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六 (4)
卷之六 (4)
1. 治瀉方
故用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炙草等補中健脾,豬苓、澤瀉利小便,分消水濕,升麻升陽氣上行,兼助柴胡、黃芩清熱,生草泄火,下多則亡陰,故佐歸、芍以救陰血。
蒼朮(苦辛溫,二錢),白朮(苦辛溫,三錢),茯苓(甘平,一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豬苓(淡平,八分),澤瀉(甘鹹寒,八分),升麻(苦寒,五分),肉桂(甘溫,五分),柴胡(苦寒,六分),黃芩(苦寒,一錢),生草(甘寒,五分),川歸(辛溫,一錢),白芍(苦酸寒,七分),水煎。溫服。
大已寒丸
治一切寒泄。是以用蓽茇、乾薑、肉桂、良薑等諸辛熱,溫中散寒。
蓽茇(辛熱,四兩),乾薑(辛熱,四兩),肉桂(辛甘熱,四兩),良薑(辛熱,五兩),共末,以糊丸如梧子大。每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丸。
八味湯
治寒泄。經云:辛以散之,熱可以勝寒。是以用吳茱萸、乾薑、肉桂、丁香等諸辛熱以散寒,陳皮、木香行郁,人參補氣,當歸益血。
吳萸(苦辛熱,二兩),乾薑(辛熱,二兩),肉桂(辛甘熱,兩半),人參(甘溫,三兩),丁香(辛熱,一兩),陳皮(苦辛溫,七錢),木香(苦辛溫,一兩),川歸(辛溫,一兩),共為末,每以五錢,水煎,溫服。
戊己丸
治濕熱鬱而為泄。法當除濕熱,疏鬱滯。經云:苦可以除濕,寒可以勝熱。又云:辛以散之,酸以收之。是以用黃連之苦寒以除濕勝熱,吳萸之苦辛以散郁,白芍之苦酸收陰以止腹痛。
黃連(苦寒,酒拌炒,四兩),吳萸(苦辛溫,二兩),白芍(苦酸寒,煨,一兩),共為末,以糊丸如梧子大。每米飲下三五十丸。
白話文:
治瀉方
這個方子用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來補益脾胃,用豬苓、澤瀉來利尿排出水濕,用升麻提升陽氣,並輔以柴胡、黃芩清熱,用生薑泄熱。腹瀉嚴重會損傷陰液,所以加入當歸、白芍來滋陰補血。
藥物劑量:蒼朮二錢,白朮三錢,茯苓一錢,炙甘草五分,豬苓八分,澤瀉八分,升麻五分,肉桂五分,柴胡六分,黃芩一錢,生薑五分,當歸一錢,白芍七分。水煎服,溫服。
大已寒丸
這個方子用於治療一切寒邪引起的腹瀉。方中使用蓽茇、乾薑、肉桂、良薑等辛熱藥物,溫暖脾胃,驅散寒邪。
藥物劑量:蓽茇四兩,乾薑四兩,肉桂四兩,良薑五兩。研磨成粉末,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空腹用米湯送服三十到五十丸。
八味湯
這個方子治療寒邪引起的腹瀉。根據經書記載:「辛味藥物可以發散,熱性藥物可以克服寒邪。」因此,這個方子用吳茱萸、乾薑、肉桂、丁香等辛熱藥物來散寒,用陳皮、木香來疏通氣滯,用人參補益元氣,用當歸補血。
藥物劑量:吳茱萸二兩,乾薑二兩,肉桂半兩,人參三兩,丁香一兩,陳皮七錢,木香一兩,當歸一兩。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五錢水煎服,溫服。
戊己丸
這個方子治療濕熱鬱結引起的腹瀉。治療方法是去除濕熱,疏通鬱結。根據經書記載:「苦味藥物可以除濕,寒性藥物可以克服熱邪。」又說:「辛味藥物可以發散,酸味藥物可以收斂。」因此,這個方子用黃連的苦寒之性來除濕清熱,用吳茱萸的苦辛之性來疏通鬱結,用白芍的苦酸之性來收斂陰液,止痛。
藥物劑量:黃連(酒拌炒)四兩,吳茱萸二兩,白芍(煨)一兩。研磨成粉末,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用米湯送服三十到五十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