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一 (6)

1. 附方

補中益氣湯,治胃虛發斑。

調中湯,治症同前。並內傷門。

白話文:

補中益氣湯,用於治療胃虛導致的皮膚出現紅斑。

調中湯,治療的症狀與前者相同,也適用於內傷的情況。

白虎湯,調胃承氣湯,建中湯,黃耆、當歸、桂心、芍藥、人參、甘草(各錢半)。

白話文:

白虎湯、調胃承氣湯、建中湯,各用黃耆、當歸、桂心、芍藥、人參、甘草各半錢。

2.

痔乃腸胃之病。益胃為倉廩之官,五味藏焉;大腸乃傳導之官,變化出焉。若飽食太過,與夫用力過度,致傷中氣,健運失常,以致水穀之氣輸布不及,濕熱下流於大腸而成此症。經云: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癖為痔是也。又有脾氣虛敗,肺藏失養,大腸之府亦從而虛。肝木之氣乘虛下流而為腸風藏毒等症。

白話文:

痔瘡是腸胃疾病。胃是消化吸收的器官,能儲存五穀雜糧;大腸是傳導排泄的器官,負責將食物殘渣轉化排出。如果飲食過量,或者用力過度,就會損傷腸胃的功能,導致消化吸收功能失常,水穀之氣(食物營養)輸送不順暢,濕熱之氣下行到大腸,就會形成痔瘡。經典醫書中說,暴飲暴食導致筋脈橫向鬆解,腸道癖氣內聚,就容易形成痔瘡。還有一種情況,是脾氣虛弱,不能滋養肺臟,大腸也會因此虛弱。肝木之氣乘虛下行,就可能導致腸風藏毒等疾病。

治療之法,當以苦寒之藥為君,如芩、連、梔子、槐花之類;以辛溫和血為臣,如歸、芎、桃仁之類。如風邪下陷,以秦艽、防風之類提之;如燥熱怫鬱,以大黃、枳殼、麻仁之類潤之;藥外更宜慎口節欲,無有不療者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的方法,首選苦寒的藥材,例如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槐花等;輔以辛溫活血的藥材,例如當歸、川芎、桃仁等。

如果風邪往下陷,可以用秦艽、防風等藥材將它提起來;如果燥熱鬱結,可以用大黃、枳殼、麻仁等藥材滋潤。

除了藥物治療,還要注意節制飲食和慾望,這樣治療效果才會顯著。

3. 痔脈法

沉小實者易治,浮洪軟者難治。

白話文:

病情表現為深沈且實在的情況比較容易治療,而表現為浮淺、洪大且脈搏軟弱的情況則較難治療。

4. 治痔大法

痔病因風熱燥三者歸於大腸而成,必須清熱涼血為本。當以槐花、條芩、黃連等清熱,歸、地涼血,枳殼疏大腸之滯,升麻清胃提氣。

白話文:

痔瘡是因為風熱燥三種因素聚積在大腸而形成的,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清熱涼血。應該使用槐花、條芩、黃連等清熱,生地、何首烏涼血,枳殼疏散大腸的瘀滯,升麻清胃提氣。

如成漏,必須先以大劑參、耆、歸、術為主以補之,外以附子為末,津唾捏作餅子如錢厚,以艾柱灸之,令微熱。勿使痛,干則易之。或用十全大補湯濃煎成膏,貼之亦效。

白話文:

如果補氣不足,必須先用大劑量的參、耆、歸、術來補氣。另外,用附子磨成粉末,加上唾液捏成像銅錢一樣厚的小餅。使用艾灸灸這個小餅,讓它感覺微微溫熱,但不要產生疼痛。藥餅乾了就更換新的。或者使用十全大補湯濃縮成膏狀,敷貼在患處,也能起到效果。

5. 丹溪治痔活套

痔病皆由大腸經藏府皆虛,兼以外傷風濕,內蘊熱毒。又或醉飽交接,或多恣自戕,以致氣血下墜,結聚肛門,滯窒不散,衝突為痔。而有牝、牡、脈、腸、血、酒、氣七者之殊。

白話文:

如肛旁生肉珠如鼠乳,時時滴潰膿血者,曰牡痔。

如肛旁生瘡腫痛,突出一枚,數日後膿潰,後即散,曰牝痔。

如腸口顆顆發瘰,且痛且癢,出血淋漓,曰脈痔。

如腸內結核有血,寒熱往來,登廁脫肛,曰腸痔。

如每遇大便清,血隨下不止,曰血痔。

如每遇飲酒,腫痛血流,曰酒痔。

如每遇憂懼鬱怒,便發腫痛,大便艱難,強力則肛門墜出不收,曰氣痔。名雖不同,原其所由,未有不因氣鬱血熱所致。治法必須清熱涼血,疏郁行滯為先。蓋熱則血脈沸騰,血脈沸騰則經澀,經澀則氣道不舒,氣與血滯,乘虛墜入大腸而為諸痔。是以用芩、連、梔子、槐花等諸苦寒之劑以泄火,川歸、川芎、桃仁等諸辛溫以和血。

