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六 (1)
卷之六 (1)
1. 痿症脈法
《脈經》曰:脈痿,脈必浮而弱,其人慾咳不得咳,咳則出干沫,久則小便不利。
又云:寸口脈不出,反為發汗,陽脈早索,陰脈不澀,身體反冷,其內反熱,多唾,唇焦,小便反難,此為肺痿。傷於津液,便如爛瓜,亦如豚膏,乃因誤發汗故也。
白話文:
【痿症的脈診方法】
根據《脈經》所述,患有脈痿的患者,其脈象必定呈現浮弱的特徵,病人想要咳嗽卻咳不出來,一旦咳嗽會吐出乾燥的泡沫,若病程延長,可能會出現小便困難的症狀。
另外,《脈經》又提到,如果在寸口處摸不到脈搏,反而強行發汗治療,導致陽脈過早衰竭,陰脈卻無澀滯現象,身體表面反而感到寒冷,但體內卻感到熱感,患者會有多量口水分泌,嘴脣乾燥,小便困難,這就是肺痿的表現。這種情況是因為體內津液受損所導致,排出的尿液像爛瓜一樣,或者像豬油一樣混濁,這是因為錯誤的發汗治療所造成的後果。
2. 治痿大法
痿因氣血虛敗所致,切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,致使氣血愈虛而痛愈劇,宜用東垣健步丸加燥濕清熱之劑,如蒼朮、黃芩、黃柏、牛膝之類為主,詳其挾痰、挾熱、挾濕、挾氣虛,加減施治,臨症制宜,方盡善美矣。
白話文:
「痿症是因為氣血衰弱所導致,絕對不能誤以為是風邪所引起而使用驅風的藥物,這樣會使得氣血更加虛弱,疼痛更劇烈。應該使用東垣健步丸,再加入一些能燥濕清熱的藥材,例如蒼朮、黃芩、黃柏、牛膝等作為主要治療。根據患者是否伴有痰濕、熱氣、濕氣或氣虛的情況,靈活增減藥物進行治療,依照病情實際情況來調整,才能達到最佳療效。」
3. 丹溪治痿活套
痿症有濕熱、有痰、有氣虛、血虛、有死血、食積,大法專主養血清金,以東垣健步丸為主。
如濕熱者,本方加蒼朮、黃芩、黃柏、牛膝之類。
如挾痰者,本方合二陳,加二朮、黃芩、黃柏、竹瀝之類。如挾氣虛者,本方合四君子,加黃柏、蒼朮之類。
如血虛,本方合四物,加黃芩、黃柏、蒼朮煎湯,下補陰丸之類。
白話文:
關於治療痿症的丹溪活用方法,痿症可能由濕熱、痰濕、氣虛、血虛、瘀血或食積引起。主要治療原則是養血和清熱,主要使用東垣健步丸。
如果是濕熱引起的,應在基本方中加入蒼朮、黃芩、黃柏和牛膝等藥物。
若是伴有痰濕,應將基本方與二陳湯結合使用,並添加蒼朮、黃芩、黃柏和竹瀝等藥物。
若是由氣虛導致,則應將基本方與四君子湯結合使用,並添加黃柏和蒼朮等藥物。
若是血虛引起,應將基本方與四物湯結合使用,再加入黃芩、黃柏和蒼朮煎煮成湯,然後服用補陰丸等藥物。
4. 治痿症方
清燥湯
治濕熱為害,肺金受傷,致絕寒水生化之源,以致腎經隨憊,精血虧敗所致。治法當燥濕熱而清肺金,補元氣而滋陰血。是以用白朮、蒼朮、澤瀉、茯苓、牛膝等燥濕、勝濕、滲濕,黃連、黃柏、升麻、柴胡、豬苓等清熱泄火,五味、麥冬以清肺金,人參、黃耆以益元氣,當歸、生地益陰血,神麯、陳皮導滯氣,佐甘草和藥性。
蒼朮(苦辛溫,米泔浸,二錢),白朮(苦辛溫,炒,八分),澤瀉(甘鹹寒,八分),茯苓(甘平,錢半),黃柏(苦辛寒,一錢),麥冬(苦甘涼,八分),人參(甘溫,三錢),黃耆(甘溫,二錢),黃連(苦寒,二錢),升麻(苦平,七分),柴胡(苦寒,七分),豬苓(甘淡平,一錢),五味(甘酸平,七分),川歸(辛甘溫,一錢),熟地(甘寒,一錢),神麯(苦辛溫,健脾溫胃,八分),陳皮(苦辛溫,去白,七分),甘草(甘寒,五分),水煎。食後服。
日進三服。
加減四物湯
治四肢軟弱,不能舉動。蓋手得血而能握,足得血而能步,若四肢不能舉動者,由陰火熾盛,陰血虧敗所致也。治法在乎抑火清金,滋陰補血為本。故用黃柏、知母等以退火熱,五味、麥冬等以補肺金,歸、芎、地、芍、人參等滋補陰血,牛膝、杜仲等補助精髓以壯筋骨,少佐蒼朮散郁燥濕。
黃連(苦寒,三錢),黃柏(苦寒,二錢),知母(苦辛寒,二錢),五味(甘酸,八分),麥冬(苦甘涼,一錢),川歸(辛甘溫,錢半),川芎(辛溫,七分),熟地(甘寒,一錢),白芍(苦酸寒,八分),人參(甘溫,二錢),牛膝(甘酸平,八分),杜仲(辛平,八分),蒼朮(苦辛溫,八分),水煎。食後日三服。
虎龜丸
治兩足痿弱軟痛,或如火焙,從足踝下上衝。盡由濕熱怫鬱,以致陰火上騰。法當清濕熱,泄陰火為主。是以用防己、蒼朮以理濕,黃柏、龜板益陰以退火,歸尾行血,虎脛骨、牛膝壯筋骨。
蒼朮(苦辛溫,三兩),防己(苦辛溫,四兩),黃柏(苦寒,二兩),龜板(鹹平,二兩),歸梢(辛甘溫,二兩),虎脛骨(甘溫,一兩),牛膝(甘酸平,兩半),為末,糊丸。每食後以鹽薑湯下五七十丸或一百丸。一本加附子五錢。
