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7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71)

1. 附方

補中益氣湯,治胃虛發斑。

調中湯,治症同前。並內傷門。

白虎湯,調胃承氣湯,建中湯,黃耆、當歸、桂心、芍藥、人參、甘草(各錢半)。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

補中益氣湯:這方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皮膚出現紅斑的情況。

調中湯:其治療範疇與補中益氣湯相同,同時也適用於內傷的情況。

白虎湯:此方及調胃承氣湯、建中湯,主要成分包括黃耆、當歸、桂心、芍藥、人參和甘草(每種藥材各使用錢半)。

以上方劑名稱後的括號內數字為古時計量單位,現代使用時需轉換成公制單位。

2. 痔門

3.

痔乃腸胃之病。益胃為倉廩之官,五味藏焉;大腸乃傳導之官,變化出焉。若飽食太過,與夫用力過度,致傷中氣,健運失常,以致水穀之氣輸布不及,濕熱下流於大腸而成此症。經云: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癖為痔是也。又有脾氣虛敗,肺藏失養,大腸之府亦從而虛。肝木之氣乘虛下流而為腸風藏毒等症。

治療之法,當以苦寒之藥為君,如芩、連、梔子、槐花之類;以辛溫和血為臣,如歸、芎、桃仁之類。如風邪下陷,以秦艽、防風之類提之;如燥熱怫鬱,以大黃、枳殼、麻仁之類潤之;藥外更宜慎口節欲,無有不療者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痔瘡的病因和治療方式。它說痔瘡是腸胃的疾病,胃是負責儲存食物的地方,大腸則負責將食物轉化為營養並排出體內廢物。如果吃得太飽或用力過猛,會損傷中氣,導致消化功能失調,水谷之氣無法正常輸布,濕熱向下流入大腸,就可能形成痔瘡。就像古籍所說,吃太飽後,筋脈鬆弛,腸道受損形成痔瘡。另外,如果脾氣虛弱,肺臟得不到充分滋養,大腸也會跟著虛弱,肝氣趁虛而入,造成腸風、藏毒等病症。

在治療上,應該用苦寒的藥物為主,例如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槐花等;再輔以辛溫的藥物調和血液,例如當歸、川芎、桃仁等。如果是由風邪下陷引起的,可以用秦艽、防風等藥物提升;如果是燥熱鬱積,則可用大黃、枳殼、麻仁等藥物潤滑。除了藥物治療外,還需要注意飲食控制和節制慾望,這樣就能達到治療的效果。

4. 痔脈法

沉小實者易治,浮洪軟者難治。

白話文:

翻譯後的內容為:「如果痔瘡的脈象是沉小實,比較容易治療;若脈象是浮洪軟,則較難治療。」

5. 治痔大法

痔病因風熱燥三者歸於大腸而成,必須清熱涼血為本。當以槐花、條芩、黃連等清熱,歸、地涼血,枳殼疏大腸之滯,升麻清胃提氣。

如成漏,必須先以大劑參、耆、歸、術為主以補之,外以附子為末,津唾捏作餅子如錢厚,以艾柱灸之,令微熱。勿使痛,干則易之。或用十全大補湯濃煎成膏,貼之亦效。

白話文:

【治療痔瘡的大原則】

痔瘡的病因主要由風、熱、燥三種因素影響大腸而形成,治療上必須以清熱涼血為根本。應使用槐花、黃芩、黃連等藥材來清熱,以及當歸、生地來涼血,再配以枳殼來疏通大腸的滯留,升麻則能清胃並提升氣機。

如果已經形成漏管,首先必須使用大量的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等藥材來補充身體,外敷方面則可將附子研磨成粉,用口水和成像錢幣厚度的餅狀,然後用艾炷進行灸療,使其微微發熱,注意不要造成疼痛,乾了就換新的。或者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濃煎成膏狀,外貼也能見效。

6. 丹溪治痔活套

痔病皆由大腸經藏府皆虛,兼以外傷風濕,內蘊熱毒。又或醉飽交接,或多恣自戕,以致氣血下墜,結聚肛門,滯窒不散,衝突為痔。而有牝、牡、脈、腸、血、酒、氣七者之殊。

如肛旁生肉珠如鼠乳,時時滴潰膿血者,曰牡痔。

如肛旁生瘡腫痛,突出一枚,數日後膿潰,後即散,曰牝痔。

如腸口顆顆發瘰,且痛且癢,出血淋漓,曰脈痔。

如腸內結核有血,寒熱往來,登廁脫肛,曰腸痔。

如每遇大便清,血隨下不止,曰血痔。

如每遇飲酒,腫痛血流,曰酒痔。

如每遇憂懼鬱怒,便發腫痛,大便艱難,強力則肛門墜出不收,曰氣痔。名雖不同,原其所由,未有不因氣鬱血熱所致。治法必須清熱涼血,疏郁行滯為先。蓋熱則血脈沸騰,血脈沸騰則經澀,經澀則氣道不舒,氣與血滯,乘虛墜入大腸而為諸痔。是以用芩、連、梔子、槐花等諸苦寒之劑以泄火,川歸、川芎、桃仁等諸辛溫以和血。

