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 (1)

1.

小兒藏府脆嫩,不勝藥力,且又患苦難,以詢問不堪,診視最難,周折必在,觀形察色,辨其病原。大抵赤子,內無七情六淫之交感,外無大風大寒之侵襲,不過乳食所傷,胎毒內作,是以吐瀉、黃疸、五疳、腹脹、水腫、霍痢等症,盡由乳食內傷所致。其變麻痘斑疹爛、驚悸、風癇、發喘痰壅、赤瘤白禿、解顱、重舌、木舌等症,皆胎毒內攻而成。其外感時寒時暑,十惟二三而已。

白話文:

小兒的五臟六腑稚嫩,承受不了藥物的力量,而且常常感到痛苦。因為難以表達自己的狀況,所以診斷時最困難,而且必須仔細觀察。通過觀察形狀和臉色,可以辨別病因。

一般來說,嬰兒內心沒有七情六慾和外界的影響,外部也沒有狂風和嚴寒的侵襲。主要是因為乳食造成的損傷,或是胎毒在體內發作,所以會出現嘔吐、腹瀉、黃疸、五疳、腹脹、水腫、霍亂等症狀,這些都是由乳食內傷引起的。

至於麻疹、斑疹、爛瘡、驚悸、癲癇、氣喘、痰多、赤腫、白禿、解顱、重舌、木舌等症狀,都是胎毒內攻造成的。外部感染時冷時熱的情況只有二三成而已。

故全在觀形察色。如額赤,乃心熱;鼻紅,乃脾熱;左腮青,為肝有餘;右臉白,乃肺不足;頦白,為腎虛之類。更參虎口三關之脈,則小兒之情病,知過半矣。又有嬰兒初生,血氣未足,陰陽未實,藏府未備,骨骼未全,而變蒸之候,每三十二日一發,或作熱,或惡寒,或吐瀉,或汗出,或呻吟不等,此皆長血脈全智意之常候,不治自愈。每變生一藏或一府,十變藏府始完,胎毒由是以散,為小兒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最重要的就是觀察面相和氣色。例如:

  • 額頭發紅,代表心火旺盛。
  • 鼻子發紅,代表脾胃有熱。
  • 左臉發青,代表肝氣太盛。
  • 右臉發白,代表肺氣不足。
  • 下巴發白,代表腎氣虛弱。

同時檢查手掌的三處脈象(虎口、食指旁、小指旁),就可以瞭解小兒的身體狀況超過一半以上了。

此外,剛出生的嬰兒血氣不足、陰陽不調、臟腑未發育完全、骨骼尚未長成,所以每三十二天會發作一次「變蒸」症狀,表現為發燒、畏寒、嘔吐、腹瀉、出汗或呻吟等,這些都是成長過程中血脈和意識逐漸發展的正常現象,通常會自行恢復。每一次「變蒸」會促使一個臟腑發育,經過十次「變蒸」後,臟腑發育才會完成,胎兒的毒素也由此排出,這便是小兒成長的過程。

醫者不可不知。亦有胎元壯實,暗變而不發作者,又不可不審焉。

2. 小兒脈法

小兒症候,難以手太陰尺寸診候,惟以男左女右,食指三節,分為三關,以察其病。

第一節為風關,無紅紫經絡,則無病;有則病輕易治。第二節為氣關,有紅紫經絡,病雖重,仍尚可治。第三節為命關,有紅紫經絡者,病極深劇,十難一生。七歲以上者,則不取決於三關,而以一指後攔掌尺關寸,一息七八至為數,一息五六至為平。

白話文:

第一節:風關

如果沒有紅紫色的脈絡,就沒有病;如果有,病情較輕且容易治療。

第二節:氣關

如果有紅紫色的脈絡,即使病情較重,仍然可以治療。

第三節:命關

如果有紅紫色的脈絡,病情極為嚴重,十個病人中難有一個能活下來。

對於七歲以下的患者,則不取決於三關,而是測量手掌尺關寸脈後攔一指寬的脈搏,一分鐘跳動七八次為正常,一分鐘跳動五六次為平和。

數則為熱,遲則為寒,浮則為虛為風,沉則為實為積,浮而數者為乳癇,牢而革者為便秘,沉而弦者為食積,為腹病;緊而弦者為氣急,為風寒;洪數者為熱,伏結者為傷食;軟細者為蟲蝕、癇,若散無倫次者,死不治。業幼者,可不盡心於此乎?

