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之十三

2. 小兒門

3.

小兒藏府脆嫩,不勝藥力,且又患苦難,以詢問不堪,診視最難,周折必在,觀形察色,辨其病原。大抵赤子,內無七情六淫之交感,外無大風大寒之侵襲,不過乳食所傷,胎毒內作,是以吐瀉、黃疸、五疳、腹脹、水腫、霍痢等症,盡由乳食內傷所致。其變麻痘斑疹爛、驚悸、風癇、發喘痰壅、赤瘤白禿、解顱、重舌、木舌等症,皆胎毒內攻而成。其外感時寒時暑,十惟二三而已。

故全在觀形察色。如額赤,乃心熱;鼻紅,乃脾熱;左腮青,為肝有餘;右臉白,乃肺不足;頦白,為腎虛之類。更參虎口三關之脈,則小兒之情病,知過半矣。又有嬰兒初生,血氣未足,陰陽未實,藏府未備,骨骼未全,而變蒸之候,每三十二日一發,或作熱,或惡寒,或吐瀉,或汗出,或呻吟不等,此皆長血脈全智意之常候,不治自愈。每變生一藏或一府,十變藏府始完,胎毒由是以散,為小兒。

醫者不可不知。亦有胎元壯實,暗變而不發作者,又不可不審焉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小兒疾病的特性和診斷方式。大意如下:

小兒的臟腑較脆弱,承受不了太強的藥力,且他們無法清楚表達病情,因此診斷非常困難。醫生必須透過觀察小孩的外表和臉色,來判斷病因。通常小兒不會受到情緒或外界環境的影響,他們的疾病多源自飲食過度或胎毒的影響,像是嘔吐、腹瀉、黃疸、腹脹、水腫、霍亂等,都是因為飲食過量導致的。而像麻疹、痘疹、驚嚇、哮喘、痰多、紅腫、禿頭、頭骨未合、舌頭問題等,則是由胎毒引起的。至於外感疾病,如寒熱交錯,只佔所有疾病的少數。

因此,醫生必須學會觀察孩子的外表和臉色。例如,額頭泛紅表示心火旺盛;鼻子紅表示脾臟有熱;左臉泛青表示肝臟功能過盛;右臉蒼白表示肺部虛弱;下巴蒼白表示腎臟虛弱。再配合檢查手背虎口部位的脈搏,就能掌握小兒病情的大半了。

此外,新生兒血氣未足,陰陽未定,臟腑未全,骨骼未固,他們會經歷每32天一次的生長變化,可能會出現發熱、畏寒、嘔吐、腹瀉、出汗、呻吟等症狀,這是正常成長的現象,無需特別治療,會自行康復。每次變化代表一個臟腑的成熟,當十次變化完成,胎毒就會消散,小孩也就能健康成長。

醫生必須瞭解這些知識,但也有些胎兒本質健壯,成長過程平穩,沒有明顯的生長變化,這種情況也需要醫生細心判斷。

4. 小兒脈法

小兒症候,難以手太陰尺寸診候,惟以男左女右,食指三節,分為三關,以察其病。

第一節為風關,無紅紫經絡,則無病;有則病輕易治。第二節為氣關,有紅紫經絡,病雖重,仍尚可治。第三節為命關,有紅紫經絡者,病極深劇,十難一生。七歲以上者,則不取決於三關,而以一指後攔掌尺關寸,一息七八至為數,一息五六至為平。

數則為熱,遲則為寒,浮則為虛為風,沉則為實為積,浮而數者為乳癇,牢而革者為便秘,沉而弦者為食積,為腹病;緊而弦者為氣急,為風寒;洪數者為熱,伏結者為傷食;軟細者為蟲蝕、癇,若散無倫次者,死不治。業幼者,可不盡心於此乎?

