。
治傷寒陽氣內虛,寒邪乘虛入里。宜溫中散寒,經云: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是以用乾薑、附子溫中散寒,炙甘草緩急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時,如果身體陽氣虛弱,寒邪就會趁虛侵入體內。應當溫暖中焦以散寒,經典中說:寒邪傷人,用辛溫之藥來平衡。因此,使用乾薑、附子來溫暖中焦以散寒,炙甘草可以緩解急症。
乾薑(辛熱,一兩),附子(辛熱,二錢),炙甘草(甘溫,一兩),水三升,煎升半。分再,溫服。
葛根湯
白話文:
乾薑一兩,附子二錢,炙甘草一兩,用水三升煎煮至剩下一升半。分兩次溫服。
葛根湯
治太陽項背強𠘧𠘧,無汗,惡風寒。夫寒傷血,血傷是以無汗。此乃寒邪客實於經里,法當散其實邪。經云:輕可以去實。故用麻黃、乾葛輕揚之劑,以逐中之實邪。又云:風宜辛散,寒宜甘發。是以用桂枝、生薑、甘草、大棗以發散在表之風寒,芍藥收陰寒以救血。
白話文:
對於太陽經引起項背僵硬疼痛,沒有出汗,怕風寒的症狀。寒氣會損傷血液,血液被損傷後就不會出汗。這是因為寒邪在經絡中實滯,治療方法應當祛除實邪。經書上說:輕藥可以祛除實邪。因此使用麻黃、乾葛等性質輕揚的藥物,驅逐體內的實邪。又說:風邪宜辛散,寒邪宜甘發。所以使用桂枝、生薑、甘草、大棗來驅散表面的風寒,芍藥斂陰寒來護衛血液。
葛根(苦甘涼,二錢),麻黃(苦辛溫,一錢),桂枝(辛甘熱,八分),生薑(辛溫,三片),炙草(甘溫,五分),大棗(甘溫,三枚),白芍(苦酸寒,七分),水盅半,煎八分。熱服,覆取汗。
白話文:
葛根(苦寒微甘,兩錢),麻黃(苦辛微溫,一錢),桂枝(辛甘微溫,八分),生薑(辛溫,三片),炙甘草(甘溫,五分),大棗(甘溫,三枚),白芍(微苦微酸微寒,七分),加水半碗,煎煮至八分滿。熱服,蓋上被子發汗。
如見陽明經症,目痛、鼻乾、肌肉疼痛。本方減去麻黃、桂枝,加升麻錢半,倍芍藥。取微汗。名升麻葛根湯。
如風濕,脈浮而自汗出者,本方加石膏、膽草、大青、葳蕤等各五分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陽明經症狀,例如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、肌肉疼痛。將原方中的麻黃、桂枝去掉,加入升麻半錢,將芍藥加倍。服後微微出汗。此方名為升麻葛根湯。
如溫毒,發熱,心煩,嘔逆,本方去桂枝、芍藥,加橘紅、杏仁、知母、黃芩各六分。
如太陽症誤下之,或協熱利不止者,本方去桂、芍、甘草,加芩、連各五分。
白話文:
如果是溫熱毒邪引發的發熱、煩躁不安、嘔吐噁心,可將原方中的桂枝、芍藥去除,添加橘紅、杏仁、知母、黃芩各六分。
如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下利但嘔者,本方加半夏五分,名葛根加半夏湯。
葛根黃芩黃連湯
白話文:
如果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發生,但是沒有腹瀉,只有嘔吐,則在原來的方子中加入五分的半夏,這個方子就叫做葛根加半夏湯。
治原太陽症誤下,或協熱利不止,脈促,喘而汗出。夫促為陽盛;下利脈當微遲,今見促脈,表仍未解也;喘而汗出者,里之濕熱之氣逆上所致也。經云:輕以揚之,甘以緩之。又云:苦可以勝濕,寒可以勝熱。故用葛根發揚表邪,芩、連以勝濕熱,甘草緩急。
白話文:
治療原本是太陽病證,誤用瀉下的藥物,或腹瀉不止,脈搏快速,喘氣並且出汗。脈搏快速是因為陽氣亢盛;腹瀉時脈搏應當微弱且遲緩,現在出現脈搏快速,表示外邪尚未解除;喘氣並且出汗,是由於裡面的濕熱之氣向上逆行而致。醫書中說:用輕揚的藥物來發散,用甘味的藥物來緩和。又說:苦味可以勝過濕邪,寒性可以勝過熱邪。因此使用葛根來發散表邪,黃芩、黃連來勝過濕熱,甘草來緩急。
葛根(苦甘涼,三錢),黃芩(苦寒,二錢),黃連(苦寒,二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麻黃
白話文:
葛根(苦味、甘味,涼性,三錢),黃芩(苦味,寒性,二錢),黃連(苦味,寒性,二錢),炙甘草(甘味,溫性,五分),加入兩碗水,煎成一碗藥水。溫熱後服用。
治傷寒無汗,發熱,惡風寒,頭、身、腰節疼痛。此皆太陽經氣血不利之故也。蓋傷寒,血凝腠理密,陽氣不得越散,是以發熱無汗而惡風寒;蓋閉腠理,鬱熱愈不得舒,是以身雖熱而反惡寒。治宜解表逐邪。經云:在表者汗之。又云:風從汗散,寒因熱除。故用麻黃,發汗開腠理以逐邪;佐桂枝、甘草之辛甘,散越風寒;夫皮膚乃肺之合,表傷則肺病,故加杏仁,救肺降氣而定喘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沒有出汗、發熱、怕風寒、頭部、身體、腰節疼痛。這些都是因為太陽經氣血不通暢的緣故。傷寒時,血液凝固在皮層間隙,陽氣無法疏散,所以發熱不出汗,反而怕風寒;因為皮層閉塞,鬱積的熱氣更加難以發散,所以身體雖然發熱,卻反而怕冷。
治療宜疏散表邪。經書上說:表邪用發汗法。又說:風邪通過出汗散發,寒邪通過溫熱去除。所以使用麻黃,發汗開腠理以驅邪;佐以桂枝、甘草的辛甘之氣,散發風寒;皮膚是肺的表徵,表邪入侵則傷肺,所以加入杏仁,幫助肺氣下降,平定喘息。
麻黃(苦辛溫,二錢半),桂枝(辛甘熱,一錢),甘草(甘溫,七分),杏仁(辛溫,八分),水煎。熱服,覆取微汗。
白話文:
材料:
- 麻黃:苦、辛、溫,2.5錢
- 桂枝:辛、甘、熱,1錢
- 甘草:甘、溫,0.7錢
- 杏仁:辛、溫,0.8錢
做法:
- 將上述材料用水煎煮。
- 趁熱飲用。
- 喝完後蓋上棉被,讓身體微微出汗。
按:此方仲景為冬月感寒即病者立,若用於天時炎熱之時,必須加減,佐以涼藥方為穩當。不然,必發斑、發黃狂悶等症。
白話文:
註解:這個方劑是張仲景為治療冬天受寒導致疾病的人而制定的。如果在炎熱的季節使用,必須添加或調整藥物,並搭配涼性藥物才能安全。否則,可能會出現發斑、發黃、躁鬱等症狀。
如夏月得太陽症,無汗,發熱惡寒,頭痛,脈洪浮盛。宜以子和六神通解散代之。
白話文:
如果在夏季得到陽熱症狀,沒有出汗、發熱惡寒、頭痛,脈搏浮大有力。應該使用子和六神的湯劑,以達到發散解毒的作用。
如太陽症發熱無汗惡寒,漸變為剛痙者。本方中加赤芍六分,葛根一錢,豆豉、蔥白各三枚。
白話文:
對於發熱無汗,怕冷的陽症,逐漸轉為抽搐的患者,需要在原本的方劑中加入以下藥材:
- 赤芍:6分
- 葛根:1錢
- 豆豉:3枚
- 蔥白:3枚
如傷寒中濕,身體痛,身目俱黃。本方中去桂枝,加連翹一錢,生梓皮、赤小豆各二錢,入生薑、大棗一同煎服。
白話文:
如果寒症夾雜濕氣,身體疼痛,身體及眼睛都發黃。這個方子中去除桂枝,加入連翹一錢,生梓皮和赤小豆各二錢,放入生薑和大棗一起煎服。
如傷寒即病少陰經,脈沉微,身體痛,得汗即已。本方去桂枝、杏仁、甘草,加細辛錢半,附子一錢。
白話文:
如果傷寒即病在少陰經,脈象微弱、身體疼痛,出汗後症狀就會緩解。這個方子去除桂枝、杏仁、甘草,加入半錢細辛、一錢附子。
如下後脈沉遲,尺不至,咽喉不利,唾膿血,厥逆,泄利不止,本方去杏仁,加升麻、當歸各一錢,知母、黃芩、葳蕤各五分,石膏、白朮、白芍藥、白茯苓、天門冬、乾薑各七分。次第取微汗而愈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沉緩遲滯,小指脈摸不到,咽喉不利,咳出膿血,出現昏厥和逆流,腹瀉不止,則在原本的方劑中去除杏仁,加入升麻、當歸各一錢,知母、黃芩、葳蕤各五分,石膏、白朮、白芍藥、白茯苓、天門冬、乾薑各七分。分次服下,逐漸出微汗而痊癒。
如即病少陰經,無表裡症。本方減去桂枝、杏仁,倍甘草,加附子一錢。二三服,得微汗而愈。
如風濕相搏,一身盡痛。本方減桂枝,加薏苡仁一錢。取微汗而愈。
大青龍湯
白話文:
如果病患是少陰經症狀,沒有表裡症,就減去桂枝、杏仁,加倍甘草,再加入附子一錢。服用兩三劑,微微出汗後就會痊癒。
如果風濕邪氣入侵,導致全身疼痛,就減去桂枝,加入薏苡仁一錢。微微出汗後就能痊癒。
治傷風見寒症,脈浮緊,發熱惡寒,煩躁,身疼痛,不汗出。夫浮為風,緊為寒,風則傷衛,寒則傷榮。經云:風宜辛散,寒宜甘發。故用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石膏、甘草、大棗、生薑,合諸辛甘,以發散榮衛中之風寒。
白話文:
治療因受寒感冒引起的症狀:脈象浮而緊,發熱怕冷,煩躁不安,全身疼痛,不出汗。浮脈主風,緊脈主寒,風邪傷及體表的衛氣,寒邪傷及體內的營血。醫經上說:風邪宜辛散,寒邪宜甘發。因此使用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石膏、甘草、大棗、生薑等藥物,將它們辛甘配伍,發散榮衛之中的風寒。
桂枝(辛甘熱,錢半),生薑(辛溫,五片),大棗(甘溫,三枚),炙草(甘溫,錢半),麻黃(辛甘溫,錢半),石膏(辛寒,一錢),杏仁(苦甘平,八分),水盅半,煎一盅。熱服,覆取微汗。得汗,止後服。如未汗,再投一服,取汗為度。
小青龍湯
白話文:
材料:
- 桂枝:半錢(辛、甘,溫性)
- 生薑:5片(辛、溫)
- 大棗:3枚(甘、溫)
- 炙草:半錢(甘、溫)
- 麻黃:半錢(辛、甘、溫)
- 石膏:1錢(辛、寒)
- 杏仁:8分(苦、甘,平性)
做法:
使用半碗水,將以上材料煎煮成一碗藥汁。
服用方法:
- 熱飲後,蓋上被子,讓自己微微出汗。
- 出汗後,停藥。
- 如果沒有出汗,再服用一碗藥汁,直到出汗為止。
治傷寒太陽表症之時發熱,飲水停於心下不散,乾嘔,發熱而渴,或咳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,或喘。夫傷寒,初邪在表,未成熱,不能勝其水寒,遂使水氣停於心胸之分而不散。肺為水寒所搏,是以煩擾於胸中;氣分不利,故有或噎,或嗽,或喘等症;水蓄上焦不行,不能成津成溺,以致腎燥而小便不利,咽乾,口渴。治宜發越寒水可也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太陽表邪,表現為發燒、喝水卻積聚在心窩而不流散、乾嘔、發熱口渴,或咳嗽、或腹瀉、或噎住、或小便不暢、或喘息。傷寒初期,邪氣在表,熱邪未成,不能勝過體內的寒水,導致水氣積聚在心胸之間而不流散。肺部被寒水所侵襲,因此胸中煩躁不安;氣機不暢,所以會出現噎住、咳嗽或喘息等症狀;水分積聚在上焦無法流動,不能形成津液和尿液,導致腎臟乾燥,出現小便不暢、口乾、口渴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應當發散寒水。