如果遇到憂愁、恐懼、鬱悶、憤怒的情緒,就會導致腫痛和排便困難。如果用力過度,肛門會脫出而無法收縮,這就是氣痔。雖然名稱不同,但其根源都是由氣鬱血熱引起。

治療的方法必須以清熱涼血、疏導鬱滯為首要原則。因為熱氣會使血脈沸騰,血脈沸騰會導致經絡阻塞,經絡阻塞會使氣血運行不暢。氣血瘀滯,就會乘虛而入大腸,形成各種痔瘡。

因此,可以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槐花等苦寒藥物來瀉火,以及川歸、川芎、桃仁等辛溫藥物來活血化瘀。

白話文:

如果遇到憂愁、恐懼、鬱悶、憤怒等情緒,容易導致腫痛和排便困難。如果用力過度,肛門會脫出而無法縮回,這就是氣痔。雖然名稱不同,但這些病症的根源都一樣,都是由氣鬱血熱引起的。

治療這些病症,首要原則是清熱涼血、疏導鬱滯。因為熱氣會使血脈沸騰,血脈沸騰會導致經絡阻塞,經絡阻塞又會使氣血運行不暢。氣血瘀滯,就會趁虛而入大腸,形成各種痔瘡。

因此,可以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槐花等苦寒藥物來瀉火,以及川歸、川芎、桃仁等辛溫藥物來活血化瘀。

如風邪在下,用秦艽、防風、升麻之類以提之;如燥熱怫鬱,則以大黃、麻仁之類以潤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風寒濕邪在身體下方聚集,就使用秦艽、防風、升麻等中藥來把寒濕提出來;如果身體燥熱煩悶,就使用大黃、麻仁等中藥來滋潤。

6. 治痔方

四黃湯

白話文:

四黃湯是由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大黃四味藥物組成的中藥方劑。此方主要用於清熱解毒,適用於熱症、火毒等症狀。

治氣虛不能拘攝濕熱,以致下流大腸而作熱症,法當補氣調血為主,清理濕熱為標。是以用人參、黃耆補氣,當歸、川芎、生地調血,芩、連、槐花以清濕熱,佐枳殼疏郁,升麻提氣。

白話文:

治療因為氣虛無法約束濕熱,導致濕熱下流大腸而產生熱性病症,應以補氣調血為主要治療方法,同時清除濕熱為輔。因此,使用人參、黃耆來補氣,當歸、川芎、生地來調血,黃芩、黃連、槐花來清除濕熱,搭配枳殼來疏通鬱結,升麻來提振氣機。

人參(甘溫,一錢),黃耆(甘溫,八分),川歸(辛甘溫,一錢),川芎(辛溫,六分),生地(甘寒,一錢),黃苓(甘寒,二錢),黃連(苦寒,二錢),槐花(苦寒,三錢),枳殼(苦辛溫,一錢),升麻(苦寒,七分),水二盅,煎一盅服。

槐角丸

白話文:

人蔘(甘甜溫和,一錢),黃耆(甘甜溫和,八分),川歸(辛辣甘甜溫和,一錢),川芎(辛辣溫和,六分),生地黃(甘甜寒冷,一錢),黃苓(甘甜寒冷,二錢),黃連(苦味寒冷,二錢),槐花(苦味寒冷,三錢),枳殼(苦辛溫和,一錢),升麻(苦味寒冷,七分),水兩碗,煎成一碗服用。

治一切諸痔,及腸風下血者。此乃風熱客於大腸而成。法當疏散大腸經之風熱。是以用防風散風,條芩、槐角以清熱,地榆涼下部血,枳殼疏大腸郁,佐當歸調理氣血各歸其所。

白話文:

用於治療各種痔瘡,以及腸道風熱導致的便血。這種情況是由於風熱入侵大腸所致。治療方法應當疏散大腸經的風熱。因此,可以使用防風來疏散風邪,條芩和槐角來清熱,地榆來涼血止血,枳殼來疏通大腸鬱結,再佐以當歸來調和氣血,使之各歸其位。

防風(辛溫,五錢),條芩(苦寒,二兩),槐角(苦寒,四兩),地榆(苦寒,一兩),枳殼(苦辛溫,二兩),當歸(辛甘溫,二兩),共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,每空心米飲下五七十丸。

白話文:

防風(辛溫,5錢),條芩(苦寒,2兩),槐角(苦寒,4兩),地榆(苦寒,1兩),枳殼(苦辛溫,2兩),當歸(辛甘溫,2兩),將它們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空腹時用米湯送服50-70丸。

