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六 (5)
卷之六 (5)
1. 治痢方
白朮(苦甘溫,二兩),炙草(甘溫,七錢),乾薑(辛熱,五錢),附子(辛熱,一枚),烏梅(甘酸,去核,一兩),蛤粉(甘鹹澀,一兩),川歸(辛甘溫,二兩),白芍(酸寒,一兩),阿膠(甘鹹溫,兩半),厚朴(苦辛溫,薑汁炒,七錢),為末,醋糊丸。每食前米清下三五十丸。
秘藏訶子散
治症同前。經云:熱可勝寒。又云:辛以散之,酸以收之,澀以止之。是以用乾薑之辛熱以散寒,粟殼、訶子之酸澀以固滑脫,若太澀,恐氣窒而不通,故佐橘紅以通窒氣。
乾薑(辛熱,炒,六分),粟殼(苦酸澀,去筋膜、蒂,蜜炒,一錢),訶子(苦酸,七分),橘紅(苦辛溫,七分),水煎。空心服。
真人養藏湯
治久下痢,欲行不行,時忽出,自出不同。此乃中氣虧敗,大腸不行收令之故。法當補中益氣為主。故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肉桂等補益中氣,當歸、芍藥等補益陰血,木香理氣,豆蔻和胃,訶子、粟殼止滑固脫。
人參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一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肉桂(辛熱,四分),川歸(辛甘溫,一錢),白芍(苦酸寒,八分),木香(苦辛溫,七分),肉蔻(辛溫,七分),訶子(苦酸寒,七分),粟殼(苦酸澀,五分),水煎。空心服。
嚴氏烏梅丸
治一切濕熱痢症,滑脫不禁等症。法當清理濕熱為主。經云:苦可以勝濕,寒可以勝熱。是以用黃連之苦寒清濕理熱,為君;當歸調血,枳殼理氣,二者為臣;烏梅收熱止滑,為使。
黃連(苦寒,三兩),當歸(辛甘溫,二兩),枳殼(辛溫,一兩),烏梅(去核,一兩),為末,醋糊丸。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丸。
良方加味四物湯
治下痢鮮血不止,此乃大腸經血熱所致。法當清熱涼血為主。是以用黃連、槐花理大腸經熱,用歸、芎、地、芍以補血涼血,阿膠、艾葉以止下痢之血,粟殼以固脫滑。
黃連(苦寒,三錢),槐花(苦寒,二錢),川歸(辛甘溫,一錢),川芎(辛溫,六分),粟殼(苦酸澀,七分),生地(甘寒,一錢),白芍(苦酸寒,八分),阿膠(甘鹹,一錢),艾葉(苦辛溫,七分),水煎。食前溫服。
導氣湯
治下痢血,腹脹,裡急後重。夫痢皆由腸胃濕熱而成。法當用苦寒之劑,以下腸胃中濕熱為主。經云:苦可以去濕,寒可以勝熱。劉河間云:調血則便膿自已,行氣則後重自除。故用黃連、大黃等諸苦寒,以清腸胃中濕氣,為本;佐歸、芍調血,木香、檳榔導氣,二者為標。
黃連(苦寒,一錢),黃芩(苦寒,一錢),大黃(苦寒,一錢),川歸(辛溫,錢半),白芍(苦酸寒,八分),木香(苦辛溫,五分),檳榔(苦辛溫,五分),水煎。空心服。
白話文:
治痢方:
白朮二兩、炙甘草七錢、乾薑五錢、附子一枚、烏梅(去核)一兩、蛤粉一兩、川芎二兩、白芍藥一兩、阿膠半兩、厚朴(薑汁炒)七錢,研磨成粉末,用醋糊做成丸藥。每餐前用米湯送服三十到五十丸。
秘藏訶子散:
治療症狀同前。古籍記載:「熱可勝寒」、「辛以散之,酸以收之,澀以止之」。因此使用乾薑的辛熱之性來散寒,粟殼、訶子的酸澀之性來止瀉固脫,但若過於澀滯,恐致氣機阻滯不通,故佐以橘紅來通利氣機。
乾薑(炒)六分、粟殼(去筋膜、蒂,蜜炒)一錢、訶子七分、橘紅七分,水煎服,空腹服用。
真人養藏湯:
治療久瀉,想排便卻排不出來,時而突然排出,每次排便量不一的情況。這是因為中氣虧虛,大腸失去收斂功能所致。治療方法應以補益中氣為主。因此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肉桂等補益中氣,當歸、芍藥等補益陰血,木香理氣,豆蔻和胃,訶子、粟殼止瀉固脫。
人參二錢、白朮一錢、炙甘草五分、肉桂四分、川芎一錢、白芍藥八分、木香七分、肉豆蔻七分、訶子七分、粟殼五分,水煎服,空腹服用。
嚴氏烏梅丸:
治療一切濕熱痢疾、瀉下不止等症。治療方法應以清泄濕熱為主。古籍記載:「苦可以勝濕,寒可以勝熱」。因此使用黃連的苦寒之性清泄濕熱,為君藥;當歸調血,枳殼理氣,二者為臣藥;烏梅收斂止瀉,為使藥。
黃連三兩、當歸二兩、枳殼一兩、烏梅(去核)一兩,研磨成粉末,用醋糊做成丸藥。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三十到五十丸。
良方加味四物湯:
治療下痢鮮血不止,這是由於大腸經血熱所致。治療方法應以清熱涼血為主。因此使用黃連、槐花清泄大腸經熱,用當歸、川芎、生地、白芍藥補血涼血,阿膠、艾葉止血,粟殼固脫。
黃連三錢、槐花二錢、川芎一錢、川芎六分、粟殼七分、生地一錢、白芍藥八分、阿膠一錢、艾葉七分,水煎服,飯前溫服。
導氣湯:
治療下痢帶血,腹脹,裡急後重。痢疾都是由於腸胃濕熱引起。治療方法應使用苦寒藥物,以清泄腸胃濕熱為主。古籍記載:「苦可以去濕,寒可以勝熱」。劉河間先生說:「調血則便膿自已,行氣則後重自除」。因此使用黃連、大黃等苦寒藥物清泄腸胃濕熱為本,佐以當歸、白芍藥調血,木香、檳榔理氣為標。
黃連一錢、黃芩一錢、大黃一錢、川芎一錢半、白芍藥八分、木香五分、檳榔五分,水煎服,空腹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