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醫辨》~ 卷之中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中 (8)

1. 呃逆

呃逆,即《內經》所謂噦也。或曰:成無己、許學士固以噦為呃逆,然東垣、海藏又以噦為乾嘔,陳無擇又以噦名咳逆,諸論不同。今子獨取成、許二家之說,何也?曰:噦義具在《內經》,顧諸家不察耳。按《靈樞·雜病》篇末云:噦,以草刺鼻,噴嚏而已;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;大驚之,亦可已。詳此經文三法,正乃治呃逆之法。

白話文:

呃逆,就是《黃帝內經》中說的「噦」。有人說:成無己、許學士一向認為「噦」就是呃逆,但是東垣、海藏又認為「噦」是乾嘔,陳無擇還把「噦」叫做咳逆,各家的說法不一致。現在你只能採納成、許二家的說法,這是為什麼呢?回答說:「噦」的意思在《黃帝內經》中都有,只不過各家沒有認真推敲而已。查《靈樞·雜病》篇末說:「噦,用草刺鼻孔,打噴嚏即可解決;如果沒有間歇而快速吸氣,馬上就會好;遭到極大驚嚇,也可以好。」仔細研究這段經文的三種方法,正是治療呃逆的方法。

按呃逆用紙捻刺鼻便嚏,嚏則呃逆立止;或閉口,鼻氣使之無息,亦立已;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,亦已。此予所以取成、許二家之論,噦為呃逆,為得經旨也。若以噦為乾嘔,設使乾嘔之人,或使之嚏,或使之無息,或使之大驚,其乾嘔能立已乎?噦非乾嘔也明矣。若以噦名咳逆,按《內經·生氣通天論》曰:秋傷於濕,上逆而咳。

白話文:

治療呃逆的方法:用紙捻刺激鼻子,引起打噴嚏,呃逆就會立即停止;或者閉上嘴巴,憋住鼻息讓其不能呼吸,呃逆也會立刻消失;或者做出受冤枉、被盜賊驚嚇的表情,呃逆也會停止。這就是我採用成氏和許氏的說法,認為「噦」指的就是呃逆,符合經書的本意。如果把「噦」當作乾嘔,那麼讓乾嘔的人打噴嚏、憋住氣或驚嚇,他們的乾嘔能立刻停止嗎?這顯然是不可能的,所以「噦」並非乾嘔。如果把「噦」當作咳逆,《內經·生氣通天論》中記載:秋天受到濕邪侵襲,逆上而生咳嗽。

「陰陽應象論」曰: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。以此論之,則咳逆為咳嗽無疑,以春夏冬三時比例自見。孫真人《千金》曰:咳逆者嗽也,本自明白,後人不知何以將咳逆誤作呃逆,失之遠矣。

白話文:

《陰陽應象論》中提到:秋天受濕氣侵襲,冬天就會咳嗽。根據這個理論,咳逆無疑就是咳嗽,因為在春天、夏天和冬天這三季之間有對應關係。孫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說:咳逆就是咳嗽,原本很明白,後來的人不知道為什麼把咳逆誤認為打嗝,這就大錯特錯了。

劉宗厚曰:呃逆一證,有虛有實,有火有痰,有水氣,不可專作寒論。蓋傷寒發汗、吐、下之後,與瀉利日久,及大病後、婦人產後有此者,脾胃氣血大虛之故也。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氣噎,或飲水喜笑錯喉而氣搶,或因痰水停隔心中,或因暴怒氣逆痰厥,或傷寒病失下而有此者,則皆屬實也。

白話文:

劉宗厚認為:呃逆這個症狀,有虛實之分,有寒熱之別,還有痰、水氣等因素影響,不能單純地認為是寒證。

因為感冒發汗、嘔吐、腹瀉後,或者大病後、婦女產後出現呃逆,是脾胃氣血極度虛弱所致。

如果平常人吃東西太快引起氣噎,或者喝水時不小心嗆到,或者痰水停滯在胸中,或者因暴怒導致氣逆痰厥,或者感冒沒有下痢而出現呃逆,這些都屬於實證。

夫水性潤下,火性炎上,今其氣自下衝上,非火而何?大抵治法,虛則補之,虛中須分寒熱。如因汗、吐、下後誤服寒涼過多,當以溫補之。如脾胃陰虛,火逆上衝,當以平補之。挾熱者,涼而補之。若夫實者,如傷寒失下,地道不通,因而呃逆,當以寒下之。如痰飲停蓄,或暴怒氣逆痰厥,此等必形氣俱實,別無惡候,皆隨其邪之所在,湧之泄之,清之利之也。