白話文:

脈搏跳動快,表示熱證;跳動慢,表示寒證;脈浮在表層,表示虛證或風證;脈沉在下層,表示實證或積證。

脈浮而跳動快,表示乳腺疾病;脈牢實而堅硬,表示便祕;脈沉而弦緊,表示食物積滯或腹疾。

脈緊而弦緊,表示呼吸急促或風寒;脈洪大而跳動快,表示熱證;脈伏而不露,表示傷食。

脈軟弱而細小,表示蟲蝕或癇疾;如果脈搏混亂無章,預後不佳。

各位年輕朋友,難道可以不認真學習這些脈象知識嗎?

3. 論小兒大法

凡看小兒,宜先觀形症神色,然後察脈。假如肝之為病,則面青,心之為病則面赤,脾之為病則面黃,肺之為病則面白,腎之為病則面黑。先要分別五藏形症,次看稟受盈虧,胎氣虛實,審其標本,施治可也。如錢氏謂:面之症:左腮為肝,右腮為肺:額為心,鼻為脾,頦為腎。

白話文:

觀察兒童病症時,應先查看外形、症狀和氣色,然後再診脈。如果肝臟有病,則臉色發青;如果心臟有病,則臉色發紅;如果脾臟有病,則臉色發黃;如果肺臟有病,則臉色發白;如果腎臟有病,則臉色發黑。首先要分辨五臟的形症,然後觀察身體的強弱、胎氣的虛實,判斷出病因和根本,才能施以適當的治療。就像錢氏所說的:面部症狀:左臉頰與肝臟有關,右臉頰與肺臟有關;額頭與心臟有關,鼻子與脾臟有關,下巴與腎臟有關。

如目內之症:赤者心熱,導赤散主之;淡紅者心虛,生犀散主之;青者肝熱,瀉青丸主之;無精光者腎虛,地黃丸主之。必在分經理治。

白話文:

就像眼睛中的疾病:

  • 紅眼:是心火太旺,用「導赤散」治療。
  • 淡紅色:是心氣虛弱,用「生犀散」治療。
  • 青色:是肝火太旺,用「瀉青丸」治療。
  • 沒有光澤:是腎氣虛弱,用「地黃丸」治療。

一定要根據不同的經絡來治療。

如肝主風,實則目嗔,大叫呵欠,項急煩悶。虛則咬牙多欠。

如肝熱,則手尋衣領及亂捻,瀉青丸主之。壯熱,飲水,喘滿,瀉白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肝氣過盛,會出現手不自覺地摸衣領或亂抓東西的症狀,可用瀉青丸治療。如果身體壯熱,不斷喝水,呼吸急促且胸悶,可用瀉白散治療。

如肝主風,目連劄不搐,得心熱則搐。治肝,瀉青丸;治心,導赤散

白話文:

肝臟主控風氣,眼睛會因此而抽搐。如果同時有心火旺盛的情況,抽搐會加劇。治療肝臟問題,可用瀉青丸;治療心臟問題,可用導赤散。

凡病或新或久,皆引肝風,風動而上於頭目。目屬肝,風入於目一下,左右如風吹,不輕不重,兒不能任,故目連劄也。若熱入目,牽其筋脈,兩背皆緊,不能轉視,故目直視也。其得心熱則喘者,以其子母俱有實熱,風火相搏故也。又云:脾木心火二藏交爭,故發驚搐。心主驚,實則叫哭發熱,飲水而搐;虛則困臥,悸動不安。

白話文:

現代

所有疾病,無論是新發的還是久拖不愈的,都會引動肝風。肝風上行,進入頭部和眼睛。眼睛屬於肝臟,風邪進入眼睛後,兩隻眼睛會像被風吹一樣,忽左忽右,時輕時重,小孩子更是難以忍受,因此眼睛會連續眨動。如果熱邪進入眼睛,會牽拉筋脈,導致兩邊眼窩緊繃,無法轉動眼球,因此眼睛會直視前方。如果得了心熱,就會喘氣,因為心與小腸都實熱,風火互相激發所致。另有說法認為,脾臟屬木,心臟屬火,這兩個臟器交爭,就會發作驚厥。心臟主驚,如果實熱,就會出現叫喊、發熱、喝水、抽搐的症狀;如果虛弱,就會睏乏臥牀,心悸不安。

