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)

1. 三消脈法

《脈經》云:厥陰之為消渴,氣上衝心,心熱,甚飢而不欲食,食即吐,下之不止。寸口脈浮而遲,浮則為風,遲則為寒;浮則衛氣不足,遲則榮血虛弱。

又云:趺陽脈浮而數,浮則為氣,數則消穀而緊。氣盛則溲數。

又云:心脈滑為陽氣偏勝,心脈微小為消痹。脈實大、病久,可治;脈小堅、病久,不治。

又云:數大者,生;浮沉小者,生;實而堅大者,死;細而浮短者,死。

醫經云:六脈數大者,生;細小留連者,死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脈經》所述,當厥陰經絡出現消渴症狀時,會有氣上衝心的情況,感到心臟部位熱感,非常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一吃東西就會嘔吐,並且持續腹瀉。從脈象來看,寸口的脈象呈現浮而遲的特徵,浮表示風邪入侵,遲表示寒氣凝滯;浮象代表衛氣不足,遲象則顯示營血虛弱。

又說,趺陽脈象浮而數,浮表示氣機旺盛,數表示消化功能過強而緊張。如果氣機過於旺盛,可能會導致頻尿。

再說,心脈滑象表示陽氣偏勝,心脈微小則可能為消痹症。若脈象實大且病程長,尚有治療希望;反之,脈象小而堅硬,病程長,則難以治癒。

再者,脈象數而大的人,有生存機會;脈象浮沉且細小的人,也有生存機會;但脈象實而堅大,或細而浮短的人,則預示死亡。

醫經上也說,六脈皆數大的人,有存活可能;但如果脈象細小且持續不變,則預示死亡。

2. 治三消大法

三消之症,大抵養肺金,降心火,益陰血為主。須分上、中、下三治,上消者,肺也,其症多飲水而少食,大小便如常;中消者,胃也,其症多飲水而小便黃赤;下消者,腎也,其症小便混濁如膏,面黑耳焦且瘦。大法當以天花粉、黃連二味為末,用藕汁、人乳、生地汁、薑汁、石蜜攪勻為膏,和黃連、天花粉末,稀稠得所留舌上,徐徐以白湯送下,能食者,加石膏、天花粉。乃治消渴之聖藥。

凡消渴藥中大忌半夏,血虛者亦忌用,如口乾咽痛、腸燥大便難者,俱不可用。

凡消渴而泄瀉者,先宜用白朮、白芍炒為末,調服,然後可用前藥。

如內傷病退後而燥渴不解者,此乃因餘熱在肺經。可用人參、黃芩、甘草為末,生薑汁調服,虛者可用人參湯。

白話文:

【治療三消的大法】

三消這種病症,主要的治療原則是滋養肺部,降心火,並增強陰血。治療需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個部分來進行。上消指的是肺部問題,患者會有大量喝水但食慾不佳的情況,大小便則無異常;中消則是胃部問題,患者會有大量喝水但小便呈現黃赤色的狀況;下消則是腎臟問題,患者的小便會呈現混濁如膏狀,且臉色發黑,耳朵乾枯,身體消瘦。

主要的治療方式是以天花粉和黃連兩種藥材磨成粉末,再加入藕汁、人乳、生地汁、薑汁、石蜜攪拌均勻成為膏狀,再將黃連、天花粉混合進去,調整至適當濃稠度,放在舌上慢慢讓其融化,再用溫水吞服下去。若患者可以正常進食,則可再加入石膏和天花粉。這便是治療消渴症的聖藥。

在治療消渴的藥物中,必須要避免使用半夏,血虛的人也要避免使用。若出現口乾、咽喉疼痛、腸道乾燥及排便困難的症狀,則更不能使用。

對於有消渴症且伴有腹瀉的患者,應先服用炒過的白朮和白芍磨成的粉末,調和服用,待病情穩定後,再使用上述的藥物。

若是因為內傷疾病痊癒後,仍有燥渴未解的情況,這可能是因為肺部還有殘留的熱氣。可用人參、黃芩、甘草磨成粉末,用薑汁調和服用,體質虛弱的人則可服用人參湯。

3. 丹溪治三消活套

三消之症盡由陰血虧敗所致,治宜以四物湯為主加減。

如熱氣上騰,心受虛火,散漫不能收斂,其症胸中煩燥,舌赤唇紅,飲水多而小便澀數。此乃熱在上焦,謂之上消。宜本方加人參、五味、麥冬、天花粉、生地汁、生藕汁、人乳,若飲酒之人,再加生葛汁。

如熱蓄中焦,脾虛受寒,伏熱鬱胃,消穀善飢,其症飲食倍常,不生肌肉,渴不甚,煩,但欲飲冷,小便數而頻。此熱在中焦,謂之中消。本方加石膏、知母、滑石、寒水石等,以降胃火。

如熱伏於下焦,腎虛受之,其症腿膝枯細,骨節痠痛,精之髓空,飲水自救,渴煩,多飲,小便淋濁如膏。此乃熱在下焦,謂之消腎。宜本方加黃柏、知母、熟地、五味等,以滋腎水,當以日飲蠶繭繅絲湯尤妙,蓋繭湯大能瀉膀胱火,引陰水上潮寸口而不渴。

