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六 (3)
卷之六 (3)
1. 治痢方
香連丸
治下痢膿血,裡急後重。此乃濕熱壅鬱。經云:苦可去濕,寒可勝熱。又云:辛以散之。故用黃連之苦寒勝濕熱,為君;木香之苦辛疏滯散郁,為臣。
黃連(淨,二十兩,以吳茱萸十兩共炒褐色,去茱萸不用,苦寒),木香(苦辛溫,四兩),為末,以醋糊丸如梧子大。每空心或食前米湯下五十丸。一本加石蓮肉、石菖蒲,治噤口痢極妙。
芍藥湯
治濕熱壅鬱,氣血不得宣通,下痢膿血。治宜清熱,行滯,活血。是以用芩、連之苦寒以清濕熱,木香、檳榔之辛溫以行滯氣,白芍、歸尾活血養血,大黃下濕熱之鬱積,桂心通和榮衛,甘草緩中和藥。
黃連(苦寒,一錢),黃芩(苦寒,一錢),木香(苦辛溫,六分),檳榔(辛溫,六分),白芍(苦酸寒,八分),歸尾(辛甘溫,二錢),大黃(苦寒,一錢),桂心(辛溫,五分),生草(甘寒,五分),水煎。食前服。
如病窘迫甚,倍大黃,加芒硝一錢,痞滿加枳實一錢,藏毒下血加黃柏、地榆。
又方
治久痢不止,滑脫不固,四肢倦怠,精神短少,飲食不消。此乃中氣下陷,脾胃虛敗所致。法當補中益氣,溫養脾胃。故用人參、白朮、炙草等補中益氣,砂仁、白蔻溫脾和胃,陳皮、木香行滯氣,地榆涼下焦之血,澤瀉利小便以滲濕,升麻升提清氣上騰,佐罌粟殼以固滑脫,當歸分理氣血,各歸其所。
人參(甘溫,三錢),黃耆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二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白蔻(苦辛溫,八分),陳皮(苦辛溫,七分),木香(苦辛溫,一錢),地榆(苦寒,一錢),升麻(苦寒,一錢),粟殼(苦澀溫,八分),當歸(辛甘溫,全用,一錢),砂仁(辛溫,七分),澤瀉(甘鹹寒,八分),水煎。溫服。
白頭翁湯
治一切濕熱痢疾。法當清理濕熱為主。經云:苦可以勝熱。是以用白頭翁、黃連、黃柏、陳皮等諸苦寒之劑,以勝濕清熱。
白頭翁(苦寒,二兩),黃連(苦寒,三兩),黃柏(辛寒苦,二兩),陳皮(辛溫,二兩),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渣,每服一升。
黃芩芍藥湯
治瀉痢,腹痛,身熱。用黃芩清熱,白芍益陰以止腹痛,甘草緩中和藥。
苦芩(苦寒,三錢),白芍(苦酸寒,五錢),甘草(甘溫,二錢),水煎。溫服。
黃連湯
治一切痢。用黃連清濕熱,為主;下多不無亡陰,故加當歸益陰血,為臣。
黃連(苦寒,五錢),當歸(辛甘溫,三錢),水煎。溫服。
固腸丸
治久滑痢不止,此乃大腸不固。法當收斂大腸為主。經云:酸以收之,澀以止之。是以用樗根皮之酸澀收斂大腸,以止滑脫。
樗根白皮(苦酸澀溫),不拘多少,為末,以糊丸如梧子大。每空心以陳倉米飲下五七十丸;或以芍藥、炒芩、炒白朮、炙甘草煎湯送下,尤妙。
白話文:
香連丸
治療拉肚子,排出膿血,有便意卻無法順暢排出的感覺(裡急後重)。這是因為體內濕熱積聚導致。中醫說:苦味可以去除濕氣,寒性可以克制熱氣。又說:辛味可以疏散。所以用黃連的苦寒之性來克制濕熱,作為主要藥材;用木香的苦辛之性來疏通氣滯,散開鬱積,作為輔助藥材。