如風邪在下,用秦艽、防風、升麻之類以提之;如燥熱怫鬱,則以大黃、麻仁之類以潤之。

白話文:

痔病的形成,大多由於大腸以及相關臟腑虛弱,加上外在風濕的侵害,內部又積聚了熱毒。有些人醉酒飽食後性行為,或過度勞損自己,導致氣血向下墜落,在肛門部位聚集,無法順利散開,進而形成痔瘡。痔瘡可分為牝痔、牡痔、脈痔、腸痔、血痔、酒痔、氣痔七種。

如果肛門旁邊長出像老鼠乳頭般的肉粒,並且時常有膿血滲出,這稱為牡痔。

如果肛門旁邊長出疼痛的腫塊,只有一個,幾天後會有膿液流出,之後就會消散,這稱為牝痔。

如果肛門周圍出現一顆一顆的腫塊,感覺痛又癢,還伴隨著出血,這稱為脈痔。

如果腸道內有結塊並帶有血液,伴隨著寒熱交錯的症狀,上廁所時肛門會脫垂,這稱為腸痔。

如果每次大便後,清潔時血就一直流不停,這稱為血痔。

如果每次喝酒後,痔瘡就會腫痛流血,這稱為酒痔。

如果每次感到焦慮、恐懼、生氣,痔瘡就會腫痛,排便困難,用力時肛門會脫垂並且不易縮回,這稱為氣痔。

雖然名稱不同,但究其原因,無一不是因為氣血鬱結,血熱導致。治療上必須先清熱涼血,疏解鬱滯。因為熱會使血液沸騰,血液沸騰會使經絡阻塞,經絡阻塞會使氣道不暢,氣血滯留,趁虛而入,墜入大腸形成各種痔瘡。所以會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槐花等苦寒的藥材來清火,以及川芎、當歸、桃仁等辛溫的藥材來調和血液。

如果風邪在下部,會使用秦艽、防風、升麻等藥材來提升;如果燥熱鬱結,則會使用大黃、麻仁等藥材來潤滑。

7. 治痔方

四黃湯

治氣虛不能拘攝濕熱,以致下流大腸而作熱症,法當補氣調血為主,清理濕熱為標。是以用人參、黃耆補氣,當歸、川芎、生地調血,芩、連、槐花以清濕熱,佐枳殼疏郁,升麻提氣。

人參(甘溫,一錢),黃耆(甘溫,八分),川歸(辛甘溫,一錢),川芎(辛溫,六分),生地(甘寒,一錢),黃苓(甘寒,二錢),黃連(苦寒,二錢),槐花(苦寒,三錢),枳殼(苦辛溫,一錢),升麻(苦寒,七分),水二盅,煎一盅服。

槐角丸

治一切諸痔,及腸風下血者。此乃風熱客於大腸而成。法當疏散大腸經之風熱。是以用防風散風,條芩、槐角以清熱,地榆涼下部血,枳殼疏大腸郁,佐當歸調理氣血各歸其所。

防風(辛溫,五錢),條芩(苦寒,二兩),槐角(苦寒,四兩),地榆(苦寒,一兩),枳殼(苦辛溫,二兩),當歸(辛甘溫,二兩),共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,每空心米飲下五七十丸。

又一方,加大黃、木香同豬大腸煮藥搗丸。

芎歸丸

治一切諸痔,下血不止者。此乃氣虛血熱所致。法當補氣涼血。是以用黃耆補氣,芎、歸引槐花、地榆以涼血,阿膠、發灰以止血,佐神麯去積滯,荊芥以散風(一本有木賊。)

黃耆(甘溫,兩半),川芎(辛溫,五錢),川歸(辛甘溫,一兩),槐花(苦寒,三兩),地榆(苦寒,一兩),阿膠(苦甘平,一兩),發灰(苦甘平,五錢),神麯(辛平,一兩),荊芥(辛涼,一兩),共為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,每空心以米飲下五七十丸。

當歸郁李仁湯

治大腸風秘結燥,濕熱內攻以作痔痛。法當疏風潤燥,通秘下濕熱。是以用秦艽、皂角疏風,郁李仁、麻仁潤燥,歸、地調血,枳殼散郁,蒼朮燥濕,澤瀉滲濕,大黃通秘結以下濕熱。