白話文:

【丹溪治療三消的靈活策略】

三消症狀主要源於體內陰血不足。治療時,應以四物湯為基礎,根據病情增減藥物。

如果出現熱氣上升,心臟受到虛火影響,使得心神散亂無法收斂,會有胸口煩躁、舌頭變紅、嘴脣泛紅,喝水多但小便少且頻繁的症狀。這代表熱氣集中在上半身,稱為上消。這種情況下,除了基本的四物湯,還需加入人參、五味子、麥冬、天花粉、生地汁、生藕汁、人乳,如果是常喝酒的人,還應額外添加生葛汁。

如果熱氣積聚在腹部區域,脾胃虛弱受寒,胃部有潛藏的熱氣,導致消化食物過快,感到極度飢餓,飲食量比平時大,但身體並未因此長肉,口渴程度不高,但想喝冷水,小便頻繁。這代表熱氣在腹部區域,被稱為中消。對於中消,基本的四物湯需要加入石膏、知母、滑石、寒水石等,用來降低胃部的火氣。

如果熱氣深藏在下半身,腎臟虛弱受到影響,會有腿部和膝蓋細瘦、骨頭關節痠痛、精髓空虛,需要大量喝水以自我救濟,口渴且煩躁,喝水多,小便像糖漿一樣混濁。這代表熱氣在下半身,被稱為消腎。對於消腎,應在基本的四物湯中加入黃柏、知母、熟地、五味子等,用來滋養腎臟。此外,每天飲用蠶繭煮的水非常有益,因為蠶繭水能有效清熱,將體內的水分向上引導到口腔,避免口渴。

4. 治三消方

三因珍珠丸

治心煩熱悶,咽燥舌乾,小便赤澀,引飲無度。此乃心經火熱炎盛,灼害肺金所致。經云:心移熱於肺而為消渴是也。夫心惡熱,上焦火熾,是以煩悶,咽燥舌乾,夫腎水乃肺之子,肺為火熱,求救於子,是以引飲無度;心與小腸相為表裡,心經蘊熱,移及小腸,是以小便赤澀。治療之法在乎清熱解煩,止渴生津。

經云:心苦熱,急食苦以泄之。又云:寒可以勝熱,重可以墜浮。是以用黃連、苦參、知母、玄參等諸苦寒之劑,以清熱除煩,助麥門冬以清肺金,輔天花粉生津止渴,加硃砂、金銀箔、鐵粉、牡蠣等諸重劑,墜浮火以鎮心神。

黃連(苦寒,四兩),苦參(苦寒,二兩),玄參(苦寒,二兩),麥冬(甘涼,二兩),知母(苦辛寒,二兩),天花粉(苦甘寒,四兩),金箔(辛平,百片),銀箔(辛寒,百片),硃砂(辛甘溫,另研,一兩),鐵砂(辛鹹寒,另研,一兩),牡蠣(鹹寒,另研,一兩),搗瓜蔞汁和蜜丸,金銀箔為衣。以瓜蔞根或麥冬湯下五七十丸,日二服。

易簡地黃飲子

治消渴,咽乾,面赤,煩躁,小便混濁。此由陰血不足,陽火熾盛,膀胱蘊熱所致。治宜補陰瀉陽。是以用人參助生、熟地補益陰血,黃芩助天麥門冬、枇杷葉清肺金以滋腎水之源,生甘草助石斛、澤瀉以泄膀胱經火,佐枳殼疏壅滯之氣。

人參(甘溫,二錢),生地(苦甘寒,一錢),熟地(甘寒,一錢),黃芩(苦寒,錢半),枳殼(苦辛溫,七分),枇杷葉(苦平,七分),生草(甘寒,五分),澤瀉(鹹寒,一錢),石斛(甘平,七分),麥冬(苦甘涼,八分),天冬(苦甘寒,七分),水煎。日五服。

硃砂黃連丸

治心經蘊熱,煩躁恍惚,口燥咽乾,消渴引飲。法當清心泄火為主。故用黃連泄心火以滌煩躁,硃砂安心神以定恍惚,生地益陰寒以除熱。

黃連(苦辛寒,四兩),硃砂(辛涼,一兩),生地黃(甘寒,二兩),為末,煉蜜丸。以燈心、棗湯下五七丸,日三服。

宣明麥冬飲子

治津液枯涸,短氣消渴等症,此乃肺火熱熾所致。蓋熱則傷肺是以用知母、地黃滋陰降火,人參、茯苓補中蓋氣,助麥門冬、五味子、葛根、天花粉潤肺生津,佐甘草泄火。

知母(苦辛寒,三兩),生地(甘寒,四兩),人參(甘溫,三兩),茯苓(甘平,二兩),麥冬(甘涼二兩),五味(甘酸平,一兩),葛根(苦甘涼,二兩),生草(甘寒,一兩),天花粉(苦甘涼,二兩),水二斗,煎一斗。不拘時服。