白話文:

【小兒脈法】

對於小兒的病情判斷,因為他們的手太小,無法像成人一樣用傳統的方式在手腕的內側進行診脈。我們通常採用的是看小兒食指的三個部位,也就是所謂的三關,來觀察他們的健康狀況。

食指的第一節被稱為風關,如果這部分沒有出現紅色或紫色的血管,表示孩子是健康的;一旦出現這些顏色的血管,代表孩子可能生病了,但這種情況一般比較輕微,容易治療。

食指的第二節叫做氣關,如果這裡出現紅色或紫色的血管,說明孩子的病情相對嚴重一些,但還是有治療的機會。

食指的第三節叫做命關,如果這裡出現紅色或紫色的血管,那孩子的病情就非常嚴重,生存率極低,十分危險。

然而,對於七歲以上的兒童,就不只看食指的三關,而是會檢查他們手腕內側的脈搏,根據每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來判斷。如果每分鐘脈搏跳動七八次,可能是有熱症;如果脈搏跳動五六次,則是正常的。

脈搏跳動過快可能是熱症,跳動緩慢可能是寒症;脈搏輕微浮起可能是虛弱或是風邪入侵;脈搏深沉可能是體內有實熱或積食;脈搏輕微且頻率高可能是乳腺炎;脈搏堅硬可能是便祕;脈搏深沉且緊繃可能是消化不良或腹部疾病;脈搏緊繃且頻率快可能是呼吸困難或受風寒;脈搏大且頻率高可能是熱症;脈搏深沉且結實可能是消化不良;脈搏軟弱且細微可能是腸胃道寄生蟲或癲癇;脈搏散亂無序,通常代表病情嚴重,甚至可能無法救治。

作為照顧小孩的人,怎能不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呢?

5. 論小兒大法

凡看小兒,宜先觀形症神色,然後察脈。假如肝之為病,則面青,心之為病則面赤,脾之為病則面黃,肺之為病則面白,腎之為病則面黑。先要分別五藏形症,次看稟受盈虧,胎氣虛實,審其標本,施治可也。如錢氏謂:面之症:左腮為肝,右腮為肺:額為心,鼻為脾,頦為腎。

如目內之症:赤者心熱,導赤散主之;淡紅者心虛,生犀散主之;青者肝熱,瀉青丸主之;無精光者腎虛,地黃丸主之。必在分經理治。

如肝主風,實則目嗔,大叫呵欠,項急煩悶。虛則咬牙多欠。

如肝熱,則手尋衣領及亂捻,瀉青丸主之。壯熱,飲水,喘滿,瀉白散主之。

如肝主風,目連劄不搐,得心熱則搐。治肝,瀉青丸;治心,導赤散。

凡病或新或久,皆引肝風,風動而上於頭目。目屬肝,風入於目一下,左右如風吹,不輕不重,兒不能任,故目連劄也。若熱入目,牽其筋脈,兩背皆緊,不能轉視,故目直視也。其得心熱則喘者,以其子母俱有實熱,風火相搏故也。又云:脾木心火二藏交爭,故發驚搐。心主驚,實則叫哭發熱,飲水而搐;虛則困臥,悸動不安。

心病多叫哭,手足動搖,驚悸。心氣熱,則心胸亦熱。又言不能答,面臥有就涼之意。

脾主病困,病則困睡,泄瀉不思飲食。實則困睡,虛則吐瀉,主風,心熱飲水。

肺主喘,實則悶亂喘促,有飲水者,有不飲水者。虛則哽氣長出氣。

肺熱,手掐眉目面,鼻寒。肺虛熱,唇潤紅色,治宜散虛。肺盛傷風寒,胸滿短氣。肺口傷寒,則不胸滿。

肺急喘嗽上氣,當先散肺逆,後散風寒。

肺藏怯,唇色白,當補。若悶亂,氣粗硬,喘促硬氣者,難治。由肺虛損也。腎主虛,無實。

心主熱,目病或大熱,瀉心湯主之。實則煩熱,黃連瀉心湯主之,虛則熱驚悸,生犀散主之。

肝乘心為虛邪,乃風熱也,宜大羌活湯送下大青丸。

肺乘心為微邪,其症喘而壯熱,宜瀉白散。

脾乘心為實邪,泄心熱者,宜瀉黃散。

腎乘心為賊邪,其症恐怖惡寒,宜安神丸。

凡心得病,先調其肝腎。蓋腎,心之鬼,肝氣通則心氣和,肝氣滯則心氣乏。此心病先求於肝者,乃清其源而流自澄也。治其腎者,由五藏受病,必傳其所勝。蓋心,火也;腎,水也。水能勝火,則腎之受邪必傳於心。其先治腎者,逐其邪也,故有退腎邪益肝氣二方。或診其脈,肝腎二藏俱和,而心自生病者,則又當察其心家虛實治之。

