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醫辨》~ 卷之下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下 (16)

1. 雜類

先賢看痘有四:曰根,曰窠,曰腳,曰地。用是以驗吉凶、斷死生,不易之法也。何謂窠?中透而起頂者是也。何謂根?外圈而紅者是也。即圈之紅否,而其中之虛實與痘毒之淺深可見矣。即窠之起否,而根之淺深、毛血之盈虧可定矣。所謂腳、地,則本乎根窠之圓混、痘子之稀密也。

紅暈之外謂之腳,彼此顆粒界限分明,不散不離者,此痘腳明淨也。空隙之處便謂之地,彼此顆粒不相連綴者,此地面明淨也。根欲其活,窠欲其起,腳欲其固,地欲其寬,四者俱順,痘雖密無慮矣。

圓者氣之形也,氣盛則痘窠必圓滿周淨。暈者血之形也,血盛則痘窠必光明紅活。氣虛則頂陷,氣散則塌阻,或有氣虛極而不塌陷者,乃火載之,雖見圓滿,實空殼如泡然也。血虛則暈淡,血憊則暈枯,根必散,或有血虛極面猶紅色者,乃火上浮,雖見圈暈,實枯槁而不潤澤也。

痘色之明暗,繫於血氣之虛實。如色之紅者,痘初出也。白者,毒未解也。黃者,毒將解也;干黃者,毒盡解也。灰白者,氣衰而血不附也。紫者,毒盛而血滯也。黑者,熱極而兼水化也。焦褐者,氣血枯也。紅變白,白變黃者,順而生;紅變紫,紫變黑者,逆而死。

初驗之時,以紅紙蘸清油燃火照之,驗其生意有無。又以手揩摩面頰,如紅色隨手轉白,隨白轉紅,謂之血活,生意在矣。如揩之不白,舉之不紅,是為血枯,縱疏不治。又看目睛,神光瞭然,口唇尖上紅活如常,無燥白之色發,乃為吉證,萬無憂也。

發熱輕則毒氣輕,則報痘亦輕。發熱重則毒氣重,故報痘亦重。輕者不必言治,重者宜先解表,涼血解毒次之,及痘既出,便當溫補氣血,以助其成漿、收靨,失此不治,六日之後無能為矣。審之慎之。

庚午,余自秋闈歸,則亡妹已病。蓋自七月乳腫痛不散,八月用火針取膿,醫以十全大補湯與之,外敷鐵箍散,不效,反加喘悶。九月產一女,潰勢益大,兩乳房爛盡,延及胸腋,膿水稠黏,出膿幾六七升,略無斂勢。十一月始歸就醫,醫改用解毒和中平劑,外摻生肌散、龍骨、寒水石等劑,膿出不止,流濺所及即腫泡潰膿,兩旁紫黑,瘡口十數,胸前、腋下皆腫潰,不可動側,其勢可畏。余謂:產後毒氣乘虛而熾,宜多服黃耆解毒補血、益氣生肌。

而醫鑑前弊,不敢用。十二月中旬後益甚,瘡口廿餘,諸藥盡試不效,始改用余藥。時膿穢黏滯,煎楮葉豬蹄湯沃之頓爽,乃制一方,名黃耆托裡湯,黃耆甘溫以排膿、益氣、生肌為君;甘草補胃氣、解毒,當歸身和血生血為臣;升麻、葛根、漏蘆為足陽明本經藥,及連翹、防風皆散結疏經,瓜蔞仁、黍黏子解毒去腫,皂角刺引至潰處,白芷入陽明敗膿長肌,又用川芎三分及肉桂、炒柏為引用,每劑入酒一盞煎,送白玉霜丸疏膿解毒。

白話文:

[雜類]

古代醫生診斷痘症,觀察四個方面:痘根、痘窠、痘腳、痘地。以此判斷吉凶生死,是歷久彌新的方法。什麼是痘窠?痘疹中央突出隆起的部分。什麼是痘根?痘疹外圍紅暈的部分。紅暈的顏色深淺,可以看出痘疹的虛實和毒性的輕重;痘窠的隆起情況,可以看出痘根的深淺和血液的盈虧。所謂痘腳和痘地,則根據痘根、痘窠的圓潤程度和痘疹的稀疏程度來判斷。

