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三 (5)
卷之十三 (5)
1. 附方
地黃丸,見小兒附方後。
安神丸,益黃散,俱驚門。
白話文:
地黃丸,見小兒附方後。
安神丸,益黃散,都是用於驚嚇相關的症狀。
木香丸,木香,青皮,檳榔,肉蔻(各二錢半),麝香(一錢),續隨子(一兩,去油),蝦蟆(三個,燒灰存性),蜜丸綠豆大,每以薄荷湯下一二十丸。
白話文:
木香丸
成分:
- 木香:2.5錢
- 青皮:2.5錢
- 檳榔:2.5錢
- 肉蔻:2.5錢
- 麝香:1錢
- 續隨子:1兩(去油)
- 蝦蟆:3個(燒成灰,保留原質)
使用方法:
將所有材料混合研磨成細粉,加入蜂蜜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。每次用薄荷湯送服10-20丸。
胡黃連丸,胡黃連,宣連(各五錢),硃砂(二錢半),共為末,入豬膽內水煮一二沸,用杖子排掛候乾,加蘆薈、麝香各二分研勻,飯丸麻仁大,米飲下三十丸。
白話文:
胡黃連丸
材料:
- 胡黃連、宣連 各5錢
- 硃砂 2錢半
製作方法:
-
將胡黃連、宣連共研成粉末。
-
加入豬膽汁,煮沸1-2分鐘。
-
用棍子將藥粉掛起來晾乾。
-
加入研磨好的蘆薈、麝香各2分,拌勻。
-
製成麻仁大小的丸劑,以米湯送服30丸。
2. 論
小兒吐瀉,皆由乳食過度,損傷中氣,致使傳化失常,食鬱成熱,熱鬱成酸,鬱於胸中則吐,鬱於腸中則瀉,若腸胃俱有鬱積,則吐瀉並作。經云: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是也。亦有胸中穢惡,流於腸胃之中,亦能作吐瀉治之。宜錢氏五泄之法選而用之。
白話文:
小孩子的嘔吐腹瀉,大多是餵食過量,傷害了脾胃的運化能力,導致消化吸收功能失常,食物滯留在體內化熱,熱氣積聚化酸,酸氣鬱結在胸中就嘔吐,鬱結在腸道就腹瀉,如果腸胃都有鬱積,就會同時嘔吐和腹瀉。醫書上說:各種嘔吐酸水、突然發作肚子痛的,都是因為熱氣導致的。也有可能是胸中穢物流到腸胃中,也會引起嘔吐腹瀉。治療時可以選擇使用「五泄法」,具體使用哪一個方法需根據情況而定。
3. 脈法
見前章。
4. 治小兒吐瀉大法
小兒吐瀉,因各不同,有乳食、風熱、寒虛之異,必在分別而治。
如吐乳瀉黃,腸熱也;吐乳瀉青,傷冷乳也。
白話文:
小孩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,原因各有不同,有的是因為飲食、風熱或者是寒涼虛弱,必須要區分清楚後再進行治療。
比如說,如果小孩嘔吐出奶水並且拉黃色的糞便,這是腸胃有熱的表現;如果是嘔吐奶水並且拉綠色的糞便,則是因為吃了過冷的食物或奶水。
如初生三日內,或十日內吐瀉,壯熱不思飲食,大便不清,或白色,乃傷乳,當下之,以白餅子。後用調胃和脾之藥,如益黃散之類。如三日後十日內吐瀉,身不熱,或乍熱乍涼,不思飲食,大便清白色,或乳食不消,此乃上實下虛,當詳藏府見症而治。如心則驚悸飲水,脾則困倦饒睡肝則呵欠煩悶,腎則不語畏明,更看所兼之症而治。
白話文:
如果嬰兒出生後三天內或十天內出現嘔吐、腹瀉,發燒、沒有食慾,大便不清澈,呈白色,說明是傷了乳食,這時應立即進行催吐,可以用白餅子。然後再用調胃和脾的藥物,比如益黃散之類。
如果出生後三天後到十天內出現嘔吐、腹瀉,但是不發燒,或者時而發燒時而發冷,沒有食慾,大便清澈呈白色,或者奶食不消化,這屬於上實下虛的症狀,應該仔細觀察臟腑表現的症狀來進行治療。
比如心臟方面,會有驚悸、口渴的症狀;脾臟方面,會有疲倦嗜睡的症狀;肝臟方面,會有打哈欠、煩悶的症狀;腎臟方面,會有不說話、怕光的症狀。需要根據兼併的其他症狀來進行治療。
如吐瀉因傷風得之,其症身溫,乍涼乍熱,睡多氣粗,大便黃白色,嘔吐,乳食不消,時咳嗽,此乃脾肺受寒,不能入食,先大青龍膏,後益黃散。
白話文:
若因感冒而導致的嘔吐腹瀉,症狀為身體溫度忽冷忽熱,睡覺多、呼吸急促,大便黃白,嘔吐,乳食難以消化,時常咳嗽,這是因為脾肺受寒,無法攝取食物,應先塗大青龍膏,接著服用益黃散。
如傷風吐瀉,身熱多睡,能食乳,飲水不止,吐痰,大便黃水,此乃胃熱作渴,先宜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,後用發散藥。(止渴宜術參等,發散宜大青龍膏。)
白話文:
如果感冒腹瀉,身體發熱愛睡覺,能進食牛奶,喝水不停止,吐黃痰,大便為黃水,這是胃熱引起口渴,首先適宜生出胃中的津液來止渴,接著採用發散藥物。(止渴適宜參術等,發散適宜大青龍膏。)
如傷風吐瀉,身涼吐沫,瀉痢青白,色悶亂不渴,哽咽常出氣,睡露睛,此傷風挾驚,先宜補脾而後發散。
如夏月心火用事,治吐瀉不可用溫熱藥,必須從時令用之。如春涼夏寒,秋溫冬熱,更詳兼症而治。
白話文:
如果感冒出現噁心腹瀉,身體發冷,嘔吐有泡沫,腹瀉且大便呈青白色,面色黯淡無光且不感到口渴,吞嚥困難並且頻頻喘息,睡覺時眼睛半開,這是感冒夾雜驚嚇的症狀,應先調理脾胃然後再進行解表治療。
如果在夏天由於心火旺盛導致的吐瀉,治療時不能使用溫熱性的藥物,必須根據當時的季節來選擇藥物。例如春天偏涼、夏天偏寒、秋天偏溫、冬天偏熱,應詳細考慮這些兼佇症狀來進行治療。
如風瀉用防風、羌活,熱瀉用黃芩、大黃,如寒瀉用乾薑、附子,濕瀉用白朮、茯苓。
白話文:
如果風瀉(因風邪造成的腹瀉),用防風、羌活;如果熱瀉(因熱症造成的腹瀉),用黃芩、大黃;如果寒瀉(因寒症造成的腹瀉),用乾薑、附子;如果濕瀉(因濕氣造成的腹瀉),用白朮、茯苓。
5. 丹溪治吐瀉活套
小兒方脈,惟急慢驚風最為惡候,死生反掌。次則五疳、吐瀉,為症不一,當要辨色,錢氏論中備矣,茲不及述,大抵調理脾胃為主。
小兒腹痛,多由脾胃不和,邪正交爭,與藏氣相擊而作,但中有冷熱之分。
白話文:
在兒童的醫療中,最危險的病情是急性和慢性的驚風,生命存亡危在旦夕。其次是五疳、嘔吐和腹瀉,這些症狀多變,需要根據氣色辨證,錢氏的論述中詳細記載,這裡就不再贅述了。總之,治療的重點是調理脾胃。
如挾熱作痛者,其症面赤,或壯熱,四肢煩,手足心熱,治宜四物清涼散,加青皮、枳殼。如挾寒者,其症面色或青或白,甚則面色黯黑,口唇爪甲皆青,治宜指迷七氣湯。如冷熱不調作疼,宜桔梗枳殼湯,加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當歸之類。
白話文:
如果伴有發熱疼痛的症狀,表現為面色發紅,或發高燒,四肢發熱煩躁,手腳心發熱,應當使用四物清涼散進行治療,並加入青皮、枳殼。
如果伴有寒症的症狀,表現為面色青紫或發白,嚴重時面色發暗,嘴脣、指甲都發青,應當使用指迷七氣湯進行治療。
如果寒熱不調導致疼痛,應當使用桔梗枳殼湯進行治療,並加入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當歸等藥材。
凡小兒痢,亦作食積治之,初得時木香檳榔丸下之,後用白朮、白芍、黃芩、甘草滑石之類和之。如裡急後重,則加白朮,黃芩;中虛加木香、檳榔、枳殼;久不止者,用豆蔻、粟殼、炒黃連之類。
白話文:
凡兒童的痢疾,也當作食物積滯來治療。初期用木香檳榔丸瀉下,之後使用白朮、白芍、黃芩、甘草、滑石等類藥物調和。如果裡急後重,則加白朮、黃芩;中氣虛弱,則加木香、檳榔、枳殼;久治不癒的,則使用豆蔻、粟殼、炒黃連等類藥物。
6. 治吐瀉方
錢氏白朮散
白話文:
錢氏白術散是一種中藥方劑,主要成分包括白術等中草藥,用於治療相關的疾病。
治小兒腹痛吐瀉發渴,將成慢驚,此乃脾胃虧敗所致。法當補中益氣為主。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補中益氣,藿香和胃,白扁豆補中健脾,肉豆蔻溫和胃氣。
白話文:
治療小孩子腹痛、嘔吐、口渴,將要變成慢驚風,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的。療法應以補中益氣為主。因此,使用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甘草補中益氣,藿香和胃,白扁豆補中健脾,肉豆蔻溫和胃氣。
人參(甘溫,二兩),白朮(苦甘溫,二兩),茯苓(甘淡平,七錢),炙草(甘溫,五錢),藿香(苦辛溫,五錢),扁豆(甘溫,一兩),白豆蔻(苦甘辛溫,五錢),為末,每以米飲調服一錢。如因寒,加藿香、吳茱萸;因熱,黃連乃小兒吐瀉之聖藥。
白話文:
把人參(甘甜溫和,二兩)、白朮(苦甘溫和,二兩)、茯苓(甘淡平淡,七錢)、炙甘草(甘甜溫和,五錢)、藿香(苦辛溫和,五錢)、扁豆(甘甜溫和,一兩)、白豆蔻(苦甘辛溫,五錢)磨成粉末,每次用米湯調和一錢服用。如果因為寒冷造成的腹瀉,可以多加藿香和吳茱萸。如果因為發熱造成的腹瀉,可以用黃連,這是兒童腹瀉的良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