肺主燥,自病則喘嗽,燥則潤之,實則喘而氣盛,瀉白散。虛則喘而少氣,先益黃散,而後阿膠散。

心乘肺為賊邪,其症喘嗽,先地黃丸,中導赤散,後阿膠散。

肝乘肺為微邪,其症惡風,眩冒,昏憒,咳嗽,宜羌活膏。腎乘肺為實邪,其症增寒,嗽清利,宜百部丸。

脾乘肺為虛邪,其症身重,吐痰,泄瀉,咳嗽,治宜人參白朮散。

凡肺之得病,必觀心之虛實。蓋心火炎盛,則熏烙肺經。是以法當先抑心氣,後用清肺藥。若心氣和,則不當看脾脈。苟脾土虛冷,則不能養肺經,而肺家生氣不足,則風邪易感。故患肺寒者,皆脾虛得之。苟脾氣盛實,則又否隔中焦,而大腸與肺經相為表裡,中焦脾土濕熱之壅盛,肺與大腸表裡不得相通,鬱熱上蒸於肺而病生矣。

是以患肺熱者,皆由脾實得之,治氣盛者瀉之,脾氣虛者補之,膈壅者疏之,然後隨其肺之寒熱而療。如診其脈,心脾二藏俱和,而肺家自病者,則又當察肺之虛實而治。

肝主風,自病則風搐拘急,實則風搐力大,宜瀉青丸;虛則風搐力小,宜地黃丸。

心乘肝為實邪,其症壯熱而搐,治宜利驚丸主之。肺乘肝為賊邪,其症氣盛呵欠,發搐。法當瀉肺兼補本藏。補肝宜地黃丸,瀉肝宜瀉白散。

脾乘肝為微邪,其症多睡,體重發搐。先當定搐,宜瀉青丸。搐止,再見後症,別立法治之。

腎乘肝為虛邪,其症增寒,呵欠,搐搦,宜羌活膏。

凡肝得病,必先察肺腎,然後復詳本職虛實。蓋肺乃腎之母,肺者肝之賊,其肝之得病,若非腎虛不能相生,是以肺經鬼賊相擊。治法:若因腎虛不能相生者,則當補腎以滋其根;如因金銳而相賊者,法當瀉金而除其賊。然後審其邪家、本藏虛實寒熱而療。

脾主濕,自病則吐瀉、多睡、身重、昏倦。實則瀉黃色,睡不露睛,宜瀉黃散;虛則瀉白色,睡露睛,宜白朮散。

肝乘脾為賊邪,其症發風而嘔,茯苓半夏湯主之。心乘脾為虛邪,其症壯熱,體重而瀉,羌活黃芩甘草湯主之。

肺乘脾為實邪,其症不能大便而嘔嗽,煎檳榔大黃湯下葶藶丸。

腎乘脾為微邪,其症惡寒,或瀉利清穀,宜理中丸之類。

凡脾之得病,必先察其肝心二藏之虛實,究其根之所起。蓋肝是脾之賊,心是脾之母。苟肝氣旺,則脾之賊邪旺;心氣虧,則脾之生氣損。治法:盛者抑之,虧者益之。如診其脈,肝心二藏俱和,而脾家自病者,則又當察脾之虛實而治。

腎主寒,自病則是經寒而逆。

心乘腎為微邪,其症內熱,不惡寒,宜桂枝丸。

肺乘腎為虛邪,其症痰作喘,皮澀寒,宜百部丸。

肝乘腎為實邪,其症拘急,氣搐身寒,宜理中丸。

凡腎之得病,必先詳脾肺二藏,肺乃腎之母,脾乃腎之賊。苟肺氣虧則腎少生氣,脾氣實則腎受賊邪。治法:實則疏之,虧者益之。如診其脈,脾肺二藏俱和,乃腎家自病,宜滋腎不足。

凡諸藏有虛實,惟腎家無實,只有補而無瀉。

五行之間,惟腎一藏,母盛則子反受邪,平則益。肺為腎之母,肺屬金,外司皮毛,所生者氣;腎屬水,內主骨髓,所藏者精。氣輕浮,能上不能下;精沉重,能下不能上。肺氣盛則熱,熱則成火氣,愈上騰不能下生腎水。治法:涼劑以瀉肺之火熱,使其肅清之氣下降,而腎得生氣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