故寒邪在表,非辛甘不能散之。故用桂枝、麻黃、甘草之辛甘,以發散表邪。水停心下不行,故腎氣燥。經云: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故用乾薑、細辛、半夏諸辛,行水氣而潤腎。咳逆而喘,肺氣逆。經云: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。故用芍藥、五味之酸而收逆氣,安其肺。
白話文:
當寒邪停留在身體表面時,必須使用辛辣甘甜的藥物才能驅散它。因此,使用桂枝、麻黃和甘草的辛甘味,來發散表面的邪氣。水分停留在心臟下方而不流動,因此腎氣變得乾燥。經典中說:腎臟不耐燥,緊急食用辛辣的食物來滋潤它。因此,使用乾薑、細辛和半夏等辛辣藥物,來運行水氣並滋潤腎臟。咳嗽逆氣而喘,是肺氣上逆。經典中說:肺想要收斂,緊急食用酸味的食物來收斂它。因此,使用芍藥和五味的酸味來收斂逆氣,安定肺臟。
麻黃(苦辛溫,錢半),桂枝(辛甘熱,錢半),炙草(甘溫,五分),乾薑(辛熱,八分),細辛(辛溫,一錢),半夏(苦辛溫,八分),白芍(苦酸寒,七分),五味(甘酸,八分),用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,覆取微汗。若不得汗,連進二三劑。
白話文:
材料:
麻黃:半錢(苦、辛、溫)
桂枝:半錢(辛、甘、熱)
炙甘草:五分(甘、溫)
乾薑:八分(辛、熱)
細辛:一錢(辛、溫)
半夏:八分(苦、辛、溫)
白芍:七分(苦、酸、寒)
五味子:八分(甘、酸)
做法:
將材料放入兩碗水中熬煮,煎至一碗。
服用方法:
溫熱飲用,並蓋上被子稍微出汗。如果不出汗,可連續服用二至三劑。
如表症未解而渴甚者,本方去半夏,加瓜蔞根一錢。
如嘔而微利,熱而嗽,本方加芫花如龍眼大。
白話文:
如果表證還沒有解除但口渴得很厲害,本方去掉半夏,加瓜蔞根一錢。
如果出現嘔吐並且有輕微的腹瀉,伴有發熱和咳嗽,本方加芫花約龍眼大小。
如太陽症欲水多而作喘嗽者,本方減去麻黃,倍加杏仁。若小便不利,小腹滿,去麻黃,加茯苓。蓋麻黃髮津液於外,非其所宜,故去之;茯苓滲泄蓄水於下,乃其所宜,故加之。
乾薑附子湯
白話文:
對於太陽症患者,如果口渴想喝很多水,並出現喘咳,可以從原藥方中去除麻黃,然後將杏仁的用量加倍。
如果患者小便不通,小腹脹滿,可以去除麻黃,然後加入茯苓。這是因為麻黃會使體液蒸發散發到體外,這對於患者來說是不適宜的,所以應去除;而茯苓可以滲透排出體內積聚的水分,這對患者是有益的,所以應加入。
治下後復發汗,以致晝間煩躁,夜間安靜,脈沉微。陰寒氣盛,元陽氣虛。夫晝日煩躁者,蓋晝乃陽氣旺,陽欲乘旺而發,陰陽交爭,故煩躁;夜則陰氣愈盛,陽不能與之爭,故安靜。治宜退陰復陽。經云: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故用乾薑、附子退陰益陽。
白話文:
治療病後再次出汗的症狀,導致白天煩躁不安,晚上才能平靜下來,脈象沉細微弱。這是因為陰寒的氣勢太盛,元陽之氣虛弱所導致的。白天煩躁不安是因為白天陽氣旺盛,陽氣想要趁著旺盛之勢發泄出來,陰陽交爭,所以會出現煩躁不安;到了晚上陰氣更加旺盛,陽氣無法與陰氣抗衡,所以就會平靜下來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驅除陰寒,恢復陽氣。經書中說:寒邪入侵所致的病症,用辛熱的藥物調理。所以使用乾薑、附子來驅除陰寒,益補陽氣。
乾薑(辛熱,一兩),附子(辛熱,五錢),水三盅,煎盅半。溫服。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
白話文:
乾薑一兩,附子五錢,用水三盅煎至剩下一盅半。溫熱時服用。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
治汗出而喘,無大熱。此乃邪氣壅盛於經。治宜散邪降氣可也。故用麻黃、石膏發表以驅邪,杏仁降逆氣而定喘,甘草和藥。
白話文:
治療汗出且喘,但沒有明顯發熱的情況。這是因為邪氣在經絡中堵塞造成的。治療時應採用散邪降氣的方法。因此,可以使用麻黃、石膏來發散邪氣,杏仁來平息逆氣以緩解喘鳴,甘草來調和藥性。
麻黃(辛溫,三錢),杏仁(苦甘溫,一錢),石膏(辛寒,二錢),甘草(甘溫,七分),水盅半,煎一盅。溫服,覆取微汗。
桂枝甘草湯
白話文:
麻黃(辛辣溫熱,三錢)
杏仁(苦、甘、溫,一錢)
石膏(辛辣寒冷,二錢)
甘草(甘甜溫熱,七分)
將以上藥材放入半盅水中,煎煮一盅藥湯。
趁熱服用,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。
治汗過多,心下悸,病人叉手自冒心,欲得按者。夫發汗過多則亡陽,陽受氣於胸分,胸中陽氣不足,故心下悸,叉手冒心欲得按。治宜益氣緩中可也。故用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氣,甘草之甘入脾而緩中。或問:陽氣不足,何不用參耆而用桂枝?蓋參耆乃虛症之劑,味甘溫善補中氣,不能補益上焦肺氣。此乃實邪之症,桂枝味辛以入肺,甘以益氣,故不用參耆而用桂枝也。
白話文:
治療出汗過多,心下悸動,患者會交疊雙手捂住胸口,想要用手按壓。這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耗損,而陽氣由胸部吸收,胸中陽氣不足,就會心下悸動,交疊雙手捂住胸口想要按壓。治療宜補益氣血,緩解中焦。可以使用桂枝的辛味藥性作用於肺部,補益陽氣,甘草的甘味藥性作用於脾臟,緩解中焦。
有人問:陽氣不足,為什麼不用人參、黃耆,而要用桂枝?這是因為人參、黃耆是治療虛症的藥物,味甘溫,善於補益中氣,但不能補益上焦的肺氣。而本症是實邪證,桂枝味辛,可以作用於肺部,味甘可以補益氣血,因此不用人參、黃耆,而用桂枝。
桂枝(辛甘熱,五錢),甘草(甘溫,二錢半),水盅半,煎八分。溫服。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
白話文:
桂枝五錢,甘草二錢半。用半杯水煎煮,煎至剩下八分之七。溫熱時服用。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
治發汗後,臍下悸,故作奔豚。夫汗者,心之液,發汗過多,心氣虛憊,腎氣乘虛欲上凌心,而作奔豚。治宜助脾平腎。是以用茯苓伐腎邪,桂枝瀉奔豚之氣,甘草、大棗助脾土以平腎氣。
白話文:
治療發汗造成臍下悸動,導致奔豚氣(心悸氣短)。發汗是心臟的津液,發汗過多會造成心氣虛弱,而腎氣趁虛而上,壓迫心臟,形成奔豚氣。治療方法應該協助脾胃運作,並平緩腎氣。因此使用茯苓來去除腎臟邪氣,桂枝來消除奔豚之氣,甘草和大棗來協助脾臟運作,進而平緩腎氣。
茯苓(甘淡平,五錢),桂枝(辛甘熱,一錢),甘草(甘溫,一錢),大棗(甘溫,三枚),用甘瀾水二盅,煎一盅。頓服。取甘瀾水法,用水一大盆,以物揚之,使起小泡珠者。乃取其水性無力,不助腎邪之故也。
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
白話文:
茯苓(味甘淡,性平,用五錢),桂枝(味辛甘,性熱,用一錢),甘草(味甘溫,用一錢),大棗(味甘溫,用三枚)。
用甘瀾水兩碗煎成一碗。一次性服用。
取得甘瀾水的做法:用一個大盆子盛水,用器具將水攪動,使其產生細小的水珠。然後取水,因為這種水性質溫和,不會助長腎虛。
治發汗後腹脹滿者。因脾胃不足,氣澀不通,壅而為滿。經云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用苦以泄之。故用人參、甘草以益脾土,厚朴之苦以泄脹滿,佐半夏、生薑之辛以散滯氣。
白話文:
治療發汗後腹脹滿的方子。因為脾胃虛弱,氣機運行不暢,導致氣體壅滯而腹脹。經文說:脾臟喜歡舒緩,遇到急事就吃甘味的東西緩解,用苦味的東西去除。所以用人參、甘草來補益脾胃,用厚朴的苦味來消散脹滿,輔以半夏、生薑的辛味來疏散鬱滯的氣。
人參(甘溫,三錢),炙草(甘溫,二錢),厚朴(苦辛溫,一錢),半夏(辛溫,八分),生薑(辛溫,五片),水盅半,煎七分。溫服。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
白話文:
材料:
- 人參:3錢(甜味溫熱)
- 炙草:2錢(甜味溫熱)
- 厚朴:1錢(苦味辛味溫熱)
- 半夏:8分(辛味溫熱)
- 生薑:5片(辛味溫熱)
- 水:半碗
做法:
將藥材放入水中熬煮,熬至剩七分之一的水量。
服用方法:
趁熱服用。
治傷寒吐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。此乃因吐下後以損中氣所致。經云:中不足者,補之以甘。是以用茯苓、白朮、甘草以補中氣,佐桂枝以行逆滿上衝之氣。再加人參,恐助逆滿間之逆氣也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吐瀉後,胸口感到悶脹,氣息往上衝到胸部,起身時頭暈,脈搏沉緊。這是因為吐瀉後損傷了脾胃之氣所致。醫書上說:脾胃虛弱的人,要用甘味藥補益。因此,用茯苓、白朮、甘草來補中氣,輔以桂枝來化解胸口悶脹、氣息上衝的症狀。再加入人參,但要注意避免加重胸口悶脹的症狀。
茯苓(甘平,三錢),桂枝(甘熱,二錢),甘草(甘溫,七分),白朮(苦甘溫,二錢),水盅半,煎七分。溫服。
芍藥甘草附子湯
白話文:
茯苓(性質甘平,用量三錢),桂枝(性質甘熱,用量二錢),甘草(性質甘溫,用量七分),白朮(性質苦甘溫,用量二錢),加半盅水,煎至剩下七分。趁溫熱時服下。
治發汗後,病不解,反惡寒,或作渴。蓋發汗亡陽損津液,陽虛故反惡寒,津液不足故或作渴。是以用附子以固陽氣,芍藥收斂津液,佐甘草,調和辛酸之味而安正氣。
白話文:
在使用發汗藥治療後,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出現怕冷,或者口渴的症狀。這是因為發汗導致陽氣流失、津液受損,陽氣虛弱所以怕冷,津液不足所以口渴。因此,需要使用附子來鞏固陽氣,芍藥來收斂津液,並搭配甘草,調和辛酸之味,以安撫正氣。
附子(辛熱,二錢),芍藥(苦酸寒,二錢),炙草(甘溫,一錢),水盅半,煎七分。溫服。
茯苓四逆湯
白話文:
附子兩錢,因為它性味辛熱;芍藥兩錢,其性味苦酸寒;炙甘草一錢,性味甘溫。用水半盅來煎煮,煎至剩下七分時停火。溫熱時服用。
治汗下後,病不解,愈煩者。乃虛之故也。是以用人參、茯苓、甘草以補中氣,乾薑、附子以復陽。《金匱》言:虛煩可補是也。
白話文:
治療出汗、腹瀉後,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更加煩躁不安。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。因此,使用人參、茯苓、甘草來補中氣,用乾薑、附子來溫陽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虛煩可以通過補益來治療,就是這個意思。
