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三 (6)
卷之十三 (6)
1. 小兒拾遺
小兒頭縫,方書謂之解顱,此由母之氣血不足,與夫熱多之故,丹溪用八味加黃連煎服,更以綿緊束之,及白蘞敷之。
小兒赤瘤,俗名赤遊風,此乃熱毒客於血分,發於氣分所致,宜用生地涼血,荊芥散皮膚風熱,木通疏利腠竅,或以白壁土、寒水石敷之。
小兒舌重,乃脾有熱之故,由脾脈連舌本散舌下,脾經有熱則舌緊急,是以時舐其舌。治宜藿香、梔子、石膏、甘草、防風、五味以蜜炒香,熟水煎,時時與之。
小兒龜胸,乃由肺熱攻於肺膈所致,若乳母多食五辛熱物亦成。此症宜以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、黃芩水煎服之。
小兒龜背乃由產時不謹,客風入脊,逐於骨髓所致,宜以龜尿點骨節則平。(取龜尿法:將龜放在荷葉上,其尿自出。)
小兒重木舌,乃是熱血壅滯而成,宜三稜針於紫脈上刺出惡血即止。
小兒口瘡,乃由脾經火毒上攻,宜用鹽、白梅、紅棗連核燒灰存性,鉛丹、人中白火煅各三錢,龍腦少許研末敷之。
小兒疳毒,宜用人中白、枯礬、黃丹、大棗連核燒存性,加龍腦少許,或稍加乾薑研末敷之。
白話文:
【小兒拾遺】
對於小兒頭縫的問題,古籍稱之為解顱,這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氣血不足,或是體內熱氣過多所導致的。丹溪先生曾建議使用八味藥方加上黃連煎煮服用,同時用綿布緊緊包紮,並塗抹白蘞。
小兒出現的紅色腫塊,俗稱赤遊風,這是由熱毒侵入血液,從而在氣血運行中發作的現象。應使用生地來冷卻血熱,荊芥能散去皮膚風熱,木通能疏通腠竅,也可使用白壁土和寒水石外敷。
小兒舌頭顯得笨重,這是因為脾臟有熱氣的緣故,因為脾臟的經絡連接到舌頭底部和舌下,如果脾臟經絡有熱氣,就會使舌頭緊繃,因此孩子會時常舔舌頭。治療上可使用藿香、梔子、石膏、甘草、防風和五味子,先以蜂蜜炒香,再以熱水煎煮,隨時讓孩子服用。
小兒出現龜胸,是因為肺熱影響到了肺部和膈肌,如果哺乳期母親食用太多辛辣刺激的食物也會導致這種情況。對於這種病症,可以使用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和黃芩煎煮服用。
小兒出現龜背,是因為產時護理不當,使得風邪入侵脊椎,進而影響到骨髓。可用龜尿點滴在骨節上,即可緩解(取得龜尿的方法是將龜放在荷葉上,其尿液自然流出)。
小兒出現木舌,是因為熱血淤積所導致,可在紫色的脈絡上使用三稜針刺出惡血,即可緩解。
小兒口腔潰瘍,是由脾臟火毒上沖所致,可以使用鹽、白梅、帶核紅棗燒成灰,加上鉛丹和人中白,各自煅燒成三錢,再加入少量龍腦,研磨成粉末後敷用。
小兒患有疳毒,可使用人中白、枯礬、黃丹和帶核紅棗煅燒成灰,再加上少量龍腦,或者稍微添加乾薑,研磨成粉末後敷用。
2. 附方
益黃散,見驚門。
白餅子,滑石、輕粉、半夏、南星(各一錢),巴豆(二十四粒,去皮心膜),用水一升,煮盡水為度,研勻,飯丸綠豆大。三歲已上三丸,三歲已下一二丸,用薄荷煎湯,臨臥服。
指迷七氣湯,木香檳榔丸,俱見氣門。
白話文:
[附方]
益黃散,這方子在「驚門」中可找到相關說明。
白餅子,其成分包含滑石、輕粉、半夏、南星(以上皆各一錢),以及巴豆(二十四粒,要去除外皮、心和膜)。將這些藥材用水一升來煮,直到水分完全蒸發,再研磨成均勻的粉末,最後以飯粒搓揉成綠豆大小的丸狀。三歲以上的兒童可服用三丸,三歲以下則服用一二丸,需以薄荷煎煮的湯來送服,且應在睡前服用。
_指迷七氣湯_和木香檳榔丸,這兩種方子的詳細內容可在「氣門」中找到相關記載。
3. 痘疹門
4. 論
痘疹之毒,蓋由男女交媾之際,淫欲之火附於精血之中,既成胎後,藏府之內一遇歲火大過之年,熱毒流行,歲之同氣相感而發,既見點後,俱在脾肺二經,蓋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故也。大法必須調養氣血為主,蓋痘毒自內而發於外,非氣弗領,匪血弗載,故氣不足不能逐其毒,血不足不能任其毒。是以宜發越不宜鬱滯;宜紅活突綻,忌紫黑陷伏。
詳其形色以辨表裡之虛實,如吐瀉不能食,為裡虛;不吐瀉能食,為裡實;灰白色,頂陷,多汗為表虛;紅活突綻,無汗為表實。又痛為實而癢為虛,如外快內痛為內實外虛,外痛內快為內虛外實。其表虛者,瘡易出而難靨表實者,瘡難出而易收;裡實者,瘡出快而且輕;裡虛者,瘡出遲而且重;表實裡虛,則陷伏倒靨;裡實表虛,則發慢而收遲。