心病多叫哭,手足動搖,驚悸。心氣熱,則心胸亦熱。又言不能答,面臥有就涼之意。

脾主病困,病則困睡,泄瀉不思飲食。實則困睡,虛則吐瀉,主風,心熱飲水。

肺主喘,實則悶亂喘促,有飲水者,有不飲水者。虛則哽氣長出氣。

肺熱,手掐眉目面,鼻寒。肺虛熱,唇潤紅色,治宜散虛。肺盛傷風寒,胸滿短氣。肺口傷寒,則不胸滿。

肺急喘嗽上氣,當先散肺逆,後散風寒。

肺藏怯,唇色白,當補。若悶亂,氣粗硬,喘促硬氣者,難治。由肺虛損也。腎主虛,無實。

心主熱,目病或大熱,瀉心湯主之。實則煩熱,黃連瀉心湯主之,虛則熱驚悸,生犀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心臟主火,眼睛有疾病的時候可能會發燒,可以使用瀉心湯來治療。如果發燒是因為實熱,可以用黃連瀉心湯來治療。如果發燒是因為虛火並且驚悸,可以用生犀散來治療。

肝乘心為虛邪,乃風熱也,宜大羌活湯送下大青丸

白話文:

肝火侵襲心神,導致身體虛弱和不適,屬於風熱症狀,建議使用大羌活湯送服大青丸來治療。

肺乘心為微邪,其症喘而壯熱,宜瀉白散。

脾乘心為實邪,泄心熱者,宜瀉黃散

腎乘心為賊邪,其症恐怖惡寒,宜安神丸

凡心得病,先調其肝腎。蓋腎,心之鬼,肝氣通則心氣和,肝氣滯則心氣乏。此心病先求於肝者,乃清其源而流自澄也。治其腎者,由五藏受病,必傳其所勝。蓋心,火也;腎,水也。水能勝火,則腎之受邪必傳於心。其先治腎者,逐其邪也,故有退腎邪益肝氣二方。或診其脈,肝腎二藏俱和,而心自生病者,則又當察其心家虛實治之。

白話文:

所有的心臟疾病,首先要調養肝腎。因為腎是心臟的「鬼」,肝氣通暢,心氣才會和諧;肝氣淤滯,心氣就會虛弱。所以心病首先要從肝臟著手治療,這是淨化源頭,自然清澈的意思。治療腎臟是因為五臟受到病邪侵襲,一定會傳染到它所勝的臟器。心屬火,腎屬水,水能克火,所以腎臟受到邪氣侵襲,一定會傳染到心臟。先治療腎臟是為了驅除邪氣,因此有「退腎邪益肝氣」兩方藥。或者診斷脈象,肝腎兩臟都和諧,而心臟自己生病的,則還要探查心臟本虛還是本實來治療。

肺主燥,自病則喘嗽,燥則潤之,實則喘而氣盛,瀉白散。虛則喘而少氣,先益黃散,而後阿膠散

白話文:

肺氣偏向乾燥,肺部本身生病就會咳嗽喘鳴。乾燥時須滋潤,實證會喘氣而且氣勢旺盛,需要使用瀉白散治療。虛證會喘氣而且氣虛,先使用益黃散,後續再使用阿膠散調理。

心乘肺為賊邪,其症喘嗽,先地黃丸,中導赤散,後阿膠散。

肝乘肺為微邪,其症惡風,眩冒,昏憒,咳嗽,宜羌活膏。腎乘肺為實邪,其症增寒,嗽清利,宜百部丸

白話文:

肝氣侵犯肺,引起輕微不適。症狀包括怕風、頭暈、昏昏沉沉、咳嗽。應服用羌活膏。

腎氣侵犯肺,引起嚴重不適。症狀包括畏寒加劇、咳嗽清亮稀薄。應服用百部丸。

脾乘肺為虛邪,其症身重,吐痰,泄瀉,咳嗽,治宜人參白朮散

凡肺之得病,必觀心之虛實。蓋心火炎盛,則熏烙肺經。是以法當先抑心氣,後用清肺藥。若心氣和,則不當看脾脈。苟脾土虛冷,則不能養肺經,而肺家生氣不足,則風邪易感。故患肺寒者,皆脾虛得之。苟脾氣盛實,則又否隔中焦,而大腸與肺經相為表裡,中焦脾土濕熱之壅盛,肺與大腸表裡不得相通,鬱熱上蒸於肺而病生矣。

白話文:

凡是肺部疾病,一定要觀察心臟的虛實。因為心火旺盛,會灼傷肺經。因此治療方法應當先抑制心氣,再用清肺藥。如果心氣平和,就不需要關注脾脈。如果脾胃虛寒,就不能滋養肺經,而肺中生氣不足,則容易受到風寒侵襲。所以患有肺寒的人,都是因為脾虛引起的。如果脾氣旺盛,又會阻隔中焦,而大腸和肺經是表裡關係,中焦脾胃濕熱過盛,肺和大腸表裡不通,鬱熱上蒸於肺,就會生出肺病。

是以患肺熱者,皆由脾實得之,治氣盛者瀉之,脾氣虛者補之,膈壅者疏之,然後隨其肺之寒熱而療。如診其脈,心脾二藏俱和,而肺家自病者,則又當察肺之虛實而治。

白話文:

所以患有肺熱的人,都是因為脾氣太旺所致。治療氣血旺盛的人,要瀉掉;脾氣虛的人,要補養;橫膈膜壅塞的人,要疏通。然後根據肺的寒熱虛實進行治療。如果診斷脈象,心脾兩臟都正常,而肺部有問題,則需要進一步察看肺的虛實來治療。

肝主風,自病則風搐拘急,實則風搐力大,宜瀉青丸;虛則風搐力小,宜地黃丸。

心乘肝為實邪,其症壯熱而搐,治宜利驚丸主之。肺乘肝為賊邪,其症氣盛呵欠,發搐。法當瀉肺兼補本藏。補肝宜地黃丸,瀉肝宜瀉白散。

白話文:

當心臟過度刺激肝臟時,會導致實邪,症狀表現為高燒和抽搐。這種情況需要服用利驚丸來治療。

當肺臟過度刺激肝臟時,則會導致賊邪,症狀表現為氣盛、呵欠,以及抽搐。這種情況應當採用瀉肺同時補益本臟的方法來治療。

補益肝臟可以使用地黃丸,瀉降肝火可以使用瀉白散。

脾乘肝為微邪,其症多睡,體重發搐。先當定搐,宜瀉青丸。搐止,再見後症,別立法治之。

腎乘肝為虛邪,其症增寒,呵欠,搐搦,宜羌活膏。

凡肝得病,必先察肺腎,然後復詳本職虛實。蓋肺乃腎之母,肺者肝之賊,其肝之得病,若非腎虛不能相生,是以肺經鬼賊相擊。治法:若因腎虛不能相生者,則當補腎以滋其根;如因金銳而相賊者,法當瀉金而除其賊。然後審其邪家、本藏虛實寒熱而療。

白話文:

凡是肝臟出現疾病,必定先檢查肺和腎,接著再詳細瞭解肝臟本身的虛實狀況。因為肺是腎的母親,肺是肝的剋星,肝臟之所以得病,若是腎虛不能滋養肝臟,就會導致肺經出現病邪。治療方法:如果是因為腎虛不能滋養肝臟所致,應當補腎來滋養肝臟的根本;如果是因為肺氣太過旺盛而剋制肝臟所致,應當瀉肺氣來消除病邪。接著再判斷病邪所在、肝臟自身的虛實寒熱,才能進行治療。

脾主濕,自病則吐瀉、多睡、身重、昏倦。實則瀉黃色,睡不露睛,宜瀉黃散;虛則瀉白色,睡露睛,宜白朮散

白話文:

脾臟主管濕氣,如果脾臟本身出問題,就會導致嘔吐腹瀉、嗜睡、身體沉重、精神不振。實證會瀉出黃色的東西,睡覺時眼睛也不會閉著,適合使用瀉黃散治療。虛證會瀉出白色的東西,睡覺時眼睛會露出,適合使用白朮散治療。

肝乘脾為賊邪,其症發風而嘔,茯苓半夏湯主之。心乘脾為虛邪,其症壯熱,體重而瀉,羌活黃芩甘草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肝臟功能異常侵犯脾胃,導致發作風疾和嘔吐,可用茯苓半夏湯治療。

心臟功能異常侵犯脾胃,導致發燒、身體沉重和腹瀉,可用羌活黃芩甘草湯治療。

肺乘脾為實邪,其症不能大便而嘔嗽,煎檳榔大黃湯葶藶丸

白話文:

當肺氣壓迫脾胃時,會產生「實邪」,症狀表現為便祕和咳嗽。這時,使用檳榔大黃湯合方,加入葶藶丸來治療。

腎乘脾為微邪,其症惡寒,或瀉利清穀,宜理中丸之類。

凡脾之得病,必先察其肝心二藏之虛實,究其根之所起。蓋肝是脾之賊,心是脾之母。苟肝氣旺,則脾之賊邪旺;心氣虧,則脾之生氣損。治法:盛者抑之,虧者益之。如診其脈,肝心二藏俱和,而脾家自病者,則又當察脾之虛實而治。

白話文:

凡是脾臟疾病,必須先檢查肝臟和心臟的虛實狀況,探究疾病的根源。因為肝臟是脾臟的剋星,心臟是脾臟的母親。如果肝氣旺盛,那麼脾臟的邪氣也會旺盛;如果心氣不足,那麼脾臟的生氣也會受損。治療方法是:對於旺盛的,就要抑制它;對於不足的,就要滋補它。如果診脈後,發現肝臟和心臟都正常,而脾臟本身有問題,那麼就需要再檢查脾臟的虛實狀況,再進行治療。

腎主寒,自病則是經寒而逆。

心乘腎為微邪,其症內熱,不惡寒,宜桂枝丸

肺乘腎為虛邪,其症痰作喘,皮澀寒,宜百部丸。

肝乘腎為實邪,其症拘急,氣搐身寒,宜理中丸。

凡腎之得病,必先詳脾肺二藏,肺乃腎之母,脾乃腎之賊。苟肺氣虧則腎少生氣,脾氣實則腎受賊邪。治法:實則疏之,虧者益之。如診其脈,脾肺二藏俱和,乃腎家自病,宜滋腎不足。

白話文:

凡是腎臟生病,一定要先仔細檢查脾臟和肺臟這兩個臟腑,因為肺是腎的母親,脾是腎的盜賊。如果肺氣不足,腎就會缺乏生氣;如果脾氣旺盛,腎就會受到邪氣的侵襲。治療方法:如果是實證,就疏通它;如果是虛證,就滋補它。如果診斷其脈象,脾臟和肺臟兩個臟腑都正常,那麼就是腎臟本身生病了,應該滋補腎臟的不足。

凡諸藏有虛實,惟腎家無實,只有補而無瀉。

五行之間,惟腎一藏,母盛則子反受邪,平則益。肺為腎之母,肺屬金,外司皮毛,所生者氣;腎屬水,內主骨髓,所藏者精。氣輕浮,能上不能下;精沉重,能下不能上。肺氣盛則熱,熱則成火氣,愈上騰不能下生腎水。治法:涼劑以瀉肺之火熱,使其肅清之氣下降,而腎得生氣矣。

白話文:

在五行之中,只有腎臟一臟,如果母臟(肺)太旺盛,就會導致子臟(腎)反被邪氣侵害,只有母臟虛弱,子臟才會受益。肺是腎的母臟,肺屬金,負責皮膚和毛髮,生發出氣;腎屬水,主宰骨髓,藏儲精液。氣性輕浮,只能向上不能向下;精液沉重,只能向下不能向上。如果肺氣太旺盛,就會產生熱氣,熱氣形成火氣,火氣會向上升騰,就不能滋養腎水。治療方法:使用清涼的藥物來瀉降肺的火熱,讓肺氣清肅下降,這樣腎臟才能得到生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