茯苓(甘平,二錢),人參(甘溫,五錢),炙草(甘溫,一錢),乾薑(辛熱,錢半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五苓散
白話文:
茯苓(甘涼,2錢),人參(甘溫,5錢),甘草(甘溫,1錢),乾薑(辛熱,0.5錢),水2碗,煎至1碗。溫熱飲用。
治傷寒小便不利。經云:甘緩而淡滲。是以用白朮健脾輸津液,官桂和榮衛以通血脈,茯苓、豬苓、澤瀉滲水而利小便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時小便不利的病症。醫書上說:「甘味緩和,淡味滲濕。」因此,使用白朮健脾、促進津液運化;肉桂調和榮衛氣血,暢通血脈;茯苓、豬苓、澤瀉具有滲水利尿的作用。
白朮(苦甘溫,一錢),官桂(辛甘熱,六分),茯苓(甘平,二錢),豬苓(淡平,一錢),澤瀉(鹹寒,錢半),水二盅,煎一盅。空心服之。
茯苓甘草湯
白話文:
白朮(苦味甘味,溫性,一錢分量),桂皮(辛味甘味,熱性,六分分量),茯苓(甘味,平性,二錢分量),豬苓(淡味,平性,一錢分量),澤瀉(鹹味寒性,錢半分量),水兩碗,煎煮成一碗。空腹服用。
治傷寒邪氣在表,汗出不渴。經云:辛甘發散為陽。故用生薑、甘草合辛甘發散在表之邪,桂枝和榮衛通血脈,助茯苓以益氣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感冒,寒邪在體表,出汗但不口渴。中醫經典提到:「辛甘發散,歸於陽」。因此,使用生薑(辛)和甘草(甘)結合,發散表邪。桂枝調和氣血,幫助茯苓增強元氣。
茯苓(甘平,錢半),炙草(甘溫,三錢),桂枝(辛熱,三錢),生薑(辛溫,六片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梔子豆豉湯
白話文:
茯苓(甘平,半錢),炙草(甘溫,三錢),桂枝(辛熱,三錢),生薑(辛溫,六片),水兩碗,煎成一碗。溫熱服用。
治邪熱客於胸中,煩熱鬱悶,心中懊憹。治法當吐去胸中之邪可也。經云:酸苦湧泄為陰。又云:苦以湧吐,寒以勝熱。故用梔子之苦以湧吐其邪,用豆豉之寒以勝熱。
白話文:
針對胸腔內邪熱滯留,導致煩熱鬱悶、心中懊惱的情況。治療方法應採取吐法,將胸中的邪氣祛除。經典記載:「酸苦的藥物會引起湧吐,屬於陰性的作用。」又說:「苦寒的藥物可以引起湧吐,寒性也能夠剋制熱性。」因此,使用苦味的梔子來湧吐邪氣,使用寒性的豆豉來抑制熱性。
山梔子(苦寒,炒,二錢),淡豆豉(苦甘寒,四錢),水一盅,煎七分。溫服。若不吐,再進一服。
白話文:
山梔子(苦寒性質,炒後使用,二錢)
淡豆豉(苦甘寒性質,四錢)
水一盅
將藥材煎煮至七分量。
溫熱服下。如果沒有嘔吐,再服用一劑。
如少氣,乃熱傷氣。加甘草以益氣。
如嘔者,乃邪氣上逆。加生薑以散之。
梔子厚朴湯
白話文:
如果呼吸短促,是因為熱邪傷到了氣。加入甘草來增強氣力。
如果出現嘔吐,是因為邪氣向上逆犯。加入生薑來散去邪氣。
梔子厚朴湯
治傷寒下後,心煩,腹脹,起臥不安。乃邪氣壅於胸腹之間故也。故用梔子之苦以湧胸分之煩,枳實、厚朴以泄腹中之滿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服下藥物後,出現心煩、腹脹、坐立不安的症狀。這是因為邪氣鬱結在胸腹之間導致的。因此使用梔子的苦味來舒緩胸中的煩悶,枳實和厚朴來宣瀉腹中的飽脹。
梔子(苦寒,二錢),枳實(苦辛寒,一錢),厚朴(苦辛溫,三錢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只以吐為度。
小柴胡湯
白話文:
梔子(味道苦寒,用量二錢),枳實(味道苦辛且寒,用量一錢),厚朴(味道苦辛而溫,用量三錢),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份量。溫熱時服用。只服用到引起嘔吐為止。
【小柴胡湯】
治邪居表裡之間,往來潮熱,胸膈滿痛,煩而喜嘔。經云:熱淫於內,以苦發之。是以用黃芩、柴胡之苦寒,以解半表半裡之熱。又云:里不足者,緩之以甘。故用人參、甘草之甘,補托中氣。邪半入里,則裡氣逆,宜辛散之。故用半夏之辛,散逆氣而除嘔煩。經云:辛甘發散為陽。是以用薑、棗合辛甘發散半表之邪。
白話文:
治療邪氣處於表裡之間,忽冷忽熱,胸中憋脹疼痛,煩躁又愛嘔吐。醫書上說:內部有熱毒,用苦性藥物驅除。所以使用黃芩、柴胡的苦寒之性,來消除半表半裡的熱氣。醫書上又說:體內虛弱者,用甘味藥物緩解。所以使用人參、甘草的甘甜之性,來補益中氣。邪氣半入體內,則內氣逆亂,應使用辛散之藥。所以使用半夏的辛辣之性,來疏散逆氣,消除嘔吐、煩躁。醫書上說:辛甘發散為陽。所以使用薑、棗的辛甘之性,來發散半表的邪氣。
柴胡(苦寒,三錢),黃芩(苦寒,三錢),人參(甘溫,錢半),甘草(甘溫,七分),半夏(苦辛溫,八分),生薑(辛溫,三大片),大棗(甘溫,三枚),水盅半,煎八分。溫服。
白話文:
柴胡(性寒味苦,三錢)
黃芩(性寒味苦,三錢)
人參(性溫味甘,半錢)
甘草(性溫味甘,七分)
半夏(性溫味苦辛,八分)
生薑(性溫味辛,三大片)
大棗(性溫味甘,三枚)
加入半盅的水,煎煮至八分量。
趁溫熱時服用。
如胸中滿而不嘔者,去人參、半夏,加瓜蔞一錢。蓋熱方聚,無用人參之補,且參味甘,愈動中滿,故去之;半夏之辛散逆氣,既無嘔逆,故亦除之。熱宜寒療,聚宜苦發,故加瓜蔞之苦寒,以泄胸中蘊熱。如腹中痛者,減黃芩,加芍藥。如脅下痞硬,去大棗,加牡蠣。蓋大棗之甘,愈助痞滿,故去之;牡蠣之寒可以軟堅,故加之。
如心下悸,小便不利。去黃芩,加茯苓。
白話文:
如果胸中感覺滿脹,卻沒有嘔吐的情況,就去除人參和半夏,加入瓜蔞一錢。這是因為熱證會導致身體聚積,此時不需要人參的補益作用。此外,人參味道甘甜,會加重胸中滿脹,因此需要去除。半夏具有辛散化逆的作用,但既然沒有嘔吐逆氣的症狀,就可以將其去除。治療熱證應該使用寒涼藥物,化解聚積應該使用苦寒藥物,因此加入苦寒的瓜蔞來宣洩胸中的熱氣。
如果腹部疼痛,就減少黃芩,加入芍藥。如果肋骨下方有硬塊和脹痛,就去除大棗,加入牡蠣。這是因為大棗味道甘甜,會讓脹痛加重,因此需要去除。牡蠣性寒涼,可以軟化堅硬的部位,因此需要加入。
如不渴,外有微熱者。去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五味、乾薑。蓋咳則氣逆,甘則壅氣,是以去人參、大棗之甘。咳則肺氣散。經云: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。故用五味之酸以收肺氣。肺寒則咳,散以辛熱,故去生薑,加乾薑之辛熱。
如小便難,潮熱,腹滿,加茯苓一錢。
白話文:
如果不口渴,但有微微發熱。就去除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入五味子、乾薑。因為咳嗽時氣息上逆,甘味會阻滯氣息,所以去除人參和大棗的甘味。咳嗽時,肺氣會散失。經典中說:「肺氣欲收斂,急用酸味收之。」所以加入五味子的酸味來收斂肺氣。肺部寒冷會咳嗽,要用辛熱之物來驅散,所以去除生薑,加入乾薑的辛熱。
如下後陰虛生熱,脈微,惡寒。去黃芩,加芍藥二錢。如飲水過多成水結胸,去大棗,加牡蠣錢半。如往來寒熱而渴甚者,去半夏,倍人參,加天花粉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陰虛生熱、脈搏微弱、怕冷的症狀,可將黃芩去除,加入二錢芍藥。如果飲水過多導致水停留在胸中,可去除大棗,加入半錢牡蠣。如果寒熱交替,口渴嚴重,可去除半夏,增加一倍人參,加入天花粉。
如身熱不欲近衣,不渴。去人參,加桂枝。
如發熱而渴,不惡寒,而嗽者。加五味七分。
如風濕汗後身熱,心下煩悶,有動氣,本方加桂枝五分,白芍藥一錢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發熱不想穿衣服,且不感到口渴,就去掉人參,加入桂枝。
如果發熱並且口渴,不畏寒但有咳嗽的情況,就加入五味子七分。
如果因為風濕出汗後身體仍然發熱,感到心下煩悶,有氣動的症狀,在這個基礎方中加入桂枝五分,白芍藥一錢。
如傷寒下後,胸滿,小便不利,譫語驚狂,自汗亡陽,煩躁,起臥不安,一身盡痛。加龍骨、桂枝、鉛丹、茯苓、牡蠣各五分,大黃七分。
小建中湯
白話文:
如果得了傷寒並已經服用了瀉藥,出現胸悶、小便不通暢、胡言亂語、精神紊亂、冷汗淋漓、陽氣虛弱、煩躁不安、坐臥不安、全身疼痛等症狀。加用龍骨、桂枝、鉛丹、茯苓、牡蠣各5分,大黃7分。
治傷寒腹中急痛。此乃里有虛寒。經云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故用膠飴、大棗、甘草諸甘,健脾以緩里。又云:辛以散之,熱可勝寒。故用官桂之辛熱,以散中寒。又云:酸以收之。用芍藥之酸,扶陰寒而止腹痛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引起的腹部絞痛。這是因為體內有寒氣。古籍中說:脾臟喜歡溫和,急躁時應吃甘味食物來緩解。所以使用膠飴、大棗、甘草等甘味藥物,來健脾胃,緩解腹中的寒氣。又說:辛味可以發散,熱可以剋制寒。所以使用官桂辛熱的藥性,來驅散腹中的寒氣。又說:酸味可以收斂。使用芍藥的酸味,扶助體內的陰寒之氣,止腹痛。
膠飴(甘溫,以大盅後加之),大棗(甘溫,二枚),甘草(甘溫,一錢官桂辛甘熱,一錢),生薑(辛溫,五片),芍藥(苦酸寒,七分),水盅半,煎八分。入膠飴化服。
大柴胡湯
白話文:
材料:
- 膠飴:甘溫,先放入大碗中
- 大棗:甘溫,2顆
- 甘草:甘溫,1錢
- 肉桂:辛甘熱,1錢
- 生薑:辛溫,5片
- 芍藥:苦酸寒,7分
- 水:半碗
步驟:
-
將材料放入碗中。
-
煎煮至水量減少至原來的八分之一。
-
把膠飴溶化,加入藥液中,趁熱服用。
治傷寒內實,大便難,不惡寒,反惡熱,身熱煩嘔。乃邪居表裡之間。經云:辛甘發散為陽。故用生薑、甘草、大棗發散表邪。又云:酸苦湧泄為陰。故用大黃、枳實利大便以泄內熱,芍藥扶陰,半夏散逆氣,黃芩、柴胡以折少陽表裡之邪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內實,大便困難,不畏寒,反而發熱,身體發熱煩躁嘔吐。這是因為邪氣同時侵犯體表和體內。經文說:「辛甘發散為陽。」所以使用生薑、甘草、大棗發散體表的邪氣。「酸苦湧泄為陰。」所以使用大黃、枳實通利大便,以瀉下體內的熱氣。芍藥補益陰氣,半夏散開逆氣,黃芩、柴胡抑制少陽表裡之邪。
生薑(辛溫,三片),炙草(甘溫,五分),枳實(苦辛寒,八分),大黃(苦寒,一錢),芍藥(苦酸寒,七分),半夏(苦辛溫,八分),黃芩(苦寒,一錢),柴胡(苦寒,二錢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桃仁承氣湯
白話文:
生薑(溫熱,三片),炙甘草(溫和,五分),枳實(苦寒,八分),大黃(苦寒,一錢),芍藥(苦酸寒,七分),半夏(苦溫,八分),黃芩(苦寒,一錢),柴胡(苦寒,二錢),水兩碗,煎煮成一碗。溫熱服用。
治熱蓄血不行,小腹急結。經云:辛以散結,苦以走血,咸以軟堅,甘以緩急。是以用桂枝之辛,通血脈以散結氣,桃仁、大黃、芒硝諸苦以攻堅血,甘草緩急。
白話文:
用於治療熱氣積聚導致血液運行不暢,小腹部劇烈疼痛。醫書上說:辛味可以散結,苦味可以驅血,鹹味可以軟化硬塊,甘味可以緩解急症。因此,我們使用了桂枝的辛味,打通血脈、散開結氣;桃仁、大黃、芒硝等苦味來攻破堅硬的血塊;甘草來緩解急症。
官桂(辛甘熱,七分),桃仁(去皮用尖,二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大黃(苦寒,一錢),芒硝(苦鹹寒,一錢),水盅半,煎一盅。食前,一日三服,以利為度。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
白話文:
肉桂(辛甘溫,七分),桃仁(去皮尖頭,二錢),炙甘草(甘溫,五分),大黃(苦寒,一錢),芒硝(苦鹹寒,一錢),加水半盅,煎成一盅。在進食前,一天服用三次,以通便為度。
治傷寒邪氣乘熱下之,虛其腸胃。邪因內乘,以致胸滿,煩驚,小便不利,身重,譫語。夫胸滿者,邪熱客於胸中也;驚者,乃因胸中熱盛熏灼心神而不寧也;小便不利,熱涸津液不行也;譫語者,陽明蓄熱也;身重者,陽氣內行而不榮於外也。是以用桂枝、生薑,行陽氣於外,人參、茯苓、大棗,大補托中氣,不使邪氣內乘,半夏以散胸滿,柴胡清熱,龍骨、牡蠣、鉛丹收斂神氣鎮驚,大黃下實熱而正譫語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邪氣趁熱而侵襲身體,導致腸胃虛弱。邪氣乘虛而入,引起胸悶、煩躁、小便不利、身體沉重、胡言亂語。
胸悶,是因為邪氣和熱邪侵犯胸部所致;煩躁,是因為胸中過熱,燻蒸心神,導致心神不寧所致;小便不利,是因為熱邪耗損津液,津液運行不暢所致;胡言亂語,是因為陽明經蓄積熱邪所致;身體沉重,是因為陽氣運行於體內,不能榮於體外所致。
因此,使用桂枝、生薑,將陽氣引發到體外;人參、茯苓、大棗,大補託中氣,防止邪氣乘虛而入;半夏用來緩解胸悶;柴胡用來清熱;龍骨、牡蠣、鉛丹用來收斂神氣,鎮定安神;大黃用來瀉下體內的熱邪,糾正胡言亂語。
桂枝(辛甘熱,七分),茯苓(甘半,一錢),生薑(辛溫,三片),人參(甘溫,一錢),半夏(苦辛溫,八分),柴胡(苦寒,二錢),龍骨(酸澀平,八分),牡蠣(澀寒,七分),大黃(苦寒,錢半),鉛丹(即黃丹。辛平,一錢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桂枝救逆湯
白話文:
材料:
- 桂枝(辛辣甘甜,溫熱,7 分)
- 茯苓(甘甜,1 錢,減半使用)
- 生薑(辛辣溫和,3 片)
- 人參(甘甜溫和,1 錢)
- 半夏(苦辛溫和,8 分)
- 柴胡(苦寒,2 錢)
- 龍骨(酸澀平淡,8 分)
- 牡蠣(澀寒,7 分)
- 大黃(苦寒,0.5 錢)
- 鉛丹(即黃丹,辛辣平淡,1 錢)
- 水 2 碗
製作方法:
-
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。
-
加水煎煮,熬製成 1 碗藥液。
-
趁溫熱服用。
治傷寒,醫用火迫汗過多,驚狂,起臥不安。夫汗乃心之液,汗大出,則亡陽而耗心液,以致心氣空虛,且心惡熱,火邪乘虛內迫,遂使心神浮越,故驚狂,起臥不安。故用桂枝、甘草、大棗、生薑等發散表邪,蜀漆之辛以散火邪之錯,龍骨、牡蠣收斂散脫之元陽,以鎮心神而安驚惕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時,如果醫生用火攻法發汗過度,會導致驚恐不安,不能安臥。
汗液是心臟的液體,大量出汗會損耗陽氣和心液,導致心氣虛弱。同時,心臟怕熱,如果火邪趁虛進入身體,就會使心神浮動,導致驚恐不安,無法安臥。
因此,採用桂枝、甘草、大棗、生薑等藥物疏通表邪;用蜀漆的辛味散火邪的侵犯;用龍骨、牡蠣收斂散失的元陽,安穩心神,平息驚恐。
桔梗(辛甘熱,錢半),炙草(甘溫,五分),大棗(甘溫,三枚),生薑(辛溫,三片),蜀漆(辛甘,八分),牡蠣(鹹寒,一錢),龍骨(甘鹹澀,一錢),水盅半,煎八分。溫服。
抵當湯
白話文:
桔梗(辛甘溫熱,半錢),炙甘草(甘溫,5分),大棗(甘溫,3枚),生薑(辛溫,3片),蜀漆(辛甘,8分),牡蠣(鹹寒,1錢),龍骨(甘鹹澀,1錢),水半碗,煎至剩8分。趁溫熱時服用。
治傷寒發狂,小腹硬滿,小便自利。乃邪熱蓄血於膀胱。經云: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是也。治宜下去蓄血,散去邪熱可也。經云:苦走血,寒勝熱。故用大黃之寒以下熱,佐以桃仁、水蛭、虻蟲之苦,破蓄血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導致發狂,小腹發硬腫脹,小便自利。這是因為邪熱積聚在膀胱中的緣故。經典記載:熱邪壅結膀胱,會導致患者發狂。
治療方法是清除膀胱中的積血,驅散邪熱。經典說:苦寒的藥物可以促排出血,寒涼的藥物可以剋制熱邪。因此,可以使用大黃的寒涼屬性來清熱,輔以桃仁、水蛭、虻蟲等苦寒的藥物來破血。
大黃(苦寒,酒拌炒,五錢),桃仁(苦辛甘,去皮尖,二十五粒),水蛭(苦寒,炒枯焦,十個),虻蟲(苦鹹寒,去足翅,炒,十個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若為末作丸,名抵當丸,治症相同。抵當湯空心服。
大陷胸丸
白話文:
- **大黃:**味苦寒,用酒炒過,取五錢。
- **桃仁:**味苦、辛、甘,去皮尖,取二十五粒。
- **水蛭:**味苦寒,炒至焦乾,取十條。
- **虻蟲:**味苦、鹹、寒,去足翅,炒過,取十條。
- 加水二碗,煎成一碗。
溫熱服下。如果要製成藥丸,稱為抵當丸,治療的症狀與煎劑相同。抵當湯應空腹服用。
治傷寒邪熱結於胸中,胸膈結滿,心腹堅實或高起,手不可按,能仰而不能俯,項強如柔痙之狀,或大小便秘結。治宜下結瀉滿。故用大黃、芒硝,下結熱而通大便,用甘遂、杏仁、葶藶,瀉滿而通水道,佐白蜜以潤燥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邪氣和熱氣結聚在胸膛中,胸膈氣結充塞,心腹堅硬實滿或高高隆起,用手按壓會疼痛,能仰頭卻不能俯身,頸部僵硬宛如緩慢抽搐的樣子,或者大小便不通便祕。治療宜採用瀉下結熱、通便通暢的方法。因此使用大黃、芒硝來瀉下結熱,通利大便;使用甘遂、杏仁、葶藶來瀉去積滯,暢通水道;輔以白蜜滋潤乾燥。
大黃(苦寒,三兩),芒硝(苦鹹寒,四兩),葶藶(苦辛寒,兩半),甘遂(甘寒,兩半),杏仁(去皮尖,三兩),白蜜(甘溫,半斤),共為末,白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每以一丸、水二盅,煎一盅,和渣頓服。一宿乃下。如不下,再煎一丸,服之取下如數。
大陷胸湯
白話文:
大黃(苦寒,三兩)、芒硝(苦鹹寒,四兩)、葶藶(苦辛寒,兩半)、甘遂(甘寒,兩半)、杏仁(去皮尖,三兩)、白蜜(甘溫,半斤)。將以上藥材研成細粉,用白蜜製成如彈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取一丸,加兩碗水煎成一碗,連渣一起服下。一般隔夜就會通便。如果沒有通便,再煎一丸服用,直到通便為止。
治熱結胸中,短氣,煩躁,心下堅滿。治宜散結下熱為主。故用芒硝之鹹寒以軟其堅,佐大黃、甘遂之苦寒以勝熱瀉滿。
白話文:
治療熱氣聚集在胸中,導致呼吸短促、煩躁不安、心下部位堅硬飽滿。治療時宜以化解積結、消退熱氣為主。因此使用芒硝的鹹涼性質來軟化堅結,輔以大黃、甘遂的苦寒性質來攻克熱氣、瀉散積滿。
芒硝(苦鹹寒,五錢),大黃(苦寒,五錢),甘遂(苦寒,七分),水二盅,先煮大黃至一盅,納芒硝,煎一二沸,入甘遂,再煎二沸。得利,止後服。
小陷胸湯
白話文:
芒硝(苦鹹寒,五錢),大黃(苦寒,五錢),甘遂(苦寒,七分),加入兩碗水,先煮大黃到剩一碗,加入芒硝,煮沸一兩次,再加入甘遂,再次煮沸兩次。當藥物濃縮、有效時,停止煮沸並服下。
治熱結胸中尚未成實,但胸中痞悶作痛。治宜散熱以瀉痞滿。故用黃連、瓜蔞之苦寒,以瀉胸中之熱,以半夏之辛溫,以散胸中之痞結。
白話文:
如果胸中有熱堵塞,但還沒形成硬塊,只是感到胸悶疼痛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散熱疏通,消除飽脹。因此使用黃連和瓜蔞的苦寒之性,來消除胸中的熱氣;使用半夏的辛溫之性,來散開胸中的痞結。
黃連(苦寒,五錢),瓜蔞(仁苦寒,去殼、穰,一個),半夏(苦辛溫,三錢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柴胡桂枝幹薑湯
白話文:
黃連五錢,瓜蔞一個去殼和穰,半夏三錢,用兩杯水煎至一杯。溫熱時服用。
柴胡、桂枝、乾薑湯。
治傷寒汗下後,胸膈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。夫傷寒汗下後當解,仍見胸脅滿,往來寒熱等症者,乃邪在半表半裡之間也;小便不利而渴者,乃汗下後亡津液過多,內燥也;但頭出汗,余無汗者,亦乃津液不足,而陽虛於上也。治宜解表裡間邪,復津液而助陽也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發汗治療後,胸腔和橫膈膜感到脹滿且有輕微積塊,小便排不暢,口渴但不嘔吐,只有頭部出汗,並伴有寒熱交替,心煩意亂。傷寒發汗治療後,本應解表,但仍有胸脅脹滿、寒熱交替等症狀,這是因為邪氣在表裡之間;小便排不暢而口渴,這是因為發汗治療後津液損失過多,內部乾燥所致;只有頭部出汗而身體其他部位沒有出汗,也是因為津液不足,而陽氣虛弱所致。治療宜疏解表裡之間的邪氣,補充津液並扶助陽氣。
經云:熱淫於內,以苦發之。是以用柴胡、黃芩之苦寒,以解表裡間熱。用桂枝、甘草之辛甘,和榮衛,通血脈,以發表之邪。用牡蠣之寒,以消胸脅之堅滿。乾薑以復陽氣,瓜蔞根以生津液。
白話文:
中醫經典《傷寒論》中記載:體內有熱邪,要用苦味的藥物來發散熱邪。所以用柴胡、黃芩這兩種苦寒藥物來解除表裡之間的熱邪。用桂枝、甘草這兩種辛甘藥物來調和營氣和衛氣,疏通血脈,將邪氣從體外發散出去。用牡蠣的寒涼性來消散胸脅部的結滿。用乾薑來恢復陽氣,用瓜蔞根來生津液。
柴胡(苦寒,三錢),黃芩(苦寒,七分),炙草(甘溫,五分),牡蠣(鹹寒,八分),乾薑(辛熱,五分),瓜蔞根(苦寒,二錢),白水煎,溫服。
半夏瀉心湯
白話文:
柴胡(苦寒,3錢),黃芩(苦寒,7分),炙草(甘溫,5分),牡蠣(鹹寒,8分),乾薑(辛熱,5分),瓜蔞根(苦寒,2錢),用白開水煎煮後,溫熱服用。
