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窮源集》~ 卷一 (4)
卷一 (4)
1. 元會運世論
邵子何由知之?善乎西山蔡氏曰:以今日天地之運,日月五星之行,推而上之,因以得之也。夫氣盈於三百六十六,朔虛於三百五十四,經世之數概以三百六十,是必有閏會焉。第未知當今之元與否,而盈虛消息之理在其間矣。元氏明善曰:禹即位後八年,得甲子,初入午會。
前至元元年甲子,初入午會第十一運。從天開甲子,至泰定甲子,得六萬八千八百二十一年。迄於我朝,以一元計之,殆過半矣,而猶未離乎中也。第上古之事,書傳莫考,所可知者,民病重膇,則教之舞;民病陰遏,則教之瑟;民病猛獸害;則教之巢;民病卉服寒,則教之衣;民病生食腥,則教之火;民病器用虛,則教之陶;民病木處顛,則教之屋;民病鮮食竭,則教之耕。上古聖人興一事,即所以仁民;創一物,即所以壽世。
故民得於于徐徐,各盡天年,而無夭札短折之患。運會日降,性情日鑿,至軒岐之世,其去循蜚禪通遠矣。於是坐明堂而咨訪,藏石室以貽留,作為《內經》以利萬世。然吾以《路史》考之,計黃帝之先堯,大約不過百世,與堯同為巳會。其時天地之運純陽,斯民之數鼎盛,故經之所載,或有未備。
後世化原日薄,而天地六淫之氣侵之者愈益酷。古無痘症也,歷漢唐而盛行於中國;古無梅毒也,至本朝而濡染於南州。其他溢於經外者數條。夫世愈積而愈多,病日降而日變。古之所有,或為今之所無;今之所無,或為後之所有。即如張、王、劉、李諸家,以身所經歷之證,經歷之方,著書立說,傳諸後世,非不確切不磨,乃至今不盡吻合者,蓋同會而不同運也。
古之北極正當天中,今以管窺之,差而出於管外矣;古之南極入地三十六度,而今則見於南海中矣。天度如此,人事可知。蓋世運日移,而人之血氣陰陽有莫知其所以異而異者也。聖人言百世可知,不外乎因與損益。不因,不成世道;不損益,不合時宜。醫理何獨不然。自堯迄今,僅十一運,而殊異若此,安能千百運後,猶規規如一轍哉。
竊意午運以後,陽消陰息,而疾病之叢生有按籍而莫名其證者。運日下則當挽運,陽日剝則當回陽。治世與治病,無二致也。
白話文:
元會運世論
邵雍是如何知道的呢?善於推算天運的西山蔡氏說:根據當今天地運行的規律,以及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,推算到過去,就能夠得知。氣數盈滿到三百六十六,朔日空虛到三百五十四,經世的數目大致以三百六十為基準,所以必定有閏會。只是不知道現在是不是一個元會的開始,而氣數盈虛消長的道理就在其中。元氏明善說:禹帝即位後八年,遇到甲子年,開始進入午會。
到元朝元年甲子年,再次進入午會,是第十一運。從天地開闢的甲子年,到泰定年間的甲子年,共計六萬八千八百二十一年。到我們這個朝代,以一個元會來計算,已經過半,然而還沒有離開中運。只是上古的事情,史書記載難以考證,所能知道的是:百姓患病腫脹,就教他們跳舞;百姓患病陰氣鬱結,就教他們彈瑟;百姓患病猛獸為害,就教他們築巢而居;百姓患病寒冷,就教他們穿衣;百姓患病生食腥穢,就教他們用火;百姓患病器物不足,就教他們燒製陶器;百姓患病居所簡陋,就教他們建造房屋;百姓患病食物缺乏,就教他們耕種。上古聖人興起一件事,都是為了仁愛百姓;創造一樣東西,都是為了使萬世受益。
所以百姓得以安居樂業,都能夠活到天年,沒有夭折早亡的禍患。隨著運會的推移,人的性情也逐漸改變,到了軒轅、岐伯那個時代,已經和上古時期相差很遠了。於是他們在明堂上召集賢士詢問,將重要的內容刻在石室裡保存流傳後世,編寫了《內經》造福萬代。但是,我根據《路史》考證,計算黃帝之前的堯帝,大約也不過一百個世代,與堯帝同時處於巳會。那時候天地運行的氣數純陽,百姓的人數興盛,所以經書中記載的,可能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。
後世社會發展日益衰敗,而天地間的六淫之邪氣侵害人體的也越來越嚴重。古代沒有天花,直到漢唐時期才流行於中國;古代沒有梅毒,到本朝才在南方傳播。還有許多疾病記錄在經書之外。社會發展的年代越久,疾病就越多,而且日漸變化。古代有的疾病,現在可能沒有了;現在有的疾病,古代可能沒有。像張仲景、王叔和、劉完素、李東垣等醫家,根據自己親身經歷的病症和治療方法著書立說,傳給後世,雖然精確可靠,但直到今天也不能完全符合實際情況,這大概是因為處於相同的元會,卻是不同的運勢造成的。
古代的北極星正好在天球的中心,現在用管子去看,已經偏離了管子的中心;古代的南極在地下三十六度,而現在卻出現在南海之中了。天象的變化如此,人事也就可以推測了。因為時代的運勢不斷變化,人的血氣陰陽也變化莫測,而人們卻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變化。聖人說百世之內可以預知,不過是因循和損益而已。沒有因循,就無法發展社會;沒有損益,就無法適應時代。醫學道理也是一樣的。從堯帝到現在,才僅僅十一運,就已經如此不同,怎麼能夠在經過千百年後,仍然一成不變呢?
