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六 (3)
卷之六 (3)
1. 治瀉方
乾薑(辛熱,一錢),肉桂(辛甘熱,一錢),附子(辛熱,一錢),良薑(辛熱,八分),炙草(甘溫,五分),半夏(苦辛溫,八分),水煎。溫服。
白朮芍藥湯
治水泄注下,困弱無力,腹痛。此乃中氣虧敗,不能舒布水濕,以致流於大腸。法當補中健脾為主。是以用白朮、甘草補中健脾,舒布水濕,為本;白芍收斂陰濕以止腹痛,為標。
白朮(苦甘溫,土炒,五錢),炙草(甘溫,一錢),白芍(苦酸寒,炒,三錢),水煎。溫服。
茯苓湯
治中氣虛敗,不能舒布水濕,以致流於大腸而為泄瀉。治宜補脾土以勝水濕。故用白朮健脾土補中氣,為君;茯苓利小便滲濕,為臣。
白朮(苦甘溫,七錢),茯苓(甘淡平,五錢),水煎。溫服。
蒼朮芍藥湯
治夏月感受濕熱,而作腹痛、泄瀉。治宜燥濕清熱為主。故用蒼朮燥濕,黃芩清熱,白芍益陰以止腹痛,桂枝和榮衛以通血脈。
蒼朮(苦辛溫,五錢),黃芩(苦寒,二錢),白芍(苦酸寒,一錢),桂枝(甘溫,五分),水煎。溫服。
神朮散
治春傷於風,至夏生飧泄,頭與肢節疼痛。治宜散風疏濕為主。故用羌活、藁本、細辛、川芎等,驅風以除肢節與頭疼痛,兼助蒼朮疏壅濕,粉草補脾土。
羌活(辛溫,一錢),藁本(苦辛溫,七分),細辛(辛溫,五分),川芎(辛溫,八分),蒼朮(苦辛溫,一錢),粉草(甘溫,八分),加姜,水煎服。如欲汗,加蔥白三根同煎。
錢氏白朮散
治吐瀉,發熱,咽乾,口渴,此皆中氣虛敗所致。蓋水穀入胃,脾與行其水液,為津、為溺,脾氣既虛,胃中水液不能四布,是以獨流大腸而為泄矣;泄多則亡陰,陰虛則陽盛,陽盛則上炎,是以嘔吐、發熱之症作;其水飲下流,津液不得上達,是以咽乾、口渴。治宜補中益氣為主。
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補中健脾,為主;藿香、木香調氣和胃氣止嘔吐,為標;佐乾葛輕揚之劑,鼓舞胃氣上行,以生津解熱。
人參(甘溫,三兩),白朮(苦甘溫,五兩),茯苓(甘平,二兩),炙草(甘溫,五錢),藿香(辛甘溫,五錢),木香(苦辛溫,五錢),葛根(苦甘涼,一兩),共為末,每米飲調下三五錢。一本去木香,加白扁豆一兩、蓮肉二兩,妙。
肉豆蔻丸
治腎虛不能攝水,以成泄瀉。用肉蔻溫補脾胃,破故紙補腎攝水。
肉豆蔻(苦辛溫,麵包,煨),破故紙(苦辛溫,炒),等分,為末,以棗肉搗膏丸梧子大。每空心米飲下五七十丸。
加味茯苓湯
治水泄注下,日夜無度,小便短少,口渴咽乾,腹中疼痛,或變成赤白痢疾。此乃中氣不充,脾濕壅盛,郁遏陽氣不得上達,以致水液不得舒布,獨流大腸,是以水泄注下,日夜無度;注泄則津液下流,不得上達,是以咽乾,口渴;陽氣鬱久,變成火熱,腹中濕氣並熱蒸搏,是以肚腹疼痛,或下痢膿血。治法當補中健脾,疏壅濕熱。
白話文:
治瀉方
此方使用乾薑、肉桂、附子、良薑、炙甘草、半夏等藥材水煎溫服,治療瀉痢。
白朮芍藥湯
此方用於治療水瀉、身體虛弱無力、腹痛的症狀。認為是因中氣虧虛,無法正常運化水濕,導致水濕停滯大腸而引起的。治療方法以補益中氣、健脾為主,白朮、甘草補中健脾,運化水濕;白芍收斂止痛。
茯苓湯
此方治療因中氣虛弱,無法運化水濕,導致水濕流注大腸而引起的泄瀉。治療方法以補益脾土來化解水濕,白朮健脾益氣為主藥,茯苓利水滲濕為輔。
蒼朮芍藥湯
此方治療夏季感受濕熱所導致的腹痛、泄瀉。治療方法以燥濕清熱為主,蒼朮燥濕,黃芩清熱,白芍益陰止痛,桂枝調和營衛。
神朮散
此方治療春季感受風寒,到夏季出現飯後腹瀉、頭痛、關節痛的症狀。治療方法以散風除濕為主,羌活、藁本、細辛、川芎等藥物驅風止痛,蒼朮疏通濕邪,粉草補益脾土。如需發汗,可加蔥白。
錢氏白朮散
此方治療嘔吐、腹瀉、發熱、咽乾、口渴等症狀,認為是中氣虛弱所致。由於脾胃虛弱,水液無法正常運化,導致水液停滯大腸而瀉;瀉痢傷陰,陰虛則陽盛,陽盛則上炎而發熱嘔吐;津液不能上達,則咽乾口渴。治療方法以補益中氣為主,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補益脾胃,藿香、木香調和脾胃止嘔,葛根生津解熱。
肉豆蔻丸
此方治療腎虛不能攝水而引起的泄瀉。使用肉豆蔻溫補脾胃,破故紙補腎固澀。
加味茯苓湯
此方治療水瀉嚴重,日夜不止,小便減少,口渴咽乾,腹痛,甚至發展成赤白痢疾的症狀。認為是因中氣不足,脾濕壅盛,陽氣受阻,導致水液不能正常運化,停滯大腸而瀉;津液下泄,則咽乾口渴;陽氣鬱久化熱,則腹痛,甚至下痢膿血。治療方法以補中益氣,疏通濕熱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