宣明大黃甘草飲

治腸胃結熱成消。法當泄熱。故用大黃泄腸胃結熱,生草泄火,綠豆解熱。

大黃(苦寒,四兩),生草(甘寒,六兩),綠豆(苦甘平,一斗),先以大黃、甘草銼碎,用絹袋盛置綠豆中,以水五斗煎至二斗五升,去袋,取去渣不用,以磁碙盛綠豆及汁,候冷,令病者渴飲汁,飢食豆。病未愈,再服。

白話文:

三因珍珠丸

治療心煩悶熱、喉嚨乾燥、舌頭乾裂、小便赤黃澀痛、喝水過多不停的症狀。這是因為心經火熱過於旺盛,灼傷肺部所導致的。醫書上說:心臟的熱傳到肺部就會變成消渴症。心臟不喜歡熱,上焦火氣旺盛,所以會感到煩悶、喉嚨乾燥、舌頭乾裂。腎臟的水液是肺的根本,肺部火熱,便會向腎臟求救,導致飲水過多。心臟和小腸互為表裡,心經積熱,就會傳到小腸,所以小便會赤黃澀痛。治療方法要清熱解煩、止渴生津。

醫書上說:心臟怕熱,要趕快吃苦味的藥物來泄熱。又說:寒性的藥物可以克制熱性,重的藥物可以使上浮的火氣下墜。因此使用黃連、苦參、知母、玄參等苦寒的藥物,來清熱除煩。用麥門冬幫助清肺熱,配合天花粉來生津止渴。再加上朱砂、金銀箔、鐵粉、牡蠣等重藥,來使上浮的火氣下降,鎮定心神。

藥方組成:黃連(苦寒,150克),苦參(苦寒,75克),玄參(苦寒,75克),麥門冬(甘涼,75克),知母(苦辛寒,75克),天花粉(苦甘寒,150克),金箔(辛平,100片),銀箔(辛寒,100片),硃砂(辛甘溫,另外研磨,30克),鐵砂(辛鹹寒,另外研磨,30克),牡蠣(鹹寒,另外研磨,30克),將以上藥材搗成粉末,用瓜蔞汁和蜂蜜製成藥丸,外裹金銀箔。服用時,用瓜蔞根或麥門冬湯送服,每次服用50到70丸,每日服用兩次。

易簡地黃飲子

治療消渴症,喉嚨乾燥、臉色發紅、煩躁不安、小便混濁等症狀。這是因為體內陰血不足,陽火過於旺盛,膀胱積熱所導致的。治療方法應當滋補陰血、瀉除陽火。因此使用人參來助長生氣,熟地來補益陰血。用黃芩來輔助天門冬和枇杷葉,清肺熱以滋養腎水的源頭。用甘草輔助石斛和澤瀉,來瀉除膀胱經的火。加上枳殼來疏通壅滯的氣機。

藥方組成:人參(甘溫,6克),生地(苦甘寒,3克),熟地(甘寒,3克),黃芩(苦寒,4.5克),枳殼(苦辛溫,2克),枇杷葉(苦平,2克),生甘草(甘寒,1.5克),澤瀉(鹹寒,3克),石斛(甘平,2克),麥門冬(苦甘涼,2.4克),天門冬(苦甘寒,2克)。將以上藥材用水煎服,每日服用五次。

朱砂黃連丸

治療心經積熱、煩躁不安、精神恍惚、口乾舌燥、消渴症想一直喝水。治療方法應當以清心瀉火為主。所以用黃連來瀉心火,消除煩躁。用朱砂來安定心神,平定恍惚。用生地來滋陰降熱。

藥方組成:黃連(苦辛寒,150克),朱砂(辛涼,30克),生地黃(甘寒,75克)。將以上藥材研成粉末,用蜂蜜煉製成藥丸。服用時,用燈心草、紅棗湯送服,每次服用5到7丸,每日服用三次。

宣明麥冬飲子

治療體內津液枯竭、氣短消渴等症狀,這是因為肺部火熱過於旺盛所導致的。肺部受熱就會受到損傷。因此使用知母、地黃來滋陰降火。用人參、茯苓來補養中氣。幫助麥門冬、五味子、葛根、天花粉來潤肺生津。加上甘草來瀉火。

藥方組成:知母(苦辛寒,100克),生地(甘寒,150克),人參(甘溫,100克),茯苓(甘平,75克),麥門冬(甘涼,75克),五味子(甘酸平,30克),葛根(苦甘涼,75克),生甘草(甘寒,30克),天花粉(苦甘涼,75克)。將以上藥材用水兩斗煎成一斗。隨時服用,不限時間。

宣明大黃甘草飲

治療腸胃積熱形成的消渴症。治療方法應當瀉熱。所以用大黃來瀉腸胃積熱,用甘草來瀉火,用綠豆來解熱。

藥方組成:大黃(苦寒,150克),生甘草(甘寒,225克),綠豆(苦甘平,1斗)。先將大黃、甘草切碎,用絹布袋裝好,放入綠豆中,用水五斗煎至兩斗五升。將藥袋取出,去掉藥渣不用。用瓷器盛裝綠豆和藥汁,待冷卻後,讓病人口渴時喝藥汁,飢餓時吃綠豆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可以再次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