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二 (5)

1. 治胎前藥方

金匱當歸散

白話文:

當歸散是由當歸、芍藥、川芎、白朮、黃芩五味藥材組成的方劑,用於治療婦人妊娠期間的胎動不安,以及產後血虛等症狀。

治胎婦一切諸症。蓋妊娠之婦,氣血凝聚,胎元濕熱,易於壅鬱。法當調養氣血,清理濕熱。是以用川歸、芍藥、川芎、白朮、人參養血益氣,黃芩清熱。(一本無人參,有香附亦妙。)

白話文:

用於治療孕婦各種症狀。懷孕婦女氣血會聚集,胎氣濕熱,容易發生氣血鬱積。治療方法應調養氣血,清除濕熱。因此,使用川歸、芍藥、川芎、白朮、人參來養血益氣,使用黃芩來清熱。(有一種說法不使用人參,使用香附也很好。)

川歸(辛溫),川芎(辛溫),白芍(苦酸寒),白朮(苦甘),人參(甘溫),黃芩(苦寒)

固胎飲

白話文:

**川歸:**辛味溫熱

川芎: 辛味溫熱 白芍: 苦味、酸味,寒涼 白朮: 苦味、甘味,溫和 人參: 甘味,溫熱 黃芩: 苦味,寒涼

治妊婦氣血不充,以致胎元不安,法當調理氣血為主。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橘紅調氣,歸身、熟地、芎、芍養血,黃芩清熱,砂仁疏郁。

白話文:

對於懷孕婦女氣血不足,導致胎兒不安,治療方法應以調理氣血為主。因此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橘紅來調節氣血,歸身、熟地、川芎、芍藥來滋養氣血,黃芩清熱,砂仁理氣。

人參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二錢),甘草(甘溫,五分),橘紅(苦辛溫,七分),黃芩(苦寒,八分),砂仁(苦辛溫,六分),歸身(苦辛溫,一錢半),熟地(甘寒,一錢),白芍(苦酸寒),川芎(辛溫,七分),水二盅,煎一盅。如血虛胎動,加阿膠。

安胎飲

白話文:

人參(溫熱性質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熱性質,二錢),甘草(溫熱性質,五分),橘紅(溫熱性質,帶苦辛味,七分),黃芩(寒涼性質,帶苦味,八分),砂仁(溫熱性質,帶苦辛味,六分),當歸(溫熱性質,帶苦辛味,一錢半),熟地(寒涼性質,帶甘味,一錢),白芍(寒涼性質,帶苦酸味),川芎(溫熱性質,帶辛味,七分),水二碗,煎成一碗。如果血虛導致胎動不安,可以加入阿膠。

治胎氣不安,腰腹作痛,飲食無味,此乃氣血蓄聚成胎,中氣不健,以致鬱熱之氣觸動胎元,理宜調養氣血,清理鬱熱。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調氣,歸、芎、芍藥養血,橘紅、砂仁、紫蘇行郁,條芩清熱。

白話文:

治療胎兒不安、腰腹疼痛、食慾不振。這是因為氣血積聚形成胎兒,脾胃功能不佳,導致鬱熱之氣影響胎兒。因此,需要調理氣血,清除鬱熱。所以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來調氣,歸尾、川芎、芍藥來養血,陳皮、砂仁、紫蘇來行氣,條芩來清熱。

人參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二錢),甘草(甘溫,五分),歸身(辛甘溫,一錢),白芍(苦酸寒,八分),川芎(辛溫,七分),條芩(苦寒,一錢),陳皮,砂仁,紫蘇,水二盅,煎一盅,溫服。

參橘散

白話文:

人參(甘甜溫和,2錢),白朮(苦甘溫和,2錢),甘草(甘甜溫和,5分),當歸(辛辣甘甜溫和,1錢),白芍(苦酸寒涼,8分),川芎(辛辣溫和,7分),條芩(苦寒,1錢),陳皮、砂仁、紫蘇,水2碗,熬煮至剩1碗,溫熱服用。

治妊娠二三月間,嘔逆不食,或心虛煩悶。此乃氣血攢聚以養胎元,穢汙之氣上衝,是以嘔逆不能納食。血既養胎,心失所榮,是以心虛煩悶。法當調血散郁。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健中氣,橘紅、厚朴、生薑散鬱氣,茯苓安心,麥門、竹茹清熱解煩。

