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1)

1. 頭痛脈法

《內經》云:寸口脈短者,頭痛也。《脈經》曰:陽脈弦則頭痛。又云:寸口脈浮,中風發熱頭痛。又云:脈緊急頭痛是傷寒。又云:緊上寸口者,傷風頭痛。《脈訣》云:頭痛短澀應須死,浮滑風痰皆易除。

白話文:

【頭痛脈法】

《內經》提到:如果寸口部位的脈搏顯得短促,這通常是頭痛的徵兆。

《脈經》記載:當陽脈呈現弦狀時,可能會有頭痛的現象。又說,如果寸口的脈象浮動,可能是因為中風導致發熱和頭痛。再者,脈象緊急伴隨頭痛,可能是感冒(古文中常指風寒)的症狀。還有一種情況,若是在寸口部位的脈象緊急,可能是因風邪引起的頭痛。

《脈訣》指出:如果頭痛且脈象短而澀,這可能是危及生命的徵兆。然而,若是脈象浮滑,那可能只是由風邪或痰濕引起的頭痛,相對容易治療。

2. 治頭痛大法

凡頭痛之症,多屬風木,治法大要,宜用辛涼之劑,故古方悉以辛涼風藥為主,然亦詳其所挾而療,如《金匱真言》云:凡風寒傷上,邪從外入,客於經絡,令人振寒頭痛,身重惡寒,治在風池、風府,調其陰陽,不足則補,有餘則瀉,汗之則愈,此傷寒頭痛也。如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者,腸胃之所立主,乃氣虛頭痛也,治當補氣。

如心煩頭痛者,病在膈中,過在手巨陽少陰,乃濕熱頭痛也,法當清理濕熱。如氣上不下,頭痛顛痛者,乃下虛上實也。過在足少陰巨陽,甚則入腎,乃寒頭痛也,治乃散寒清濕。而丹溪又有頭痛多生痰,痛甚火多,宜清痰降火。如勞後下虛之人,似傷寒發熱汗出,兩太陽穴痛甚,此乃相火自下衝上,宜補中益氣湯加當歸、川芎,甚加知母、蔓荊子、細辛之類。

凡諸經氣滯,皆能作頭痛,宜分經理氣處治。

凡偏頭痛,在右屬痰屬熱,熱用柴胡、片芩,痰用蒼朮、半夏;在左屬風與血虛,風宜荊芥、薄荷,血用當歸、川芎、芍藥,稍加酒製黃柏之類。

白話文:

[治療頭痛的主要方法]

凡是頭痛的情況,大多屬於風邪所導致,治療原則上,應使用具有辛涼性質的藥物。因此,古方多半以辛涼的袪風藥物作為主要成分,然而,也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來調整治療方式。

例如,《金匱真言》提到:如果風寒侵襲上部身體,邪氣由外而入,影響到經絡,會讓人感到寒戰頭痛,身體沉重且畏寒,這種情況下,治療應著重在風池、風府穴,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,若能量不足則需補充,若能量過剩則需排解,透過發汗可以得到緩解,這是因風寒引起的頭痛。

再如,頭痛伴隨耳鳴,且五官功能受阻的情況,通常是由腸胃問題引發,這是一種氣虛型頭痛,治療時應注重補氣。

對於心煩頭痛的情況,病因位於膈肌,問題出在手巨陽和少陰經脈,這是一種濕熱型頭痛,治療上應該清除濕熱。

如果出現氣血上沖下陷,頭頂及前額劇烈疼痛,是下虛上實的表現,問題出在足少陰和巨陽經脈,嚴重時可能影響到腎臟,這是一種寒性頭痛,治療上應以散寒袪濕為主。

而丹溪學派認為,頭痛多與痰濕有關,疼痛劇烈時通常伴隨著火熱,應以清痰降火為治療原則。對於勞累後身體虛弱,看似風寒發熱出汗,太陽穴劇痛的人,這是由於下焦的相火向上沖擊所致,治療時可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當歸、川芎,若病情嚴重,還可加入知母、蔓荊子、細辛等藥物。

所有的經絡氣滯,都可能引起頭痛,應根據不同經絡進行氣血調理。

對於偏頭痛,右側頭痛通常由痰濕或熱氣引起,治療上可用柴胡、片芩來清熱,蒼朮、半夏來化痰;左側頭痛通常由風邪或血虛導致,治療上可用荊芥、薄荷來袪風,當歸、川芎、芍藥來補血,稍微加入酒製黃柏來增強效果。

3. 丹溪治頭痛活套

凡頭痛,用二陳湯加川芎為主,再加各經引用藥,如太陽加羌活,陽明加石膏、白芷,少陽加柴胡、黃芩,太陰加蒼朮,少陰加細辛,厥陰加吳茱萸。

如肥人頭痛,多是濕痰,前方加半夏、蒼朮、白朮。

如瘦人頭痛,多是火熱上壅,前方加酒片芩。

如感冒頭痛,前方加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升麻、柴胡、葛根。

如氣虛頭痛,前方加人參、黃耆及東垣安神湯之類。

如血虛頭痛,前方加川芎、芍藥、酒黃柏之類。

如風熱頭痛,前方加天麻、蔓荊子、臺芎、酒片芩之類。

如頂巔痛,前方加藁本、酒炒升麻。

如壯實之人挾痰,或頭重眩暈,用大黃,以酒炒三次為末,煎茶送下二三錢。

如眉稜骨痛,乃風熱與痰,宜白芷、酒芩為末,茶調服。

白話文:

【丹溪治療頭痛的靈活方法】

凡是頭痛的情況,主要使用二陳湯加上川芎來治療,再根據不同經絡的症狀加入相應的藥物,例如:

  • 如果是太陽經的頭痛,就再加羌活。
  • 陽明經的頭痛,則加石膏和白芷。
  • 少陽經的頭痛,加入柴胡和黃芩。
  • 太陰經的頭痛,就加蒼朮。
  • 少陰經的頭痛,加細辛。
  • 厥陰經的頭痛,則加吳茱萸。

如果是體型較胖的人頭痛,通常是由濕痰導致,可在上述方子中加入半夏、蒼朮和白朮。

如果病人體型偏瘦,頭痛多是由火熱上沖所致,可以在原方中加入酒製片芩。

如果是因感冒引起的頭痛,就在原方中加入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升麻、柴胡和葛根。

如果是氣虛導致的頭痛,就在原方中加入人參、黃耆,以及李東垣的安神湯這類藥物。

如果是血虛引發的頭痛,就在原方中加入川芎、芍藥和酒製黃柏這類藥物。

如果是風熱導致的頭痛,就在原方中加入天麻、蔓荊子、臺芎和酒製片芩這類藥物。

如果是頭頂部的疼痛,就在原方中加入藁本和酒炒升麻。

對於身體壯實但夾有痰濕,或者感到頭重眩暈的患者,可使用經過三次酒炒的大黃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三錢,用茶水送服。

如果是眉毛上方的骨頭疼痛,通常是由風熱和痰濕引起,宜用白芷和酒製片芩磨成粉末,用茶水調和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