白話文:

水性向下流動,火性向上升騰。現在氣息卻自下向上衝逆,這不是火是什麼?治療原則,虛弱就補強,補虛時要區分是寒虛還是熱虛。

如果因為出汗、嘔吐、腹瀉後誤服過多寒涼藥物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脾胃陰虛,導致火氣逆衝,應該使用平補的方法。

如果有熱證,應該先清熱再補。如果實證,比如傷寒時沒有排便,氣通道不通,導致嗝逆,應該用寒性瀉下法治療。

如果痰液飲水積聚,或因暴怒導致氣逆痰厥,這些情況都是氣血都實,沒有其他不良症狀。針對邪氣所在處,採取發散、瀉下、清利的方法。

治呃逆,於臍下關元灸七壯立愈,累驗。

又方,男左女右,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,甚者二七壯。

2. 面痛

面痛皆屬火。蓋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,而火陽類也。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,其華在面,而心君火也。暴痛多實,久痛多虛。高者抑之,郁者開之。血熱者涼血,氣虛者補氣。不可專以苦寒瀉火為事。

白話文:

所有的面部疼痛都與火氣有關。因為所有陽經都會匯集在臉上,而火屬陽性。心臟是生命的根本,精神的變化都反應在臉上,而心臟君主之火。突然發作的疼痛通常是實熱,持續性的疼痛通常是虛熱。如果疼痛部位在高處,就要壓制它;如果疼痛因氣鬱結而起,就要疏通它。血熱就要清涼血液,氣虛就要補益氣血。不能只用苦寒之藥來瀉火。

老母年七十餘,累歲患頰車痛,每多言傷氣、不寐傷神則大發,發之劇則上連頭,下至喉,內及牙齦,皆如針刺火灼,不可手觸。乃至口不得開,言語、飲食並廢,自覺火光如閃電,尋常涎唾稠黏,如絲不斷,每勞與餓則甚,得臥與食則稍安。

白話文:

一位老太太七十多歲了,多年來一直患有面頰疼痛。每當她多說話時就會傷氣,沒法睡覺就會傷神,這時疼痛就會大發作。疼痛發作嚴重時,會從頭部一直上達喉嚨,內部蔓延到牙齦,都像被針刺或火烤一樣,不能用手觸碰。甚至連嘴巴都不能張開,說話、進食全部停止,她自己感覺像是閃電一樣發亮發燙。平時流口水很濃稠,像絲一樣連綿不斷,每當勞累或飢餓時會更嚴重,只有睡覺或進食時才會稍有好轉。

知其虛也,始以清胃散犀角升麻湯人參白虎湯羌活勝濕湯黃芩、甘、桔皆不效,後改用參、耆、白朮、芎、歸、升、柴、甘、桔之類,稍佐以芩、梔、連翹、黍黏,空腹進之,而食遠則加服加減甘露飲,始漸安。第老人性躁,不耐閒,勞與多言時有之,不能除去病根,然發亦稀少,即發亦不如往歲之劇矣。

白話文:

知道他的元氣虛弱之後,一開始用清胃散、犀角升麻湯、人參白虎湯、羌活勝濕湯加黃芩、甘草、橘皮等藥物治療,但都沒有效果。後來改用人參、黨參、白朮、川芎、當歸、升麻、柴胡、甘草、橘皮等藥物,並適量加入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黍米黏粥,空腹時服用。如果飲食過量,則多服加減甘露飲。這樣才逐漸好轉。不過,老人家性情急躁,不耐煩,常常勞累,又話多,這些因素難以徹底消除,因此病根無法治癒。不過,發作的次數減少,即使發作,也不像過去那樣嚴重了。

從子鋙因喪子鬱結,復多餌鹿角膠諸種子藥,或於食後、臨臥輒進之,以至積成胃熱,遂患面痛,如老母證。服清胃散、甘露飲,大加石膏過當,而見虛證,又服參、耆等補藥過當,而復見火證。門人施生以越鞠加山梔、連翹、貝母、橘紅之屬,開其鬱結,而始向安。