白話文:

治療懷孕二、三月之間,出現嘔吐、反胃、食慾不振,或心悸、煩躁。這是因為氣血聚集以滋養胎兒,污濁之氣上衝,導致嘔吐、無法進食。氣血都用來滋養胎兒,心臟失去滋養,因此出現心悸、煩躁。治療方法應該調節氣血,疏散鬱結。因此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來增強中氣,橘紅、厚朴、生薑來疏散鬱悶之氣,茯苓來安撫心神,麥門、竹茹來清熱降煩。

人參(甘溫,一錢半),白朮(苦甘溫,二錢),甘草(甘溫,五分),橘紅(苦辛溫,七分),厚朴(苦辛溫,七分),生薑(辛溫,三片),茯苓(甘淡平,七分),竹茹(苦甘溫,一錢),麥門(甘寒,一錢),水煎服。

產寶方

白話文:

人參(溫熱性,1.5 克),白朮(微苦、溫熱性,2 克),甘草(溫熱性,0.5 克),橘紅(微苦、辛辣、溫熱性,0.7 克),厚朴(苦辣、溫熱性,0.7 克),生薑(辛辣、溫熱性,3 片),茯苓(微甜、平性,0.7 克),竹茹(微苦、溫熱性,1 克),麥門冬(甜涼性,1 克)。用開水煎服。

治胎氣不和,湊上心胸,肚腹脹滿疼痛,謂之子懸。法當補氣血疏壅滯。是以用紫蘇、陳皮和氣,大腹皮斂氣寬中,歸、芎、參、芍以養氣血,甘草緩急和藥性。

白話文:

針對胎兒在母體內氣機不和、上逆心胸、腹部脹滿疼痛的情況,稱為「子懸」。治療方法應以補氣養血、疏通壅滯為主。因此使用紫蘇和陳皮來調理氣機,大腹皮可以收斂氣機、寬中,當歸、川芎、人參和芍藥則是用來養氣養血,而甘草具有緩和藥性、調和各藥的作用。

紫蘇(辛溫,七分),陳皮(苦辛溫,和中氣,一錢),大腹皮(辛溫,八分),歸身(辛溫,一錢),川芎(辛溫,七分),人參(甘溫,八分),白芍(苦酸寒,八分),甘草(甘溫,炙,五分),水盅半,煎一盅,溫服。

犀角散

白話文:

紫蘇(辛溫,使用七分)

陳皮(苦辛溫,調和腸胃,使用一錢)

大腹皮(辛溫,使用八分)

當歸(辛溫,使用一錢)

川芎(辛溫,使用七分)

人參(甘溫,使用八分)

白芍(苦酸寒,使用八分)

炙甘草(甘溫,使用五分)

將這些藥材與半盅水燉煮成一盅藥,溫熱服用。

治胎妊煩悶,謂之子煩。蓋由胎元郁壅,熱氣上衝所致。法當清熱疏郁,是以用犀角、地骨皮、條芩、麥門冬清熱除煩,赤茯開胸膈以安胎。

白話文:

治療懷孕期間的煩悶,稱為子煩。這是因為胎兒在體內鬱結,熱氣上升所導致的。治療方法應該清熱疏鬱,因此使用犀牛角、地骨皮、條芩、麥門冬來清熱除煩,赤茯苓則用於開通胸膈,安撫胎兒。

犀角(甘鹹寒,一錢),地骨皮(苦寒,八分),條芩(苦寒,二錢),麥門(甘寒,一錢),生地(甘寒,一錢),赤茯苓(甘平,八分),水盅半,煎八分,與竹瀝一合,溫服。

治胎動不安及下血方

白話文:

  • 犀角(甜味鹹味,偏寒,一錢)

  • 地骨皮(苦味,偏寒,八分)

  • 條芩(苦味,偏寒,二錢)

  • 麥門(甜味,偏寒,一錢)

  • 生地(甜味,偏寒,一錢)

  • 赤茯苓(甜味,中性,八分)

  • 水適量

將以上藥材煎煮至剩八分,加入一合竹瀝,溫熱後服用。

艾葉,阿膠,川歸,川芎(各二錢),甘草(七分),水煎服,去渣,納阿膠攪令化服。(一方加秦艽、糯米。)

