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窮源集》~ 卷四 (12)
卷四 (12)
1. 火運年
牡蠣粉(三錢),煨益智(三錢),杜仲(三錢),蘇木(二錢),金石斛(二錢),青蒿(二錢),青木香(錢半),當歸(四錢),白芍(三錢,醋炒),赤芍(錢半),鬱金(錢半),升麻(八分),服五劑後,用歸脾湯治之愈。
〔釋〕此癸亥年雨水前五日方也。火運不及,水來兼化之年,初氣陽明陷而未起,因海水之寒氣過盛,而司天之風木濕鬱不達。於《易》,風行水上,其象為渙也。幸而月建寅木,天運少徵,猶可借其氣以升舉陽明。陽精出海,而日月光華,羅計無從與之爭道。方用收攝之品,以治陰之渙;用升舉之味,以防陽之陷。真能撥雲霧而見青天也,其效宜哉!
附錄及門問癸亥清明節時令治法
〔案〕此刻以五行衰旺而論,至季春而木氣漸老,火氣稍旺。但君火為司天之氣所掩,不能與太陽相配偶,而太陽之功用不能上濟,此時令之鬱於陰者然也。大約宜養少陽而兼散厥陰,使太陽能合於君火耳。藥物如生地、紫蘇梗葉、姜皮、杏仁、桑蕊、桃脂、山梔、桔梗、神麯、馬兜鈴、榆赤皮、樗白皮、秦皮、藕節、橘葉之類,皆可擇用。而桃杏尤用事者,佐其施用之權耳。
〔釋〕水兼火化之年,離宮過弱,不能合於客氣太陽而正向明之位。亦因司天氣旺,木盛火遏,而中運不得令也。藥用宣達太陽、滋益少陰之味,使之相濟,卻借春令之木氣以剋土而生火,則少陰得氣,而太陽之標熱宣通,不致為歲運之水氣所遏,且不為月令之土氣所阻矣。
連姓,十八,少腹時疼,醫以溫中逐寒導氣藥治之不效。
〔案〕其症系脾寒之疾。脾主少腹之裡,而司流布精液之氣,精氣為寒所抑,往往有此。其致此者,總由受寒後未曾服藥以條達之耳。今用煎劑治之,十服可漸愈。
神麯(四錢),黃柏(一錢,酒炒),蒼耳子(錢半),廣鬱金(二錢),乾薑(八分),甘松(八分),當歸尾(二錢半),原蠶砂(二錢),丹參(二錢),雲母片(五分),蓮房(二錢),藕節(二錢)
用黃柏者,其味入少腹下焦,其性滋潤,故用為從治之引也。所謂寒因寒用者也。(自記)
〔釋〕此癸亥年小滿後一日方也。脾寒之疾,似以理脾為安,然厥陰司天,巳火臨月,運臨太宮,不能兼顧。即藥克對證,效於何有?此方以戊土乘令,則用神麯、鬱金以理之。丙火當月,則用黃柏、雲母以清之。氣行厥陰,則用蓮房、蠶砂、蒼耳以制之。又以水兼火化之年,務以滋養心火為要,則用歸尾、丹參、藕節以助之。
左顧右盼,變化因心。至於乾薑、甘松,不過用為脾經治標之使耳。夫豈沾沾於理中湯討生活哉!
又換方。
〔案〕少腹乃脾之分也,凡有積寒在少腹者,恆難猝已。土性緩,且善藏故也。今雖小愈,宜仍用丸料調之。
白話文:
火運年
癸亥年雨水前五日,因火運不足,加上雨水來臨,導致陽氣未升,寒氣過盛,風木濕鬱不達。此方用收斂之品,治療陰氣渙散;用升舉之藥物,防止陽氣陷下。藥方:牡蠣粉(三錢)、煨益智(三錢)、杜仲(三錢)、蘇木(二錢)、金石斛(二錢)、青蒿(二錢)、青木香(錢半)、當歸(四錢)、白芍(三錢,醋炒)、赤芍(錢半)、鬱金(錢半)、升麻(八分)。服用五劑後,再用歸脾湯治療,即可痊癒。
癸亥年清明節時令治法:此時木氣漸衰,火氣稍旺,但君火受司天之氣壓制,陽氣不能上升。因此,宜養少陽,兼散厥陰,使太陽與君火相合。藥物可选用生地、紫蘇梗葉、姜皮、杏仁、桑蕊、桃脂、山梔、桔梗、神麴、馬兜鈴、榆赤皮、樗白皮、秦皮、藕節、橘葉等,其中桃杏尤為重要。
連姓十八歲患者,少腹時常疼痛,服用溫中逐寒導氣藥物無效。此症為脾寒所致,脾主少腹,寒邪抑制精氣所致。藥方:神麴(四錢)、黃柏(一錢,酒炒)、蒼耳子(錢半)、廣鬱金(二錢)、乾薑(八分)、甘松(八分)、當歸尾(二錢半)、原蠶砂(二錢)、丹參(二錢)、雲母片(五分)、蓮房(二錢)、藕節(二錢)。此方用黃柏滋潤少腹,以寒治寒;用神麴、鬱金理脾;用黃柏、雲母清熱;用蓮房、蠶砂、蒼耳制伏厥陰之氣;用當歸尾、丹參、藕節滋養心火。乾薑、甘松則為輔助藥物。
癸亥年小滿後一日,脾寒症狀雖稍有好轉,但仍需用丸藥調理,因土性緩慢,且善於藏匿寒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