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六 (2)
卷之六 (2)
1. 治瀉方
防風蒼朮湯
治風傷脾,飧泄,身熱,脈弦,腰重,微汗,頭痛。皆風壅肝木,損傷脾土,不能輸布水濕,是以飧泄,風為陽邪,是以身熱;風助肝木為患,是以脈弦,蓋弦乃肝脈,脾濕壅盛,是以腰重;風熱熏蒸脾濕,故用微汗;經云:風先傷於上,是以頭痛。治宜散風邪,健脾,疏壅濕。是以用麻黃解熱助表,防風以散風邪,蒼朮、白朮補中健脾,疏壅濕以止泄。
麻黃(辛甘溫,八分),防風(辛溫,一錢),蒼朮(苦辛溫,二錢),白朮(甘溫,三錢),水煎。熱服取汗。
小半夏湯
治中氣虧敗,以致津液凝聚成痰,阻塞經絡,妨礙升降,以致水液不能四滲,獨流大腸而為溏泄、小便短少。法當補中健脾,豁痰飲,利小便。是以用白朮補中健脾,生薑、半夏豁痰開鬱,茯苓、澤瀉利小便,分消水濕。
白朮(苦甘溫,三錢),生薑(辛溫,三片),半夏(苦辛溫,八分),茯苓(甘平,一錢),澤瀉(甘鹹寒,八分),水煎。空心服。
導痰湯
治過食傷脾,健運無力,致食不得消化,鬱於腸胃之間而為泄瀉。法當消宿食,下鬱積。是以用神麯快脾消宿食,枳實疏鬱滯,大黃下腸胃中之宿積,此乃通因通用之義也。
神麯(苦辛溫,三錢),枳實(苦辛溫,二錢),大黃(苦寒,二錢),先以水煎,臨熟下大黃,滾一二沸。空心服。如利之後,以人參、白朮等劑補之。
升陽除濕湯
治泄瀉無度,不思飲食,腸鳴腹痛,四肢無力。此乃中氣虧敗,脾濕壅盛,抑遏陽氣不得上升所致。經云: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是也。法當補中,疏壅濕,升陽氣。是以用白朮、陳皮、炙草、麥芽、神麯、益智等,以補中健脾,和胃化宿食,進飲食;防風、羌活、蒼朮等,以疏壅濕;升麻、柴胡升引清陽之氣上騰;豬苓、澤瀉利小便滲濕,導濁陰之氣下降;半夏以降逆氣。
白朮(苦甘溫,三錢),陳皮(苦辛溫,一錢),炙草(甘溫,七分),麥芽(甘溫,七分),神麯(苦辛溫,七分),益智(苦辛溫,八分),防風(辛溫,八分),羌活(辛溫,八分),蒼朮(苦辛溫,一錢),升麻(苦寒,七分),柴胡(苦寒,七分),豬苓(淡平,一錢),澤瀉(甘鹹寒,一錢),半夏(苦辛溫,八分),水煎。食後服。
漿水飲
治藏寒之人過食冷物,以致腹中陰寒之氣忒甚,暴注如水,周身出汗,渾身通冷,脈微而弱,氣少不能言語,甚至嘔吐。此皆陽氣虧敗,不勝陰寒所致。其周身汗出者,陽氣外脫也;一身通冷者,陰寒所勝也;脈微,氣少不能言語者,陽衰也。法當溫復陽氣以散陰寒。經云:辛甘為陽。
故用乾薑、肉桂、附子、良薑、炙草等,合辛甘溫中散寒,以復陽氣;半夏散逆氣以止嘔。
白話文:
[治瀉方]
防風蒼朮湯
這個方子治療因為風邪侵犯脾胃,導致消化不良的腹瀉,伴隨身體發熱、脈象弦細、腰部沉重、稍微出汗、頭痛等症狀。這些都是因為風邪阻塞肝木,損傷脾土,使脾無法正常運化水濕,所以引起腹瀉。風邪屬於陽邪,所以身體發熱;風邪助長肝木作亂,所以脈象呈現弦細(弦脈是肝脈的特徵);脾濕壅盛,所以腰部沉重;風熱蒸發脾濕,所以稍微出汗;《黃帝內經》說:風邪先侵犯人體上部,所以會頭痛。治療原則是疏散風邪、健脾、疏通壅滯的濕氣。因此用麻黃來解熱並幫助身體發汗,防風來散風邪,蒼朮、白朮來補中健脾,疏通壅滯的濕氣以止瀉。
- 麻黃(味辛甘性溫,用八分)