治胎妊內熱口乾或胎動不安方

白話文:

艾葉、阿膠、川歸、川芎(各 4 克),甘草(1.4 克),加水煎煮,過濾去除渣滓,加入阿膠攪拌使其溶解後服用。(另一種方法是加入秦艽和糯米。)

麥門,防風,茯苓,人參(各一錢),水煎服。若血虛有熱,用逍遙散。若氣虛有熱,用四君子加黃芩、紫蘇。

澤瀉散

白話文:

麥門冬、防風、茯苓、人參(各 6 克),用水煎煮服用。如果血虛還發熱,使用逍遙散。如果氣虛還發熱,使用四君子湯加黃芩、紫蘇。

治妊娠氣壅成濕,以致身體腹脅浮腫,喘急氣促,小便閉澀不利,謂之子滿。法當疏壅氣,行水濕。是以用枳殼、檳榔以疏壅滯之氣,桑白皮、木通、茯苓、澤瀉以到水濕。

白話文:

治療懷孕過程中氣鬱結形成濕氣,導致身體腹脅部水腫,呼吸急促氣短,小便不通暢,稱為「子滿」。治療方法是以疏通氣滯,排出水濕。因此使用枳殼、檳榔來疏通壅滯的氣,桑白皮、木通、茯苓、澤瀉來排出水濕。

枳殼(苦辛溫,一錢),檳榔(辛溫,八分),桑白皮(苦甘酸,七分),木通(苦甘,八分),澤瀉(甘鹹寒,一錢),赤茯(甘淡平,一錢),水二盅,煎一盅,空心服。

天仙藤散

白話文:

枳殼(苦、辛、溫,1錢),檳榔(辛、溫,8分),桑白皮(苦、甘、酸,7分),木通(苦、甘,8分),澤瀉(甘、鹹、寒,1錢),赤茯苓(甘、淡、平,1錢),清水2碗,煎煮至1碗,空腹服用。

治妊娠胎,兩足脛漸腫至膝,若水腫狀。甚則足指間有黃水出,謂之子氣。此乃中氣聚養胎元,壅鬱不得升發所致。法當疏壅鬱行滯氣。是以用天仙藤、香附、陳皮、烏藥、木香、紫蘇、甘草諸辛之劑行滯散郁,甘草緩藥和中。

白話文:

懷孕期間,雙腳小腿逐漸腫脹到膝蓋,像水腫一樣。嚴重時,腳趾間還會出現黃水,稱為「子氣」。這是因為中氣聚集滋養胎元,壅塞不通,無法向上升發造成的。治療方法應該疏通壅塞,行氣化滯。因此,使用天仙藤、香附、陳皮、烏藥、木香、紫蘇、甘草等辛味藥物來行氣散郁,甘草則起到緩和藥性、調和脾胃的作用。

天仙藤(即清木香,苦辛溫,一兩),香附(辛溫,八錢),陳皮(苦辛溫,一兩),烏藥(辛溫),朮香(苦辛溫,五錢),紫蘇(辛溫,七分),甘草(甘溫,二錢),共為細末,每以沸薑湯調泡三五錢。

安榮散

白話文:

天仙藤(也稱清木香,味苦辛性溫,一兩),香附(味辛性溫,八錢),陳皮(味苦辛性溫,一兩),烏藥(味辛性溫),肉桂(味苦辛性溫,五錢),紫蘇(味辛性溫,七分),甘草(味甘性溫,二錢),一起研磨成細末,每次用沸騰的薑湯調泡三到五錢服用。

治妊娠小便澀少,遂成淋瀝,謂之子淋。此乃氣血聚養胎元,不及敷榮滲導,遂使膀胱郁所致。法當養氣血以榮滲道,利小便以導鬱熱。是以用歸、芎調血,人參養氣,麥門清肺經以滋腎水之元,滑石、燈草、通草利小便以導鬱滯。

白話文:

懷孕後出現小便困難、量少,逐漸發展成尿頻、尿急,稱為「子淋」。這是因為氣血集中滋養胎兒,無法順利敷榮滲導,導致膀胱鬱熱所致。

治療方法應當養氣血以滋養滲道,利小便以疏通鬱熱。因此使用當歸、川芎來調和氣血,人參來補氣,麥門冬來滋潤肺經以滋養腎水之源,滑石、燈草、通草來利小便以疏通鬱滯。

當歸(辛甘溫,二兩),川芎(辛溫,一兩),人參(甘溫,三兩),麥門(甘寒,二兩),通草(甘辛淡,一兩),滑石(甘寒,一兩),燈心(甘淡平,一兩),共為細末,每以麥門湯服二三錢。愚意此方內滑石乃重墜之劑,恐致胎墜,若臨月極妙,如在七八個月前,宜去此味加梔子、萹蓄、石斛最穩。瞿麥亦能損胎,慎之!

