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五 (3)
卷之五 (3)
1. 治痰症方
二陳湯
治一切痰症。經云:利氣而痰自除。故用橘紅利氣,為君,半夏、茯苓豁痰,為臣,生草泄火,為使。
橘紅(苦辛溫,三錢),半夏(苦辛溫,二錢),茯苓(甘平,二錢),生草(甘寒,一錢)
墜痰丸
治一切頑痰。此乃津液為熱鬱之所致。法當疏郁清熱可也。經云:咸可以軟堅。又云:寒可以勝熱。是以用生礬、風化硝之鹹寒,退熱化頑痰,皂角通關竅,枳實、黑醜疏郁以行痰。
風化硝(苦辛寒,兩半),生礬(鹹寒,一兩),牙皂(苦辛溫,七錢),黑醜(辛烈,錢七),枳實(苦辛寒,兩半),一本有貝母一兩。共末,以蘿菔汁丸如梧子大。每白湯下三五十丸。
礞石丸
治一切堅硬頑痰。此乃津液為熱鬱久而成痰。法當清熱化痰。經云:寒能勝熱,咸能軟堅。是以用黃芩之寒以清熱,為君;助茯苓、南星、半夏,助青礞石、風化硝之咸,軟化堅痰,為臣。
黃芩(苦寒,四兩),青礞石(辛鹹寒,硝煅黃色,二兩),風化硝(苦鹹寒,二兩),茯苓(甘平,一兩),南星(苦辛寒,一兩),半夏(苦辛溫,二兩),共末,以薑汁打神麯糊丸。每淡薑湯下三五十丸。
一本加蒼朮、滑石,治食積濕痰。
一本無南星,加白朮。
一本加枳殼、枳實,倍青礞石。
導痰湯
治一切痰症。《元戎》云:痰因氣鬱所致,利氣則痰自行。是以此方用橘紅、枳殼利氣,為本;南星、半夏豁痰,為標;生草泄火,和藥。
橘紅(苦辛溫,二錢),枳殼(苦辛溫,二錢),半夏(苦辛溫,一錢),茯苓(甘平一錢),南星(苦辛寒,八分),生草(甘寒,一錢),加姜,水煎服。
若久嗽肺燥者,去半夏,加北五味、杏仁泥各七分。
千緡湯
治痰涎壅盛,阻塞經絡而作諸症。法當疏經絡以豁痰。故用牙皂疏經絡,通關竅,助半夏以豁痰涎,佐甘草泄火,和藥。
牙皂(苦辛溫,二錢),半夏(苦辛溫,二錢),生甘草(甘寒,七分),加姜三片,水煎。溫服。
滾痰丸
治一切食積、濕熱鬱於腸胃成痰。法當下去濕痰。經云:苦可以除濕,寒可以勝熱。故用大黃、黃芩之苦寒以下濕痰,礞石之重以墜痰積,沉香之辛散郁,兼引清氣上騰,濁氣下降。
大黃(苦寒,酒蒸,五兩),黃芩(苦寒,五兩),礞石(鹹寒,硝煅黃色,二兩),沉香(辛溫,五錢),共末,滴水為丸。每空心並臨臥時米清下五十丸。
許學士神術丸
治中氣虧敗,脾濕壅盛,成痰喘嗽。法當補中燥濕為主。故用大棗為主以補中,蒼朮疏壅濕,生芝麻潤肺而止嗽。
大棗肉(甘溫,搗膏,四兩),蒼朮(苦辛溫,另研末,六兩),生芝麻(甘溫,擂成膏,四兩),以棗膏、芝麻膏搗丸。每白湯下三五十丸。
白話文:
治痰症方
二陳湯
治療各種痰症。古籍記載:「利氣則痰自除。」因此方劑以橘紅利氣為主藥,半夏、茯苓豁痰為輔藥,生草清泄肺火為使藥。
組成:橘紅三錢、半夏二錢、茯苓二錢、生草一錢。
墜痰丸
治療各種頑固痰症。此類痰症是因津液受熱鬱結所致。治療方法應疏通鬱結,清泄熱邪。古籍記載:「鹹可以軟堅」、「寒可以勝熱」。因此方劑運用生礬、風化硝的鹹寒之性,以退熱化解頑痰;皂角通利關竅;枳實、黑醜疏通鬱結,以利痰液排出。
組成:風化硝半兩、生礬一兩、牙皂七錢、黑醜七錢、枳實半兩,另有一方加貝母一兩。共研成細末,用蘿蔔汁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,溫白開水送服。
礞石丸
治療各種堅硬頑固的痰症。此類痰症是因津液受熱鬱結日久而形成。治療方法應清熱化痰。古籍記載:「寒能勝熱,鹹能軟堅」。因此方劑以黃芩寒性清熱為主藥;輔以茯苓、南星、半夏以及青礞石、風化硝的鹹性,軟化堅硬的痰塊為輔藥。
組成:黃芩四兩、青礞石(用硝石煅至黃色)二兩、風化硝二兩、茯苓一兩、南星一兩、半夏二兩。共研成細末,用薑汁和麵糊製成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,淡薑湯送服。
另有方劑:加蒼朮、滑石,治療食積濕痰;一方去南星,加白朮;一方加枳殼、枳實,並加倍青礞石。
導痰湯
治療各種痰症。《元戎經》記載:「痰因氣鬱所致,利氣則痰自行。」因此方劑以橘紅、枳殼利氣為君藥;南星、半夏豁痰為臣藥;生草清泄肺火,協調諸藥。
組成:橘紅二錢、枳殼二錢、半夏一錢、茯苓一錢、南星八分、生草一錢,加生薑,水煎服。
久咳肺燥者,去半夏,加北五味子、杏仁泥各七分。
千緡湯
治療痰涎壅盛,阻塞經絡而引起的各種症狀。治療方法應疏通經絡,豁痰利氣。因此方劑用牙皂疏通經絡,通利關竅,並佐以半夏豁痰,甘草清熱和中。
組成:牙皂二錢、半夏二錢、生甘草七分,加生薑三片,水煎,溫服。
滾痰丸
治療各種食積、濕熱鬱結於腸胃而成的痰症。治療方法應瀉下濕痰。古籍記載:「苦可以除濕,寒可以勝熱。」因此方劑運用大黃、黃芩的苦寒之性以瀉下濕痰;礞石的重墜之性以墜降痰積;沉香辛散之性,以引導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。
組成:大黃(酒蒸)五兩、黃芩五兩、礞石(硝石煅至黃色)二兩、沉香五錢。共研成細末,滴水製成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及睡前用米湯送服。
許學士神術丸
治療中氣不足,脾濕壅盛,導致痰喘咳嗽等症。治療方法應以補益中氣,燥濕為先。因此方劑以大棗補益中氣為主藥,蒼朮疏通壅盛的濕邪,生芝麻潤肺止咳為輔藥。
組成:大棗肉(搗成膏)四兩、蒼朮(另研成細末)六兩、生芝麻(擂成膏)四兩。用大棗膏、芝麻膏與蒼朮末和成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,溫白開水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