- 防風(味辛性溫,用一錢)
- 蒼朮(味苦辛性溫,用二錢)
- 白朮(味甘性溫,用三錢)
用水煎煮,趁熱服用,使身體微微出汗。
小半夏湯
這個方子治療因中氣虛弱,導致體內津液凝聚成痰,阻塞經絡,阻礙氣機升降,使體內水液無法正常輸布,反而大量流向大腸而引起稀溏腹瀉、小便短少等症狀。治療原則是補中健脾、化痰飲、利小便。所以用白朮來補中健脾,生薑、半夏來化痰開鬱,茯苓、澤瀉來利小便,分消水濕。
- 白朮(味苦甘性溫,用三錢)
- 生薑(味辛性溫,用三片)
- 半夏(味苦辛性溫,用八分)
- 茯苓(味甘性平,用一錢)
- 澤瀉(味甘鹹性寒,用八分)
用水煎煮,空腹服用。
導痰湯
這個方子治療因為飲食過量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運化無力,食物無法消化,積滯在腸胃之間而引起腹瀉。治療原則是消除積食、疏通鬱積。所以用神麯來健脾幫助消化積食,枳實來疏通鬱滯,大黃來瀉下腸胃中積存的宿食,這是利用「通因通用」的道理。
- 神麯(味苦辛性溫,用三錢)
- 枳實(味苦辛性溫,用二錢)
- 大黃(味苦性寒,用二錢)
先將前兩味用水煎煮,快要煮好時再加入大黃,煮沸一兩次即可。空腹服用。如果腹瀉後,要用人參、白朮等藥物來補益身體。
升陽除濕湯
這個方子治療腹瀉不止、食慾不振、腸鳴腹痛、四肢無力等症狀。這些都是因為中氣虛弱,脾濕壅盛,抑制陽氣不能上升所導致的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清陽之氣下陷,就會產生飧泄(消化不良的腹瀉)。治療原則是補益中氣、疏通壅滯的濕氣、升發陽氣。所以用白朮、陳皮、炙甘草、麥芽、神麯、益智等藥來補中健脾,調和胃氣幫助消化積食,增進食慾;用防風、羌活、蒼朮等藥來疏通壅滯的濕氣;用升麻、柴胡來引導清陽之氣上升;用豬苓、澤瀉來利小便滲濕,引導濁陰之氣下降;用半夏來降逆氣。
- 白朮(味苦甘性溫,用三錢)
- 陳皮(味苦辛性溫,用一錢)
- 炙甘草(味甘性溫,用七分)
- 麥芽(味甘性溫,用七分)
- 神麯(味苦辛性溫,用七分)
- 益智(味苦辛性溫,用八分)
- 防風(味辛性溫,用八分)
- 羌活(味辛性溫,用八分)
- 蒼朮(味苦辛性溫,用一錢)
- 升麻(味苦性寒,用七分)
- 柴胡(味苦性寒,用七分)
- 豬苓(味淡性平,用一錢)
- 澤瀉(味甘鹹性寒,用一錢)
- 半夏(味苦辛性溫,用八分)
用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
漿水飲
這個方子治療體內有寒氣的人,過食寒涼食物,導致腹中陰寒之氣過盛,出現腹瀉如注水般、全身出汗、渾身冰冷、脈象微弱、氣短無力、甚至嘔吐等症狀。這些都是因為陽氣虛弱,無法抵抗陰寒所導致的。全身出汗,是因為陽氣外脫;全身冰冷,是因為陰寒太盛;脈微、氣短無力,是因為陽氣衰弱。治療原則是溫補陽氣以驅散陰寒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辛味和甘味屬於陽。
所以用乾薑、肉桂、附子、良薑、炙甘草等藥,合用辛甘溫熱的藥物來溫中散寒,恢復陽氣;用半夏來降逆氣以止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