鹿角膠丸
治氣血不通,精元虧敗,兩足痿軟,不能行步。法當補益氣血,滋助精元。是以用參、苓、白朮等以補氣,川歸、地黃以養血,鹿角膠、角霜、菟絲子、杜仲、龜板以益精,牛膝、虎脛骨以壯筋骨。
人參(甘溫,三兩),白朮(苦甘溫,二兩),茯苓(甘淡平,兩半),川歸(辛溫,二兩),熟地(甘寒,二兩),鹿角膠(甘溫,益精髓、補虛弱,一斤),鹿角霜(甘鹹溫,益精強腰,八兩),菟絲子(苦甘溫,補腎添髓,壯筋骨,三兩),杜仲(甘辛溫,補腎填精,理腰、脊、膝、脛痠痛,二兩),龜板(甘鹹溫,大補陰虛,強壯筋骨,酥炙,二兩),牛膝(苦甘酸,理腰膝,行血脈以強筋骨,淨,兩半),虎脛骨(甘酸溫,助元陽,壯腳膝之筋骨,二兩),諸藥共末,先以鹿角膠用無灰好酒三大碗溶化,和前藥為丸如梧子大。每空心淡鹽湯下一百丸。
白話文:
清燥湯
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濕熱侵擾,導致肺部受損,使得身體無法產生足夠的津液(寒水),進而影響腎臟,造成精血虧損所引起的痿症。治療原則應以燥濕清熱,同時清理肺部,補充元氣,滋養陰血為主。因此使用白朮、蒼朮、澤瀉、茯苓、牛膝等藥材來燥濕、去除濕氣、滲濕利尿;黃連、黃柏、升麻、柴胡、豬苓等藥材來清熱瀉火;五味子、麥冬來清肺;人參、黃耆來補充元氣;當歸、生地來滋養陰血;神麯、陳皮來疏導停滯的氣,並用甘草來調和藥性。
藥材包括:蒼朮(二錢)、白朮(八分)、澤瀉(八分)、茯苓(一錢半)、黃柏(一錢)、麥冬(八分)、人參(三錢)、黃耆(二錢)、黃連(二錢)、升麻(七分)、柴胡(七分)、豬苓(一錢)、五味子(七分)、川歸(一錢)、熟地(一錢)、神麯(八分)、陳皮(七分)、甘草(五分)。用水煎煮後,在飯後服用,一天服用三次。
加減四物湯
這個方子是治療四肢軟弱無力,無法抬舉活動的症狀。手部需要氣血才能握持,足部需要氣血才能行走,如果四肢無法活動,通常是由於體內陰火過旺,導致陰血虧損所致。治療原則在於抑制陰火,清理肺部,同時滋養陰血,補充氣血。因此使用黃柏、知母等藥材來退火;五味子、麥冬等藥材來補肺;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白芍、人參等藥材來滋養陰血;牛膝、杜仲等藥材來補充精髓,強健筋骨,並少量搭配蒼朮來散開鬱結的燥濕之氣。
藥材包括:黃連(三錢)、黃柏(二錢)、知母(二錢)、五味子(八分)、麥冬(一錢)、川歸(一錢半)、川芎(七分)、熟地(一錢)、白芍(八分)、人參(二錢)、牛膝(八分)、杜仲(八分)、蒼朮(八分)。用水煎煮後,在飯後服用,一天服用三次。
虎龜丸
這個方子是治療兩腳痿弱無力、痠軟疼痛,甚至感覺像火燒一般,從腳踝處向上蔓延的症狀。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濕熱鬱積,導致陰火上浮所致。治療原則在於清除濕熱,泄降陰火。因此使用防己、蒼朮來調理濕氣;黃柏、龜板來滋養陰液,退降虛火;當歸尾來活血;虎脛骨、牛膝來強健筋骨。
藥材包括:蒼朮(三兩)、防己(四兩)、黃柏(二兩)、龜板(二兩)、當歸尾(二兩)、虎脛骨(一兩)、牛膝(兩半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米糊製成藥丸。每次飯後以淡鹽薑湯送服五十到一百丸。另一種做法是在原方基礎上加入附子五錢。
鹿角膠丸
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氣血不通,精元虧損,導致兩腳痿軟無力,無法行走的症狀。治療原則應以補益氣血,滋養精元為主。因此使用人參、茯苓、白朮等藥材來補氣;當歸、熟地來養血;鹿角膠、鹿角霜、菟絲子、杜仲、龜板來補益精髓;牛膝、虎脛骨來強健筋骨。
藥材包括:人參(三兩)、白朮(二兩)、茯苓(兩半)、川歸(二兩)、熟地(二兩)、鹿角膠(一斤)、鹿角霜(八兩)、菟絲子(三兩)、杜仲(二兩)、龜板(二兩)、牛膝(兩半)、虎脛骨(二兩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先用三大碗好酒將鹿角膠融化,然後將藥粉和入,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空腹時,用淡鹽水送服一百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