我私下認為,午運以後,陽氣消退,陰氣滋生,所以疾病種類繁多,而且有許多病症難以確定病因。運勢下降就應該挽救運勢,陽氣衰退就應該回補陽氣。治理天下和治療疾病,道理是一樣的。
2. 三元運氣論
天地定位,寒暑遞嬗,大為一元,統十二萬九千六百年。乾坤一啟閉,小為三元,共一百八十年,年運一周回。「六節藏象論」曰:其生五,其氣三,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,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。故以《洛書》九宮分為三元,每元各主三宮。上元甲子六十年,坎卦統運,水氣最旺。
二坤、三震,各主運二十年,為統運之分司。中元甲子巽四統運,木氣最旺,次五黃,次六白。下元甲子七赤統運,金氣最旺,次八白,次九紫。此三元之所以肇也。至流年主氣,則上元始坎一,次從九紫、八白逆數六十,而終於五黃。中元、下元亦然。總之流年之宮合於統運者為旺氣,為統運所生者為生氣,生統運者為失氣,為統運所克者為死氣,克統運者為煞氣,元運流年之大旨如是。蓋時有代謝,氣有盈虛,元運之分上中下者,盛衰之機也。
間嘗考之往古,驗之當今之務,而覺六十年天道一小變,人之血氣與天同度。天以無心而生物,人以無心而合天。得天之氣厚,則稟賦敦樸,營衛強固,體格充實,元氣足則人能耐毒,邪退而元氣自復,故醫者多主急下以存津液之說。得天之氣薄,則稟賦怯弱,營衛耗泄,體格虛損,元氣薄則人不能耐毒,病未退而真氣已虧,故醫者多主正氣旺而邪氣自退之說。
至於上元之時,或間有稟賦獨薄,下元之時,或間有稟賦獨厚者,此為間氣所鍾,又當別論。蓋天地自然之化機,與時相流通,無上中下截然之界劃,而有上中下隱然之端倪,欲區之而不能,欲混之而不可。以上元之治,施之中、下,非盡不侔也,而所傷者多,此之謂太過。
以下元之治,施之上、中,非盡無當也,而所誤者眾,此之謂不及。是故必先立其元,而後明其氣。古人著論立方,後人動加訾議,而不知當其元何嘗不善也。即如一白坎水司令之時,寒水氣盛,土不能垣,自以東垣溫補之論為至當。如九紫分司之運,火氣燔灼,又當以丹溪諸病屬火之說為正宗。
所謂中無定體,隨時而應者也。予自辛亥以來,薄遊淮海,適屬中元之下,當以六白乾金為元運,故外邪之見於陽明經者最重,而世醫之重用寒峻攻伐陽明者,亦每每見效。而統運究系四綠中宮,又屬五黃,故方中用達木之味,以及疏土之藥,如香砂者最多。因六白屬乾金,故用清理大腸之藥,如木耳、枳殼、槐花之類。
槐花性寒,宜於北方高燥之地,淮海卑濕,則土茯苓為宜耳。知乎此,則仰觀於前,俯察於後,皆可指掌而得矣。元泰定元年,為午會十一運初上元甲子;我朝洪武十七年,為中元甲子;正統九年,為下元甲子;弘治十七年,為次上元甲子;世宗四十三年,為次中元甲子。
白話文:
[天地定位,寒暑交替,一個大元週期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。乾坤的一啓一閉,形成了一個小三元,共一百八十年,每年的運氣循環一次。“六節藏象論”說:五行生成五種物質,其氣分爲三種,三種合而爲天,三種合而爲地,三種合成人,三種再乘以三種,合起來就是九。因此,按照《洛書》的九宮理論,將其分爲三個元,每個元各自主管三個宮位。上元甲子六十年,由坎卦統領,水氣最爲旺盛。
