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辨》~ 卷之上 (10)
卷之上 (10)
1. 積聚
肝之積,名曰肥氣,在左脅下,如覆杯,有頭足,久不愈,令人嘔逆,或兩脅痛牽引小腹,足寒轉筋,久則如瘧,宜大七氣湯煎熟待冷卻,以鐵器燒通紅,以藥淋之,乘熱服,兼吞肥氣丸。
肺之積,名曰息賁,在右脅下,大如覆杯,氣逆背痛,或少氣喜忘,目瞑,膚寒,皮中時痛如蝨喙針刺,久則咳喘,宜大七氣湯加桑白皮、半夏、杏仁各半錢,兼吞息賁丸。
心之積,名曰伏梁,起臍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,久不愈,令人病煩,心腹熱,咽乾,甚則吐血,宜大七氣湯加石菖蒲、半夏各半錢,兼吞伏梁丸。
脾之積,名曰痞氣,在胃脘,大如覆杯,痞塞不通,背痛心疼,飢減飽見,腹滿吐泄,久則四肢不收,發黃疸,飲食不為肌膚,足腫肉消,宜大七氣湯下紅丸子,兼吞痞氣丸。
腎之積,名曰賁豚,發於少腹,上至心,若豚狀,或下或上,無時,飢見飽減,小腹急,腰痛,口乾目昏,骨冷,久不已,令人喘逆,骨痿少氣,宜大七氣湯倍桂加茴香、炒楝子肉各半錢,兼吞奔豚丸。
磨積之藥,必用補氣血藥相兼服之,積消及半即止。若純用之致死,乃醫殺之也。
凡攻病之藥,皆是傷氣損血,故經曰:大毒治病,十去其五;小毒治病,十去其七,不得過也。
治積之法,理氣為先。氣既升降,津液流暢,積聚何由而生?丹溪乃謂:氣無形而不能作塊成聚,只一消痰破血為主,誤矣。夫天地間有形之物每自無中生,何止積聚也。戴復庵以一味大七氣湯治一切積聚,其知此道歟。
白話文:
[積聚]
肝臟部位的病變,我們稱之為「肥氣」,它會出現在左側的肋骨下方,形狀就像一個倒扣的杯子,有清晰的上下邊緣,如果長時間未治癒,會讓人感到噁心、嘔吐,或者兩側的肋骨會疼痛且牽連到小腹,腳部感到寒冷並出現抽筋,病情持續的話會像得了瘧疾一樣,治療方法是使用大七氣湯煮熟後冷卻,然後用燒得通紅的鐵器來淋上藥汁,趁熱服用,同時也要吞下肥氣丸。
肺部的病變,我們稱之為「息賁」,會出現在右側的肋骨下方,大小也像一個倒扣的杯子,會導致呼吸困難和背部疼痛,或者呼吸短促,容易忘事,眼睛閉合,皮膚寒冷,皮膚偶爾會有像蝨子咬或針扎的疼痛,病情持續的話會咳嗽和喘息,治療方法是使用大七氣湯加入桑白皮、半夏、杏仁各半錢,同時也要吞下息賁丸。
心臟的病變,我們稱之為「伏梁」,從肚臍開始向上延伸,大小像手臂,可達到心臟下方,如果長時間未治癒,會讓人感到煩躁,心腹部熱,咽喉乾燥,嚴重的話可能會吐血,治療方法是使用大七氣湯加入石菖蒲、半夏各半錢,同時也要吞下伏梁丸。
脾臟的病變,我們稱之為「痞氣」,會出現在胃脘,大小也像一個倒扣的杯子,會堵塞消化,造成背痛和心痛,飢餓感減少,飽食後更明顯,腹部會感到飽脹,可能會嘔吐或拉肚子,病情持續的話四肢會無法正常活動,出現黃疸,飲食無法轉化為肌膚的養分,腳部腫脹,肌肉逐漸消瘦,治療方法是使用大七氣湯搭配紅丸子,同時也要吞下痞氣丸。
腎臟的病變,我們稱之為「賁豚」,會從小腹開始向上延伸至心臟,形狀像豬一樣,可能上下移動,無固定的時間,飢餓時更顯著,飽食後稍微減緩,小腹緊繃,腰痛,口乾,視力模糊,骨骼冰冷,病情持續的話會讓人喘息,骨頭脆弱,呼吸短促,治療方法是使用大七氣湯加倍的肉桂,再加入茴香、炒楝子肉各半錢,同時也要吞下奔豚丸。
在消除病變的過程中,必須同時服用補充氣血的藥物,當病變消除一半的時候就要停止。如果單純的使用消除病變的藥物,可能會導致死亡,這就是醫生殺人了。
所有治療疾病的藥物,都可能傷害氣血,因此古籍中有提到:使用劇毒的藥物治病,只能去除五分之五的病症;使用較輕的藥物治病,也只能去除七分之七的病症,不能過度使用。
治療病變的方法,首先要調整氣血。當氣血順暢,體內的液體也會流動順暢,病變怎麼可能會產生呢?丹溪認為:氣血是無形的,不可能形成實質的病變,只用消痰和破血的藥物就能解決問題,這是錯誤的。在這個世界中,所有的實質物質都是從無形中產生的,病變當然也不例外。戴復庵以一味大七氣湯治療所有的病變,他是否理解了這個道理呢?
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具體治療請遵循專業醫師指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