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7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76)

1. 附方

四物湯,見血門。

八物湯,見虛損門。

二陳湯,導痰湯,並見痰門。

小柴胡湯,見傷寒門。

白話文:

[附方]

四物湯,這是在處理與血液相關問題時使用的藥方,你可以在專門講述血液疾病的章節找到詳細內容。

八物湯,這是用來對付體虛和損耗情況的藥方,詳細資訊請參閱專門針對虛弱及損耗疾病章節。

二陳湯和導痰湯,這兩個都是用於治療痰多的藥方,詳細內容請參考專門講解痰疾的章節。

小柴胡湯,這是專門用來治療感冒或類似傷風疾病的藥方,詳細資訊可在傷寒章節中找到。

2. 帶下門

3.

帶下之症,色有黑白之分,病有氣血之異,是以白者氣分受傷,赤者血分受傷,與痢相似,盡由中氣虧敗,運動失常,以致熱濕鬱結下焦帶脈之分,滲流而下,故名帶下。治療之法,必在清熱濕為主,與治痢同。患者必須卻厚味,防助濕熱。能如此,治無有不療。

白話文:

關於「帶下」這種症狀,其顏色可分為黑與白兩種,病情則可區分為氣和血的問題。白色分泌物通常表示的是氣的部分受到了損傷,而紅色則顯示出血的部分受到了影響,這點與痢疾的情況有些類似。所有的這些問題,基本上都是因為中氣虛弱,身體運作不正常,導致了熱和濕氣在下腹部(下焦)及腰間(帶脈)部位積聚,最後滲漏下來,所以被稱為「帶下」。

治療這種病症的方法,重點在於清除體內的熱和濕氣,這跟治療痢疾的方式是一樣的。病人必須避免食用重口味或高油脂的食物,以防助長體內的濕熱。如果能這樣做,治療上幾乎沒有治不好的情況。

4. 帶下脈法

帶下脈遲及虛小者生,急數疾緊實大者必死。沉小者吉,浮大者凶。

白話文:

在處理「帶下」疾病(婦女白帶異常)的情況下,如果脈象顯示遲緩或微弱但穩定,患者有生存的可能。然而,若脈象呈現急促、頻繁、強烈、緊繃且粗大的狀態,則預示病情嚴重,患者可能會死亡。另外,脈象沈穩而微小是好兆頭,反之,若脈象浮動且粗大則為不祥之徵。

5. 治帶下大法

帶下之症,皆由濕熱為患,肥人有挾痰者。大要以二陳加蒼朮為主方加減。挾氣虛,加人參、黃耆;血虛,加當歸、川芎;夾痰,加南星、半夏、海石、黃柏、川芎、香附、生薑。大抵帶下之症,瘦人少有。設有此症,乃熱也。主方加姜炒黃連、地榆、青黛之類。

白話文:

【治療白帶異常的大原則】

白帶異常的情況,大多是由濕熱引起,而體型較豐腴的人可能還會夾雜有痰濕的問題。主要的治療方式通常是以二陳湯加上蒼朮為基礎,再依病情增減藥物。

若患者同時有氣虛的情況,則可加入人參和黃耆;若是血虛,則可添加當歸和川芎;若痰濕較重,則可以加入南星、半夏、海石、黃柏、川芎、香附以及生薑。

一般來說,白帶異常的情況在體型較瘦的人身上比較少見。但若真有這種情況,那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熱。這時,可在基本的處方中加入如薑炒黃連、地榆、青黛等藥物。

6. 丹溪治帶下活套

赤白帶下,皆由七情內傷,使下元虛憊,以致濕熱痰積乘虛下流,是以叔和謂崩中日久為白帶。蓋崩中日久者,則下元虛敗之意。治療之法,羅太康謂十棗湯、神佑丸、玉燭散皆可散。雖然可用,但虛弱者不可峻攻,必須詳症加減。經旨云:帶症赤屬血,白屬氣,出於大腸小腸之分,主治燥濕為先。

丹溪謂是胃中痰積流下,滲入膀胱,只宜升提。無人知此之妙甚者,上用吐法以提其氣,下用二陳湯加蒼朮、白朮,仍服丸子藥。

如血虛者,以四物湯為主加減。

如氣虛者,以四君子湯加減。

如氣血兩虛者,以八物湯加減。

如濕熱,以固腸丸。

如相火動者,以補陰藥倍加黃柏。滑者,加龍骨、赤白脂。滯者加葵花,白者白葵,赤者赤葵。

如溫熱,以二陳加蒼朮、香附、滑石、蛤粉、半夏;如寒月加乾薑。務在臨機應變。

白話文:

【丹溪治療帶下病的方法】

對於赤白帶下的問題,多是由於情緒壓力過大,導致下體元氣虛弱,進而使得濕熱與痰積趁虛而下,因此叔和認為長時間的崩中(月經過多)會轉為白帶的情況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,如果崩中持續的時間太久,那下體的元氣就會虛弱衰竭。在治療上,羅太康認為十棗湯、神佑丸、玉燭散這些藥方都能使用來散去病痛。這些藥方雖能使用,但是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不能猛烈地攻伐,必須根據病情來調整藥方。

