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辨》~ 卷之中 (15)
卷之中 (15)
1. 呃逆
呃逆,即《內經》所謂噦也。或曰:成無己、許學士固以噦為呃逆,然東垣、海藏又以噦為乾嘔,陳無擇又以噦名咳逆,諸論不同。今子獨取成、許二家之說,何也?曰:噦義具在《內經》,顧諸家不察耳。按《靈樞·雜病》篇末云:噦,以草刺鼻,噴嚏而已;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;大驚之,亦可已。詳此經文三法,正乃治呃逆之法。
按呃逆用紙捻刺鼻便嚏,嚏則呃逆立止;或閉口,鼻氣使之無息,亦立已;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,亦已。此予所以取成、許二家之論,噦為呃逆,為得經旨也。若以噦為乾嘔,設使乾嘔之人,或使之嚏,或使之無息,或使之大驚,其乾嘔能立已乎?噦非乾嘔也明矣。若以噦名咳逆,按《內經·生氣通天論》曰:秋傷於濕,上逆而咳。
「陰陽應象論」曰: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。以此論之,則咳逆為咳嗽無疑,以春夏冬三時比例自見。孫真人《千金》曰:咳逆者嗽也,本自明白,後人不知何以將咳逆誤作呃逆,失之遠矣。
劉宗厚曰:呃逆一證,有虛有實,有火有痰,有水氣,不可專作寒論。蓋傷寒發汗、吐、下之後,與瀉利日久,及大病後、婦人產後有此者,脾胃氣血大虛之故也。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氣噎,或飲水喜笑錯喉而氣搶,或因痰水停隔心中,或因暴怒氣逆痰厥,或傷寒病失下而有此者,則皆屬實也。
夫水性潤下,火性炎上,今其氣自下衝上,非火而何?大抵治法,虛則補之,虛中須分寒熱。如因汗、吐、下後誤服寒涼過多,當以溫補之。如脾胃陰虛,火逆上衝,當以平補之。挾熱者,涼而補之。若夫實者,如傷寒失下,地道不通,因而呃逆,當以寒下之。如痰飲停蓄,或暴怒氣逆痰厥,此等必形氣俱實,別無惡候,皆隨其邪之所在,湧之泄之,清之利之也。
治呃逆,於臍下關元灸七壯立愈,累驗。
又方,男左女右,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,甚者二七壯。
白話文:
【呃逆】
呃逆,就是《黃帝內經》裡所說的噦。有人認為:成無己和許學士都把噦解釋為呃逆,然而李東垣和海藏卻將噦理解為乾嘔,陳無擇又將噦稱為咳逆,各家的觀點並不相同。現在我只採納成無己和許學士兩家的說法,這是為什麼呢?我的回答是:噦的定義其實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已經有詳細的說明,只是各家並未深入理解。根據《靈樞·雜病》篇的結尾部分:噦,可以用草刺激鼻子,使其打噴嚏,噦就會立即停止;或者憋住呼吸,快速吸氣,噦也會立刻停止;或者對患者進行大驚嚇,也能讓噦停止。從這段經文中的三個方法來看,正是治療呃逆的方法。
根據呃逆的治療方式,用紙捻刺激鼻子使其打噴嚏,噦會立即停止;或者閉嘴,憋住鼻息,噦也會立刻停止;或者進行大驚嚇,噦也能停止。這就是我採納成無己和許學士兩家觀點的原因,他們認為噦就是呃逆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的宗旨。如果將噦視為乾嘔,假設乾嘔的人,讓他打噴嚏,或者憋住呼吸,或者讓他大驚嚇,他的乾嘔能立即停止嗎?顯然噦並非乾嘔。如果將噦稱為咳逆,根據《黃帝內經·生氣通天論》所述:秋天受濕氣影響,向上逆流而咳嗽。
《陰陽應象論》也提到:秋天受濕氣影響,冬天就會產生咳嗽。由此看來,咳逆無疑就是咳嗽,可以通過春夏冬三個季節的比例自行看出。孫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說:咳逆就是咳嗽,這本來就很清楚,但後人不知道為什麼將咳逆誤解為呃逆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
劉宗厚指出:呃逆這種症狀,有虛證也有實證,有火旺也有痰多,有水氣,不能單純地認為是寒證。例如,在感冒發汗、嘔吐、腹瀉後,以及長期腹瀉,或是大病後、產後出現呃逆,都是因為脾胃氣血嚴重虧虛。如果是正常人在進食太快導致氣管被食物堵塞,或者喝水時開心大笑導致氣管受阻,或者因為痰水在心中停留,或者突然大怒導致氣逆痰厥,或者感冒未能及時治療而產生這種情況,這些都屬於實證。