白話文:

從子鋙因為喪子而鬱鬱寡歡,又過量服用鹿角膠等滋補藥材。有時候吃完飯或睡前就服用,導致胃火旺盛,出現了類似老年婦女的面部疼痛症狀。

他服用了清胃散、甘露飲,過量添加了石膏,結果導致虛證。又過量服用參、耆等補藥,又出現了火證。

門人施生用越鞠、山梔、連翹、貝母、橘紅等藥材,疏解了他的鬱結,病情才開始好轉。

3. 腳氣

腳氣之名,起自後代,其頑麻腫痛者,則經所謂痹厥也。痿軟不收者,則經所謂痿厥也。其衝心者,則經所謂厥逆也。

白話文:

「腳氣」這個名稱是後人所取的。其中頑固、麻痺、腫脹、疼痛的症狀,在醫經中被稱為「痹厥」。肌肉萎縮、軟弱無力的症狀,在醫經中被稱為「痿厥」。而導致心臟受損的症狀,在醫經中則被稱為「厥逆」。

凡腳氣之候,或見食嘔吐,憎聞食臭,或有腹痛下利,或大小便閉澀不通,或胸中衝悸,不欲見光明,或精神昏憒,或喜迷忘,語言錯亂,或壯熱頭痛,或身體極冷疼煩,或覺轉筋,或腫或不腫,或䏶腿頑痹,或時緩縱不隨,或復百節攣急,或小腹不仁,引皆腳氣狀貌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腳氣出現時,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:

  • 吃了東西後嘔吐,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
  • 腹痛、腹瀉
  • 大小便失禁或不通
  • 胸腔脹痛、心悸,不想見光
  • 精神恍惚、失常,說話錯亂
  • 發高燒、頭痛
  • 身體異常寒冷、疼痛難忍
  • 感到肌肉痙攣
  • 水腫或不腫脹
  • 腿部麻木無力
  • 有時腿腳發軟無力
  • 全身關節僵硬疼痛
  • 小腹沒有感覺

這些都是腳氣的表現形式。

方書以腫者為濕腳氣,不腫者為乾腳氣。

不問久近、乾溼及屬何經,並可用除濕湯木瓜檳榔白芷各半錢,或芎芷香蘇散赤芍藥、萆薢各半錢,仍吞木瓜丸

白話文:

不管病症發生的時間長短、濕氣的程度,或屬於哪條經絡,都可以使用除濕湯,再加入木瓜、檳榔、白芷,各半錢。

也可以使用芎芷香蘇散,再加入赤芍藥、萆薢,各半錢。

另外,持續服用木瓜丸。

腳氣衝心,丹溪用四物湯加炒檗、以附子末津調傅湧泉穴,以艾灸,泄引其熱下行。金匱八味丸,治腳氣上攻入少腹不仁。已上虛者宜之。檳榔為末,童便調服三脘散大腹子散桑白皮散薏苡仁散,已上實者宜之。

白話文:

腳氣導致熱氣上衝到心臟,丹溪用四物湯加上炒黃柏,並用附子末加薑汁調成藥膏敷在湧泉穴,再用艾灸來引導熱氣向下走。金匱八味丸用於治療腳氣上攻導致小腹麻木。以上方劑適合虛證者服用。將檳榔研磨成末,用童尿調服三脘散、大腹子散、桑白皮散、薏苡仁散。以上方劑適合實證者服用。

腳氣,上氣喘息,紫蘇葉三兩,桑白皮(銼、炒)二兩,前胡(去蘆)一兩。㕮咀,每服八錢,水二盞半,檳榔二枚,杏仁(去皮尖)二十枚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,溫服無時。腳氣喘急,此係入腹,宜蘇子降氣湯,仍佐以養正丹四磨飲

白話文:

腳氣病,上氣喘息,用紫蘇葉三兩、桑白皮(切碎、炒製)二兩、前胡(去掉蘆頭)一兩。碾碎成細末,每次取八錢藥粉,加水二盞半,放入檳榔二枚、杏仁(去皮尖)二十枚、生薑五片,煎煮至剩一盞,溫熱服用,不限時間。

