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醫辨》~ 卷之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中 (4)

1. 小便不通

或問:以吐法通小便,方論中未嘗有之,理將安在?曰:取其氣化而已。何則?《內經》謂: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故上中下三焦之氣,有一不化,則不得如決瀆之水而出矣。豈獨下焦膀胱氣塞而已哉。上焦肺者,主行榮衛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而腎之合足三焦,下輸又上連肺,此豈非小便從上焦之氣化者乎?張仲景有言:衛氣行則小便宣通。其義亦在是矣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用嘔吐的方法來治療小便不通,醫方中沒有這種說法,這是什麼道理?

回答說:這是因為嘔吐可以促進氣的運行。為什麼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:三焦是負責排泄的器官,小便就是從這裡排出的。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,津液通過氣化才能排出。所以,如果上中下三焦的氣有一處不運行,小便就不能像水道一樣排出。豈止是下焦膀胱的氣堵塞而已。

上焦的肺,負責運轉營氣衛氣,疏通水道,並輸送小便到膀胱。而腎與上中下三焦相通,小便從下焦排出,又與肺相連。這難道不是小便從上焦氣化而來嗎?張仲景說:衛氣運行,小便就會通暢。其道理也在於此。

《內經》又謂:脾病則九竅不通。小便不利,是其一也。此豈非小便從中焦之氣化者乎?由是而言之,三焦所傷之邪不一,氣之變化無窮,故當隨處治邪行水,求其氣化,亦無窮也。然而大要在乎陰陽無相偏負,然後氣得以化。若「方盛衰論」曰:至陰虛,天氣絕,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:脾臟有問題,九竅就會不通暢。小便不通利,就是其中一種症狀。難道小便不是由中焦之氣轉化而來的嗎?由此可見,三焦受損的邪氣並非單一,氣的變化無窮無盡,所以應針對不同的位置來治療邪氣並疏通氣血水液,如此氣的轉化才能無窮盡。然而最重要的原則是陰陽不要失衡,這樣氣才能正常轉化。就像《方盛衰論》中說的:陰氣極度虛弱時,陽氣會脫離陰氣;陽氣極度旺盛時,則陰氣不足。

夫腎肝在下,地道也。心肺在上,天道也。脾胃居中,氣交之分也。故天之陽絕而不交於地者,尚且白露不下,況人同乎天,其在上之陽不交於陰,則在下之陰無以為化,而水道其能出乎!東垣引《八十一難經》謂:有陰陽相乘,有覆有溢,而為內關,不得小便者。有或在下之陰虛,在上之陽盛,不務其德而乘之,致腎氣之不化者,必瀉其陽而舉之,則陰可得而平也。

白話文:

腎臟和肝臟在下半身,是地道的部位;心臟和肺在上半身,是天道的部位;脾臟和胃居中,是氣交匯的界線。所以天上的太陽和地上的月亮陰陽相絕而不交會,尚且不會出現白露。何況人是與天相應的,如果上面的陽氣不和下面的陰氣交會,那麼下面的陰氣就無法轉化,水液怎麼能排出體外呢?東垣引用《八十一難經》說:有陰陽相會的情況,有相互制約和相互充盈的情況,形成內關,導致小便不通。有的可能是下面的陰氣不足,上面的陽氣過剩,不能抑制陽氣反而被陽氣所制約,導致腎氣不能轉化。必定要瀉掉陽氣,把它升上去,才能讓陰氣得以平衡。

若此條所敘之證,皆用吐法,蓋因氣道閉塞,升降不前者而用耳,何嘗舍眾法而獨施是哉?丹溪嘗曰:吾以吐法通小便,譬如滴水之器,上竅閉則下竅無以自通,必上竅開而下竅之水出焉。予嘗推是開竅之法,用之多驗,姑書一二證以明之。甲午秋,治一婦人,年五十,初患小便澀,醫以八正散等劑,展轉小便不通,身如芒刺加於體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上述論述中的所有症狀都使用吐法治療,那肯定是因為氣道閉塞,氣機升降受阻,才使用吐法。怎麼會捨棄其他方法而單獨採用吐法呢?丹溪曾說:我用吐法來疏通小便,就像一個滴水的容器,上方的出水口堵塞,下方的出水口就無法自動疏通,必須先打開上面的出水口,下面的水才能流出來。我曾經推廣這個疏通出水口的辦法,用起來驗證很多,姑且記下幾個病例來說明一下。甲午年的秋天,我治療了一位五十歲的女性,最初是小便不暢,醫生用了八正散等藥,結果小便仍然不通,身體感覺像芒刺紮在身上一樣。

予以所感霖淫雨濕,邪尚在表,因用蒼朮為君,附子佐之,發其表,一服即汗,小便即時便通。又治馬參政父,年八旬,初患小便短澀,因服藥分利太過,遂致閉塞,涓滴不出。予以飲食太過,傷其胃氣,陷於下焦,用補中益氣湯,一服小便通。因先多利藥,損其腎氣,遂致通後遺尿,一夜不止,急補其腎,然後已。

凡醫之治是證,未有不用泄利之劑者,安能顧其腎氣之虛哉!表而出之,以為世戒。

白話文:

