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附方
東垣草豆蔻丸,治傷寒冷物致胃脘當心痛。方見積聚門。
控涎丹,治痰涎鬱於中脘作痛。方見痰門。
桃仁承氣湯,治死血留於胃脘作痛。方見傷寒門。
三花神佑丸,見濕門。
五苓散,傷寒門。
大陷胸湯,治熱蓄上焦,心胸作痛。傷寒門。
小胃丹,芫花醋拌,浸一宿,瓦器內炒,不住手攪,勿令焦。甘遂用長流水浸半日,曬乾。大黃,煨。黃柏,炒。
白話文:
【附方】
東垣草豆蔻丸:用於治療因受寒或食用冷物導致的胃部中心疼痛。此方在方積聚門中可找到。
控涎丹:專治痰液在中脘(即胃的上部)積聚而引起的疼痛。此方可在痰門中查閱。
桃仁承氣湯:用來治療由凝結的血液留在胃脘引起疼痛的情況。此方可在傷寒門中找到。
三花神佑丸:相關信息可在濕門中找到。
五苓散:此方在傷寒門中可找到。
大陷胸湯:適用於熱氣聚集在上焦(即胸膈之間),導致心胸疼痛的情況。此方亦在傷寒門中。
小胃丹:製法為芫花與醋混合後浸泡一夜,然後在瓦器內炒製,需不停攪拌以防燒焦。甘遂則需用長流的清水浸泡半天後曬乾。大黃需經過煨製,黃柏則需炒製。
2. 肚腹門
3. 論
腹者,藏府之總司,其患多端,難執一論,法當分因而療。是以如因中氣不足,運布失常,鬱滯作痛,法當行氣導滯為主,如木香、檳榔、陳皮、青皮等類。如因血蓄於內,阻塞經隧而作痛,法當行逐瘀血為主,如歸梢、牛膝、水蛭等類。如因脾病不磨,致食停積而作痛,法當快脾化食,如山楂、麥芽、神麯、砂仁等類。
如因痰飲滯於中焦,妨礙升降而作痛,法當行氣逐痰,如陳皮、枳殼、半夏、南星等類。如因寒濕凝滯,血脈不通而作痛,法當行濕散寒,如理中湯、建中湯等類。如因熱結中焦,腸胃燥結成硬糞而作痛,法當開結潤燥,如大小承氣,或備急丸等類。詳其虛實,觀其勇怯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結者散之,留者行之,寒者溫之,熱者清之,濁氣在上者湧之,清氣在下者提之。大法不過如此,臨症之際,學者當致詳焉。
白話文:
腹部是臟腑的總管,它的病症種類繁多,不能用一種理論概括,應根據病因來治療。比如,如果因為中氣不足,運行不順,導致氣滯疼痛,應以行氣導滯為主,常用藥物如木香、檳榔、陳皮、青皮等。如果因為血液在內部積聚,堵塞經絡引起疼痛,應以排除瘀血為主,常用藥物如當歸尾、牛膝、水蛭等。如果因為脾臟功能不佳,食物消化不良導致疼痛,應快速健脾消食,常用藥物如山楂、麥芽、神麴、砂仁等。
如果因為痰飲在中焦部位滯留,影響氣機升降導致疼痛,應以行氣化痰為主,常用藥物如陳皮、枳殼、半夏、南星等。如果因為寒濕凝聚,血脈不暢導致疼痛,應以祛濕散寒為主,常用藥物如理中湯、建中湯等。如果因為熱邪在中焦部位結聚,腸胃燥熱形成硬便導致疼痛,應以開結潤燥為主,常用藥物如大小承氣湯,或備急丸等。
詳細辨別虛實,觀察病人的病情輕重,虛弱的補養,實證的泄下,結聚的散開,滯留的流通,寒冷的溫暖,熱盛的清涼,濁氣在上部的催吐,清氣在下部的提升。大的原則不過如此,在實際診治時,學習者應仔細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