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窮源集》~ 卷五 (14)
卷五 (14)
1. 金運年
〔案〕此濕鬱日久而生熱,熱入血室,無統之故也。今只治其標耳。
延胡索(二錢),玄參(二錢),血餘炭(三錢),歸尾(三錢),生地炭(四錢),白芍(三錢),加醋(三錢,同煎。)
〔釋〕此乙卯年大暑後七日方也。月建未土,天運少角,客氣太陽主事。方用心、肝、脾三經之藥以治血分。未土及少角已到,何獨不理太陽耶?蓋以太陽之標熱合於心經,心經之藥原因太陽而設。況玄參味鹹色黑,實為癸水之主藥,而壬水可以類相從。其不直折太陽者,清散與滲利,皆不便用於血崩之候也。
前方服後,血下差少,神亦稍清。
〔案〕濕熱猶未清也。
莪朮(一錢),白朮(一錢),細生地(三錢),紅花炭(錢半),蒼朮(一錢),赤苓(一錢),炒山梔(一錢),天花粉(一錢),貝母(一錢),黃芩(二錢),旱蓮草(二錢)
〔釋〕此立秋前二日方也。月建將近申金,原宜預理陽明,況火強金弱之年,又值火炎金伏之月,非運土消積、利水調肝,何能使金氣澄淨,躍然而出於治哉!
後四日換方。
浮小麥(一錢),黑山梔(錢半),青黛(一錢),黃柏(一錢,酒炒),海螵蛸(一錢),荊芥穗(一錢),瞿麥(一錢),貝母(一錢),土槿皮(一錢),紅花(一錢,炒炭),雲苓(一錢),芝麻荄(一錢,炒炭)
〔釋〕前方利水之味,不過兼走膀胱,此則專以寒水為主者,血分三經稍平,故可治其本也。余則金土為輔,而旁及於少角者耳。
後四日換方。
〔案〕脈象稍平,可兼用攝陰之品,以清其流。
大麥冬(二錢),川貝母(錢半),白芍(一錢),黃連(八分),菟絲子(二錢),桑白皮(錢半),黃芩(三錢),杜仲(二錢),芡實殼(錢半),白蠶繭(一錢),鬱金(一錢),胭脂(一錢,燒存性),紅柬紙(一尺,燒),服七劑後用八珍湯去人參、甘草,加黑豆、首烏、黃連,再服十劑。
〔釋〕此方不出前意,但藥物生動,故取效較捷。治病有先標後本,先本後標者,又有前後治本、中間治標,前後治標、中間治本者。如此證,先治標,繼治本,未復標本兼治。總之,胸有靈樞,故所向如意。拘泥於小家方書,動云急則治其標,吾恐其尚未識本之所在也。
俞妻,卅五,痰火舊疾舉發。脈沉數。
〔案〕靈山王子曰:土為水之垣而已,非甲不化。當以清木疏土為主。
五倍子(一兩),龍膽草(一兩,酒炒),青皮(一兩),白芍(一兩,醋炒),川楝子(一兩,酒炒),石菖蒲(一兩),槐花(一兩),砂仁(一面),白茯苓(一兩),廣木香(一兩),姜皮(一兩),膽星(六錢),天南星(四錢),蜜丸,每服四錢,隨意下。
白話文:
金運年
這案例是濕鬱日久化熱,熱邪侵入血室,缺乏調控所致。目前治療只針對症狀。
第一方:延胡索、玄參、血餘炭、歸尾、生地炭、白芍,加醋同煎。(各藥劑量見原文)
此方是乙卯年大暑後七日的處方。此時月建在未土,天運在少角,客氣太陽主事。處方運用心、肝、脾三經藥物來治療血分。雖然未土和少角已至,為何不直接治療太陽經呢?因為太陽經的表熱與心經相通,所以心經藥物也是從太陽經的治療出發。況且,玄參味鹹色黑,是癸水的主藥,而壬水可以類比相從。不直接治療太陽經的原因是,清散和滲利的方法不適合血崩的情況。
服藥後,出血量減少,精神也稍有好轉。
第二方:莪朮、白朮、生地、紅花炭、蒼朮、赤苓、炒山梔、天花粉、貝母、黃芩、旱蓮草。(各藥劑量見原文)
濕熱尚未清除。此方是立秋前兩日的處方。月建將近申金,理應預先調理陽明經,何況是火旺金衰之年,又是火盛金伏之月,如果不運化脾土以消積、利水以調肝,怎能使金氣澄淨,從而恢復健康?
服藥四天後換方。
第三方:浮小麥、黑山梔、青黛、黃柏(酒炒)、海螵蛸、荊芥穗、瞿麥、貝母、土槿皮、紅花(炒炭)、雲苓、芝麻荄(炒炭)。(各藥劑量見原文)
之前的方劑利水,只兼顧到膀胱經,而此方則專以寒水為主,因為血分三經症狀已稍緩解,所以可以治療根本病因。其他藥物以金土為輔助,兼顧少角。
服藥四天後換方。
脈象稍平,可以加入收斂陰液的藥物,以清利其過多的血流。
第四方:大麥冬、川貝母、白芍、黃連、菟絲子、桑白皮、黃芩、杜仲、芡實殼、白蠶繭、鬱金、胭脂(燒存性)、紅絳紙(燒)。服七劑後改用八珍湯(去人參、甘草,加黑豆、首烏、黃連),再服十劑。(各藥劑量見原文)
此方與之前的治療思路一致,只是藥物更加活潑,所以療效較快。治療疾病有先治標後治本,先治本後治標,還有先後治本中間治標,先後治標中間治本等方法。這個病症,先治標,再治本,最後沒有同時兼顧標本。總之,胸中有《靈樞》的醫理,治療就能順利。如果拘泥於小家方書,一遇到急症就只治標,恐怕還沒認識到病的根本所在。
病例:俞妻,35歲,痰火舊疾復發,脈沉數。
靈山王子說:土是水的堤岸,非木不化。應以清泄肝木、疏通脾土為主。
第五方:五倍子、龍膽草(酒炒)、青皮、白芍(醋炒)、川楝子(酒炒)、石菖蒲、槐花、砂仁、白茯苓、廣木香、姜皮、膽星、天南星。蜜丸,每次服四錢,隨意服用。(各藥劑量見原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