如三日前未見紅點,必用升麻湯、參蘇飲之類以表之,一見點後,便禁發越,否則表虛多成斑爛,必須補為先,托為先,隨時加減為佐,《痘家要旨》中,論之詳也,學者宜本論中求之。
白話文:
關於痘疹的病因,是因為在男女親密之時,由情慾的熱力附著在精血中,一旦形成胎兒後,當遇到天氣特別炎熱的年份,體內的熱毒會隨著天氣的熱度被激發出來。痘疹一出現,主要影響的是脾和肺這兩條經絡,因為肺主宰皮膚和毛髮,脾則主宰肌肉。
在治療原則上,調整和滋養氣血是關鍵,因為痘疹的毒素是由內而外發作,沒有氣就無法帶領,沒有血就無法運載,所以如果氣血不足,就無法有效排除毒素。因此,痘疹適合透發而不宜鬱悶,適合呈現鮮紅活潑且突出的狀態,避免紫黑且陷入皮下的情況。
詳細觀察痘疹的形態和顏色,可以判斷體內氣血的虛實狀況。例如,若出現嘔吐、腹瀉且食慾不佳,表示體內氣血虛弱;若沒有嘔吐、腹瀉但食慾良好,表示體內氣血充足;若痘疹呈現灰白色,且痘頂凹陷,且容易出汗,表示體表氣血虛弱;若痘疹呈現鮮紅且突出,且不出汗,表示體表氣血充足。疼痛通常表示實證,而癢則通常表示虛證,若內部疼痛但外部舒適,表示內實外虛;若外部疼痛但內部舒適,表示內虛外實。
對於體表氣血虛弱的人,痘疹雖易長出但難以痊癒;對於體表氣血充足的人,痘疹雖難長出但易痊癒;對於體內氣血充足的人,痘疹長得快且病情輕;對於體內氣血虛弱的人,痘疹長得慢且病情重;對於體表氣血虛弱但體內氣血充足的人,痘疹可能陷入皮下且不易痊癒;對於體表氣血充足但體內氣血虛弱的人,痘疹長得慢且痊癒也慢。
若在痘疹初現前三天還未看到紅點,應該使用升麻湯或參蘇飲等藥物以促進痘疹透發,一旦看到紅點後,就要禁止痘疹再透發,否則體表氣血虛弱的人可能會導致痘疹擴散成大片的紅斑,此時必須先補充體力,再進行支持性治療,並根據病情隨時調整藥物,《痘家要旨》中對此有詳細的論述,學習者應從中尋找相關知識。
5. 脈法
見前章。
白話文:
在這部分的內容中,作者指示讀者參考前一章節關於「脈法」的詳細內容,意思是說關於脈法的說明和資訊已經在前面的章節中討論過了,請回顧前文獲取相關信息。
6. 治痘疹大法
凡痘疹,春夏為順,秋冬為逆,但覺身熱,症似傷寒,疑似未明,便當宜服惺惺散,或參蘇飲。熱甚者,以升麻葛根湯、人參敗毒散。若見紅點,便忌葛根湯等發表之藥。如未顯斑點,乃外傷,宜升麻湯。
內傷,枳殼丸。大便軟者,枳朮丸。
傷冷者溫之,補應丸。
惡寒者發之,防風蒼朮湯。火熱者奪之。
大便秘者下之,桃仁承氣、四順飲、柴胡飲之類選用,察其在氣在血之分。
渴者清之,大渴者白虎湯,小渴者涼膈散。
小便不通者利之,如導赤、八正散之類,當求上中下焦用藥,驚者分輕重安之,瀉者察寒熱理之。
出不快,宜化毒湯;出太甚,犀角地黃楊、地骨皮鼠黏子湯。
咽不利,桔梗甘草鼠黏子湯。
煩者,甘桔梔子湯。肺不利者,紫草甘草枳殼湯。
大陽出不快,荊芥甘草防風湯。
陽明出不快,升麻加紫草湯。
少陽出不快,連翹防風湯。
四肢出不快,防風芍藥甘草湯。
白話文:
對於治療痘疹的大原則如下:
通常來說,痘疹在春夏季節發病是順勢,秋冬季節則為逆勢。一開始感到身體發熱,病症類似於感冒,但尚未明確診斷前,應該服用惺惺散,或者參蘇飲。如果發熱嚴重,可用升麻葛根湯或人參敗毒散。然而,一旦出現紅點,就應避免使用像葛根湯這類的發汗藥物。如果還未顯現出斑點,代表是外因導致,可用升麻湯。
若是內因導致,則應使用枳殼丸。若大便偏軟,可使用枳朮丸。
對於受寒的人,應使用溫補的補應丸。對於感到寒冷的人,可用防風蒼朮湯來發汗。對於有火熱的人,應進行清熱處理。
若大便乾燥祕結,可用桃仁承氣、四順飲、柴胡飲等藥物,選擇應根據病情是在氣分還是血分。
對於口渴的人,應進行清熱解渴,嚴重口渴可用白虎湯,輕微口渴可用涼膈散。
對於小便不暢的人,應使用如導赤、八正散等藥物。對於有驚嚇反應的人,應根據嚴重程度來安神。對於有腹瀉的人,應根據寒熱狀況來調理。
如果痘疹長得不順利,可以使用化毒湯;如果長得太過旺盛,可用犀角地黃楊、地骨皮鼠黏子湯。
喉嚨不舒適,可用桔梗甘草鼠黏子湯。
對於心情煩躁的人,可用甘桔梔子湯。對於肺部不適的人,可用紫草甘草枳殼湯。
對於太陽經絡痘疹長得不順利,可用荊芥甘草防風湯。
對於陽明經絡痘疹長得不順利,可用升麻加紫草湯。
對於少陽經絡痘疹長得不順利,可用連翹防風湯。
對於四肢痘疹長得不順利,可用防風芍藥甘草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