如果腳氣喘急,是因為藥物進入腹中,應服用蘇子降氣湯,再配合養正丹或四磨飲服用。

腳氣,嘔逆噁心,宜八味平胃散加木瓜一錢,胃食者,宜生料平胃散加木瓜一錢。二證並可用半夏散橘皮湯

白話文:

  1. 腳氣,嘔吐噁心,適合使用八味平胃散加上一錢木瓜。

  2. 胃食者,適合使用生料平胃散加上一錢木瓜。

  3. 這兩種症狀都可以使用半夏散或橘皮湯治療。

小便不通,用生料五苓散一帖,除濕湯一帖,加木瓜二錢重,分二服。

大便不通,羌活導滯湯

大小便俱不通,檳榔丸,或五苓散和復元通氣散

白話文:

大小便不通,可用檳榔丸或五苓散加復元通氣散治療。

發熱不退者,敗毒散加木瓜一錢,或用敗毒散、五積散各半帖和勻,名交加散,更加木瓜一錢。

白話文:

如果發燒一直不退,可以在敗毒散中加入一錢木瓜,或者將敗毒散和五積散各半劑和勻,稱之為交加散,並加入一錢木瓜。

若久履濕,而得兩腳或腫或瘡,五苓散或和氣飲,加木瓜、蘿蔔子各半錢,大黃一錢。

白話文:

如果長期行走潮濕的地方,導致雙腳腫脹或潰瘍,可以使用五苓散或和氣飲,並加入半錢的木瓜和蘿蔔子,以及一錢的大黃。

腳氣日久,腳脛枯細,或寒或熱,或疼或癢,或一腳偏患軟弱嚲曳,狀如偏風者,宜小續命湯加木瓜,或獨活寄生湯、附子八味湯,吞活絡丹虎骨四斤丸

白話文:

腳氣病時間長了,腳踝變細變乾,有時覺得冷,有時覺得熱,或者疼痛、發癢,或者僅一腳患病,走路腳軟無力,拖泥帶水,就像中風一樣。這時應服用續命湯加入木瓜,或獨活寄生湯,或附子八味湯,吞服活絡丹、虎骨四斤丸等藥物。

腳心痛者,宜大聖散二錢重,入木瓜末一錢,豆淋酒調,仍用川椒、香白芷、草烏煎湯洗。

白話文:

腳心疼痛的人,適合服用大聖散兩錢重,加入木瓜粉一錢,用豆豉酒調和,然後用川椒、香白芷和草烏煎煮的湯水來洗腳。

腳氣隱痛,行步艱辛,用平胃散加赤曲同煎服最妙,雞鳴散亦佳。

白話文:

腳部隱隱作痛,走路困難,服用平胃散加上赤曲一同煎煮服用最為理想,雞鳴散也有不錯的效果。

診:脈浮弦為虛,濡細為濕,洪數為熱,遲澀為寒,微滑為虛,牢堅為實。浮為表,沉為里,沉弦為風,沉緊為寒,沉細為濕,沉數為熱。結因氣,散因憂,緊因怒,細因悲。入心則恍惚謬妄,嘔吐,食不入,眠不安,脈左寸乍大、乍小、乍無者不治。入腎則腰腳皆腫,小便不通,呻吟,口額黑,沖胸而喘,左尺絕者不治。

白話文:

診斷:

  • 脈搏浮而弦象徵氣虛
  • 脈搏濡而細象徵濕邪
  • 脈搏洪而數象徵熱邪
  • 脈搏遲而澀象徵寒邪
  • 脈搏微而滑象徵氣虛
  • 脈搏牢而堅象徵實證

脈位:

  • 浮脈在表層
  • 沉脈在深層
  • 沉弦脈象徵風邪
  • 沉緊脈象徵寒邪
  • 沉細脈象徵濕邪
  • 沉數脈象徵熱邪

脈形與情緒:

  • 結脈因氣鬱
  • 散脈因憂傷
  • 緊脈因憤怒
  • 細脈因悲傷

脈象與病症:

  • **心:**脈搏左寸部忽大忽小或消失,預後不良
  • **腎:**脈搏左尺部消失,預後不良
  • **其他:**腰腳腫脹、小便不通、呻吟、口脣發黑、胸悶氣喘

但見心下急,氣喘不停,或自汗數出,或乍寒乍熱,其脈促短而數,嘔吐不止者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