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二 (3)

1. 附方

四物湯,見血門。

八物湯,見虛損門。

二陳湯,導痰湯,並見痰門。

小柴胡湯,見傷寒門。

白話文:

四物湯適用於血虛的症狀,八物湯適用於虛損的症狀,二陳湯和導痰湯則適用於痰多的症狀,而小柴胡湯則適用於傷寒的症狀。

2.

帶下之症,色有黑白之分,病有氣血之異,是以白者氣分受傷,赤者血分受傷,與痢相似,盡由中氣虧敗,運動失常,以致熱濕鬱結下焦帶脈之分,滲流而下,故名帶下。治療之法,必在清熱濕為主,與治痢同。患者必須卻厚味,防助濕熱。能如此,治無有不療。

白話文:

帶下症狀,顏色有黑有白,病因與氣血有關,白色代表氣分受損,紅色代表血分受損,與痢疾類似。皆因中氣虛弱,運作失常,導致熱濕鬱積在下焦帶脈處,滲流而下,因此稱為帶下。治療方法應以清熱化濕為原則,與痢疾的治療相同。患者必須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膩的食物,以防止助長濕熱。若能做到這樣,治療幾乎都能見效。

3. 帶下脈法

帶下脈遲及虛小者生,急數疾緊實大者必死。沉小者吉,浮大者凶。

白話文:

如果帶下的脈象遲緩以及虛弱而細小的,可以生存;如果脈象急促、快速、緊張且堅實而粗大的,必定會死亡。脈象沈而細小的是吉祥的,脈象浮而粗大的則是凶兆。

4. 治帶下大法

帶下之症,皆由濕熱為患,肥人有挾痰者。大要以二陳加蒼朮為主方加減。挾氣虛,加人參、黃耆;血虛,加當歸、川芎;夾痰,加南星、半夏、海石、黃柏、川芎、香附、生薑。大抵帶下之症,瘦人少有。設有此症,乃熱也。主方加姜炒黃連、地榆、青黛之類。

白話文:

帶下病症都是由濕熱所引起,肥胖的人可能會伴有痰濕。主要用藥材為二陳湯加上蒼朮,再根據情況加減藥物。如果患者氣虛,可以加入人參、黃耆;血虛,可以加入當歸、川芎;痰濕重,可以加入南星、半夏、海石、黃柏、川芎、香附、生薑。

一般來說,瘦人較少出現帶下病症。如果出現帶下症狀,可能是因為熱證。可以將姜炒黃連、地榆、青黛等藥物加入主方中使用。

5. 丹溪治帶下活套

赤白帶下,皆由七情內傷,使下元虛憊,以致濕熱痰積乘虛下流,是以叔和謂崩中日久為白帶。蓋崩中日久者,則下元虛敗之意。治療之法,羅太康謂十棗湯、神佑丸、玉燭散皆可散。雖然可用,但虛弱者不可峻攻,必須詳症加減。經旨云:帶症赤屬血,白屬氣,出於大腸小腸之分,主治燥濕為先。

白話文:

赤色和白色帶下,都是由內在情緒傷害所致,導致下半身虛弱,濕熱痰液乘虛而下,因此叔和說崩漏時間長了就變成白帶。因為崩漏時間久了,就會導致下半身虛敗。治療方法,羅太康認為十棗湯、神佑丸、玉燭散都可以散去帶下。雖然可以使用,但虛弱的人不可大劑量服用,必須根據症狀詳細加減。經旨說:帶下的顏色,紅色屬血,白色屬氣,出自大腸和小腸的分界處,治療時要先調治乾燥和濕潤。

丹溪謂是胃中痰積流下,滲入膀胱,只宜升提。無人知此之妙甚者,上用吐法以提其氣,下用二陳湯加蒼朮、白朮,仍服丸子藥。

白話文:

丹溪認為膀胱結石是因為胃中痰液積聚往下流,滲透到膀胱所致,所以治療應該往上提氣。沒人知道這個方法有多麼神奇,他會使用催吐的方法來提氣,同時服用包含蒼朮、白朮等中藥的二陳湯,並搭配丸子藥服用。

如血虛者,以四物湯為主加減。

如氣虛者,以四君子湯加減。

如氣血兩虛者,以八物湯加減。

如濕熱,以固腸丸。

白話文:

如果血虛,就以四物湯加減服用。如果氣虛,就以四君子湯加減服用。如果氣血兩虛,就以八物湯加減服用。如果濕熱,就以固腸丸治療。

如相火動者,以補陰藥倍加黃柏。滑者,加龍骨、赤白脂。滯者加葵花,白者白葵,赤者赤葵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相火旺盛的症狀,在補陰藥中多加一些黃柏。如果大便滑溜,則加龍骨、赤白脂。如果大便不通暢,則加葵花,大便白色的加白葵,大便紅色的加赤葵。

如溫熱,以二陳加蒼朮、香附、滑石、蛤粉、半夏;如寒月加乾薑。務在臨機應變。

白話文:

如果呈現發熱症狀,可以搭配二陳湯加上蒼朮、香附、滑石、蛤粉、半夏;如果呈現寒性發作,則可以加入乾薑。重要的是根據情況靈活調整用藥。

6. 治帶下方

嚴氏當歸煎丸

白話文:

嚴氏當歸煎丸是一種中藥方劑,主要成分包括當歸等中藥材,通過煎煮製成丸劑。

治下元虛敗,赤白帶下,腹痛不思飲食。帶下既久,精血俱傷,法當調補精血為主。是以用川歸、白芍、熟地、阿膠、續斷等補血益精,地榆清下焦濕熱,牡蠣固滑脫。

白話文:

治療下半身虛弱衰敗,導致白帶或血帶下,伴隨腹痛、食慾不振。帶下持續過久,精血虛弱。治療方法以調理補養精血為主。因此使用川穹、白芍、熟地、阿膠、續斷等補血益精,地榆清熱利尿,牡蠣固澀防漏。

川歸(辛甘溫,四兩),白芍(苦酸寒,三兩),赤芍(苦酸澀寒,兩半),熟地(苦寒,一兩),阿膠(甘酸平,二兩),續斷(苦辛溫,止精滑),地榆(苦酸寒,兩半),牡蠣(鹹寒,一兩),共為末,醋糊丸梧子大,空心,米清下五七十丸。

又方

白話文:

四川當歸(辛味、甘味、溫性,四兩)

白芍(苦味、酸味、寒性,三兩)

赤芍(苦味、酸味、澀味、寒性,兩半)

熟地黃(苦味、寒性,一兩)

阿膠(甘味、酸味、平性,二兩)

續斷(苦味、辛味、溫性,止精滑)

地榆(苦味、酸味、寒性,兩半)

牡蠣(鹹味、寒性,一兩)

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醋水做黏合劑,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。空腹時,用米湯送服五七十丸。

治腎氣虧敗,濕痰乘虛下流而為帶下。法當補腎清熱,燥濕豁痰,是以用黃柏滋陰補腎,橘紅、半夏、南星等豁痰,茯苓、蒼朮等理濕,川芎、牛膝等行穢積之血,甘草緩中和藥。

白話文:

治療腎氣虛弱,體內濕氣和痰液趁虛進入下焦,導致帶下。治療方法應當補腎降熱,祛除濕氣化痰。因此使用黃柏滋養腎陰、補腎,橘紅、半夏、南星等化痰,茯苓、蒼朮等祛濕,川芎、牛膝等行氣血,甘草調和藥性。

黃柏(苦辛寒,一錢),橘紅(苦辛溫,去白,八分),半夏(苦辛溫,一錢半),茯苓(甘淡平,一錢),蒼朮(苦辛溫,二錢),川芎(辛溫,八分),牛膝(苦甘酸平,一錢),甘草(甘寒,七分),南星(苦辛寒,一錢半),水二盅,姜三片,煎一盅,食前服。

又方

白話文:

黃柏(味道苦,辛辣,寒性,一錢)

橘紅(味道苦,辛辣,溫性,去掉白色的部分,八分)

半夏(味道苦,辛辣,溫性,一錢半)

茯苓(味道甘,淡,平性,一錢)

蒼朮(味道苦,辛辣,溫性,二錢)

川芎(味道辛,溫性,八分)

牛膝(味道苦,甘,酸,平性,一錢)

甘草(味道甘,寒性,七分)

南星(味道苦,辛辣,寒性,一錢半)

水兩碗,姜三片,煮成一碗,飯前服用。

治症同前。用黃柏、龜板、山藥、茱萸滋陰補腎,苦參清熱,枳實、香附、貝母等疏郁豁痰,赤芍、椿根之酸澀止滑泄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與前面相同。使用黃柏、龜板、山藥、茱萸滋養陰氣和補腎,苦參清熱,枳實、香附、貝母等疏通鬱結和化痰,赤芍、椿根的酸澀味止瀉止滑。

黃柏(苦辛寒,二兩),龜板(甘酸平,一兩),山藥(甘酸平,二兩),苦參(苦寒,二兩),枳實(苦辛寒,二兩),香附(苦辛溫,二兩),貝母(苦辛平,四兩),赤芍(苦酸,二兩),椿根皮(苦寒澀平,一兩),山茱萸(甘酸平,一兩),共為末,醋糊丸,梧子大。每空心鹽湯下百丸。

又方

白話文:

黃柏(苦、辛、寒,2 兩),龜板(甘、酸、平,1 兩),山藥(甘、酸、平,2 兩),苦參(苦、寒,2 兩),枳實(苦、辛、寒,2 兩),香附(苦、辛、溫,2 兩),貝母(苦、辛、平,4 兩),赤芍(苦、酸,2 兩),椿根皮(苦、寒、澀、平,1 兩),山茱萸(甘、酸、平,1 兩)。

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用醋糊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空腹用鹽湯送服 100 顆。

治婦人有妊白帶,此乃胎氣壅聚,郁成濕熱下流。法當疏濕清熱。是以用蒼朮、白芷理濕,黃連、黃芩清熱,黃柏、茱萸補腎元,白芍、椿白皮止滑。

白話文:

治療孕婦白帶異常的方法,是由於胎兒的氣血鬱積,導致濕熱下流引起的。療法上應疏散濕氣,清除熱氣。因此使用蒼朮和白芷來調理濕氣,黃連和黃芩來清除熱氣,黃柏和茱萸來補腎氣,白芍和椿白皮來止滑。

蒼朮(辛溫,五錢),白芷(辛溫,二錢),黃芩(苦寒,炒,一錢),黃連(苦寒,酒炒,二錢),黃柏(苦辛寒,炒,一錢),山茱萸(苦酸平,一錢半),白芍(苦酸寒,二錢),椿根皮(苦酸澀寒,一錢),水二盅,煎一盅,空心服。

白話文:

蒼朮(味道辛辣溫和,5錢),白芷(味道辛辣溫和,2錢),黃芩(味道苦寒,炒過,1錢),黃連(味道苦寒,用酒炒過,2錢),黃柏(味道苦辛寒,炒過,1錢),山茱萸(味道苦酸平,1錢半),白芍(味道苦酸寒,2錢),椿根皮(味道苦酸澀寒,1錢),水2碗,煎成1碗,空腹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