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五 (4)
卷之五 (4)
1. 治痰症方
十棗湯
治飲水過多致傷中氣,運動無力,不得舒布水飲,以致停蓄胸膈之間不散,咳唾引痛,方書謂之懸飲。法當健脾散水為主。故用大棗以補中健脾,芫花、甘遂、大戟以散水飲。
大棗肉(甘溫,十枚),芫花(苦辛溫,七分),大戟(辛甘寒,一錢),甘遂(辛寒,七分),水盅半,煎八分服。
一本以大棗煎湯,調芫花等末一錢,空心服之,以下利為度,如不利,再進一服,利後以糜粥止之。
利膈化痰丸
治一切痰涎壅塞,鬱火熱於胸膈之間,以致痰喘不利。法當豁痰疏郁。故用南星、半夏、貝母、蛤粉、瓜蔞等豁痰,牙皂通竅,香附開鬱,青黛泄火熱,杏仁降逆氣、潤肺以止嗽。
南星(苦辛寒,二兩),半夏(苦辛溫,兩半),貝母(苦辛寒,二兩),蛤粉(甘寒,一兩),瓜蔞仁(另研泥),香附(辛溫,各二兩),牙皂(苦辛溫,一兩),青黛(鹹寒,一兩),杏仁(苦辛溫,另研泥,一兩半),煎牙皂汁,調瓜蔞、杏仁泥,和薑汁,蒸餅丸,以青黛為衣。每以淡薑湯下五七十丸。
控涎丹
治一切痰飲鬱於中焦,阻塞經隧,以致氣逆不利,或於胸、背、脅、項、手、足、腰、胯之間走痛無常。蓋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,是以痛無定位。法當導逐痰飲,使氣暢達而痛自息。經云: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。是以用白芥子逐痰,甘遂、大戟逐飲。
白芥子(苦辛溫),甘遂(苦辛寒),大戟(苦辛寒),各等分,為末,麵糊丸。每食後臨臥時以淡薑湯下三十丸。一本名妙應九,以硃砂為衣,治驚痰。
如痛甚,加全蠍。
酒痰,加雄黃、全蠍。
氣痰成塊,加穿山甲、鱉甲、玄胡索、莪朮。
臂痛,加木鱉子、霜桂心。
熱痰,加盆硝。
寒痰,加丁香、胡椒、肉桂。
金沸草散
治外感風寒,以致痰喘,發熱,頭眩。蓋風寒外束,膚腠閉密,以致胸中陽氣不得舒泄,鬱而成熱,上蒸肺金,氣道不利,津液凝聚成痰,隨氣上壅,是以痰喘,發熱,頭眩。法當解表。使其外邪一散,膚腠自疏,氣道自利,餘症自除。故用麻黃髮表開腠理以驅邪,旋覆花、前胡、赤芍、荊芥清熱,輔半夏豁痰,甘草泄火,和藥。
麻黃(苦辛溫,一錢),金沸草(苦寒,一錢),荊芥(辛涼,八分),前胡(苦寒,錢半),赤芍(苦酸寒,八分),半夏(苦辛溫,一錢),甘草(甘寒,五分),加薑、棗煎服,合辛甘助麻黃散表邪。
《活人書》云:金沸草散無麻黃、赤芍,有茯苓、細辛。
滌痰丸
治一切氣壅以成痰積。法當利氣為先。《元戎》云:利氣而痰自行,此方之謂也。是以用木香、檳榔、青、陳、枳殼等利氣,半夏、大黃、三稜、黑醜等以逐痰積。
木香(苦辛溫,一兩),檳榔(苦辛溫,八錢),青皮(苦辛寒,八錢),陳皮(去白,一兩),枳殼(苦辛溫,一兩),大黃(苦寒,一兩),三稜(苦辛溫,七錢),黑醜(辛烈,五錢),共為末,以神麯打糊丸。每食後以薑湯下三十丸。須觀病者勇怯加減丸數。
白話文:
治痰症方
十棗湯
治療飲水過多導致中氣受損,身體無力,水液無法正常代謝,停滯在胸膈之間,咳嗽、吐痰並伴隨疼痛(懸飲)。治療方法以健脾利水為主。因此使用大棗補益脾胃,芫花、甘遂、大戟則利水消腫。