二坤、三震,各自主管運行二十年,爲統運的分司。中元甲子由巽四統領,木氣最旺盛,其次是五黃,再是六白。下元甲子由七赤統領,金氣最旺盛,其次是八白,再是九紫。這就是三元的起源。至於流年的主氣,上元開始於坎一,然後從九紫、八白逆數六十,最後到五黃。中元和下元也是如此。總的來說,流年的宮位如果和統運相合,則爲旺氣;被統運所生,則爲生氣;生統運,則爲失氣;被統運所克,則爲死氣;克統運,則爲煞氣,這就是元運流年的主旨。
時間有新陳代謝,氣有盈虧,元運分上中下,是盛衰的關鍵。考察往古,驗證當今,發現六十年天道有一次小變化,人的氣血與天同步。天無心卻能生萬物,人無心卻能合於天。如果得到的天氣濃厚,那麼稟賦就敦厚朴實,營衛強固,體格充實,元氣充足的人能耐受毒素,邪氣退去後元氣自然恢復,所以醫生大多主張急下以保存津液的說法。如果得到的天氣薄弱,那麼稟賦怯弱,營衛耗損,體格虛弱,元氣薄弱的人不能耐受毒素,疾病未退而真氣已經虧損,所以醫生大多主張正氣旺盛邪氣自然會退的說法。
至於在上元的時候,可能會有稟賦特別薄弱的人,在下元的時候,可能會有稟賦特別厚重的人,這是間氣的體現,應當另當別論。天地自然的變化機制,與時勢相互流通,沒有上中下明確的界限,但有上中下隱約的端倪,想要區分卻無法做到,想要混淆卻又不行。如果以上元的治理方法,施用於中、下元,雖然不完全不匹配,但是受到傷害的人會很多,這就叫做過度。
如果以下元的治理方法,施用於上、中元,雖然不完全不恰當,但是誤導的人會很多,這就叫做不足。所以必須先確定元,然後才能明確氣。古人著書立說,後人動輒批評,卻不知道在當時的元下,他們的說法並沒有錯。就像在一白坎水主管的時期,寒水氣盛,土無法抵擋,自然認爲東垣的溫補之論最爲恰當。而在九紫分管的運行期,火氣熾熱,應該認爲丹溪的諸病屬火之說爲正宗。
所謂中沒有固定的形式,而是隨時間而應變。從辛亥年以來,我在淮海一帶遊歷,正好處於中元之下,應該以六白乾金爲主導的元運,所以陽明經的外邪最爲嚴重,而世間醫生大量使用寒峻攻伐陽明的方法,也常常見效。然而統運終究是四綠中宮,又屬於五黃,所以在藥方中使用達木的味道,以及疏土的藥物,如香砂的最多。因爲六白屬於乾金,所以使用清理大腸的藥物,如木耳、枳殼、槐花之類。
槐花性寒,適合北方乾燥的地方,淮海地區溼潤,那麼土茯苓就更合適。瞭解了這一點,那麼向上觀察過去,向下觀察未來,都可以輕易掌握。元泰定元年,爲午會十一運初上元甲子;我朝洪武十七年,爲中元甲子;正統九年,爲下元甲子;弘治十七年,爲次上元甲子;世宗四十三年,爲次中元甲子。
以此類推,每六十年一輪迴,其中氣質的清濁,風俗的淳樸或浮華,物產的豐富或貧瘠,都在無形中悄然變化。學者細心研究,必定能理解盛衰的根源。有人認爲異元同運,那麼後一個上元,應該比前一個上元更強,中、下元也是這樣。這種說法看似合理,實則不然。江河日下,從未聽說尾閭的水會再次流向瞿塘;度數日差,從未聽說渾儀的步進會回到宣夜。
歲月如流,不變的是甲子的循環;變化的是氣機的日新月異。如果像他們所說的那樣,那麼一百八十年後一切都會恢復原樣。戴同父說:問年不是今年的氣,恰與何年運氣同?這還不明白天道變化的道理啊!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