黃連(洗淨,二十兩,用吳茱萸十兩一起炒到褐色,去掉吳茱萸不用,黃連性味苦寒),木香(性味苦辛溫,四兩),將其磨成粉末,用醋調製成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空腹或飯前用米湯送服五十丸。有一個版本會加入石蓮肉、石菖蒲,治療無法進食的痢疾效果非常好。
芍藥湯
治療濕熱積聚,氣血運行不通暢,導致拉肚子排出膿血。治療方法應該清熱、疏通氣滯、活血。所以用黃芩、黃連的苦寒之性來清除濕熱,用木香、檳榔的辛溫之性來疏通氣滯,用白芍、當歸尾來活血養血,用大黃來排除濕熱的鬱積,用桂心來調和營衛,用甘草來緩和藥性。
黃連(性味苦寒,一錢),黃芩(性味苦寒,一錢),木香(性味苦辛溫,六分),檳榔(性味辛溫,六分),白芍(性味苦酸寒,八分),當歸尾(性味辛甘溫,二錢),大黃(性味苦寒,一錢),桂心(性味辛溫,五分),生甘草(性味甘寒,五分),用水煎煮。飯前服用。
如果病情緊急嚴重,大黃的用量可以加倍,再加入芒硝一錢;如果腹脹,加入枳實一錢;如果因痔瘡出血,加入黃柏、地榆。
又一方
治療長期腹瀉不止,排泄失控無法固澀,四肢無力,精神不振,食慾不佳。這是因為中氣下陷,脾胃虛弱所導致。治療方法應該補中益氣,溫養脾胃。所以用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等來補中益氣,用砂仁、白豆蔻來溫脾和胃,用陳皮、木香來疏通氣滯,用地榆來涼血,用澤瀉來利尿滲濕,用升麻來提升清氣,用罌粟殼來固澀止瀉,用當歸來調和氣血,使氣血各歸其位。
人參(性味甘溫,三錢),黃耆(性味甘溫,二錢),白朮(性味苦甘溫,二錢),炙甘草(性味甘溫,五分),白豆蔻(性味苦辛溫,八分),陳皮(性味苦辛溫,七分),木香(性味苦辛溫,一錢),地榆(性味苦寒,一錢),升麻(性味苦寒,一錢),罌粟殼(性味苦澀溫,八分),當歸(性味辛甘溫,全用,一錢),砂仁(性味辛溫,七分),澤瀉(性味甘鹹寒,八分),用水煎煮。溫服。
白頭翁湯
治療各種濕熱引起的痢疾。治療方法應該以清理濕熱為主。中醫說:苦味可以克制熱氣。所以用白頭翁、黃連、黃柏、陳皮等各種苦寒的藥材,來克制濕氣,清除熱氣。
白頭翁(性味苦寒,二兩),黃連(性味苦寒,三兩),黃柏(性味辛寒苦,二兩),陳皮(性味辛溫,二兩),用水一斗,煮到剩五升,去除藥渣,每次服用一升。
黃芩芍藥湯
治療拉肚子,腹痛,發熱。用黃芩來清熱,用白芍來滋養陰液以止腹痛,用甘草來緩和藥性。
黃芩(性味苦寒,三錢),白芍(性味苦酸寒,五錢),甘草(性味甘溫,二錢),用水煎煮。溫服。
黃連湯
治療各種痢疾。用黃連來清除濕熱,作為主要藥材;因為腹瀉嚴重可能會導致陰液虧損,所以加入當歸來滋養陰血,作為輔助藥材。
黃連(性味苦寒,五錢),當歸(性味辛甘溫,三錢),用水煎煮。溫服。
固腸丸
治療長期腹瀉不止,這是因為大腸不固澀。治療方法應該以收斂大腸為主。中醫說:酸味可以收斂,澀味可以止瀉。所以用樗樹根的酸澀之性來收斂大腸,以止住排泄失控。
樗根白皮(性味苦酸澀溫),用量不限,磨成粉末,用糊狀物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空腹用陳倉米煮的水送服五七十丸;或者用白芍、炒黃芩、炒白朮、炙甘草煎湯送服,效果更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