治傷寒因中氣不健,以致邪熱蓄於心下而痞滯。治宜瀉熱、散痞、補中。經云:辛以散痞,苦以折熱,甘以補中。故用乾薑、半夏之辛,以散痞氣,芩、連之苦寒以勝熱,參、草、大棗之甘以補中氣。
白話文:
治療因元氣虛弱而引起的傷寒,導致邪熱積聚在心下,出現胸悶、痞塞的狀態。治療方針是清熱、化痞、補中氣。醫經上說:辛味可以化解痞氣,苦味可以清熱,甘味可以補中氣。因此,使用乾薑、半夏的辛味藥材,以化解痞氣;黃芩、黃連的苦寒藥材,以清熱;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的甘味藥材,以補中氣。
半夏(苦辛溫,三錢),乾薑(辛熱,五分),黃芩(苦寒,錢半),黃連(苦寒,二錢),人參(甘溫,二錢),甘草(甘溫,五分),大棗(甘溫,三枚),加生薑三片,水二大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十棗湯
白話文:
半夏(微苦、辛,溫性,三錢),乾薑(辛辣、溫熱,五分),黃芩(苦寒,錢半),黃連(苦寒,二錢),人參(甘甜、溫和,二錢),甘草(甘甜、溫和,五分),大棗(甘甜、溫和,三枚),加入生薑三片,水二大碗,煎煮至一碗。溫熱服用。
治傷寒邪熱內蓄,伏飲,以致頭疼,心下痞滿,引脅下痛,乾嘔氣。治宜下熱逐飲為當。經云:辛以散之,故用芫花之辛以散飲;苦以泄之,故用甘遂、大戟之苦,以泄水;大棗之甘以益脾土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邪氣熱氣蓄積在體內,導致水飲蘊結,產生頭痛、心下痞滿、肋下疼痛、乾嘔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應以清熱利水為主。經典上說:用辛味藥物可以發散,所以用芫花辛味發散水飲;用苦味藥物可以瀉下,所以用甘遂、大戟的苦味瀉下水飲;用大棗的甘味可以補益脾土。
芫花(苦辛,七分),甘遂(苦寒,二分),大戟(苦寒,五分),大棗(甘溫,三枚),水盅半,先煮大棗至八分,入前三味,再煎三五沸。溫服。取快下利為度。
大黃黃連瀉心湯
白話文:
芫花(苦、辛,七分):
甘遂(苦、寒,二分): 大戟(苦、寒,五分): 大棗(甘、溫,三枚): 水半碗:
-
先將大棗煮到八分熟。
-
加入芫花、甘遂和大戟,再煮沸三到五次。
-
溫熱服用。
-
服用後,以大便暢通為準。
治心下痞,按之滿,其脈關上浮。乃虛熱也。治宜導其熱可也。經云:火熱受邪心病生焉。苦入心,寒除熱。故用大黃、黃連,苦寒瀉心下之虛熱。
白話文:
治療心窩悶痛,按壓時感覺脹滿,脈象關脈(手關脈)浮起。這是虛熱造成的。治療應當引導熱氣外出。經書說:火熱邪氣侵犯,就會產生心病。苦味藥能入心,祛除寒熱。所以我用大黃和黃連,利用它們苦寒的性質來瀉去心窩的虛熱。
大黃(苦寒,三錢),黃連(苦寒,五錢),水盅半,煎八分。溫服。
赤石脂禹餘糧湯
白話文:
大黃三錢,黃連五錢,用水盅半煎煮至八分。溫熱時服用。赤石脂禹餘糧湯。
治下焦不約,開腸洞泄。故用赤石脂以止滑脫,禹餘糧以除積熱。
白話文:
治療下焦虛寒、大便滑脫不止的問題。因此,使用赤石脂來止滑、止脫,禹餘糧來清除積聚的熱邪。
赤石脂(甘酸,一兩),禹餘糧(甘平寒,八錢),二味共研末,水二盅,煎一盅。空心服。
旋覆代赭石湯
白話文:
赤石脂一兩,禹餘糧八錢,這兩種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。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水量。在空腹時服用。
旋覆代赭石湯
治汗吐下後心下痞,噫氣不除。此乃胃氣不和,虛火上逆所致。治宜降虛火以補中。經云:虛火宜補,故用人參、大棗、甘草以補中。又云:重可以除浮,故用代赭石,以墜虛火之上逆。又云:咸以軟堅。故用旋覆花之咸,以軟堅痞。又云:辛以散之。是以用生薑、半夏之辛,以散痞逆之氣。
白話文:
治療汗多、嘔吐後感到心窩悶痛,並且伴隨打嗝,久治不愈。這是因為胃氣不調,虛火上升造成的。治療方法應當是平息虛火,同時補益身體。經典記載:虛火宜用補藥,所以使用人參、大棗、甘草來補益身體。又記載:重的藥物可以去浮火,所以使用代赭石,來平息虛火的上逆。又記載:鹹味藥物可以軟化堅物。所以使用旋覆花的鹹味,來軟化堅痞。又記載:辛味藥物可以散結。因此使用生薑、半夏的辛味,來散開痞逆之氣。
人參(甘溫,三錢),大棗(甘溫,三枚),炙草(甘溫,七分),生薑(辛溫,五片),赭石(甘寒,錢半),半夏(苦辛溫,八分),旋覆花(甘鹹溫,三錢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桂枝人參湯
白話文:
- 人參(味甘溫,三錢)
- 大棗(味甘溫,三枚)
- 甘草(味甘溫,七分)
- 生薑(味辛溫,五片)
- 赭石(味甘寒,半錢)
- 半夏(味苦辛溫,八分)
- 旋覆花(味甘鹹溫,三錢)
- 水二碗,煎至一碗。溫熱服用。
治傷寒表裡未解而數下之,重虛其里,虛熱乘虛而入里,遂協熱下利不止,且心下痞。治宜溫中解表可也。經云:表未解者,辛以散之;里不足者,甘以補之。故用乾薑、桂枝之辛以解表,參、朮、甘草以補中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表裡邪氣未解,卻多次瀉下,導致體內空虛,外來的熱邪趁虛而入,導致協熱下利(腹痛腹瀉)不止,而且心下痞滿。治療應以溫補中氣,解除表邪的方法。經典上說:表邪未解,要用辛味藥驅散表邪;裡氣不足,要用甘味藥補益裡氣。因此,使用乾薑、桂枝的辛味藥來解表,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的甘味藥來補中。
乾薑(辛熱,五分),桂枝(辛甘熱,七分),人參(甘溫,三錢),白朮(甘溫,二錢),炙草(甘溫,三分),水盅半,煎八分。溫服。
瓜蒂散
白話文:
乾薑(辛辣溫熱,半兩)
桂枝(辛甘溫熱,七分)
人參(甘甜溫和,三錢)
白朮(甘甜溫和,二錢)
炙草(甘甜溫和,三分)
加半碗水,熬煮剩八分。趁溫熱服用。
治傷寒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。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,不得息。此乃邪客胸中所致。治宜逐去胸中之邪可也。《千金》云:氣浮上部,填塞心胸。胸中滿者,吐之則愈。經云:酸苦湧泄為陰。是以用瓜蒂、赤小豆之苦酸,以湧吐胸中之邪。
白話文:
如果傷寒患者沒有頭痛、頸部不僵硬,寸脈(手腕橈動脈)微浮。胸部痞實發硬,氣息上逆衝到咽喉,無法舒緩。這是因為病邪停滯在胸中造成的。治療上應該把胸中的病邪驅逐出去。
《千金要方》中說:氣浮在胸部上端,堵塞心胸。胸部滿脹時,讓患者嘔吐出來就能治癒。古籍記載:酸性或苦性的藥物具有催吐的作用。因此,使用瓜蒂(冬瓜籽)和赤小豆的苦酸味,可以催吐出胸中的病邪。
瓜蒂(苦酸寒,五錢),赤小豆(甘酸溫,五錢),二味為末,用豆豉煮作粥,去渣,取半碗,和前末,溫服。取吐,得快利為度。
白話文:
瓜蒂(苦、酸、寒,5 錢),赤小豆(甘、酸、溫,5 錢),將這兩種藥材磨成粉末,用豆豉煮成粥,過濾掉渣滓,取半碗粥,加入前面磨成的藥粉,溫熱服下。服藥後會嘔吐,嘔吐順利後即停止。
黃芩湯
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病,用黃芩、芍藥清熱扶陰,收斂腸胃,大棗、甘草補中。
黃芩(苦寒,錢半),芍藥(苦酸寒),大棗(甘溫,三枚),甘草(甘溫,五分),水一盅,煎六分。溫服。
黃連湯
白話文:
黃芩湯用來治療太陽和少陽經同時發病的疾病,以黃芩、芍藥清熱降火,滋陰養血,同時收斂腸胃,大棗、甘草則補益脾胃。黃芩性苦寒,用量半錢;芍藥性苦酸寒;大棗性甘溫,用量三枚;甘草性甘溫,用量五分。將藥材放入水一盅中煎煮,煮至剩下六分即可。溫熱服用。
治傷寒中氣不足,邪氣乘虛入胃,致使陰不得升,獨淫於下,為下寒,而作腹痛;陽不得降,獨淫於上,為上熱,而作嘔吐。經云:中不足者,補之以甘。故用參、草、大棗之甘,以補中氣。又云:溫淫所勝,瀉之以苦。故用黃連之苦,以瀉上熱。又云:寒淫所勝,散之以辛。故用乾薑、肉桂之辛,以散下寒。佐半夏,散逆氣而除嘔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時,如果中氣不足,邪氣就會趁虛進入胃部,導致陰氣無法升起,只向下運行,形成下寒,引起腹痛;陽氣無法降下,只向上升,形成上熱,引起嘔吐。
根據經書所說,中氣不足的人應該用甘味來補充。因此,使用人參、甘草、大棗這三種甘味藥材,來補益中氣。
經書還說,如果溫邪過度強盛,就要用苦味藥材來瀉掉它。因此,使用黃連這種苦味藥材,來瀉掉上熱。
經書又說,如果寒邪過度強盛,就要用辛味藥材來驅散它。因此,使用乾薑、肉桂這兩種辛味藥材,來驅散下寒。
再配上半夏,用於散去逆氣,消除嘔吐。
黃連(苦寒,一錢),人參(甘溫,三錢),炙草(甘溫,七分),大棗(甘溫,三枚),肉桂(辛甘熱,七分),乾薑(辛熱,三分),半夏(苦辛溫,七分),水盅半,煎八分。溫服。
桂枝附子湯
白話文:
黃連(苦寒,1錢)
人參(甘溫,3錢)
炙草(甘溫,7分)
大棗(甘溫,3枚)
肉桂(辛甘熱,7分)
乾薑(辛熱,3分)
半夏(苦辛溫,7分)
加水半碗,煮到剩八分之一。趁熱服用。
治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痛煩,而不能轉側,不嘔,不渴,脈虛而澀。治宜發散在經之邪可也。故用桂枝、生薑以散經中之風,附子散經中之濕,大棗、甘草補脾土以勝濕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已持續八九天,風寒濕邪相互交結,導致身體疼痛、煩躁難耐,無法翻身轉動,但卻沒有嘔吐、口渴等症狀,脈搏虛弱而澀滯。此時的治療應以發散表邪為宜。
因此,使用桂枝和生薑來驅散經絡中的風邪,附子驅散經絡中的濕邪,大棗和甘草補益脾胃之氣,以剋制濕邪。
桂枝(辛甘溫,三錢),生薑(辛溫,二錢),附子(辛熱,一錢),大棗(甘溫,三枚),炙草(甘溫,八分),水盅半,煎八分。溫服。
甘草附子湯
白話文:
桂枝(辛辣甘甜溫和,三錢),生薑(辛辣溫和,二錢),附子(辛辣大熱,一錢),大棗(甘甜溫和,三枚),炙草(甘甜溫和,八分),加半碗水,煎熬至水剩八分。趁溫熱服用。
治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掣痛不得屈伸,汗出,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。夫風則傷衛,濕流關節,兩邪亂經,故骨節煩疼,掣痛不得屈伸。風勝則傷衛,傷則不能衛護皮毛,是以汗出,短氣,惡風不欲去衣,濕勝則壅塞,水氣不行,是以小便不利,或身微腫。治宜散風濕,固衛氣可也。
