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六 (1)
卷之六 (1)
1. 痢脈法
經曰:腸癖,下膿血,脈沉小留連者,生;洪大數,身熱者,死。
又云:腸癖,筋攣,脈細小安靜者,生;浮大而緊者,死。
白話文:
[痢疾的脈象判斷]
經典裡提到:若是患了腸胃疾病,出現下痢膿血的情況,若脈象呈現沉小且持續不斷的狀態,患者有生存的機會;反之,若脈象顯得洪大快速,且伴有身體發熱的現象,則代表病情危急,患者可能有生命危險。
另外也有說法指出:在腸胃疾病伴隨肌肉痙攣的情況下,如果脈象細小且平穩,患者有可能康復;然而,如果脈象浮大且緊繃,這就表示病情嚴重,患者可能會有生命危險。
2. 治痢大法
凡痢症盡由濕熱甚於陽胃,怫鬱而成。治法必以苦寒之劑,燥濕勝熱為主,如黃連之類;少佐辛溫之劑,升郁行滯,如木香、檳榔之類;再當分其新久施治。
若初起一二日前後,必須用仲景法,承氣湯之類滌盪脾胃中積垢,而後用參、術之類補之。若久痢滑脫不禁,先以固腸丸,或粟殼、訶子之類止澀之,仍用溫補藥中兼以升舉之劑可也。
如凡一方、一家皆病痢,乃時疫痢。法當推其歲運而療。
如下痢而嘔者,其因有四,曰胃虛,曰火逆,曰毒氣上攻,曰陰虛火炎,必在詳因而療。
凡下痢腹痛,皆由內氣鬱結不通所致,理宜行氣散郁為先。亦有挾虛、挾火而痛者,不可不求其所原。
凡下痢大孔痛者,乃因火熱之氣流於下也。
白話文:
[治療痢疾的大原則]
所有痢疾狀況,大多是由於濕熱過盛於胃部,鬱悶積聚所導致。治療方法應使用苦寒的藥物,以去除濕氣和清熱為主,例如黃連這一類的藥物;同時輔以辛溫的藥物,以疏解鬱悶和促進腸胃蠕動,如木香、檳榔這類藥物;再根據病情的新舊程度來進行治療。
如果是在發病的一二天內,應該使用張仲景的方法,如承氣湯等,來清除腸胃中的積累污垢,然後再使用人參、白朮等藥物來補養身體。若是長期痢疾,排便失去控制,應先用固腸丸,或者粟殼、訶子等藥物來止瀉,同時使用溫補的藥物,並搭配提升氣血的藥物。
如果一家人或一個地方的人都得了痢疾,那就是時疫性痢疾,應當根據該年的運勢來進行治療。
如果下痢又伴有嘔吐,原因可能有四種:胃虛弱、火氣上逆、毒素向上侵犯、或是陰虛火旺,必須詳細瞭解病因後再進行治療。
所有下痢且腹部疼痛的情況,都是因為體內氣血鬱結,無法順暢流通所致,治療上應以行氣散鬱為首要目標。也有因為虛弱或是火氣旺盛導致的疼痛,不能忽略這些根本原因。
所有下痢且肛門劇痛的情況,是因為火熱的氣體向下流動所導致。
3. 丹溪治痢活套
凡痢之為病,乃外感挾內傷之候,有氣虛,有濕熱,有食積,有風邪。感受不一,法當分治,大要在乎散風邪,行滯氣,開胃脘,清熱勝濕而已。不可遽用肉蔻、訶子、白朮等,補助其邪;亦不可用龍骨、粟殼等閉澀腸胃,窒邪於內,不得外泄,變症百出,為禍甚大。學者不可執一,必須分因而療。
如表邪盛,必惡寒發熱,身手俱痛。宜小柴胡去參,加二朮、川芎、白芍、陳皮等,微汗以散之。
如里邪盛,必後重窘迫,腹痛下積。宜仲景承氣湯,或河間酒煮大黃之類推蕩之。
如餘邪未盡,更用芍藥湯、香連丸之類,以散其邪。
