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)

1. 附方

四物湯,治血虛成痿。血門。

四君子湯,治氣虛成痿。氣門。

補陰丸,治陰虛成痿。虛損門。

二陳湯,治挾濕痰成痿。痰門。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

四物湯,用於治療因血虛導致的肌肉無力病狀。這屬於血液相關的問題。

四君子湯,用於治療因氣虛導致的肌肉無力病狀。這屬於氣力相關的問題。

補陰丸,用於治療因陰虛導致的肌肉無力病狀。這屬於虛弱損耗的問題。

二陳湯,用於治療因夾雜濕痰導致的肌肉無力病狀。這屬於痰濕相關的問題。

2. 三消門

3.

三消之症,盡由津液枯涸,火熱熾盛所致。故河間云:濕寒之陰氣極衰,燥熱之陽火忒甚是也。但有上、中、下三者之分,故以三消名焉。其上消者,乃熱結上焦,虛火散漫,不能收斂。經云:心移熱於肺。為上焦是也。其症胸中煩燥,舌赤唇紅,大渴引飲。其中消者,由熱鬱中焦,伏火蒸胃,故使消穀善飢,因其正氣衰敗,津液枯涸,水火偏勝,故能善食不為肌膚。

其下消者,乃熱結下焦,膀胱伏火,腎為火燥,引水自救,故多飲水,由其燥熱忒熾,腸胃腠理怫密,壅塞水液不得外滲以榮百髓,惟止下流膀胱而為溺,其膀胱伏火,煎熬水液,是以溺混濁如膏。治法在乎滋腎水益陰寒之虛,泄心火陽熱之實,滋津液以潤腸胃,清肺金以助水源。

是以東垣治法,上消用白虎湯加人參之類主之,中消用調胃承氣湯、三黃丸主之,下消用六味地黃丸主之。全在臨症見機加減,不可執方。

白話文:

關於「三消症」的討論,這種病症全是由於體內津液乾涸,火熱旺盛所導致。古人曾說,這是因為身體內的濕寒陰氣極度衰退,同時燥熱的陽火過度旺盛的緣故。然而,這種病可以根據影響部位的不同,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種,因此稱為「三消」。

所謂的「上消」,是因為熱毒積聚在上焦,虛火四處擴散,無法收斂。古人解釋,這就像心臟的熱量傳遞到肺部,影響了上焦的運作。患者會感到胸部煩躁,舌頭和嘴脣呈現紅色,並極度口渴,渴望喝水。

「中消」則是因為熱毒在中焦積聚,潛藏的火氣蒸騰胃部,使人食慾大增,但卻無法轉化為肌肉或皮膚的養分。這是因為正氣衰弱,津液枯竭,水火失衡所致。

而「下消」是因為熱毒在下焦積聚,膀胱有潛藏的火氣,使得腎臟受到燥熱的影響,身體為了自救,便大量攝取水分。但由於燥熱過度,腸胃的細胞組織緊密,水液無法透過外滲來滋養全身,只能流入膀胱成為尿液,且因膀胱的火氣煎熬,使得尿液變得混濁如膏狀。

治療方法主要在滋補腎臟的津液,補充陰寒的虛弱,消除心臟的火氣,平衡過剩的陽熱,滋養津液以潤滑腸胃,並清潔肺部以輔助水份的循環。

李東垣的治療原則是,對於「上消」,使用白虎湯加上人參等藥物;對於「中消」,使用調胃承氣湯或三黃丸;對於「下消」,使用六味地黃丸。但治療時必須視病情靈活調整,不可死守一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