故用桂枝以散風,附子以散濕,甘草、白朮補中以益衛氣。
白話文:
治療風濕相互作用,導致關節疼痛,抽痛無法屈伸,冒汗、呼吸急促、小便不順暢、害怕風寒不想脫下衣服,或身體輕微腫脹。風會損傷人體的防禦系統,濕氣會流入關節,這兩種邪氣混亂,所以導致關節疼痛,抽痛無法屈伸。風邪嚴重會損傷防禦系統,防禦系統受損無法保護皮膚和肌肉,才會冒汗、呼吸急促、害怕風寒不想脫下衣服。濕氣嚴重會堵塞,導致水氣無法運行,因此小便不順暢,或身體輕微腫脹。治療應散發風濕,加固防禦系統氣息。
桂枝(辛甘熱,三錢),附子(辛熱,二錢),甘草(甘溫,一錢),白朮(甘溫,五錢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,日服三劑。
白虎湯
白話文:
使用桂枝(辛辣、甘甜、溫熱,三錢)、附子(辛辣、溫熱,二錢)、甘草(甘甜、溫和,一錢)、白朮(甘甜、溫和,五錢)等藥材。加兩盅水,煎熬成一盅藥湯。趁溫熱時服用,每天服用三劑。
治傷寒汗後,脈洪大而渴,虛煩及暍等症。經云:熱淫於內,佐以苦寒。故用石膏、知母之苦寒以勝熱。又云:熱盛者,以甘緩之。故用粳米、甘草之甘以補中氣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出汗後,脈搏強而有力,口渴,心煩氣躁且自覺身體燥熱等症狀。醫經上說:體內熱邪盛,可用苦寒藥物輔助治療。因此使用石膏、知母的苦寒之性對抗發熱。又說:發熱嚴重時,應使用甘味的藥物緩解。因此使用粳米、甘草的甘味補益中氣。
知母(苦寒,五錢),石膏(辛寒,八錢),炙草(甘溫,八分),粳米(甘溫,二合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如口燥煩渴,或發赤斑,加人參二錢,名人參白虎湯。
白話文:
知母 (5 克):味苦,性寒
石膏 (8 克) :味辛,性寒
炙草 (2 克) :味甘,性溫
粳米 (2 合) :味甘,性溫
水 (2 碗)
將以上材料煎煮,煎成 1 碗藥液。
服用方法: 溫熱服用。
如秋盛感熱疫病,或陽明症,大便不固,熱不退,或濕溫症不退,而大便溏。加蒼朮六錢,添水一盅半煎服,名蒼朮白虎湯。
炙甘草湯
白話文:
如果在秋天遇上發熱和瘟疫等疾病,或者出現陽明證(發熱、口乾、大便不暢),大便稀溏,熱度不退,或者濕溫症(發熱、口渴、噁心嘔吐、身體沉重)不退,同時大便溏。可以加入蒼朮六錢,加水一碗半熬煮服用,這劑藥湯稱為「蒼朮白虎湯」。
治傷寒脈結代,心驚悸。夫結代者,由血氣虧敗,不能相續也,心中動悸者,由真氣內虛也。治宜補虛益血氣而復脈。經云:補可以去弱。是以用人參、大棗、炙草以補弱。又云:辛可以益氣。是以用肉桂、生薑以益氣。又云:津耗散為枯,五藏痿弱,榮衛涸流。是以用麻仁、阿膠、麥門冬、地黃,益血潤經,通心復脈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脈搏結代,心悸的方劑
結代脈,是因血氣虧虛衰竭,氣血運行不順暢所致。心悸則是因為體內正氣虛弱所造成的。治療應以補益虛弱的血氣,使脈搏恢復正常為原則。
《中醫經典》中提到:補虛可以消除虛弱。因此,方劑中使用人參、大棗、炙草來補益虛弱。
經書中還提到:辛味可以益氣。因此,方劑中使用肉桂、生薑來益氣。
經書中又提到:津液耗散就會變成乾枯,五臟虛弱,榮衛之氣流動不暢。因此,方劑中使用麻仁、阿膠、麥門冬、地黃,來補充氣血,滋潤經絡,使心氣復甦,脈搏恢復正常。
人參(甘溫,五錢),大棗(甘溫,三枚),阿膠(炒,研末,三錢),炙草(甘溫,二錢半),生薑(辛溫,三片),麥門冬(去心,錢半),生地(甘寒,三錢),肉桂(辛溫,五錢),麻仁(辛甘溫,二錢),水、酒各二升,煮前八味至一升,入阿膠末,溶化盡。分二服。
白話文:
人參(甜溫,五錢),紅棗(甜溫,三顆),阿膠(炒過,研磨成粉末,三錢),甘草(甜溫,二錢半),生薑(辛辣溫暖,三片),麥門冬(去掉芯,錢半),生地黃(甜寒,三錢),肉桂(辛辣溫暖,五錢),麻仁(辛辣甜溫,二錢),水和酒各二升,先將前八味煮到剩一升,再加入阿膠粉末,溶解後即可服用。分兩次服用。
一名復脈湯。凡脈來緩,而時一止,復來者,名曰結脈。來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名曰代脈。凡病見此脈者,多難治。
大承氣湯
白話文:
再提供一帖復脈湯。所有脈搏來得緩慢,並且時不時停頓一下,然後又繼續來動的,稱之為「結脈」。脈搏來動時突然中止,無法自行恢復的,稱之為「代脈」。凡是見到這種脈象的病人,大多難以醫治。
治傷寒因火邪結熱實於內,腹滿硬,譫語,舌乾口燥,大便秘結不通,其脈沉實。治宜瀉滿,通大便下實熱可也。經云:苦以瀉滿,咸以軟堅,寒以勝熱。故用枳實、厚朴以瀉腹滿,芒硝之咸以軟堅痞,大黃通大便以泄實熱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,由於火邪在體內產生熱症,導致腹脹發硬、神志不清、口舌乾燥、大便不通,脈象沉實。這種情況應當治療滿熱,解除大便祕結,這樣可以祛除體內的實熱。
經典裡說:苦味藥可以瀉滿,鹹味藥可以軟化硬塊,寒涼藥可以戰勝熱症。所以,可以使用枳實、厚朴來瀉腹中的滿熱,用芒硝的鹹味來軟化堅硬的痞氣,用大黃通大便來排除體內的實熱。
枳實(苦辛溫,收腸胃壅滯之氣,一兩),厚朴(苦辛溫,破腹中積滯之氣,八錢),芒硝(鹹寒,一兩),大黃(苦寒,一兩),水四碗,先煮枳實、厚朴至二碗,入大黃再煎一二沸,納芒硝。分再,溫服。取利為度。如未利,再投一劑。
小承氣湯
白話文:
枳實(苦、辛、溫,收斂腸胃中滯留的氣,一兩)
厚朴(苦、辛、溫,去除腹中積滯的氣,八錢)
芒硝(鹹、寒,一兩)
大黃(苦、寒,一兩)
水四碗,先煮枳實、厚朴到剩兩碗,加入大黃再煎一兩沸騰,加入芒硝。
分兩次服用,溫服。以大便通暢為度。如果還沒有通便,再服用一劑。
治傷寒六七日不大便,潮熱,狂言,腹不堅滿。因其邪熱尚未結實,故於大承氣湯中去芒硝之鹹寒。其藥之功性,已述明前大承氣湯中,茲不再錄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發病六七天,但大便不通,發燒潮熱,神志不清,腹部沒有硬塊。因為邪熱還沒有完全形成,所以在大承氣湯中去除芒硝的寒涼之性。其藥物的功效和性質已在前面的大承氣湯中說明,在此不再重複。
大黃(七錢),枳實(二兩),厚朴,水盅半,煎一盅。空心服。
豬苓湯
白話文:
大黃七錢,枳實二兩,厚朴適量,用水一杯半煎煮至一杯的量。空腹時服用。
豬苓湯
治邪熱客於下焦,蓄遏津液不得下通,小便不利。治宜利小便以瀉下焦之熱。故用阿膠潤燥,滑石利竅,豬苓、茯苓、澤瀉滲水而利小便,以瀉下焦之熱。
白話文:
治療邪熱停留於下焦,積聚阻滯體液無法往下通達,因此小便不通。治療方法應該以利尿來瀉除下焦的熱氣。因此使用阿膠滋潤乾燥,滑石疏通竅道,豬苓、茯苓、澤瀉則能引出水分,利於小便,進而瀉除下焦的熱氣。
澤瀉(甘鹹寒,二錢),滑石(甘寒,三錢),豬苓(淡平,五錢),茯苓(甘平,二錢),阿膠(甘平,炒,研末,臨熟入藥溶化服,五錢),水三碗,煮四味至二碗,入阿膠末攪勻,溫頓服。
白話文:
澤瀉(甘鹹微寒,2 錢),滑石(甘寒,3 錢),豬苓(味淡性平,5 錢),茯苓(甘平,2 錢),阿膠(甘平,炒製後磨成粉,在湯快熬好的時候放入,化開後服用,5 錢)。
水三碗,將前四味藥煮到只剩兩碗的量,加入阿膠粉攪勻,溫服即可。
茵陳蒿湯
治瘀熱不得越散而發黃。治宜逐熱退黃可也。故用大黃、梔子以逐熱,佐茵陳以退黃。
白話文:
治療瘀積的熱氣無法散發而導致的黃疸。應該使用清除熱氣、消除黃疸的方法。所以使用大黃和梔子來清除熱氣,加上茵陳來消除黃疸。
大黃(苦寒,四錢),梔子(苦寒,三錢),茵陳(苦辛寒,一兩),水四升,先煮茵陳、梔子至二升,納大黃。
吳茱萸湯
白話文:
大黃(苦寒,四錢),梔子(苦寒,三錢),茵陳(苦辛寒,一兩),水四升。先煮茵陳、梔子,等到剩下一半(二升)左右,再放入大黃。
治中氣不足,胃中虛寒,食谷欲嘔。治宜補中溫胃可也。經云:寒淫於內,治以甘溫,佐以苦辛。是以用人參、甘草以補中,吳茱萸、生薑溫胃而止嘔。
白話文:
治療因中氣不足、胃中虛寒導致進食後想吐的情形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補中氣、溫暖胃部。
根據經典記載,寒邪入侵體內,要用溫熱甘味藥物治療,搭配苦味辛味藥物輔助。
因此,使用人參、甘草來補中氣,搭配吳茱萸、生薑溫暖胃部並止吐。
人參(甘溫,五錢),大棗(甘溫,五枚),生薑(辛熱,五大片),茱萸(辛熱,五錢),水二盅,煎一盅,溫服。
麻仁丸
白話文:
人參(味甘,性溫,五錢),大棗(味甘,性溫,五枚),生薑(味辛,性熱,五大片),茱萸(味辛,性熱,五錢),水二碗,熬成一碗,趁溫熱時服用。
治熱涸津液,以致腸胃枯燥,大便難。治宜潤燥通大便以下熱。故用麻仁、杏仁以潤燥,芍藥生津液,枳實、厚朴破壅滯氣,疏利大腸,大黃通大便以下熱。
白話文:
治療熱病耗損津液,導致腸胃乾燥,大便困難。治療方法宜潤燥通便,以降降熱。因此使用麻仁和杏仁來潤燥,芍藥生津液,枳實和厚朴破除壅滯之氣,疏通大腸,大黃通大便以降熱。
麻仁(辛溫,去殼,一升),杏仁(辛溫,去皮,八兩),大黃(苦寒,八兩),芍藥(苦酸寒,四兩),枳實(苦辛寒,四兩),厚朴(苦辛溫,六兩。予意加當歸四兩更妙。)
白話文:
-
麻仁(性質辛溫,去除外殼,一升)
-
杏仁(性質辛溫,去除外皮,八兩)
-
大黃(性質苦寒,八兩)
-
芍藥(性質苦酸寒,四兩)
-
枳實(性質苦辛寒,四兩)
-
厚朴(性質苦辛溫,六兩。我認為加入四兩當歸會更好。)
二仁研為細末泥,四味復共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。每食前米湯送下三五十丸。
梔子柏皮湯
白話文:
將杏仁和桃仁磨成細泥,再將其他四種藥材一起研磨成粉,用煉製的蜂蜜將藥粉做成像梧桐籽大小的丸子。每次在飯前,用米湯送服三十到五十粒。
治傷寒蘊熱發黃。此熱仍未成實。治宜瀉熱退火可也。故用甘草瀉火,佐梔子、黃柏以退熱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蘊熱發黃的病症。這種暑熱尚未形成實邪。治療應該瀉火退熱。因此使用甘草瀉火,佐以梔子、黃柏來退熱。
生甘草(甘寒,三錢),梔子(苦寒,五錢),黃柏(苦寒,七錢),煎服。
麻黃連翹赤小豆湯
白話文:
生甘草三錢,梔子五錢,黃柏七錢,煎煮後服用。
麻黃連翪赤小豆湯
治濕熱蘊於肌表而發黃。用連翹、樗白以勝熱,赤小豆以去濕,大棗、甘草助脾土以制濕,生薑、杏仁、麻黃解表發汗,以逐濕熱。
白話文:
治療濕熱積聚在皮膚表面而出現黃疸。使用連翹、樗白以清除熱氣,赤小豆以去除濕氣,大棗、甘草幫助脾臟功能以控制濕氣,生薑、杏仁、麻黃疏散皮膚表層並發汗,以驅除濕熱。
