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1)

1. 眼目脈法

左寸脈洪數,心火炎也,關脈數而洪,肝火盛也。

右寸關俱弦洪,乃肝木挾相火之勢而來侮所不勝。

白話文:

在檢視眼睛與其相關症狀的脈診方法上,如果左手寸脈呈現洪大且跳動快速,這表示心臟的火氣旺盛。而若左手關脈也同樣顯示出跳動快速且洪大的特徵,則是肝臟的火氣過盛。

右手的寸脈和關脈同時呈現弦狀且洪大,這代表肝臟的機能,結合了旺盛的相火(一種中醫理論中的火氣),正影響到它本不能剋制的其他臟腑。

2. 治眼目大法

目者,肝之外候,乃藏府之精華,為宗脈之所聚。其白睛屬肺金,肉輪屬脾土,赤脈屬心火,黑珠屬肝木,神光屬腎水。其病皆出於火,如白珠變赤,火乘肺也;肉輪赤腫,火乘脾也;黑珠腫瘴,火乘肝也;赤脈貫睛,心火自盛;神光腫痛,火乘腎也。治療之法,在藥則宜鹹寒之劑,或吐之下之,在針則宜神庭、上星、囟會、前項、百會諸穴以刺之。雖然,尤當詳其各經氣血多少施治。

如目內眥並目之上綱,俱屬太陽,其經血多氣少。

如目銳眥皆屬少陽,其經氣多血少。

如目之下綱並目兩旁交額之中,俱屬陽明,其經氣血俱多。

如連目之系屬厥陰,其經少氣多血。是以凡血盛之經為患者,則大宜灸刺。

如血少之經勿刺,大宜苦寒之劑,涼血瀉火為主。

又河間謂:在府屬表,當驅風散熱;在藏屬裡,宜養血安神。

如暴火,眼昏澀,眵膜淚斑入眼,皆風熱也,乃肝氣盛,而發在標,宜表散以去之。

如昏弱不欲視物,內瘴,見黑花,瞳子散,皆因內也,乃血少神勞腎虛之故,宜補腎養血安神以調之。

如瞳子散大,皆食辛熱之所為,蓋辛主散,熱盛之故。治法當以芩、連之苦寒治辛熱為君,川芎、生地養血為臣,以五味之酸收瞳子之散為佐,地骨皮之清熱為使。或煎湯送下滋陰地黃丸尤妙。

如久病昏黑,宜生地、川歸為君,用甘菊花、防風、羌活等之類以佐之。

如暴發赤瘴,宜防風、黃芩為君以瀉火,黃連、當歸為臣以養血,稍加羌活、柴胡、升麻、白芷、甘草之類以為佐使。如白睛痛,加白豆蔻少許。

白話文:

【治眼目大法】

眼睛是肝臟在外的徵兆,是臟腑精華的表現,也是諸多脈絡聚集的地方。其中,眼白部分與肺金相聯,眼皮與脾土相關,紅色的血管反映心火的情況,瞳孔則對應肝木,而神光(即眼睛的光澤)則反映腎水的狀況。

眼睛的疾病大多是由火熱引起,例如,眼白變紅,這表示肺部有火;眼皮紅腫,代表脾臟有火;瞳孔腫脹,表示肝臟有火;紅色的血管布滿眼球,則是心火旺盛;若神光腫痛,則是腎臟有火。治療方法上,藥物方面應選擇鹹寒的藥物,可能還需使用催吐或瀉下的療法。針灸治療時,可選擇神庭、上星、囟會、前項、百會等穴位進行刺激。然而,治療時仍需詳細判斷各條經絡的氣血狀態,並根據情況施治。

例如,眼睛的內側及上方眼瞼都屬於太陽經,此經脈的血液較多而氣較少;眼睛的外側屬於少陽經,此經脈的氣較多而血較少;眼睛下方和眼周的額頭中間都屬於陽明經,此經脈的氣血都很充足;連接眼睛的部分屬於厥陰經,此經脈的氣較多而血較少。因此,對於血液充足的經脈,適合使用灸法或針刺;對於血液較少的經脈,則不宜針刺,而應使用苦寒的藥物,以涼血去火為主。

另外,河間學派認為,對於表層的問題,應以驅風散熱為主;對於深層的問題,則應養血安神。例如,如果眼睛突然出現昏花、乾澀、眼屎、淚液混濁等症狀,這些都是由風熱引起的,這是肝氣過盛,而表現在表面的症狀,應使用表散法來消除。

如果眼睛模糊,看不清事物,或是瞳孔擴散,看到黑點,這些都是內部的問題,通常是由於血液不足、精神疲勞、腎虛所導致,應通過補腎、養血、安神的方法來調理。

如果瞳孔擴大,通常是食用辛辣、熱性食物所導致,因為辛辣的食物有散發的作用,且身體過熱。治療方法上,應以黃芩、黃連的苦寒特性來抑制辛辣和熱性食物的影響,再配以川芎、生地等藥物來養血,並用五味子的酸性來收縮瞳孔,以及地骨皮來清熱。也可以煎煮湯藥,服用滋陰地黃丸,效果更佳。