如積汙已盡,而更衣不止者,此乃大腸不行收令故也。宜以固腸丸、參香散之類,以止澀之。
如或腹痛後重,小水短少不利。宜和中疏氣,用炒枳殼、製厚朴、芍藥、陳皮、甘草、滑石,煎湯服。
如或下墜異常,積中有紫黑血,此乃血症。法當用陳皮、桃仁、滑石等以行之。如口渴燥辣者,是挾熱,加黃芩;如不口渴,身不熱,喜熱手熨燙者,是挾寒,加乾薑。當分別寒、熱、虛、實,寒則溫之,熱則清之,虛陷則提補之,汙露則行豁之。
如或力倦,自覺氣少,惡食,此挾虛症。宜以白朮、當歸、陳皮,甚者再加人參,使虛回而痢自止。
如或氣血和,積止,但虛坐如漬者,此乃無血症。宜倍用當歸身為君,是以用白芍藥、生地黃、桃仁、陳皮之類,使血生自然安矣。
凡痢後糟粕未實,或因食稍多,或因飢甚方食,以致腹中作痛者。當以陳皮、白朮各半,煎湯和之自安矣。
凡久痢不已,體氣虛弱,滑脫不止者。宜以訶子、肉蔻、白礬、龍骨、牡蠣等,選而用之,仍必以陳皮為佐,不然忒澀又能作痛。甚者灸天樞、氣海穴。
凡痢腹痛,宜以白芍為君,當歸、白朮為臣。惡寒痛者,加肉桂;惡熱痛者,加黃柏。達者更參以歲氣時令,則藥萬舉萬全,無有不愈者也。
凡後重,乃積與氣墜下之故。兼升兼清,宜木香檳榔丸之類。不愈,用蓁艽、皂角、煨大黃、當歸、桃仁、黃連、枳殼,或煎湯,或作丸。若大腸氣盛,惟宜作丸。
凡腹痛,乃肺金之邪鬱於大腸。如實者,以劉氏之法下之,虛則以苦梗之劑開之。然後用利藥,氣用氣藥,血用血藥,有熱用芩、芍,有寒用薑、桂。
凡血痢久不愈者,乃屬陰虛。宜以四物湯為主,加以涼血和血之劑。
凡欲升散者,宜胃苓湯、或防風芍藥湯、神朮散、蒼朮防風湯、敗毒散之類,皆可選用。
凡欲攻裡因水濕者,宜導水丸。兼郁宜承氣湯、和中丸,有痰積宜聖餅子脾積丸,如冷積宜局方蘇感丸,如濕熱甚者宜玄明玄青膏。
凡下痢久發,乃下多亡陰,屬陰虛。宜以寒涼補陰藥為君,佐以升舉之劑。
白話文:
[丹溪治療痢疾的靈活策略]
痢疾這種疾病,是因為外在感染加上內部消化系統受損的症狀,可能由氣虛、濕熱、食物積滯、風邪等因素造成。不同病因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,主要的治療原則在於排除風邪,調節氣滯,開胃健脾,清熱除濕。不要隨便使用肉豆蔻、訶子、白朮等藥物來強化病邪,也不要使用龍骨、粟殼等藥物封閉腸胃,導致邪氣無法排出,產生更多併發症,危害更大。學醫者不能固守一法,必須根據病因對症下藥。
如果表徵明顯,例如怕冷、發燒、全身疼痛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,加入白朮、川芎、白芍、陳皮等,微微出汗以排解邪氣。
如果體內邪氣旺盛,會感到腹部沉重、疼痛、排便困難,應該使用承氣湯或者酒煮大黃類的藥物來清除體內邪氣。
如果邪氣尚未完全清除,可以使用芍藥湯、香連丸等藥物繼續治療。
如果體內廢物已經排盡,但仍然持續排便,可能是大腸無法正常收縮。應該使用固腸丸、參香散等藥物來止瀉。
如果腹部疼痛、排便困難,小便量少且不順暢,應該使用炒枳殼、厚朴、芍藥、陳皮、甘草、滑石等藥物,煎湯服用。
