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七 (3)
卷之七 (3)
1. 治心痛方
濟生愈痛散
治因寒冷泣血於內而作心痛。法當散寒行瘀為主。是以用良薑以散寒,歸梢以散血,莪朮、玄胡、五靈等行逐瘀血。
良薑(辛熱),歸梢(辛溫),莪朮(苦辛溫),五靈脂(辛甘溫),玄胡索(辛溫),等分為末,每醋湯調服二三錢。
手拈散
治症同前。用草果溫胃散寒,玄胡索、五靈脂、沒藥行瘀血以止痛。
草果(辛溫),玄胡(苦辛溫),靈脂(苦辛溫),沒藥(苦辛溫),等分為細末,每以熱酒調下二三錢。
又方
治心頭久痛。此乃濕熱鬱於胃脘所致。法當散鬱滯清濕熱可也。是以用吳萸之辛散郁,黃連、梔子清熱,滑石利竅滲濕以瀉火,荔枝核以止心疼。
吳萸(辛熱,炒,二錢),黃連(苦寒,炒,五錢),山梔子(苦寒,炒,一兩),滑石(甘寒,五錢),荔枝核(甘酸平,燒存性,五錢),共末,薑汁糊丸,每以炒鹽湯送下五七十丸。
又方
治榮衛不調,中氣虧敗,運動失常,以致熱鬱胃脘作痛,治宜調中氣和榮衛為主,疏郁清熱為標。是以用人參、白朮益氣調中,歸、芎、白芍滋養榮血,陳皮、吳茱萸以散郁,黃連以清熱。
人參(甘溫,三錢),白朮(苦甘溫,三錢),歸梢(辛甘溫,三錢),川芎(辛溫,二錢),白芍(苦酸寒,二錢),陳皮(苦辛溫,二錢),吳萸(苦辛熱,二錢),黃連(苦寒,二錢),共為末,每以鹽湯調下。
又方
治鬱熱心疼。法當散郁清熱,故用香附、吳茱萸散郁,山梔清熱。
香附(苦辛溫,一錢),吳茱萸(苦辛熱,一錢),山梔子(苦寒,六錢),共為末,蒸餅丸,如綠豆大。每以酒洗生地,同生姜煎湯,送下三五十丸。
又方
治心脾脈澀,此乃濕痰食積鬱於胃脘,寒入經絡所致。法當消食積,導濕痰,健脾疏郁。是以用茯苓、半夏、蒼朮等以導濕痰,枳實、神麯等以消食積,白朮健脾,臺芎、香附以疏郁。
茯苓(甘淡平,七錢),半夏(苦辛溫,八錢),蒼朮(辛溫,五錢),神麯(辛溫,五錢),枳實(苦辛溫,五錢),白朮(苦辛溫,一兩),臺芎(辛溫,五錢),香附(辛溫,五錢),共為末,神麯糊丸。每食後,薑湯送下五七十丸。
扶陽益胃湯
治寒氣客於腸胃,以致胃脘當心作痛。法當溫胃散寒。故用草豆蔻、吳茱萸、益智仁等以溫胃,乾薑、附子、肉桂等以散寒,佐白芍以收陰,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炙草等以益陽氣。
草蔻(辛溫,一錢),吳萸(苦辛熱,一錢),白芍(苦酸寒,一錢),乾薑(辛熱,錢半),肉桂(辛溫,一錢),附子(辛熱,二錢半),炙草(甘溫,五分),人參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一錢),陳皮(苦辛溫,六分),益智仁(辛溫,六分),生薑(辛溫,三片),大棗(甘溫,一枚),水煎,溫服。
白話文:
治心痛方
濟生愈痛散
治療因寒冷導致血液瘀滯於內而引起的心痛。治療方法是散寒行瘀(疏散寒氣,運行瘀血)。因此使用良薑散寒,歸梢散血,莪朮、玄胡、五靈脂等藥物通行瘀血。
良薑(辛熱)、歸梢(辛溫)、莪朮(苦辛溫)、五靈脂(辛甘溫)、玄胡索(辛溫),等量研磨成粉末,每次用醋湯送服二三錢。
手拈散
治療症狀與上相同。使用草果溫暖胃部,散寒;玄胡索、五靈脂、沒藥運行瘀血以止痛。
草果(辛溫)、玄胡(苦辛溫)、靈脂(苦辛溫)、沒藥(苦辛溫),等量研磨成細粉末,每次用熱酒送服二三錢。
又方
治療心頭長期疼痛。這是由於濕熱鬱積在胃脘部引起的。治療方法是散鬱滯、清濕熱。因此使用吳萸辛散鬱氣,黃連、梔子清熱,滑石利竅滲濕以瀉火,荔枝核止心疼。
吳萸(辛熱,炒,二錢)、黃連(苦寒,炒,五錢)、山梔子(苦寒,炒,一兩)、滑石(甘寒,五錢)、荔枝核(甘酸平,燒存性,五錢),混合研磨成粉末,用薑汁做成藥丸,每次用炒鹽湯送服五七十丸。
又方
治療榮衛不調,中氣虧虛,身體活動失常,導致熱鬱於胃脘而作痛,治療應以調和中氣、調節榮衛為主要方法,疏通鬱結、清熱為次要方法。因此使用人參、白朮益氣調中,歸、芎、白芍滋養血液,陳皮、吳茱萸散鬱,黃連清熱。
人參(甘溫,三錢)、白朮(苦甘溫,三錢)、歸梢(辛甘溫,三錢)、川芎(辛溫,二錢)、白芍(苦酸寒,二錢)、陳皮(苦辛溫,二錢)、吳萸(苦辛熱,二錢)、黃連(苦寒,二錢),混合研磨成粉末,每次用鹽湯送服。
又方
治療鬱熱引起的心痛。治療方法是散鬱清熱,因此使用香附、吳茱萸散鬱,山梔清熱。
香附(苦辛溫,一錢)、吳茱萸(苦辛熱,一錢)、山梔子(苦寒,六錢),混合研磨成粉末,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用酒洗淨生地黃,與生薑一起煎湯送服三五十丸。
又方
治療心脾經脈瘀阻,這是由於濕痰、食積鬱積在胃脘部,寒邪侵入經絡引起的。治療方法是消食積,化濕痰,健脾疏鬱。因此使用茯苓、半夏、蒼朮等藥物化濕痰,枳實、神麴等藥物消食積,白朮健脾,川芎、香附疏鬱。
茯苓(甘淡平,七錢)、半夏(苦辛溫,八錢)、蒼朮(辛溫,五錢)、神麴(辛溫,五錢)、枳實(苦辛溫,五錢)、白朮(苦辛溫,一兩)、川芎(辛溫,五錢)、香附(辛溫,五錢),混合研磨成粉末,用神麴做成藥丸。每次飯後,用薑湯送服五七十丸。
扶陽益胃湯
治療寒邪入侵腸胃,導致胃脘部心口疼痛。治療方法是溫胃散寒。因此使用草豆蔻、吳茱萸、益智仁等藥物溫暖胃部,乾薑、附子、肉桂等藥物散寒,輔以白芍收斂陰液,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炙甘草等藥物益陽氣。
草蔻(辛溫,一錢)、吳萸(苦辛熱,一錢)、白芍(苦酸寒,一錢)、乾薑(辛熱,一錢半)、肉桂(辛溫,一錢)、附子(辛熱,二錢半)、炙甘草(甘溫,五分)、人參(甘溫,二錢)、白朮(苦甘溫,一錢)、陳皮(苦辛溫,六分)、益智仁(辛溫,六分)、生薑(辛溫,三片)、大棗(甘溫,一枚),水煎服,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