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2)
卷之三 (2)
1. 卷之七
2. 頭痛門
3. 論
頭痛之症,有厥有真,《靈樞》未言其因,《難經》始言三陽之脈,受乎風寒,伏留不去,名厥頭痛,入迷於腦,名真頭痛。至三因、嚴氏復又發明氣血俱虛之人,而風寒暑濕之氣乘虛入襲,傳於陽經,伏留不去,循經逆上而作厥頭痛。厥者,逆也。治宜發散或吐或下皆可。
若邪入泥丸,名真頭痛。其症手足青至節,死在旦夕,非藥能療。雖然經書有此真厥之分,但形狀似多,法難拘此二症,是以外有傷寒頭痛、雜病頭痛,有氣虛頭痛,有血虛頭痛,氣血俱虛頭痛,種種不同,不可執一。如若傷寒頭痛,當遵仲景分別六經而療。如太陽頭痛,其症發熱,惡寒,有汗用桂枝,無汗用麻黃之類出入加減。
若已經發汗,頭仍苦痛,用連須蔥及葛根蔥白湯之類出入加減,蓋蔥能通上下之氣故也。如陽明經頭痛,其症不惡寒而反惡熱,乃胃氣實,故氣不得下通而逆上作痛,宜調胃承氣及白虎湯之類。如少陽頭痛,其症往來寒熱,宜小柴胡湯之類。太陰、少陰二經,其脈不相干者,不能作痛,惟厥陰經與督脈會於上巔,亦能作頭痛,其症連項痛,或吐痰沫,厥冷,宜吳茱萸之類出入加減。此乃傷寒頭痛之候。
如雜病頭痛,不惟止此四經,而諸經皆能為痛,故《玉機微義》謂太陽頭痛,其症惡風寒,脈浮緊,宜羌活、獨活,麻黃、川芎之類為主。如陽明頭痛,其症自汗,發熱,脈浮緩而長實,宜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之類為主。如少陽頭痛,其症往來寒熱,脈弦細,宜柴胡湯之類。
如太陰頭痛,其症體重,有痰,或腹痛,脈沉緩,宜蒼朮、南星、半夏之類為主。如少陰頭痛,乃三陽三陰症不流行,其症足冷厥逆,脈沉細,宜麻黃、細辛、附子之類為主。如厥陰頭痛,其症連及頂痛,或吐痰沫,厥冷,脈浮緩,宜吳萸根、藁本之類為主。而方書多以風藥治頭痛者,蓋頭居上,風先受之,且高巔之上,惟風藥可到故也。
雖然,又有氣虛血虛頭痛,又不可專執風藥,蓋辛能散氣,風藥善燥血,是以忌之。故血虛者宜以當歸、川芎為主,氣虛用人參、炙草為先,稍佐風藥以為引用可也。若氣血兩竭之人頭痛,宜入物湯或調中益氣湯之類,加以當歸、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之類為主,多有獲效。若壯盛之人,吐法亦可用,必須觀患者勇怯何如,不可執一而論。
白話文:
[討論]頭痛這疾病,有厥頭痛和真頭痛之分。《靈樞》並未提及頭痛的成因,直到《難經》才指出,當三陽脈受到風寒侵襲,久久不散,就形成厥頭痛。如果風寒進入腦部,則稱為真頭痛。到了三因、嚴氏時期,他們進一步闡述,對於氣血虛弱的人,風寒暑濕等外邪會趁虛而入,沿著陽經傳播,久留不走,導致厥頭痛。厥頭痛,就是逆向頭痛的意思。治療方式可以選擇發汗、催吐或瀉下。
如果邪氣進入腦髓,那便是真頭痛。這種情況下,患者的手腳會發青到關節,病情危急,很可能在一天內就會死亡,藥物治療效果有限。儘管醫書中有厥頭痛和真頭痛的區別,但實際上頭痛的表現形式很多,不能僅限於這兩種診斷。因此,除了上述兩種,還有外感頭痛、雜病頭痛、氣虛頭痛、血虛頭痛以及氣血兩虛頭痛等,各不相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
例如,對於外感頭痛,應遵循張仲景的理論,根據六經辨證施治。比如太陽經頭痛,患者會有發熱、怕冷的症狀,有汗出時使用桂枝湯,無汗時使用麻黃湯,再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配方。
如果經過發汗治療後,頭痛仍然不減,可以使用帶鬚蔥和葛根的蔥白湯,因為蔥能通暢全身氣血。對於陽明經頭痛,患者不怕冷反而怕熱,這是因為胃氣實,氣血無法下行,反而上衝導致頭痛,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或白虎湯。對於少陽經頭痛,患者會有交替出現的寒熱症狀,適合使用小柴胡湯。
太陰、少陰兩經的脈象一般不會引起頭痛,只有厥陰經和督脈在頭頂交匯,可能造成頭痛,症狀包括頸部疼痛,嘔吐痰液,四肢冰冷,治療可用吳茱萸等藥物,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配方。這些都是外感頭痛的特徵。
對於雜病頭痛,不僅僅侷限於上述四條經絡,任何經絡都有可能引發頭痛。《玉機微義》提到,太陽經頭痛,患者怕風怕冷,脈象浮緊,適合使用羌活、獨活、麻黃、川芎等藥物。對於陽明經頭痛,患者會自汗,發熱,脈象浮緩而長實,適合使用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等藥物。對於少陽經頭痛,患者會有交替出現的寒熱症狀,脈象弦細,適合使用柴胡湯。
對於太陰經頭痛,患者身體沉重,可能伴有痰多或腹痛,脈象沉緩,適合使用蒼朮、南星、半夏等藥物。對於少陰經頭痛,是因為三陽三陰症狀未能流通,患者可能有腳冷、四肢逆冷的症狀,脈象沉細,適合使用麻黃、細辛、附子等藥物。對於厥陰經頭痛,症狀可能擴展到頭頂,或者嘔吐痰液,四肢冰冷,脈象浮緩,適合使用吳茱萸、藁本等藥物。大多數方書都傾向於使用風藥來治療頭痛,因為頭部位於身體上方,最先受到風邪的影響,而且風藥能夠達到頭部高處。
然而,對於氣虛和血虛引起的頭痛,不能單純依賴風藥。因為辛辣藥物容易耗散氣血,風藥往往會使血燥,所以要慎用。因此,對於血虛頭痛,應該以當歸、川芎為主要治療藥物;對於氣虛頭痛,則應優先使用人參、炙甘草,再輔以少量風藥。對於氣血兩虛的頭痛患者,可以考慮使用歸脾湯或調中益氣湯,加入當歸、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等藥物,這種方法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。對於身體強壯的患者,催吐法也可能有效,但必須考慮患者的體質和膽量,不能一概而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