藥方:大棗肉(甘溫,十枚),芫花(苦辛溫,七分),大戟(辛甘寒,一錢),甘遂(辛寒,七分),水半盅,煎至八分服。
另一種用法:用大棗煎湯,調和研磨後的芫花等藥末一錢,空腹服用,以大便通暢為度,如果沒有效果,再服用一次,大便通暢後,食用稀粥調養。
利膈化痰丸
治療各種痰涎阻塞,胸膈之間鬱熱,導致痰喘氣促。治療方法以豁痰、疏通鬱結為主。因此使用南星、半夏、貝母、蛤粉、瓜蔞等豁痰,牙皂通竅,香附理氣解鬱,青黛清熱瀉火,杏仁降逆氣、潤肺止咳。
藥方:南星(苦辛寒,二兩),半夏(苦辛溫,二兩半),貝母(苦辛寒,二兩),蛤粉(甘寒,一兩),瓜蔞仁(另研成泥),香附(辛溫,各二兩),牙皂(苦辛溫,一兩),青黛(鹹寒,一兩),杏仁(苦辛溫,另研成泥,一兩半),用牙皂煎汁,調入瓜蔞、杏仁泥,加入薑汁,蒸餅製成丸藥,再以青黛為外衣。每次用淡薑湯送服五、七十丸。
控涎丹
治療各種痰飲鬱結於中焦,阻塞經絡,導致氣逆不暢,或在胸、背、脅、項、手、足、腰、胯等部位疼痛,位置不定。這是因為痰飲隨著氣機升降而移動,所以疼痛位置不固定。治療方法以化痰利水,使氣血通暢,疼痛自然消除。經書上說: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。因此使用白芥子化痰,甘遂、大戟利水消腫。
藥方:白芥子(苦辛溫),甘遂(苦辛寒),大戟(苦辛寒),各等份,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製成丸藥。每次飯後臨睡前,用淡薑湯送服三十丸。另一種配方名為妙應九,以硃砂為外衣,治療驚痰。
疼痛劇烈者,可加全蠍。
酒痰,加雄黃、全蠍。
氣痰成塊,加穿山甲、鱉甲、玄胡索、莪朮。
手臂疼痛,加木鱉子、霜桂心。
熱痰,加盆硝。
寒痰,加丁香、胡椒、肉桂。
金沸草散
治療外感風寒,導致痰喘、發熱、頭暈。這是因為風寒外邪束縛肌表,毛孔閉塞,導致胸中陽氣不能舒泄,鬱而化熱,上蒸肺金,氣道不通暢,津液凝聚成痰,隨氣上逆,因此出現痰喘、發熱、頭暈等症狀。治療方法以解表為主,使外邪散去,肌表疏通,氣道通暢,其他症狀自然消除。因此使用麻黃發汗解表,旋覆花、前胡、赤芍、荊芥清熱,輔以半夏豁痰,甘草清熱和中。
藥方:麻黃(苦辛溫,一錢),金沸草(苦寒,一錢),荊芥(辛涼,八分),前胡(苦寒,錢半),赤芍(苦酸寒,八分),半夏(苦辛溫,一錢),甘草(甘寒,五分),加薑、棗煎服,辛甘之品助麻黃散表邪。
《活人書》記載:金沸草散去麻黃、赤芍,加茯苓、細辛。
滌痰丸
治療各種氣機阻滯導致痰飲積聚。治療方法以理氣為主。《元戎經》說:理氣則痰自消,此方正是此意。因此使用木香、檳榔、青皮、陳皮、枳殼等理氣,半夏、大黃、三稜、黑醜等化痰消積。
藥方:木香(苦辛溫,一兩),檳榔(苦辛溫,八錢),青皮(苦辛寒,八錢),陳皮(去白,一兩),枳殼(苦辛溫,一兩),大黃(苦寒,一兩),三稜(苦辛溫,七錢),黑醜(辛烈,五錢),研磨成粉末,用神曲糊劑製成丸藥。每次飯後用薑湯送服三十丸。需根據患者體質強弱調整丸藥劑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