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附方
補中益氣湯,治脾胃虛弱,中氣下陷,泄瀉,發熱,自汗。
理中湯,治寒泄。並見傷寒門。
五苓散,治暑泄,小便不利。濕門。
桂苓甘露飲,香薷飲,並治暑泄。暑門。
枳實導滯丸,治食積泄。內傷門。
木香檳榔丸,四君子湯,並氣門。
附:小兒水瀉方,遍地錦(一兩),酸梅草(一兩),赤石脂(一兩),官粉(一兩),共為細末,以醋打糊丸如梧子大。大人三丸,小兒二丸,至小者一丸,好酒送下。
白話文:
【附錄配方】
補中益氣湯:用於治療脾胃功能虛弱,中氣下降,導致的腹瀉,發燒,自發性出汗。
理中湯:適用於因寒冷導致的腹瀉。詳細信息可參考傷寒病門類。
五苓散:適用於暑熱引起的腹瀉,以及小便不暢的情況。屬於濕病門類。
桂苓甘露飲_和_香薷飲:兩者皆可用來治療暑熱導致的腹瀉。歸類在暑病門類。
枳實導滯丸:適用於食物積滯引發的腹瀉。歸類在內傷門類。
木香檳榔丸_和_四君子湯:這兩種都歸類在氣病門類。
附:兒童水瀉配方:取遍地錦、酸梅草、赤石脂、官粉各一兩,一起研磨成細粉,用醋調和成糊狀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成人每次服用三粒,兒童則為二粒,更小的孩子只需一粒,以好酒吞服。
2. 痢門
3. 論
痢之為病,悉因藏府不和,濕熱鬱於腸胃不能克化;又因風、寒、暑、濕之邪,干之而動中。有在血、在氣之分,是以色有赤、白之異。其赤者,血分受傷,屬於小腸;白者,氣分受傷,屬於大腸。血傷宜潤血為主,氣傷宜理氣為先。如赤白相雜者,乃氣血俱傷,法當兼治,參其形色孰多孰少而療。
如血分重,則當調血為本,理氣之劑佐之。又有干風,純下清流血,乃肝病也,蓋風喜傳肝,肝主血,是以純下清血,治宜散風涼血。又有乾溼,下痢豆汁色者,乃脾病也,蓋濕喜傷脾,脾為五藏之本,故症兼五藏,色如豆汁,治療之法宜燥濕清熱、兼解鬱結以調其內,參之運氣以平其外。
如病機所云:後重宜下,腹痛宜和,身重除濕,脈弦治風,盛者隨之,過者逆之,避其來銳,擊其惰歸是也。故仲景治諸痢症,必先以苦寒之劑疏滌藏府之邪,仍後隨虛實而療。多用黃連之苦寒驅濕熱,為君;當歸、木香、檳榔等諸辛溫,調氣理血,為臣;兼詳挾症以加減。是以河間謂:調血則便膿自已,行氣則後重自除,此之謂也。
又有噤口痢,其症甚惡,蓋由上焦胃口邪熱鬱甚,壅遏胃氣不通,忤食不下,治宜急散上焦濕熱以通利。胃之氣,當用石菖蒲、石蓮肉、人參、黃連濃煎湯,時時呷服,但得一口下咽,遂有生意,學者宜自究焉。
白話文:
關於痢疾這種疾病,全都是因為臟腑失調,濕熱之氣在腸胃中積聚無法正常消化所致;另外,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外邪侵擾,影響了身體內部的平衡。痢疾可分為血痢和氣痢兩種,這從其排泄物顏色的紅白不同可以分辨。紅色的排泄物表示血液受到了傷害,這與小腸有關;白色的排泄物則顯示氣分受到了影響,這與大腸相關。對於血液傷害,應以滋潤血液為主要治療方向;對氣分的傷害,則應首先調整氣機。如果排泄物呈現紅白相間,這表示氣血都受到了傷害,治療時應同時考慮,根據紅白的比例來決定治療重點。
如果血液的問題較為嚴重,那麼就應該以調血為主,輔以理氣的藥物。還有一種情況,患者純粹排出鮮紅的血液,這可能是肝臟出了問題,因為風邪容易影響肝臟,而肝臟主血,所以會純粹排出鮮紅的血液,治療時應以散風涼血為原則。另一種情況是患者排出像豆漿一樣的排泄物,這可能是脾臟出了問題,因為濕邪容易傷害脾臟,脾臟是五臟的根本,因此症狀會涉及到五臟,排泄物顏色像豆漿,治療時應以燥濕清熱,兼解鬱結,調節內部環境,並配合調整體質,使外在環境達到平衡。
根據病情的發展,如果感到腹部沉重,可能需要瀉下;如果腹部疼痛,可能需要調和;如果全身沉重,可能需要去除濕氣;如果脈象緊張,可能需要治療風邪。對於病情較重的,應順應其發展趨勢;對於病情過重的,則需逆向治療。避免在病情最嚴重時進行治療,應在病情稍緩時進行,這是醫學的基本原則。因此,張仲景在治療各種痢疾時,首先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臟腑中的邪氣,然後再根據虛實情況進行治療。常用黃連這種苦寒的藥物來驅除濕熱,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;當歸、木香、檳榔等辛溫的藥物,用來調節氣血,作為輔助治療;再根據具體的併發症來調整藥方。
此外,還有一種非常嚴重的痢疾,稱為噤口痢,患者無法進食,這是因為上焦胃口部位的邪熱過盛,導致胃氣無法流通,食物難以下嚥。治療時應急速散去上焦的濕熱,使胃氣得以流通。可使用石菖蒲、石蓮肉、人參、黃連濃煎湯,讓患者時時嘗試吞服,只要能吞下一點,就有恢復的希望,學習醫學的人應該深入研究這種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