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附方
四物湯,血門。
補中益氣湯,內傷門。
白話文:
[附方]
四物湯,這是用於調理與血液相關問題的處方。
補中益氣湯,這是專門用來治療內傷,增強中氣和提升體力的處方。
2. 積聚門
3. 論
積聚者,乃癥瘕、腸癉、伏梁、肥氣、痞氣、息賁、奔豚等症之總名也。不越痰、血、飲、食、氣、水六者,停蓄不散所致。雖然,若原所因,未有不由中氣虧敗,健運失常而成。是以經云:怯者著而成病是也。但分在府、在藏之不同,故有曰積、曰聚之殊論。蓋在府者,屬陽,陽主乎動,故其積或聚或散,而無常處,名之曰聚;在藏者,屬陰,陰主乎靜,故成積聚定而不移,名之曰積。而丹溪又以血、食、痰三者為重。
在左為血積,在右為食積,在中為痰積。而先哲又謂,肝之積曰肥氣,在左脅下如覆杯,有頭足,久不愈令人發咳逆,連歲不已。心之積曰伏梁,在臍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,久不愈令人煩心。脾之積曰痞氣,在胃脘左側,大如覆盆,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,發黃疸,飲食不為肌膚。
肺之積名曰息賁,在右脅下,大如覆杯,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,喘咳,發肺癰。腎之積曰奔豚,在小腹,上至心下若豚狀,或上或下無時,久不愈令人喘逆,骨痿,少氣。治療之法,血積宜虻蟲、水蛭,氣積宜木香、檳榔,食積以山楂、麥芽,酒肉積以神麯、阿魏,水積以甘遂、芫花,痰積以硼砂、海石。
或佐之以三稜、莪朮、巴硇、大黃、牽牛之類於中,兼要仍以行氣、導氣之劑,蓋氣行而積且散。經云:壯者氣行則愈是也。積散之後,急當補養正氣,不然正氣虛竭,邪陽復聚,難以收救。又有婦人、女子若懷胎堅硬,名曰石癥,此由寒氣客於胞門、子戶,以致任氣不通,蓄血不泄,衄血留積,日以益大,形如胎狀。經云:任之為病,其內苦結,男子為七疝,女子為瘕聚是也。
乃由氣滯致血不行,法當宣導,非用大辛之劑不能療,如見現丸之類可也。又有婦人、女子狀若懷胎,而月事仍以時下,名曰腸癉,此又寒氣客於大腸,以致腸外汗沫凝滯,漸而益大。
蓋大腸以傳導為事,而外汗沫,且又為之肺府而主衛,衛為氣,若寒氣客於大腸,而衛氣為寒所泣,其腸外汗沫著而成瘜肉,日益漸大如懷子狀,乃氣病而血未傷,是以其狀雖若懷子,而月事仍以時下。治法宜散寒導氣而癉自消。全在察症施治,不可專執攻伐,必須養正驅邪,二方並用為穩當。
潔古云:養正而邪自除之義可見。學者宜深思之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理論中的“積聚”症狀,包括了癥瘕、腸癉、伏梁、肥氣、痞氣、息賁、奔豚等多種病症,這些都歸納於積聚的範疇。積聚的原因不出痰、血、飲、食、氣、水六大因素,主要是這些物質在體內停滯不流通所致。然而,究其根本,大多是因為中氣不足,身體運作失常所導致。經典中提到,身體虛弱的人容易因此生病。
積聚的區別在於它們發生的位置,是在腑還是臟。在腑的屬於陽性,陽主運動,所以這種病症可能時聚時散,位置不固定,被稱為“聚”。在臟的屬於陰性,陰主靜止,所以形成積聚後,位置固定不會移動,被稱為“積”。
丹溪認為血、食、痰是最重要的三個原因。在左邊的是血積,在右邊的是食積,在中間的是痰積。古人認為,肝的積稱為肥氣,位於左側肋下,形狀像倒扣的杯子,有頭有腳,如果長期不癒合會引發咳嗽。心的積稱為伏梁,位於肚臍上方,大小像手臂,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,如果長期不癒合會使人感到煩躁。脾的積稱為痞氣,位於胃的左側,大小像倒扣的盆,如果長期不癒合會使四肢無法活動,出現黃疸,飲食無法滋養皮膚和肌肉。
肺的積稱為息賁,位於右側肋下,大小像倒扣的杯子,如果長期不癒合會引起寒熱交替,呼吸困難,引發肺部感染。腎的積稱為奔豚,位於小腹部,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,形狀像小豬,可能上移也可能下移,如果長期不癒合會使人呼吸困難,骨骼衰弱,氣短。治療的方法,血積適合使用虻蟲、水蛭,氣積適合使用木香、檳榔,食積適合使用山楂、麥芽,酒肉積適合使用神麯、阿魏,水積適合使用甘遂、芫花,痰積適合使用硼砂、海石。
或者輔以三稜、莪朮、巴硇、大黃、牽牛等藥物,同時還需要使用行氣、導氣的藥物,因為氣行則積散。經典中提到,強壯的人氣行就能痊癒。積散後,應立即補充正氣,否則正氣虛弱,邪氣再次聚集,就難以救治。
還有婦女懷孕時胎兒堅硬,被稱為石癥,這是因為寒氣侵入胞宮,導致任脈氣血不暢,血液凝結,逐漸增大,形狀如同懷孕。經典中提到,任脈的疾病,內部會產生結塊,男性會產生七種疝氣,女性會產生癥瘕。這是因為氣滯導致血液不流通,治療方法應該是疏通,非用大辛的藥物無法治療,例如使用見現丸。
還有婦女的狀態看似懷孕,但月經仍然按時來臨,被稱為腸癉,這是因為寒氣侵入大腸,導致大腸外層的汗腺凝固,逐漸增大。大腸負責傳導,外層汗腺又是肺的附屬物,主掌衛氣。如果寒氣侵入大腸,衛氣受阻,大腸外層的汗腺就會形成瘜肉,逐漸增大如同懷孕,但實際上這是氣病,血液並未受損,所以雖然看起來像是懷孕,但月經仍然按時來臨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散寒導氣,瘜肉自然消退。
全面地觀察症狀進行治療,不能單純依賴攻擊性的治療,必須要養正驅邪,兩者並用纔是最穩妥的。潔古提到,養正則邪自除的道理值得深入思考。學習者應該深思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