又一方,加大黃、木香同豬大腸煮藥搗丸。

芎歸丸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藥方,將大黃、木香與豬大腸一起煮藥,然後搗碎成丸劑。

治一切諸痔,下血不止者。此乃氣虛血熱所致。法當補氣涼血。是以用黃耆補氣,芎、歸引槐花、地榆以涼血,阿膠、發灰以止血,佐神麯去積滯,荊芥以散風(一本有木賊。)

白話文:

用於治療所有痔瘡,以及出血不止的情況。這是由於氣虛血熱導致的。治療方法應當補氣涼血。因此使用黃耆補氣,川芎和當歸引導槐花和地榆以涼血,阿膠和發灰以止血,搭配神麴以去除積滯,荊芥以散風。(有的版本還包含木賊。)

黃耆(甘溫,兩半),川芎(辛溫,五錢),川歸(辛甘溫,一兩),槐花(苦寒,三兩),地榆(苦寒,一兩),阿膠(苦甘平,一兩),發灰(苦甘平,五錢),神麯(辛平,一兩),荊芥(辛涼,一兩),共為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,每空心以米飲下五七十丸。

當歸郁李仁湯

白話文:

黃耆(味甘性溫,兩錢半),川芎(味辛性溫,五錢),川歸(味辛甘性溫,一兩),槐花(味苦性寒,三兩),地榆(味苦性寒,一兩),阿膠(味苦甘性平,一兩),發灰(味苦甘性平,五錢),神麯(味辛性平,一兩),荊芥(味辛性涼,一兩),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蜂蜜煉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。每次空腹時,用米湯送服五到七十顆。

治大腸風秘結燥,濕熱內攻以作痔痛。法當疏風潤燥,通秘下濕熱。是以用秦艽、皂角疏風,郁李仁、麻仁潤燥,歸、地調血,枳殼散郁,蒼朮燥濕,澤瀉滲濕,大黃通秘結以下濕熱。

白話文:

治療大腸因風邪積滯、乾燥便祕,濕熱內攻導致痔瘡疼痛。治療方法應當疏散風邪、滋潤乾燥,通便排泄濕熱。因此使用秦艽、皁角疏散風邪,郁李仁、麻仁滋潤乾燥,當歸、生地黃調和血液,枳殼散發鬱結,蒼朮燥濕,澤瀉利尿,大黃通便排泄濕熱。

秦艽(苦辛平,一錢),皂角(苦辛溫,八分),郁李仁(辛平,一錢),麻仁(辛平,一錢),川芎(辛溫,一錢),川歸(辛甘溫,二錢),生地(甘寒,二錢),枳殼(辛溫,八分),蒼朮(苦辛溫,七分),澤瀉(鹹寒,一錢),大黃(苦寒,二錢),水二大盅,煎一盅,空心服。

橘皮湯

白話文:

秦艽(苦味、辛味,平性,一錢)

皁角(苦味、辛味,溫性,八分)

郁李仁(辛味,平性,一錢)

麻仁(辛味,平性,一錢)

川芎(辛味,溫性,一錢)

川歸(辛味、甘味,溫性,二錢)

生地(甘味,寒性,二錢)

枳殼(辛味,溫性,八分)

蒼朮(苦味、辛味,溫性,七分)

澤瀉(鹹味,寒性,一錢)

大黃(苦味,寒性,二錢)

用水兩大碗煎成一碗藥汁,空腹時服用。

治氣痔。經云:氣鬱不行者,散之以辛。是以用橘皮、枳殼、川芎、紫蘇、木香、檳榔、香附等諸辛劑以散鬱氣,桃仁行瘀血,槐花清大腸經熱,甘草和藥性。

白話文:

治療氣痔。醫書說:氣血鬱結不通,可以用辛味藥材疏散。因此使用橘皮、枳殼、川芎、紫蘇、木香、檳榔、香附等辛味藥材疏散鬱氣,桃仁活血化瘀,槐花清熱,甘草調和藥性。

橘紅(苦辛溫,一錢),枳殼(苦辛溫,錢半),紫蘇(辛溫,七分),川芎(辛溫,七分),木香(苦辛溫,六分),檳榔(辛溫,六分),香附(苦辛溫,七分),桃仁(甘平,一錢),槐花(苦辛溫,三分),甘草(甘寒,七分),水二盅,煎一盅,空心服。

白話文:

橘皮(苦、辛,溫性,一錢)

枳殼(苦、辛,溫性,半錢)

紫蘇葉(辛,溫性,七分)

川芎(辛,溫性,七分)

木香(苦、辛,溫性,六分)

檳榔(辛,溫性,六分)

香附(苦、辛,溫性,七分)

桃仁(甘,平性,一錢)

槐花(苦、辛,溫性,三分)

甘草(甘,寒性,七分)

水兩碗,煎煮成一碗,空腹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