痘疹紅暈的外圍稱為痘腳,每個痘疹界限分明,彼此不互相融合也不分離,這就是痘腳清晰。痘疹之間的空隙稱為痘地,每個痘疹彼此不相連接,這就是痘地清晰。痘根要充實,痘窠要隆起,痘腳要穩固,痘地要寬闊,這四個方面都順利,即使痘疹密集也不用擔心。

圓形是氣的形狀,氣盛則痘窠必然圓滿完整。紅暈是血的形狀,血盛則痘窠必然明亮紅潤有活力。氣虛則痘疹頂部凹陷,氣散則痘疹塌陷或阻滯;有些氣虛到極點卻不塌陷的,是火毒上行,雖然看起來圓滿,實際上卻像空泡一樣。血虛則紅暈顏色淡,血衰竭則紅暈乾枯,痘根必然散開;有些血虛到極點,臉上仍然紅潤的,是火毒上浮,雖然有紅暈,實際上卻乾枯不滋潤。

痘疹顏色的深淺,取決於氣血的虛實。紅色是痘疹初發;白色是毒素未解;黃色是毒素將要解;乾黃色是毒素已解;灰白色是氣衰血不附;紫色是毒盛血滯;黑色是熱極而兼水毒;焦褐色是氣血枯竭。由紅變白,由白變黃,是順利的過程;由紅變紫,由紫變黑,是不利的徵兆,預示死亡。

初次診斷時,用紅紙蘸清油點燃照痘疹,觀察其生機有無。再用手擦拭面頰,如果紅色隨手觸摸變白,隨後又變紅,說明血液活躍,有生機。如果擦拭不變白,也不變紅,說明血液枯竭,即使疏通也不見效。再觀察眼睛,如果神光炯炯,嘴唇紅潤如常,沒有乾燥發白的現象,就是吉兆,無需擔心。

發熱輕則毒氣輕,痘疹也輕;發熱重則毒氣重,痘疹也重。輕者不必治療,重者應先解表,再涼血解毒;痘疹已出,就應溫補氣血,以助痘疹成熟、結痂,錯過這個時機就不行了,六天後就無能為力了。要仔細審慎。

庚午年,我從秋闈回來,妹妹已經病了。從七月開始乳房腫痛不消,八月用火針放膿,醫生用十全大補湯內服,外敷鐵箍散,無效,反而加重了喘悶。九月生了一個女兒,潰瘍加重,兩個乳房爛盡,蔓延到胸部和腋下,膿水稠黏,排出膿水幾六七升,幾乎沒有癒合的跡象。十一月才回來就醫,醫生改用解毒和中的藥物,外敷生肌散、龍骨、寒水石等藥物,但膿水仍然不止,流淌到的地方就腫脹起泡潰爛,兩側紫黑,瘡口十幾個,胸前、腋下都腫脹潰爛,不能翻身,病情十分危急。我認為:產後毒氣乘虛而入,應該多服用黃耆解毒補血、益氣生肌的藥物。

但醫生鑑於以前的失敗,不敢使用。十二月病情加重,瘡口二十多個,各種藥物都試用了無效,才改用我的藥方。當時膿液黏稠,用煮沸的構樹葉豬蹄湯清洗,頓時清爽,於是制定了一個方子,名叫黃耆托裡湯:黃耆甘溫,排膿、益氣、生肌為主藥;甘草補胃氣、解毒;當歸養血活血為輔藥;升麻、葛根、漏蘆是足陽明經藥物,連翹、防風疏散經絡;瓜蔞仁、黍黏子解毒消腫;皂角刺引導膿液排出;白芷敗膿生肌;又用川芎三分及肉桂、炒柏為引經藥;每劑加酒一盞煎服,配合白玉霜丸疏通膿液、解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