對於長期眼疾,眼睛昏暗,可以生地、川芎作為主要藥材,輔以甘菊花、防風、羌活等藥物。

對於突然發生的眼部紅腫,可以防風、黃芩作為主要藥材來降火,黃連、當歸來養血,再輔以羌活、柴胡、升麻、白芷、甘草等藥物。如果眼睛疼痛,可以加入少量的白豆蔻。

3. 丹溪治眼活套

凡目病大抵有四:曰風熱,曰神疲,曰血少,曰腎虛。

如因風熱者,宜以辛涼之劑以散之。

如血少,宜以四物湯之類主之。

如神疲者,宜以補中益氣湯之類主之。

如腎虛者,宜以滋陰補腎之類主之。

如能遠視,不能近視者,乃火盛水虧,法當補腎,宜加味地黃丸之類主之。

如能近視,不能遠視者,乃水盛火虧,法當補心,宜定志丸之類主之。蓋火虧者,乃心血不足也,水虧者,乃腎水不足也。

白話文:

大體上,眼睛的疾病可歸納為四種原因:風熱侵襲、精神疲憊、血液不足、腎臟虛弱。

如果是由風熱導致的,應使用辛涼的藥物來散去風熱。

如果是血液不足,應使用如四物湯一類的藥物來治療。

如果是精神疲憊所致,應使用如補中益氣湯一類的藥物來治療。

如果是腎臟虛弱,應使用滋陰補腎的藥物來治療。

如果只能看遠而不能看近,這通常是因為火氣過旺而腎水不足,應補腎,可用加味地黃丸一類的藥物來治療。

如果只能看近而不能看遠,這通常是因為腎水過旺而心火不足,應補心,可用定志丸一類的藥物來治療。心火不足,即心血不足;腎水不足,即腎精不足。

4. 治眼藥方

清目飲

治心血不足,風熱外襲,以致眼目澀痛。澀者血少也,痛者風熱也。治宜補益心血為主,清風熱為標,故用當歸、生地、川芎等以補心血,用甘草、防風、荊芥穗等以散風,佐玄參、黃芩以清熱。

當歸(辛甘溫,一錢),生地(苦甘寒,一錢),川芎(辛溫,七分),甘菊(甘溫,八分),防風(辛溫,六分),荊芥(辛涼,七分),玄參(苦寒,七分),黃芩(苦寒,一錢),水煎,每食後日進三服。

蔓荊子湯

治中氣虧敗,內瘴昏暗,治宜補益中氣為主。是以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等以補中氣為本,佐黃柏滋腎水,白芍瀉脾火,蔓荊子疏風熱,三者為標。

人參(甘溫,錢半),黃耆(甘溫,一錢),生草(甘寒,五分),黃柏(苦寒,四分),白芍(苦酸寒,七分),蔓荊子(苦辛寒,七分),水煎,食後日三服。

風熱飲

治一切風熱上壅,眼目疼痛。治宜疏風散熱可也。是以用防風、羌活、荊芥等以散風,佐片芩以清熱。

防風(辛溫,一錢),羌活(辛溫,七分),荊芥(辛涼,一錢),片芩(苦寒,二錢),水煎,食後日三服。

滋血湯

治瘦人血少,挾風熱目痛。治宜補血疏風清熱。是以用當歸、川芎、生地等以益陰血,防風、荊芥、甘草以疏風,佐以玄參清熱瀉火。

當歸(辛甘溫,一錢),川芎(辛溫,一錢),生地(苦甘寒,八分),防風(辛溫,七分),荊芥(辛溫,六分),甘菊(甘溫,一錢),玄參(苦寒,七分),水煎,每食後日三服。

滋陰地黃丸

治火熱刑肺,一切目症。治宜瀉火清金為要。故用芩、連、柴胡、地骨皮等以退火熱,人參、天冬、麥冬、五味等以清肺金,生地、熟地、當歸養血,佐枳殼疏滯,甘草和藥。

黃芩(苦寒,二兩),黃連(苦寒,一兩),柴胡(苦寒,七錢),地骨(苦寒,八錢),生地(甘寒,一兩),熟地(甘溫,一兩),枳殼(辛溫,五錢),生草(甘寒,五錢),人參(甘溫,一兩),天門(苦甘寒,七錢),麥門(甘寒,七錢),五味(酸平,五錢),當歸(辛甘溫,二兩),川芎(辛溫,兩半),共為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,每食後用升麻煎湯,送下五七十丸,日進三服。