如果排便時感到異常下墜,排泄物中帶有紫黑色血液,這是血癥。應該使用陳皮、桃仁、滑石等藥物。如果口渴且口舌乾燥,表示伴隨熱症,應加入黃芩;如果不口渴,身體不熱,喜歡熱敷,表示伴隨寒症,應加入乾薑。必須分辨寒、熱、虛、實,寒症要溫暖,熱症要清涼,虛症要補充,實症要排解。
如果感到疲倦、氣短、食慾不佳,這是虛症。應該使用白朮、當歸、陳皮,嚴重的情況下可以加入人參,使虛弱狀況得到改善,痢疾自然停止。
如果氣血和諧,排泄停止,但是虛弱到無法久坐,這是缺乏血液。應該加倍使用當歸作為主要成分,配合使用白芍藥、生地黃、桃仁、陳皮等藥物,讓血液再生,病情自然好轉。
如果痢疾後消化不良,或是因為吃得太多或太少導致腹部疼痛,可以使用陳皮、白朮各半,煎湯調理,就會感到舒適。
對於長期痢疾不止,體質虛弱,無法控制排便的人,可以選擇訶子、肉豆蔻、白礬、龍骨、牡蠣等藥物,必須搭配陳皮使用,否則過度止瀉還可能引起疼痛。嚴重情況下可以針灸天樞、氣海穴位。
對於痢疾腹痛,可以使用白芍作為主要成分,當歸、白朮作為輔助成分。怕冷疼痛的,加入肉桂;怕熱疼痛的,加入黃柏。經驗豐富的醫生會根據季節和時令調整配方,這樣治療效果更好,幾乎都能痊癒。
對於排便困難,是由於食物積滯和氣血下墜所導致。應該使用木香檳榔丸等藥物。如果持續不愈,可以使用蓁艽、皁角、煨大黃、當歸、桃仁、黃連、枳殼等藥物,煎湯服用或做成藥丸。如果大腸氣盛,最好做成藥丸。
對於腹痛,是肺部問題影響大腸。如果病情嚴重,按照劉氏的療法治療;如果是虛症,使用苦梗類的藥物治療。然後根據病情使用氣藥或血藥,有熱症使用黃芩、芍藥,有寒症使用薑、桂。
對於長期血痢不止,屬於陰虛。應該使用四物湯作為基礎,加入涼血和血的藥物。
對於想要提升和散發能量的,可以選擇胃苓湯、防風芍藥湯、神朮散、蒼朮防風湯、敗毒散等藥物。
對於因為水濕導致的腹瀉,可以使用導水丸。如果同時有鬱結,可以使用承氣湯、和中丸,如果有痰積,可以使用聖餅子脾積丸,如果冷積,可以使用蘇感丸,如果濕熱嚴重,可以使用玄明玄青膏。
對於長期腹瀉,由於排便過多導致陰虛。應該使用寒涼補陰藥物作為主要成分,輔以提升氣血的藥物。
對於濕熱引起的腹瀉,小便短澀,口渴,食慾減退,脈搏洪大緩慢,腹痛排便困難。應該使用行滯清熱的藥物,例如桂苓甘露飲送下保和丸。如果濕氣多熱氣少,脾胃不和,食慾差,腹痛,排便困難,晚上多次腹瀉。應該使用胃苓湯送下保和丸三十粒。如果體質虛弱,經常腹瀉,伴有腹痛,脈搏細弱,偶爾微微出汗。應該使用黃耆建中湯送下保和丸。
如果脾胃不和,食慾差,腹部脹滿疼痛,排便困難,脈搏緊繃。應該使用平胃散加入苓、朮、芍、桂、乾葛煎湯,送下保和丸。
對於兒童痢疾,可以使用苓、連、大黃、甘草煎服。如果出現紅痢,加入紅花、桃仁;如果出現白痢,加入滑石粉。
對於純血性痢疾,顏色像塵土或屋漏,或者肛門開闊無法收縮,或者嘴脣像被硃砂塗抹,都是無法治癒的死亡預兆;如果像魚腦子,或者身體熱、脈搏大,都是一半生一半死,難以治療;如果身體冷、脈搏細,預示著可以生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