連翹(苦寒,五錢),樗白皮(苦寒,四錢),赤小豆(甘酸平,一合),大棗(甘溫,五枚),生薑(甘辛,五大片),杏仁(甘苦溫,七錢),麻黃(苦辛溫,三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水三升,先煮麻黃二三沸,掠去沫,入余藥再煎,取二升。分再溫服。
麻黃附子細辛湯
白話文:
連翹(苦寒,5錢),樗白皮(苦寒,4錢),赤小豆(甘酸平,1合),大棗(甘溫,5枚),生薑(甘辛,5片),杏仁(甘苦溫,7錢),麻黃(苦辛溫,3錢),炙草(甘溫,5分),水3升。先煮麻黃2-3沸,撇去浮沫,加入其他藥材再煎,取2升。分2次服用,趁溫熱時服下。
治少陰病始得之,脈沉,發熱。凡少陰病不當發熱,今發熱,邪仍在表也,故雖脈沉而邪尚未除。亦宜用溫劑發汗以散之。故用麻黃解肌發汗,以逐表邪,附子、細辛以散裡寒。
白話文:
對於剛發作的少陰病,脈象沉穩、發燒。通常少陰病不會發燒,現在發燒,說明邪氣仍在體表,所以雖然脈象沉穩,但邪氣還沒有清除。此時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發汗,以驅散表邪。因此使用麻黃來解肌肉發汗,祛除表邪,附子、細辛來驅散體內的寒氣。
麻黃(苦甘熱,四錢),附子(辛熱,三錢),細辛(辛熱,三錢),水二盅,先煮麻黃一二沸,掠去沫,入二味,再煎至一盅。溫服,覆取汗。本方減細辛,加炙草,名麻黃附子湯。治症同前。
黃連阿膠湯
白話文:
麻黃附子細辛湯
材料:
- 麻黃(苦、甘、熱,四錢)
- 附子(辛、熱,三錢)
- 細辛(辛、熱,三錢)
- 水兩碗
作法:
-
先煮麻黃沸騰一至二次。
-
去除浮沫,加入附子、細辛。
-
再煮至剩下一碗。
服用方法:
溫熱服用,蓋好身體發汗。
加味方:
- **麻黃附子湯:**將細辛去掉,加入炙草。
- **治療症狀:**與麻黃附子細辛湯相同。
治傷寒變熱,心中煩,不得臥。治宜益陰退熱。故用黃連、黃芩以勝熱,芍藥以扶陰,雞子黃、阿膠以養血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轉為發熱,心煩意亂,無法入睡。治療方法應當滋陰降熱。因此使用黃連、黃芩來清除熱氣,芍藥來扶持陰氣,雞蛋黃、阿膠來滋養氣血。
黃連(苦寒,三錢),黃芩(苦寒,三錢),芍藥(苦酸寒,三錢),雞子黃(甘溫),阿膠(味甘,炒弓,研,三錢),水二盅,先煮三味至一盅,入阿膠溶化盡,稍冷,入雞子黃攪勻令相得。服之。
附子湯
白話文:
黃連(苦寒,3錢),黃芩(苦寒,3錢),芍藥(苦酸寒,3錢),雞蛋黃(甘溫),阿膠(味甘,炒弓,粉碎,3錢),水二碗,先將三味藥煮至一碗,放入阿膠溶解,稍冷後,加入雞蛋黃攪勻,令其相融。服用。
治少陰症不渴,惡寒。此乃陰寒勝,陽氣虧。治宜補陽氣,散陰寒可也。故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補陽氣,芍藥收陰,附子散寒。
白話文:
治療陰寒重的症狀,不感到口渴,卻惡寒。這是因為陰寒氣盛,陽氣虛弱所致。治療應該以補充陽氣,驅散陰寒為主。因此使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來補陽氣,芍藥來收斂陰氣,附子來驅散寒氣。
人參(甘溫,五錢),白朮(苦甘溫,三錢),茯苓(甘平,三錢),芍藥(苦酸予意此味益陰,非陽所宜,或曰甘草之誤),附子(辛熱,二錢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如手足厥冷,身疼,骨節痛,脈沉,倍附子,加乾薑。
桃花湯
白話文:
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芍药、附子各取适量,加水煎煮,服用温热的汤剂。如果手脚冰冷、身体疼痛、骨节疼痛、脉象沉细,可以加倍附子,并加入干姜。
治少陰症下痢膿血。此乃里寒,下焦不約所致。治宜扶胃、固脫、散寒可也。是以用粳米以扶胃,赤石脂以固脫,乾薑以散寒。
白話文:
治療少陰病症下痢膿血。這是由於體內寒冷、下焦不收斂所致。治療應以扶胃、固脫、散寒為宜。因此使用粳米扶胃,赤石脂固脫,乾薑散寒。
粳米(甘溫,二合),赤石脂(甘溫,七錢),乾薑(辛熱,五錢),水二大盅,煎一盅,溫服。
豬膚湯
白話文:
粳米兩份,赤石脂七錢,乾薑五錢,用兩大杯水煎煮至一杯量,溫熱時服用。
豬膚湯
治少陰下利,咽痛,胸滿,心煩。蓋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、膈,入肺,而循喉嚨,其支者,從肺出,絡心,注胸中。由其經客熱不散,是以咽痛,胸滿,心煩。治宜清少陰之熱可也。故用傷寒以解少陰之熱。豬乃水畜,其氣入腎,是以用其寒性,以勝腎經之客熱。
白話文:
治療陰虛(少陰)引發的下痢、喉嚨痛、胸悶、心煩躁熱。因為陰虛的脈絡從腎臟延伸至肝臟、橫膈膜,進入肺部,然後沿著喉嚨流動,它的一部分從肺部出發,連接心臟,分佈於胸腔。由於此經絡有外來的熱邪不去,因此造成喉嚨痛、胸悶、心煩。治療時應清除陰虛的熱氣。所以使用治療感冒的藥物來解除陰虛的熱邪。豬屬於水生的動物,它的氣味會進入腎臟,因此使用豬的寒涼屬性,來對抗腎經的外來熱邪。
豬膚(剝傷寒上痞味,甘寒,一斤),水一斗,煮至五升,去滓,和白蜜一斤、白粉五合,熬相得。溫分六服。
白通湯
治少陰腎水客寒自利。治宜通陽氣,溫中散寒可也。故用蔥白通氣,助乾薑、附子溫中散寒。
白話文:
取豬皮一斤,去毛,用一斗水煮至五升,去除渣滓,加入白蜜一斤、白粉五合,熬煮至浓稠。分六次温服,每次服用适量。
此方名为白通汤,用于治疗少阴肾水受寒引起的腹泻。治疗方法应该以通阳气、温中散寒为主,因此用葱白通气,配合干姜、附子温中散寒。
蔥白(辛溫,四莖),乾薑(辛熱,二錢),附子(辛熱,三錢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本方加人尿、豬膽汁,苦寒為從治,使熱藥不為寒氣所格,名白通加豬膽汁湯。乃《內經》所謂甚者從之是也。
真武湯
白話文:
蔥白(辛辣溫和,四根),乾薑(辛辣燥熱,二錢),附子(辛辣燥熱,三錢),水兩碗,煎成一碗。趁溫熱服用。在此方中加入人尿、豬膽汁,苦寒之物作為輔助治療,讓燥熱藥物不受寒氣阻隔,稱為白通湯加豬膽汁。這是《內經》中提到的「甚者從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治少陰症四五日,脈緩,腹痛,四肢沉重,頭疼,小便不利,大便自利,或嘔。夫少陰屬腎,腎司水寒,腎不能司其水寒,是以腹與肢體沉重疼痛,小便不利,大便自利,皆寒濕之為害。治宜勝濕散寒可也。故用白朮、茯苓以勝濕,芍藥以收陰濕,附子、生薑以散寒濕。
白話文:
治療少陰症已經四五天,脈搏緩慢,腹痛,四肢沉重,頭疼,小便不利,大便自行排出,或者嘔吐。少陰屬於腎,腎主水寒,腎無法控制水寒,因此腹與四肢沉重疼痛,小便不利,大便自行排出,都是寒濕造成的。治療宜祛濕散寒。因此使用白朮、茯苓祛濕,芍藥收斂陰濕,附子、生薑散寒濕。
白朮(苦甘溫,四錢),茯苓(甘平,五錢),芍藥(苦酸寒,一錢),附子(辛熱,一錢),生薑(辛熱,五大片),水兩大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白話文:
白朮(味苦甜,性溫,四錢)
茯苓(味甘,性平,五錢)
芍藥(味苦酸,性寒,一錢)
附子(味辛,性熱,一錢)
生薑(味辛,性熱,五大片)
加入兩大碗水,煎煮至一碗。溫熱後服用。
如嗽,加五味子、細辛、乾薑。蓋水寒相搏則咳逆,故加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,細辛、乾薑之辛以散水寒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咳喘,可以加入五味子、細辛、乾薑。這是因為水氣寒涼與肺氣相爭,就會產生咳逆。因此加入帶有酸味的五味子來收斂逆氣,加入辛辣味的細辛、乾薑來散去水氣寒涼。
如小便利,內多伏水。去茯苓。
如下利甚,乃陰寒盛。芍藥益陰非其所宜,當減芍藥而加乾薑。
如嘔,乃氣上逆。附子補氣非其所宜,當去附子加生薑,散逆氣以止嘔。
通脈四逆湯
白話文:
通脈四逆湯 方義:
如小便利,內多伏水。去茯苓。
如果病人小便量少,代表體內有許多水停滯著,應該去除茯苓。
如下利甚,乃陰寒盛。芍藥益陰非其所宜,當減芍藥而加乾薑。
如果病人腹瀉嚴重,表示身體陰寒盛,芍藥滋陰補血並不適合,應該減少芍藥的用量,並加入乾薑來溫暖脾胃,驅散寒邪。
如嘔,乃氣上逆。附子補氣非其所宜,當去附子加生薑,散逆氣以止嘔。
如果病人嘔吐,表示氣往上逆,附子補氣並非適宜,應該去除附子,並加入生薑,散寒解表,降逆止嘔。
治少陰症,下利清穀,手足厥冷逆,或腹痛,身反熱,面反赤,不惡寒,或咽痛,乾嘔。此乃陰寒內盛,格陽於外,兩不相通。治宜散陰以通陽氣。是以用乾薑、附子以散中寒,蔥白以通陽氣,炙甘草以緩裡急。
白話文:
治療少陰症,症狀為腹瀉排泄清水樣便,手腳冰冷發麻,或腹痛,身體發熱,面部發紅,不畏寒,或咽喉疼痛,乾嘔。這是因為體內陰寒過盛,阻滯體外的陽氣,陰陽兩氣不能相通。治療方法是疏散陰寒,使陽氣通暢。因此使用乾薑、附子來祛除體內的寒氣,蔥白來疏通陽氣,炙甘草來緩解腹痛。
乾薑(辛熱,五錢),附子(辛熱,二錢),蔥白(辛溫,七莖),炙草(甘溫,一錢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如嘔,加生薑;咽痛,加桔梗;脈不出,加人參。
白頭翁湯
白話文:
乾薑(性辛熱,五錢)
附子(性辛熱,二錢)
蔥白(性辛溫,七根)
炙甘草(性甘溫,一錢)
藥材放入二碗水中熬煮,煎成一碗。
趁溫熱時服用。
治挾熱下利腸垢。乃濕熱所鬱而成。治宜勝熱除濕。經云:苦可以去濕,寒可以勝熱。故用白頭翁、黃柏、黃連、陳皮諸溫寒勝濕除熱。
白話文:
用於治療合併發燒腹瀉且帶有腸道污垢的情況。這是因為濕熱鬱結所致。治療時應以去除熱氣、祛除濕氣為主。經典醫書上說:「苦味可以祛濕,寒味可以勝熱。」因此使用白頭翁、黃柏、黃連、陳皮等藥材,結合溫和寒涼的性質,達到祛濕除熱的效果。
白頭翁(苦寒,五錢),黃柏(苦寒,三錢),陳皮(苦寒,七錢),水四升,煎二升。溫分再服。
理中湯
治中氣不足,寒氣乘之腹痛。治宜補中散寒。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中益氣,乾薑溫胃而散寒。
白話文:
使用白頭翁五錢、黃柏三錢、陳皮七錢,加水四升,煎煮至二升,溫熱後分次服用。
這方劑叫做理中湯,用於治療中氣不足、寒氣入侵導致的腹痛。藥方以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中益氣,乾薑溫暖胃部並驅散寒氣。
人參(甘溫,五錢),白朮(苦甘溫,三錢),炙草(甘溫,二錢),乾薑(辛熱,二錢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