秘傳撥雲退眵丸

治一切風熱上攻,以致口渴,障膜壅睛。治宜散風清熱。經云:辛以散之,寒可勝熱是也。是以用荊芥、蔓荊子、草決明、薄荷、川椒、甘菊、羌活等諸辛劑以散風,黃連、地骨皮、天花粉等諸苦寒以清熱,佐以木賊、蛇退、密蒙花、白蒺藜、蟬退等以去眵膜,當歸、川芎養血,枳殼疏壅,生草泄火和藥。

一本無蔓荊、川椒,加犀角五錢、生地二兩,名神仙退眵丸。

白話文:

清目飲

這個藥方是治療因為心血不足,又受到風熱侵襲,導致眼睛乾澀疼痛的。乾澀是因為血少,疼痛是因為風熱。治療的重點應該是補養心血為主,清除風熱為輔。所以用當歸、生地、川芎等來補養心血,用甘草、防風、荊芥穗等來驅散風邪,再搭配玄參、黃芩來清熱。

藥材包括:當歸(味辛甘性溫,一錢)、生地(味苦甘性寒,一錢)、川芎(味辛性溫,七分)、甘菊(味甘性溫,八分)、防風(味辛性溫,六分)、荊芥(味辛性涼,七分)、玄參(味苦性寒,七分)、黃芩(味苦性寒,一錢)。用水煎煮,每天飯後服用三次。

蔓荊子湯

這個藥方是治療因為中氣虛弱,導致眼睛昏花的。治療的重點應該是補養中氣。所以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等來補中氣,再搭配黃柏來滋養腎水,白芍來瀉脾火,蔓荊子來疏散風熱,後三者是輔助治療。

藥材包括:人參(味甘性溫,一錢半)、黃耆(味甘性溫,一錢)、生甘草(味甘性寒,五分)、黃柏(味苦性寒,四分)、白芍(味苦酸性寒,七分)、蔓荊子(味苦辛性寒,七分)。用水煎煮,每天飯後服用三次。

風熱飲

這個藥方是治療一切因為風熱上衝,導致眼睛疼痛的。治療的重點應該是疏散風邪、清除熱邪。所以用防風、羌活、荊芥等來驅散風邪,再搭配片芩來清除熱邪。

藥材包括:防風(味辛性溫,一錢)、羌活(味辛性溫,七分)、荊芥(味辛性涼,一錢)、片芩(味苦性寒,二錢)。用水煎煮,每天飯後服用三次。

滋血湯

這個藥方是治療瘦弱的人因為血少,又夾雜風熱,導致眼睛疼痛的。治療的重點應該是補血、疏散風邪、清除熱邪。所以用當歸、川芎、生地等來補養陰血,用防風、荊芥、甘草來疏散風邪,再搭配玄參來清除熱邪、瀉火。

藥材包括:當歸(味辛甘性溫,一錢)、川芎(味辛性溫,一錢)、生地(味苦甘性寒,八分)、防風(味辛性溫,七分)、荊芥(味辛性溫,六分)、甘菊(味甘性溫,一錢)、玄參(味苦性寒,七分)。用水煎煮,每天飯後服用三次。

滋陰地黃丸

這個藥方是治療因為火熱傷肺,導致各種眼睛疾病的。治療的重點應該是瀉火、清除肺熱。所以用黃芩、黃連、柴胡、地骨皮等來退火熱,用人參、天冬、麥冬、五味子等來清除肺熱,用生地、熟地、當歸來滋養血液,再搭配枳殼來疏通氣滯,甘草來調和藥性。

藥材包括:黃芩(味苦性寒,二兩)、黃連(味苦性寒,一兩)、柴胡(味苦性寒,七錢)、地骨皮(味苦性寒,八錢)、生地(味甘性寒,一兩)、熟地(味甘性溫,一兩)、枳殼(味辛性溫,五錢)、生甘草(味甘性寒,五錢)、人參(味甘性溫,一兩)、天門冬(味苦甘性寒,七錢)、麥門冬(味甘性寒,七錢)、五味子(味酸性平,五錢)、當歸(味辛甘性溫,二兩)、川芎(味辛性溫,兩半)。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飯後用升麻煎湯送服五七十丸,每天服用三次。

秘傳撥雲退眵丸

這個藥方是治療一切因為風熱上衝,導致口渴,眼睛被翳膜遮蔽的。治療的重點應該是疏散風邪、清除熱邪。中醫說:「用辛味藥來發散,用寒性藥來克制熱邪」。所以用荊芥、蔓荊子、草決明、薄荷、川椒、甘菊、羌活等辛味藥來驅散風邪,用黃連、地骨皮、天花粉等苦寒藥來清除熱邪,再搭配木賊、蛇蛻、密蒙花、白蒺藜、蟬蛻等來去除眼翳和眼屎,用當歸、川芎來滋養血液,用枳殼來疏通氣滯,用生甘草來瀉火、調和藥性。

(另一種配方)

另外一個版本沒有蔓荊子和川椒,而是加了犀角五錢、生地二兩,稱作神仙退眵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