經典中提到,帶症中赤色代表血液的問題,白色代表氣血的問題,這些問題都出現在大腸小腸的區域,治療上應先處理燥濕的問題。

丹溪認為這是因為胃中的痰積流到下方,滲入膀胱所導致的,應該要提升氣機。對於嚴重的情況,可以用催吐的方法來提升氣機,再搭配二陳湯加上蒼朮、白朮,並且服用藥丸。

如果是血虛的狀況,可以以四物湯為主,再根據情況增減藥物。

如果是氣虛的狀況,可以以四君子湯為基礎,再根據情況調整。

如果是氣血雙虛的狀況,可以以八物湯為基礎,再根據情況調整。

如果是濕熱的情況,可以使用固腸丸。

如果是因為相火旺盛,可以使用補陰的藥物,並加倍使用黃柏。對於滑脫的情況,可以加入龍骨、赤白脂。對於滯留的情況,可以加入葵花,白色帶下用白葵,紅色帶下用紅葵。

如果是溫熱的情況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蒼朮、香附、滑石、蛤粉、半夏;如果是寒冷的月份,可以加上乾薑。總之,治療時必須根據具體病情來靈活應變。

7. 治帶下方

嚴氏當歸煎丸

治下元虛敗,赤白帶下,腹痛不思飲食。帶下既久,精血俱傷,法當調補精血為主。是以用川歸、白芍、熟地、阿膠、續斷等補血益精,地榆清下焦濕熱,牡蠣固滑脫。

川歸(辛甘溫,四兩),白芍(苦酸寒,三兩),赤芍(苦酸澀寒,兩半),熟地(苦寒,一兩),阿膠(甘酸平,二兩),續斷(苦辛溫,止精滑),地榆(苦酸寒,兩半),牡蠣(鹹寒,一兩),共為末,醋糊丸梧子大,空心,米清下五七十丸。

又方

治腎氣虧敗,濕痰乘虛下流而為帶下。法當補腎清熱,燥濕豁痰,是以用黃柏滋陰補腎,橘紅、半夏、南星等豁痰,茯苓、蒼朮等理濕,川芎、牛膝等行穢積之血,甘草緩中和藥。

黃柏(苦辛寒,一錢),橘紅(苦辛溫,去白,八分),半夏(苦辛溫,一錢半),茯苓(甘淡平,一錢),蒼朮(苦辛溫,二錢),川芎(辛溫,八分),牛膝(苦甘酸平,一錢),甘草(甘寒,七分),南星(苦辛寒,一錢半),水二盅,姜三片,煎一盅,食前服。

又方

治症同前。用黃柏、龜板、山藥、茱萸滋陰補腎,苦參清熱,枳實、香附、貝母等疏郁豁痰,赤芍、椿根之酸澀止滑泄。

黃柏(苦辛寒,二兩),龜板(甘酸平,一兩),山藥(甘酸平,二兩),苦參(苦寒,二兩),枳實(苦辛寒,二兩),香附(苦辛溫,二兩),貝母(苦辛平,四兩),赤芍(苦酸,二兩),椿根皮(苦寒澀平,一兩),山茱萸(甘酸平,一兩),共為末,醋糊丸,梧子大。每空心鹽湯下百丸。

又方

治婦人有妊白帶,此乃胎氣壅聚,郁成濕熱下流。法當疏濕清熱。是以用蒼朮、白芷理濕,黃連、黃芩清熱,黃柏、茱萸補腎元,白芍、椿白皮止滑。

蒼朮(辛溫,五錢),白芷(辛溫,二錢),黃芩(苦寒,炒,一錢),黃連(苦寒,酒炒,二錢),黃柏(苦辛寒,炒,一錢),山茱萸(苦酸平,一錢半),白芍(苦酸寒,二錢),椿根皮(苦酸澀寒,一錢),水二盅,煎一盅,空心服。

白話文:

【治帶下方】

嚴氏當歸煎丸:適用於下元虛弱,導致赤白帶下,伴有腹痛,影響食慾的情況。長期的帶下會損傷精血,因此治療應以調養補充精血為主。使用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阿膠、續斷等來補血益精,地榆則能清除下焦濕熱,牡蠣則可固攝防止滑脫。

川芎、白芍、赤芍、熟地、阿膠、續斷、地榆、牡蠣等藥材研磨成末,用醋和藥粉做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,空腹時,用米湯送服五七十粒。

另一方:適用於腎氣不足,濕痰乘虛下流形成帶下的情況。應補腎清熱,燥濕豁痰,所以選用黃柏滋陰補腎,橘紅、半夏、南星等豁痰,茯苓、蒼朮等理濕,川芎、牛膝等行血,甘草調和藥性。

黃柏、橘紅、半夏、茯苓、蒼朮、川芎、牛膝、甘草、南星等藥材,用水煎煮後,飯前服用。

另一方:同樣適用於上述病症,使用黃柏、龜板、山藥、茱萸滋陰補腎,苦參清熱,枳實、香附、貝母等疏鬱豁痰,赤芍、椿根的酸澀質可以止滑泄。

黃柏、龜板、山藥、苦參、枳實、香附、貝母、赤芍、椿根皮、山茱萸等藥材研磨成末,用醋和藥粉做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,空腹時,用鹽水送服一百粒。

另一方:適用於懷孕女性的白帶問題,此為胎氣壅聚,鬱結成濕熱下流所致。應疏濕清熱,所以選用蒼朮、白芷理濕,黃連、黃芩清熱,黃柏、茱萸補腎,白芍、椿白皮止滑。

蒼朮、白芷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山茱萸、白芍、椿根皮等藥材,用水煎煮後,空腹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