我遇到一種情況是,連續下雨濕氣太重,風邪還留在體表,因此使用蒼朮為主藥,附子為輔藥,讓風邪從表發散出去,服藥後立刻出汗,小便也馬上通了。

又治療馬參政的父親,已經八十歲了,一開始是小便短澀,後來因為服用藥物利尿太過,導致小便完全阻塞,一點也排不出來。我觀察到是因為飲食過量,損傷了胃氣,氣機下降到下焦,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,一服藥後小便就通了。

但由於之前服用了太多利尿藥,導致腎氣受損,所以通小便後出現遺尿,一整晚都停不下來。我立刻補腎,才止住了遺尿。

大抵小腹痛脹如覆碗者為實,亦分在氣在血。氣壅塞於下者,木香流氣飲。血汙於下者,桃仁煎、代抵當丸、牛膝膏。

白話文:

一般來說,小腹疼痛脹痛像覆蓋一個碗一樣的是實證,也分為氣滯或血瘀。氣鬱結在下腹部者,可服用木香流氣飲。血瘀在下腹部者,可服用桃仁煎、代抵當丸、牛膝膏。

2.

小便淋,莖中痛不可忍,相引脅下痛,宜參苓琥珀湯。

白話文:

小便時尿道疼痛難忍,並且牽連到脅部也痛,適合使用參苓琥珀湯。

有小便難澀如淋,不痛而癢者,虛證也。宜八味丸、生料鹿茸丸之類。若因思慮過度致淋,宜歸脾湯,或辰砂妙香散,吞威喜丸,或妙香散和五苓散。

白話文:

小便困難,有灼熱感,但不疼痛而發癢,這屬於虛證。應使用八味丸、生料鹿茸丸等藥方。如果小便困難是因思慮過度所致,則應使用歸脾湯,或辰砂妙香散,吞服威喜丸,或將妙香散與五苓散混合服用。

石首魚腦骨十個,火煅滑石二錢,琥珀三分,俱為細末,每服一錢,空心,煎木通湯調下。

白話文:

石首魚腦骨 10 個,燒過的滑石 2 錢,琥珀 3 分。全部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 1 錢,空腹時,用煎好的木通湯送服。

3. 遺精

丹溪書分夢遺、精滑為二門。蓋夢與鬼交為夢遺,不因夢感而自遺者為精滑,然總之為遺精也。其治法無二,故合之。

白話文:

葉氏說:遺精滑泄的症狀,我見過很多人把它當作腎虛來治療,用了補腎澀精的藥物也不見效。其實他們不知道,這種病是因為脾胃濕熱引起的。長期喝酒、吃肥甘厚味以及有痰火的人都容易得這種病。腎藏精,但這種精的來源在於脾胃,通過飲食生化之後輸送到腎。如果脾胃受損,濕熱內結,導致中氣混亂不清,那傳輸的都是濁氣。邪火擾動,水氣無法安靜,所以就出現遺精滑泄。治療這種病時,可以用蒼白二陳湯加上黃檗、升麻、柴胡,讓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脾胃功能強健,遺精滑泄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。

葉氏云:遺滑之證,予累見人多作腎虛,而用補澀之藥無效,殊不知此因脾胃濕熱所乘,飲酒、厚味、痰火之人多有此疾。腎雖藏精,其精本於脾胃,飲食生化而輸於腎。若脾胃受傷,濕熱內郁,使中氣淆而不清,則所輸皆濁氣,邪火擾動,水不得而安靜,故遺滑也。治以蒼白二陳湯加黃檗、升麻、柴胡,俾清氣升,濁氣降,而脾胃健運,則遺滑自止矣。

其有欲心太熾,思想無窮而致者,當從心治,心清則神寧,而火不妄起,宜遠志丸、茯神湯。房勞無度致腎虛者,必兼見怯弱等證,方可用補腎藥。故治有多端,須當審察,不可偏作腎虛治也。

白話文:

當事人如果慾望過於旺盛,思想漫無邊際而導致出現問題,應該從調養心神著手。心神清靜,則精神安寧,火氣就不會妄發。適合使用遠志丸或茯神湯。房事過度導致腎虛,必定同時出現虛弱等症狀,才能使用補腎藥物。因此,治療方法有多種,必須仔細辨別,不能偏頗地只作腎虛治療。

趙以德治鄭叔魯,二十餘歲,攻舉子業,讀書夜至四鼓猶未已,遂發此病,臥間玉莖但著被與腿,便夢交接脫精,懸空則不夢,飲食日減,倦怠少氣。此用心太過,二火俱起,夜不得睡,血不歸肝、腎水不足,火乘陰虛入客下焦,鼓其精房,則精不得聚藏而欲走,因玉莖著物,猶厥氣客之,故作接內之夢。於是上補心安神,中調脾胃升舉其陽,下用益精、生陰、固陽之劑,不三月而病安矣。

白話文:

中醫的治療大法說:曾經治療過一直瀉不停止的患者,用收斂的中藥方劑試圖止瀉,但收不住、止不住。不如讓心火下降;如果讓心火下降還是止不住,不如用升提陽氣的中藥方劑,再加一些疏風的藥物來止瀉。不是這些藥物能止瀉,而是我們升提了元氣,元氣上行,就能止瀉。

醫家大法曰:嘗治脫真不止者,以澀劑收止之,則不能收、不能止,不若瀉心火;若瀉心火不能止之,不若用升陽之劑,加風藥之類止之。非此能止之也,舉其氣,上而不下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