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六 (4)
卷之六 (4)
1. 治痢方
和中飲
治久痢不禁,乃虛脫之故。治宜補中健脾為主。故用甘草、白朮、草果、砂糖諸甘溫補中健脾,芍藥、烏梅、粟殼諸酸澀以止滑脫,蒼朮燥濕,橘紅導滯。
炙草(甘溫,五分),白朮(苦甘溫,三錢),茯苓(甘平,一錢),草果(辛溫,一錢),砂糖(甘溫,一錢),芍藥(苦酸寒,八分),烏梅(甘酸平,二枚),粟殼(苦澀,七分),蒼朮(苦辛溫,一錢),橘紅(苦辛溫,八分),加姜三片、棗二枚,水煎。溫服。
三根飲
治休息痢,年久不愈,此乃大腸不固所致。法當收斂大腸。經云:酸以收之,澀以止之。故用五倍子根、臭樗木根酸澀固腸以止滑脫,蒼耳草以清濕熱。
五倍子(苦酸澀),臭樗木根(苦酸澀),蒼耳根草(苦甘寒,各三錢),加姜三片、棗三枚、大黑豆三十九粒、糯米四十九粒,水煎。溫服。
二防飲
治痢後涉水、履霜,以致兩足痛痹,膝臏腫大不能行步,名鶴膝風。此因久痢氣血兩虛,風濕乘虛內襲所致。法當補益氣血為主。經云:養正而邪自除是也。故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炙草以補氣,歸、芎、地、芍以補血,防風、防己、萆薢、羌活驅風散濕,附子行經絡,且散風寒,佐牛膝、杜仲壯筋骨以健行步。
人參(甘溫,五錢),黃耆(甘溫,三錢),白朮(苦甘溫,三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川歸(辛甘溫,五錢),川芎(辛溫,七分),熟地(甘寒,二錢半),白芍(酸寒,八分),防風(辛溫,一錢),防己(辛溫,八分),萆薢(苦甘寒,一錢),羌活(辛溫,一錢),附子(辛熱,六分),牛膝(甘酸平,八分),杜仲(苦辛溫,一錢),加姜三片、棗三枚,水煎。溫服。
鱉糖湯
治久痢大腸滑脫,肛門下墜,日夜十數次登廁。用鱉一個,或青魚亦可,用生薑、米粉作羹入砂糖一小塊,食之,良效。蓋此症乃由脾土虛敗,肺與大腸俱失,其源乃母能令子虛,是以大腸不行收斂之令所致。
蓋鱉乃介蟲,屬金,而有土,其性溫,能補金、土二藏;況久痢不無過服苦寒之劑,是以加生薑之辛溫,以和苦寒,佐鱉、魚補大腸之表裡,用砂糖之甘溫,助鱉、魚以補脾胃,收化令行,其症自然安矣。
芍藥柏皮丸
治一切濕熱惡痢。法當清濕勝熱。經云:苦可以燥濕,寒可以勝熱。是以用黃柏、黃連之苦寒清濕熱,為君;下痢不無傷血,故加當歸、芍藥救陰血,為臣。
黃柏(苦辛寒,二兩),黃連(苦寒,三兩),當歸(辛甘溫,兩半),白芍(酸寒,二兩),為末,以水丸如小豆大。每空心薑湯下五七十丸。
嚴氏當歸丸
治下焦積冷,陽氣虛脫,滑利不禁。法當補中散寒為本。是以用白朮、甘草以補中,乾薑、附子以散寒。經云:酸以收之,澀以止之。是以用烏梅、蛤粉以收熱止脫,下多則傷血,是以倍歸、芍以益血,佐厚朴行滯氣,兼厚腸胃而止痢。
白話文:
治痢方
和中飲:
治療久痢不止,是因身體虛弱導致。治療應以補益中焦、健脾為主。因此使用甘草、白朮、草果、砂糖等甘溫之品補益中焦、健脾;芍藥、烏梅、粟殼等酸澀之品止瀉;蒼朮燥濕,橘紅理氣消滯。
三根飲:
治療休息痢,久治不愈,這是由於大腸虛弱所致。方法應當收斂大腸。經書說:「酸味能收斂,澀味能止瀉。」因此使用五倍子根、臭樗木根等酸澀之品固腸止瀉,蒼耳草清熱除濕。
二防飲:
治療痢疾後涉水、受寒,導致雙腳疼痛麻木,膝蓋腫大不能行走,稱為鶴膝風。這是因為久痢導致氣血兩虛,風濕乘虛而入所致。治療應以補益氣血為主。經書說:「養護正氣,邪氣自然消除。」因此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甘草補益氣血,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芍藥補血,防風、防己、萆薢、羌活驅風散濕,附子溫經通絡,散寒止痛,輔以牛膝、杜仲壯筋骨,以利行走。
鱉糖湯:
治療久痢導致大腸滑脫,肛門下墜,日夜多次腹瀉。用一隻甲魚(或青魚),用生薑、米粉做成羹,加入一小塊砂糖食用,療效甚佳。此症是由於脾土虛弱,肺和大腸功能失調,其根本原因是母氣不足導致子氣虛弱,因此大腸無法收斂所致。甲魚屬介蟲,入金,兼有土性,性溫,能補益金、土二臟;而且久痢常服用寒涼藥物,因此加入生薑辛溫之品,以緩解寒涼藥物的副作用,並用甲魚、青魚補益大腸的表裡,用砂糖甘溫之品,幫助甲魚、青魚補益脾胃,使藥力得以發揮,病情自然會好轉。
芍藥柏皮丸:
治療一切濕熱引起的痢疾。方法應當清熱利濕。經書說:「苦味可以燥濕,寒味可以清熱。」因此使用黃柏、黃連苦寒之品清熱利濕為君藥;下痢常損傷血液,因此加入當歸、芍藥養血為臣藥。
嚴氏當歸丸:
治療下焦積聚寒邪,陽氣虛弱,腹瀉不止。方法應當溫補脾胃,散寒止瀉。因此使用白朮、甘草補益脾胃,乾薑、附子散寒。經書說:「酸味能收斂,澀味能止瀉。」因此使用烏梅、蛤粉收斂止瀉;腹瀉頻繁常損傷血液,因此加倍使用當歸、芍藥補血,輔以厚朴行氣,以保護腸胃,止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