葛根湯

白話文:

當歸(辛甘溫,二兩)

川芎(辛溫,一兩)

人參(甘溫,三兩)

麥門冬(甘寒,二兩)

通草(甘辛淡,一兩)

滑石(甘寒,一兩)

燈心草(甘淡平,一兩)

上述藥材共研為細末,每次用麥門冬水煎湯服用二三錢。

我的意見是,此方中的滑石是一味能使胎兒下墜的重墜劑,恐怕會導致流產。如果是在臨產時服用,極為適合。如果在懷孕七八個月之前服用,應移除滑石,加入梔子、萹蓄、石斛,這樣最為穩妥。瞿麥也具有損胎作用,請注意!

治胎妊臨月,忽發中風,至悶亂不省人事,少時醒後復發,謂之子癇。此因氣血內榮胎元,表上衛氣不足,風邪易於外襲,濕熱易於內攻。法當驅外邪清內熱。是以用葛根、防己、防風、獨活、桂皮等以散外邪,黃芩、石膏、貝母、牡丹皮清內熱,茯苓、澤瀉利小便滲濕熱,歸、芎調血,人參養氣,甘草泄火和藥。

白話文:

在懷孕臨盆月時,忽然中風,導致昏迷不省人事,不久醒來後又復發,稱為「子癇」。這是因為氣血充盈於胎兒,表面的衛氣不足,導致風邪容易從外侵襲,濕熱容易由內攻入。治療方法應該是驅逐外邪,清熱解毒。所以使用葛根、防己、防風、獨活、桂皮等藥物來驅散外邪,黃芩、石膏、貝母、牡丹皮來清熱解毒,茯苓、澤瀉來利尿除濕熱,歸身、川芎來調和血氣,人參來補氣,甘草來緩和藥性。

葛根(苦甘涼,一錢),防己(苦甘淡平,八分),黃芩(苦寒,一錢),桂枝(辛甘溫,五分),防風(辛溫,七分),石膏(甘辛寒,八分),獨活(辛溫,七分),牡丹皮(辛苦寒,八分),茯苓(甘淡平,一錢),澤瀉(甘淡平,一錢),貝母(苦辛寒,八分),川歸(甘溫,錢半),人參(甘溫,一錢),甘草(甘溫,炙,五分),川芎(辛溫,七分),水二盅,煎一盅,日三服。(貝母且令人易產,未臨月,去此一味,以升麻代之。

忌菘菜。)

天門冬飲

白話文:

葛根(苦、甜、涼,一錢),防己(苦、甜、淡、平,八分),黃芩(苦、寒,一錢),桂枝(辛辣、甜、溫,五分),防風(辛辣、溫,七分),石膏(甜、辛辣、寒,八分),獨活(辛辣、溫,七分),牡丹皮(苦、辛辣、寒,八分),茯苓(甜、淡、平,一錢),澤瀉(甜、淡、平,一錢),貝母(苦、辛辣、寒,八分),川芎(甜、溫,半錢),人參(甜、溫,一錢),甘草(甜、溫,炙,五分),川芎(辛辣、溫,七分),水兩碗,煎成一碗,每天服用三次。(注意:貝母容易導致早產,如果未到預產期,請去掉這味藥材,並用升麻代替。)

治妊娠咳嗽,謂之子嗽。此由津血聚養胎元,肺乏濡潤,兼又鬱熱上炎所致。法當滋潤肺經為主。故用桑白皮泄肺熱,天門冬、紫菀茸、北五味、知母、桔梗等清金潤肺以止嗽。

白話文:

治療懷孕期間的咳嗽,稱為「子嗽」。這是因為懷孕時,身體的津液和血液都聚集在子宮滋養胎兒,導致肺部得不到滋潤,再加上鬱熱上蒸,導致咳嗽。

治療方法應以滋潤肺經為主。因此,可以使用桑白皮來清肺熱,天門冬、紫菀茸、北五味、知母、桔梗等中藥材來清金潤肺、止咳。

桑白皮(苦辛酸寒,蜜炙,七分),天門冬(苦甘溫,一錢),紫菀(苦辛溫,一錢),北五味(苦酸平,一錢),知母(苦辛寒,七分),桔梗(苦辛溫,七分),水二盅,煎一盅。如嗽出血,加阿膠、黃芩;大便結者,當歸加之一錢,加葶藶七分。

治胞腹痛,小便不通,遍身浮腫,胎間有水氣。

白話文:

桑白皮、天門冬、紫菀、北五味、知母、桔梗各適量,加水煎煮,服用一盅。若咳嗽帶血,可加入阿膠、黃芩;若便秘,可加當歸、葶藶。此方用於治療腹痛、尿閉、全身浮腫、胎兒水腫等症狀。

白茯苓,茯苓,當歸,芍藥(各二錢),用鯉魚一頭,煮取汁,每藥四分,入汁一杯半,姜三片,橘皮少許煎服。若脾胃虛,佐四君子。

治面目虛腫如水氣,名曰胎腫。

白話文:

白茯苓、茯苓、當歸、芍藥(各 6 克),使用一尾鯉魚,煮成魚湯,每種藥材放入 1.2 克,加入 300 毫升魚湯,再加入三片薑和適量橘皮。煎服。如果脾胃虛弱,可以搭配「四君子湯」。

白朮,姜皮,大腹皮,陳皮,白茯(各五錢),每一錢米飲下。如不應,佐四君子湯。

白話文:

白朮、生薑皮、陳皮、大腹皮、茯苓(各五錢),每種用一錢米湯送服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加用四君子湯。

羚羊角散

治妊中風,頭項強直,筋脈攣急,語言謇澀,痰涎壅盛,或時發搐,不省人事,名曰子癇。

白話文:

治療妊娠期間中風,出現頭部和頸部僵硬,筋脈抽搐緊張,說話不清,痰多壅塞,有時會抽搐,失去意識,這種情況稱為子癇。

羚羊角,獨活,杏仁,酸棗仁,五加皮(各六分),薏苡仁,防風,當歸,川芎,茯神,木香,甘草(各二錢),若因肝經風熱怒火,宜加味逍遙散。

達生散

白話文:

羚羊角、獨活、杏仁、酸棗仁、五加皮(各0.36克),薏苡仁、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、茯神、木香、甘草(各12克)

如果因為肝經風熱怒火,需要加入逍遙散。

治孕婦難產,八九個月內服十數劑,極妙,易產。蓋難產之由,皆由氣血不足。法當補益氣血為主,疏郁行滯為標。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氣,當歸、白芍養血,大腹皮斂氣寬中,橘紅、紫蘇行滯降氣。

白話文:

治療孕婦難產

在孕期八、九個月時服用數十劑此方,效果極好,可輕鬆生產。

造成難產的原因,都是氣血不足。治療方法應以補益氣血為主,疏通瘀滯為輔。

因此,此方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氣,當歸、白芍養血,大腹皮斂氣寬中,橘紅、紫蘇行滯降氣。

人參(甘溫,三錢),白朮(苦甘溫,錢半),炙草(甘溫,五分),川歸(辛甘溫,二錢),白芍(苦酸寒,一錢),大腹皮(辛溫,八分),橘紅(苦辛溫,一錢),紫蘇(辛溫,八分),水二盅,蔥五根,黃楊腦七個,春加川芎、防風,夏加黃連、黃芩、五味,秋加澤瀉,冬加砂仁,或通加枳殼、砂仁妙。

白話文:

人參(甘溫,三錢),白朮(苦甘溫,一枚半),炙甘草(甘溫,五分),川芎(辛甘溫,二錢),白芍(苦酸寒,一錢),大腹皮(辛溫,八分),橘紅(苦辛溫,一錢),紫蘇(辛溫,八分),水二碗,蔥五根,黃楊腦七顆。