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,火的特性是向上蔓延,現在這種氣息從下往上衝,如果不是火又是什麼?總的治療原則是,虛證要補充,但必須區分寒熱。例如,如果在出汗、嘔吐、腹瀉後誤服了過多的寒涼藥物,應該使用溫補的方式。如果脾胃陰虛,火氣向上衝,應該使用平補的方式。對於伴有熱證的,要用涼補的方式。對於實證,例如感冒未能及時治療,導致地道不通,從而產生呃逆,應該使用寒下法。如果痰飲在體內積聚,或者突然大怒導致氣逆痰厥,這些情況下患者的身體和氣色都很好,沒有其他不良症狀,可以根據病情的位置,進行催吐、排泄、清熱、利尿等方式治療。
治療呃逆,可以在肚臍下方的關元穴灸七次,效果顯著,經過多次驗證。
另一個方法,男性在左側,女性在右側,乳房下方黑色皮膚的盡頭處,像一片韭菜葉大小的地方灸三次,嚴重的情況可以灸七次。
2. 面痛
面痛皆屬火。蓋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,而火陽類也。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,其華在面,而心君火也。暴痛多實,久痛多虛。高者抑之,郁者開之。血熱者涼血,氣虛者補氣。不可專以苦寒瀉火為事。
老母年七十餘,累歲患頰車痛,每多言傷氣、不寐傷神則大發,發之劇則上連頭,下至喉,內及牙齦,皆如針刺火灼,不可手觸。乃至口不得開,言語、飲食並廢,自覺火光如閃電,尋常涎唾稠黏,如絲不斷,每勞與餓則甚,得臥與食則稍安。
知其虛也,始以清胃散、犀角升麻湯、人參白虎湯、羌活勝濕湯加黃芩、甘、桔皆不效,後改用參、耆、白朮、芎、歸、升、柴、甘、桔之類,稍佐以芩、梔、連翹、黍黏,空腹進之,而食遠則加服加減甘露飲,始漸安。第老人性躁,不耐閒,勞與多言時有之,不能除去病根,然發亦稀少,即發亦不如往歲之劇矣。
從子鋙因喪子鬱結,復多餌鹿角膠諸種子藥,或於食後、臨臥輒進之,以至積成胃熱,遂患面痛,如老母證。服清胃散、甘露飲,大加石膏過當,而見虛證,又服參、耆等補藥過當,而復見火證。門人施生以越鞠加山梔、連翹、貝母、橘紅之屬,開其鬱結,而始向安。
白話文:
[面部疼痛]
面部的疼痛大多是由火熱導致的。因為人體所有陽氣的匯聚點都在面部,而火正是屬於陽氣的一種。心臟是生命的基礎,精神的源頭,它的榮華顯現在臉上,而心臟本身正是主宰火熱的器官。突然的劇烈疼痛通常是由實證引起,長期的慢性疼痛則多由虛證造成。對於位於身體上方的病痛,我們要適度抑制;對於鬱結的病狀,我們需要開導疏通。如果血液過熱,就應該冷卻血液;如果是氣力虛弱,就該補充元氣。然而,我們不能一味地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消滅火熱。
我的母親已逾七十歲,多年來一直受到面部疼痛的困擾,尤其是說話過多耗損元氣、睡眠不足傷害精神時,疼痛就會大大加劇。一旦疼痛發作,不僅連到頭部,甚至向下延伸至喉嚨,內部的牙齦也會感覺像被針刺或火燒一樣,無法用手碰觸。嚴重時,嘴巴甚至無法張開,無法說話和進食,她自己甚至能感受到像是閃電般的火熱感。平常,她的口水濃稠黏膩,就像綿延不絕的絲線,每當勞累或飢餓時,這種情況就會更嚴重,只有在休息和進食後才會稍微好轉。
瞭解她的病情屬於虛證,我先後使用了清胃散、犀角升麻湯、人參白虎湯、羌活勝濕湯,並加入黃芩、甘草、桔梗,但都無效。後來改用參、耆、白朮、芎、歸、升、柴、甘、桔這類的藥材,並輔以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黍黏,空腹服用,而在飯後一段時間再服用加減甘露飲,病情才逐漸穩定。只是母親個性急躁,無法閒置,勞累和多言的情況時常發生,無法完全根除病因,但疼痛的頻率已經減少,即使發作,也不像過去那樣劇烈。
我的兒子鋙在失去孩子後,心情鬱悶,大量攝取鹿角膠和各種補藥,甚至在飯後或睡前繼續服用,結果導致胃部積熱,開始出現面部疼痛,症狀和母親一模一樣。他先服用清胃散和甘露飲,但因為過量使用石膏,出現虛證的跡象,接著又過量服用參、耆等補藥,再次出現火熱的症狀。我的學生施生使用越鞠加山梔、連翹、貝母、橘紅等藥材,開導他鬱結的情緒,他的病情才逐漸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