白話文:
人參(甘甜溫熱,五錢),白朮(苦甜溫熱,三錢),炙甘草(甘甜溫熱,二錢),乾薑(辛辣溫熱,二錢),加兩碗水,煎煮至一碗。溫熱後服用。
如臍上緊痛,乃腎氣凌心,欲作奔豚。加桂枝以瀉奔豚之氣。如多吐者,去甘草,加生薑一分。更多者,倍白朮。
白話文:
如果肚臍上方疼痛,這是腎氣上沖,會導致奔豚氣疾。可以加桂枝來宣泄奔豚氣。如果嘔吐較多,去掉甘草,加入生薑一分。嘔吐更多,加倍白朮。
中滿者,去甘草、白朮,加厚朴、生薑。
本方加附子,名附子理中湯。治症同前。
牡蠣澤瀉散
白話文:
腹內脹滿的人,去掉甘草、白術,加入厚朴、生薑。
本方如果加入附子,則名為附子理中湯,治療的症狀與之前相同。
牡蠣澤瀉散
治大病後,脾虛不能制約腎水,以致水溢下焦,自腰下皆腫,小便不利。治宜利小便、散腫、導濕可也。故用牡蠣、澤瀉、海藻以泄水氣,蜀漆、葶藶、瓜蔞、商陸以導濕腫。
白話文:
治療大病後,脾氣虛弱不能約束腎中的水分,導致水分溢出下焦,從腰部以下都腫脹,小便不暢。治療應該利尿消腫,導濕。因此使用牡蠣、澤瀉、海藻來利水氣,蜀漆、葶藶、瓜蔞、商陸來導濕消腫。
牡蠣(鹹寒,一錢),澤瀉(鹹寒,三錢),海藻(鹹寒,二錢),蜀漆(辛平,七分),葶藶(苦辛寒),商陸(鹹平,一錢),瓜蔞根(苦寒,二錢),水二盅,煎一盅。溫服。或研末,白飲調服。小大便利,止後服。
竹葉石膏湯
白話文:
材料:
- 牡蠣(鹹寒,10 克)
- 澤瀉(鹹寒,30 克)
- 海藻(鹹寒,20 克)
- 蜀漆(辛平,7 分)
- 葶藶(苦辛寒)
- 商陸(鹹平,10 克)
- 瓜蔞根(苦寒,20 克)
- 水 600 毫升
做法:
-
將藥材放入鍋中,加入水煎製。
-
煎至剩餘 300 毫升左右。
-
趁溫熱分次服用。
其他服用方式:
-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調入白開水服用。
-
服用至小便和大便通暢後,停止服用。
治傷寒解後,餘熱未盡,羸虛少氣,氣逆欲吐。蓋熱則傷氣,故氣少;氣少則餘熱上炎,是以氣逆欲吐,治宜益氣以散虛熱。故用粳米、甘草、人參以益氣,石膏、竹葉、麥門以清餘熱,半夏以降逆氣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病症痊癒後,殘留熱氣未消,身體虛弱氣虛,導致氣機上逆想要嘔吐。這是因為熱氣會損傷正氣,所以會氣虛;氣虛又會導致殘留熱氣上浮,因此產生氣機上逆想嘔吐的症狀。治療方法應當補益正氣來驅散虛熱。因此使用粳米、甘草、人參來補益正氣,石膏、竹葉、麥門冬來清解殘留熱氣,半夏則用來下逆氣。
人參(甘溫,二錢),粳米(甘溫,一合),炙草(甘溫,二錢),竹葉(甘平,不拘),石膏(辛寒,三錢),麥門(苦甘溫,五錢),半夏(苦辛溫,錢半),白水煎。溫服。
九味羌活湯
白話文:
成分:
- 人參(溫補,20克)
- 粳米(溫補,240毫升)
- 炙草(溫補,20克)
- 竹葉(性平,適量)
- 石膏(清涼,30克)
- 麥門(苦味甘溫,50克)
- 半夏(苦辛溫,7.5克)
製作方法:
用清水煎煮以上材料。
服用方法:
溫熱服用。
治兩感風寒,表裡受邪,肢節疼痛。用羌活、防風、細辛、白芷、川芎,諸辛溫以散表邪之風寒;用生地、黃芩,以清在裡之邪熱;用蒼朮一分安太陰,使邪不納;用甘草緩里,和諸藥性。
白話文:
治療表裡皆受邪氣感染、導致肢體疼痛的感冒:
使用羌活、防風、細辛、白芷、川芎等辛溫藥材,驅散表面的風寒邪氣;
使用生地、黃芩,清除體內的邪熱;
使用蒼術,補足太陰,防止邪氣侵入;
使用甘草,緩解裡氣,調和各藥性。
羌活治太陽肢節痛,大無不通,小無不入,乃撥亂反正之主也。
防風治一身盡痛,聽君將命令而行,隨所使引。而蒼朮雄壯上行之氣,能除濕氣,下安太陰,使邪氣不傳脾經。
川芎治頭厥陰在腦。甘草緩裡急,和諸藥。白芷,治陽明頭痛在額。
生地治少陰心熱在內。
黃芩治太陰肺熱在胸。
細辛治少陰腎經苦頭痛。此方乃易老所致,凡見表症,悉宜服之,實解利之神藥也。
白話文:
羌活可以治療太陽經引起的四肢關節疼痛,它通達無阻,藥力強勁,能夠矯正錯誤,恢復正常,是治療這種病症的主藥。
防風可以治療全身疼痛,它就像士兵聽從指揮一樣,隨意引導藥力到達需要治療的地方。蒼朮具有強大的上升力量,可以去除濕氣,並安撫太陰經,防止邪氣入侵脾經。
川芎可以治療頭部的厥陰經疼痛,也就是腦部疼痛。甘草可以緩解內臟的急迫症狀,並且協調其他藥物的功效。白芷可以治療陽明經引起的額頭疼痛。
生地可以治療少陰經引起的內心燥熱。
黃芩可以治療太陰經引起的胸部燥熱。
細辛可以治療少陰經的腎經引起的苦痛。這個方子是由易老所創造,凡是出現表面的症狀,都可以服用它,它確實是治療各種疾病的神奇藥物。
羌活(辛溫,三錢),防風(辛溫,治風火用),蒼朮(辛溫,行氣,一分),白芷(辛溫,理血,八分),細辛(辛溫,一錢),川芎(辛溫,理血,八分),生地(甘寒,八分),黃芩(苦寒,八分),甘草(甘溫,五分),水煎。溫服。如欲急汗,熱服,更以粥羹投之。
白話文:
羌活(辛溫,3錢),防風(辛溫,可用於治療風熱),蒼朮(辛溫,行氣,1分),白芷(辛溫,理血,8分),細辛(辛溫,1錢),川芎(辛溫,理血,8分),生地(甘寒,8分),黃芩(苦寒,8分),甘草(甘溫,5分),用水煎煮。溫熱服用。如果想要出汗快,則趁熱服用,並喝點粥或湯。
如脈浮不解,宜先急服,而後緩服。
如脈沉不解,宜先緩服,而後急服。
此藥不獨解利風寒,治雜病亦是有神。如中風行經,加附子。如中風秘者,加大黃。
如治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症,各隨十二經上下內外、寒濕溫涼、四時六氣加減補瀉而用之。
藿香正氣散
白話文:
如果脈象浮而遲緩,應該先服用藥物,且先快後慢地服用。若脈象沉而遲緩,則應該先慢後快地服用。此藥不僅可以解表祛風寒,治療各種雜病也有奇效。如中風導致肢體麻木,可加入附子;若中風引起便秘,可加入大黃。在治療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症時,要根據十二經絡的上下內外、寒濕溫涼以及四時六氣等因素,加減補瀉藥物來治療。
治四時感冒,頭痛,憎寒壯熱,及風濕,並霍亂吐瀉,山嵐瘴氣等症。用大腹皮助脾胃,斂氣寬中,厚朴、橘紅消痰理氣,茯苓、白朮、炙草補中,白芷散遊風,兼止頭疼,半夏降逆氣,燥痰涎,桔梗為諸藥舟楫,亦治痰;紫蘇下氣散寒;藿香和脾胃進飲食以辟惡氣,而止嘔逆。
白話文:
此方藥可用於治療四季感冒、頭痛、怕冷發燒,以及風濕、霍亂嘔吐、瘴氣等症狀。
- **大腹皮:**幫助脾胃,收斂氣息,緩解腹脹。
- **厚朴、橘紅:**化痰理氣。
- **茯苓、白朮、炙草:**補益中氣。
- **白芷:**祛除外邪,兼治頭痛。
- **半夏:**降逆氣,化痰涎。
- **桔梗:**作為其他藥材的引子,同時也有化痰作用。
- **紫蘇:**下氣散寒。
- **藿香:**調和脾胃,促進食慾,祛除穢氣,止嘔吐。
大腹皮(辛溫,八分),厚朴(辛苦溫,一錢),橘皮(辛溫,一錢),茯苓(甘平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五錢),甘草(甘溫,炙,五分),白芷(苦辛溫,八分),桔梗(辛溫,八分),半夏(苦辛溫,下逆氣,一錢),紫蘇(辛溫,一錢),藿香(苦辛溫,二錢),水二大盅,姜三片,棗三枚,煎一盅。溫服。
白話文:
- 大腹皮(辛溫,8 分)
- 厚朴(辛苦溫,1 錢)
- 橘皮(辛溫,1 錢)
- 茯苓(甘平,2 錢)
- 白朮(苦甘溫,5 錢)
- 甘草(甘溫,炒過,5 分)
- 白芷(苦辛溫,8 分)
- 桔梗(辛溫,8 分)
- 半夏(苦辛溫,可化解氣逆,1 錢)
- 紫蘇(辛溫,1 錢)
- 藿香(苦辛溫,2 錢)
- 水兩大碗
- 姜三片
- 棗三顆
將上述材料煎成一碗。溫服。
黃連解毒湯
治傷寒大熱不止,煩躁不眠。用黃連以解內熱,黃芩以退表熱,黃柏救腎水以降火,梔子清熱解虛煩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高燒不退,心情煩躁無法入睡。使用黃連來解除體內的熱,黃芩來降低外表的熱,黃柏滋補腎水以降火,梔子清熱並緩解虛煩。
黃連(苦寒,五錢),黃芩(苦寒,五錢),黃柏(苦寒,五錢),梔子(苦寒,五錢),水三升,煎二升,頓服。
六神通解散
白話文:
黃連(性味苦寒,五錢),黃芩(性味苦寒,五錢),黃柏(性味苦寒,五錢),梔子(性味苦寒,五錢),加入三升水,熬煮至兩升,一次喝完。
治夏月傷寒,得太陽、陽明二經症候,汗不出,頭項痛,腰脊強,目疼,鼻乾,不得臥。悉具表症,治宜辛涼以發其汗。故用石膏、黃芩以清其熱,滑石以利其竅,麻黃、蒼朮以發其表,甘草瀉火和藥性。
白話文:
治療夏季感冒,出現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症狀,沒有出汗,頭頸疼痛,腰背僵硬,眼睛疼痛,鼻腔乾燥,不能入睡。這些都是表證,治療方法宜用辛涼之藥發汗。所以使用石膏、黃芩清熱降火,滑石疏通經絡,麻黃、蒼朮發散表邪,甘草瀉火調和藥性。
石膏(辛寒,二錢),黃芩(苦寒,三錢),麻黃(辛熱,八分),滑石(甘寒,二錢),蒼朮(苦辛溫,二錢),甘草(甘溫,五分),水二盅,煎一盅。若春月傷寒,加防風一錢,此乃代麻黃之熱劑,若冬月傷寒,不可用此方,仍宜用麻黃湯。
甘露飲
白話文:
石膏(辛寒,兩錢),黃芩(苦寒,三錢),麻黃(辛熱,八分),滑石(甘寒,兩錢),蒼朮(苦辛溫,兩錢),甘草(甘溫,五分),水二碗,煎成一碗。如果在春天傷寒,加入防風一錢,這可以代替麻黃的熱性。如果在冬天傷寒,不能用這個方子,仍然應該使用麻黃湯。
治夏月受熱,中暍煩躁,或霍亂吐瀉。用石膏、寒水石以勝熱,滑石利竅,助豬苓、茯苓、澤瀉利小便以泄火,白朮、甘草以補中,肉桂和榮衛以通血脈。
白話文:
治療夏季因受熱而發生的頭暈目眩、煩躁不安、或腹瀉嘔吐。使用石膏、寒水石來消除燥熱,滑石疏通經絡,配合豬苓、茯苓、澤瀉利尿降火。再使用白朮、甘草來滋補脾胃,肉桂促進氣血運行。
石膏(辛寒,一兩),寒水石(甘寒,三兩),滑石(甘寒,四兩),豬苓(淡平,三兩),茯苓(甘淡,二兩),肉桂(辛甘溫,五錢),澤瀉(鹹寒,二兩),白朮(甘溫,三兩),甘草(甘寒,一兩),共研為細末,每以白湯,或新汲井水,或薑湯調服三五錢。
六一散、五苓散並加寒水石、石膏亦可。
白話文:
石膏(辛寒,10 克),寒水石(甘寒,30 克),滑石(甘寒,40 克),豬苓(淡平,30 克),茯苓(甘淡,20 克),肉桂(辛甘溫,5 克),澤瀉(鹹寒,20 克),白朮(甘溫,30 克),甘草(甘寒,10 克),將以上中藥研磨成細末,每次取 3-5 克,用熱開水、新鮮井水或薑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