在春季節令可加入川芎、防風;在夏季可加入黃連、黃芩、五味子;在秋季節令可加入澤瀉;在冬季可加入砂仁。也可以全年加入枳殼、砂仁,效果更佳。

如胎動不安,加野苧草根、麻黃各二錢,用金銀同煎。

如氣上逼心,加地黃倍紫蘇。如性急多怒,加柴胡、黃芩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胎動不安,就加野薴草根和麻黃各二錢,用金銀花一起煎煮。

如果氣往上衝到心,就加倍量的地黃和紫蘇。

如果性情急躁易怒,就加柴胡和黃芩。

如食少進,加砂仁、神麯。如渴,加麥門、黃芩、天花粉。有痰加半夏、黃芩。

女科撮要達生散

白話文:

如果進食量少,可加入砂仁、神曲。如果口渴,可加入麥門冬、黃芩、天花粉。有痰可加入半夏、黃芩。

大腹皮(黑豆汁洗,曬乾,三錢),紫蘇葉,人參,炙草,陳皮(各五錢),水煎。用黃楊腦七莖、蔥五葉煎服。春夏依前加減。

白話文:

材料:

  • 大腹皮(用黑豆汁洗淨、曬乾,3錢)
  • 紫蘇葉、人參、炙甘草、陳皮(各5錢)

做法:

用水煎煮上述材料。

服法:

再用黃楊腦7莖、蔥5片煎服藥汁。

季節調整:

春夏季節,根據情況加減藥材用量。

達生無憂散

臨產服之,補其血順其氣,使易產。又治小產瘀血痠痛。

白話文:

分娩時服用,可以補充血液、順暢氣機,讓生產變得更容易。另外也可以治療小產後的瘀血和酸痛。

南木香,當歸,川芎,白芍,枳殼,乳香(每三錢),水煎服。若胎衣既破,其氣已涸,或元氣困憊,急以八珍湯斤許、水數碗煎熟,時飲救之。飲盡,再製,方為得生。

下衣湯

白話文:

南木香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枳殼、乳香(各三錢)加水煎服。如果胎衣已經破裂,氣血流失,或元氣虛弱,必須立即使用八珍湯(約一斤)加上數碗水煎煮成熟,隨時飲用以挽救患者。把藥全部喝完後,再重新煎煮,才能幫助患者保住性命。

治胎衣不下,皆內汙穢所阻。法當行逐瘀血為主,是以用當歸梢行瘀血活血,牛膝、蜀葵子逐瘀露,木通、滑石利關竅。

白話文:

治療胎盤不下,都是因為體內的汙穢阻滯所造成的。治療方法應以活血逐瘀為主,因此使用當歸梢活血行瘀,牛膝、蜀葵子逐瘀排露,木通、滑石通利關竅。

歸尾(辛甘溫,五錢),牛膝(苦甘酸平),蜀葵子(苦甘涼,各四錢),滑石(甘寒,四錢),木通(苦甘淡,二錢),水二盅,煎一盅,連進二三服,立下。

催生膏

白話文:

白芷(辛辣溫熱,五錢),牛膝(苦甘酸性,平,四錢),蜀葵子(苦甘寒,各四錢),滑石(甘寒,四錢),木通(苦甘淡,二錢),加水兩碗,煎成一碗,連續服下兩至三次,病情立即使緩解。

治難產及漿水黏涸,胞胎不下,此乃產門乾燥所致。訣曰:滑可以去著。是以用麻油、蜜糖、滑石等諸潤滑以下著滯。

白話文:

如果遇到難產或羊水黏稠、胎兒無法娩出,通常是產道乾燥所造成的。中醫治療原則是:使用潤滑的方法讓胎兒順利娩出。因此,可以利用麻油、蜂蜜、滑石等具有潤滑作用的藥物,幫助解除生產的阻滯。

麻油(甘寒),蜜糖(甘溫,各半斤),滑石(四兩,研末),先以油蜜二味,於銅銚內煎二三沸,去沫攪勻,調滑石末頓服。再以油蜜摩塗產母臍之上,立產。

白話文:

麻油(偏甘和涼),蜂蜜(偏甘和溫,各取半斤),滑石(研磨成細末,四兩),先用麻油和蜂蜜這兩種材料,在銅鍋裡加熱煮兩三次,去除浮沫並攪拌均勻,再加入滑石粉末,一次性服用。另外,用麻油和蜂蜜塗抹產婦的肚臍上方,可以立即催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