秦艽(苦辛平,一錢),皂角(苦辛溫,八分),郁李仁(辛平,一錢),麻仁(辛平,一錢),川芎(辛溫,一錢),川歸(辛甘溫,二錢),生地(甘寒,二錢),枳殼(辛溫,八分),蒼朮(苦辛溫,七分),澤瀉(鹹寒,一錢),大黃(苦寒,二錢),水二大盅,煎一盅,空心服。

橘皮湯

治氣痔。經云:氣鬱不行者,散之以辛。是以用橘皮、枳殼、川芎、紫蘇、木香、檳榔、香附等諸辛劑以散鬱氣,桃仁行瘀血,槐花清大腸經熱,甘草和藥性。

橘紅(苦辛溫,一錢),枳殼(苦辛溫,錢半),紫蘇(辛溫,七分),川芎(辛溫,七分),木香(苦辛溫,六分),檳榔(辛溫,六分),香附(苦辛溫,七分),桃仁(甘平,一錢),槐花(苦辛溫,三分),甘草(甘寒,七分),水二盅,煎一盅,空心服。

白話文:

[治痔方]

【四黃湯】 主治氣虛無法控制濕熱,導致濕熱下流入大腸,形成熱症。治療上應以補氣調血為主要目標,清除濕熱為次要目標。因此,使用人參、黃耆來補氣,當歸、川芎、生地來調節血液,黃芩、黃連、槐花來清除濕熱,輔以枳殼來疏解鬱結,升麻來提升氣力。 人參(甘溫,1錢),黃耆(甘溫,0.8錢),川芎(辛甘溫,1錢),生地(甘寒,1錢),黃芩(甘寒,2錢),黃連(苦寒,2錢),槐花(苦寒,3錢),枳殼(苦辛溫,1錢),升麻(苦寒,0.7錢)。用水二盅,煎至一盅後服用。

【槐角丸】 主治所有種類的痔瘡,以及腸道出血。這是因為風熱侵入大腸所造成。治療上應疏散大腸經絡的風熱。因此,使用防風來散風,黃芩、槐角來清熱,地榆來冷卻下部的血液,枳殼來疏解大腸的鬱結,輔以當歸來調理氣血。 防風(辛溫,5錢),黃芩(苦寒,2兩),槐角(苦寒,4兩),地榆(苦寒,1兩),枳殼(苦辛溫,2兩),當歸(辛甘溫,2兩)。混合後,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,每次空腹時,以米飲吞下50-70粒。

另一個配方,可以加入大黃、木香,與豬大腸一同煮製成藥丸。

【芎歸丸】 主治所有種類的痔瘡,出血不止。這是因為氣虛和血熱所導致。治療上應補氣並冷卻血液。因此,使用黃耆來補氣,川芎、當歸帶領槐花、地榆來冷卻血液,阿膠、髮灰來止血,輔以神麴來去除積滯,荊芥來散風。 黃耆(甘溫,2.5兩),川芎(辛溫,5錢),當歸(辛甘溫,1兩),槐花(苦寒,3兩),地榆(苦寒,1兩),阿膠(苦甘平,1兩),髮灰(苦甘平,5錢),神麴(辛平,1兩),荊芥(辛涼,1兩)。混合後,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,每次空腹時,以米飲吞下50-70粒。

【當歸郁李仁湯】 主治大腸風祕、燥結,以及濕熱內攻造成的痔痛。治療上應疏風潤燥,通祕並排出濕熱。因此,使用秦艽、皁角來疏風,郁李仁、麻仁來潤燥,當歸、生地來調節血液,枳殼來疏解鬱結,蒼朮來燥濕,澤瀉來滲透濕氣,大黃來通祕並排出濕熱。 秦艽(苦辛平,1錢),皁角(苦辛溫,0.8錢),郁李仁(辛平,1錢),麻仁(辛平,1錢),川芎(辛溫,1錢),當歸(辛甘溫,2錢),生地(甘寒,2錢),枳殼(辛溫,0.8錢),蒼朮(苦辛溫,0.7錢),澤瀉(鹹寒,1錢),大黃(苦寒,2錢)。用水二大盅,煎至一盅後,在空腹時服用。

【橘皮湯】 主治氣痔。經典中提到:氣鬱無法運行的,應用辛味藥物來散開。因此,使用橘皮、枳殼、川芎、紫蘇、木香、檳榔、香附等辛味藥物來散開鬱氣,桃仁來行瘀血,槐花來清大腸經絡的熱,甘草來和藥性。 橘紅(苦辛溫,1錢),枳殼(苦辛溫,1.5錢),紫蘇(辛溫,0.7錢),川芎(辛溫,0.7錢),木香(苦辛溫,0.6錢),檳榔(辛溫,0.6錢),香附(苦辛溫,0.7錢),桃仁(甘平,1錢),槐花(苦辛溫,0.3錢),甘草(甘寒,0.7錢)。用水二盅,煎至一盅後,在空腹時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