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窮源集》~ 卷三 (11)
卷三 (11)
1. 木運年
蘇嫗,五十,四肢及身腫脹,醫以金匱腎氣丸治之,月餘不效。脈沉澀,獨右寸緊數。
〔案〕此疾正應太陽,何時令之氣見之過遲,而醫之又過遲乎!今陽臟之氣鬱結,故瀆道閉滯而淤,仍亦太陽之火標郁其水本耳。
白蘇子(錢二,土炒),茵陳(三錢),露蜂房(一錢,炙),桔梗(三錢),蓮房(二錢,土拌炒),獨活(二錢),殭蠶(二錢,土炒),夏枯草(錢半),紫花地丁(錢半),乾薑(七分)
此症似不必用於姜,然陽鬱於外,必虧於內,故用以扶陽補土,如外科之內托耳。自記。(湯批:按《內經》氣之遲速,差凡三十度,在天則有有餘、不足之分,在人則有臟氣通、塞之別。此症系太陽為陽明燥氣所逼,鬱而不達,故病象如此。觀方內重用疏金土之味可見。)
〔釋〕此夏至前一日方也。金匱腎氣丸,醫家持為腫脹主方,不知腫脹一門,其類十數,而運氣之失度不與焉,通套古方,安能恰合乎!蓋太陽、太陰失配已久,太陰之氣滯於中,故太陽之徑隧壅閉,不能通行皮毛。且木齊金化之年,木強而金土弱,太陰濕金之氣不能助太陽以布散。
欲宣太陽之令,須疏太陰之氣,務使手太陰與足太陽相配合,而後金水相涵,太陽之本寒標陽不致兩橛也。解得此理,乃知此方清金平木、利氣散毒之妙已!
前方服過五六劑,飲食稍進,神色似轉,眾醫不解此方之理,因請復診。
〔案〕此症起局,原系時令實症,但遏抑少陰過甚,致水火不能相交,而寒水遂以氾濫,豈非人事之舛錯乎。
蝟皮(二錢),山茨菇(三錢),鬼箭羽(二錢),朴硝(一錢),面神麯(四錢),川芎(一錢),天花粉(二錢),枳殼(一錢),砂仁殼(一錢),甘草(三錢)
〔釋〕此小暑前五日方也。氣交之分,中運主之。中運木強太甚,土憊金弱,水不能依垣為固,又不能藉母為養,此太陽所以失度而濫也。方用金水之味,仍兼鋒刃之形者,助金氣也。然太陽之水必藉少陰之火,而後成嚮明之治。前此醫者,攻伐無過,致少陰下陷,不能自立,而為水配火衰,而土愈郁,故太陰之氣阻滯於中。今太陰之氣少順,自宜兼及少陰矣。
大約太陽之疾,非疏理太陰、調和少陰不為功。臟腑陰陽之配合,有正有變,俱寓至理,觀此可以類推。
宋姓,卅二,瘧疾,燥熱無汗,象似牡瘧。脈濡數。
〔案〕濕氣在上,而燥氣在下,如霧如瀆之源不清,且陰不歸陽而君火不下濟,則上克也。
茯苓(三錢),茯神(三錢),蒼耳子(三錢),夏枯草(三錢),枯礬(六分),澤瀉(三錢),砂仁殼(二錢),馬兜鈴(二錢),木通(一錢),鬱金(一錢),瓜蔞仁(二錢),粉甘草(八分),豬苓(二錢),紫背浮萍(四錢)
白話文:
木運年
蘇氏婦人,五十歲,四肢及全身腫脹,醫生用金匱腎氣丸治療,一個多月無效。脈象沉而澀滯,唯獨右寸脈緊而數。
此病應屬太陽經病症,為何時令之氣出現得過晚,治療又過遲呢!現在陽臟之氣鬱結,導致經絡閉塞而積聚瘀血,也是太陽經的陽氣阻礙了水液的正常運行。
處方:白蘇子(二錢,土炒)、茵陳(三錢)、露蜂房(一錢,炙)、桔梗(三錢)、蓮房(二錢,土拌炒)、獨活(二錢)、殭蠶(二錢,土炒)、夏枯草(半錢)、紫花地丁(半錢)、乾薑(七分)。
此症似乎不必用薑,但陽氣鬱滯於外,必然內虛,所以用乾薑來扶陽補土,如同外科治療中的內托法。
(湯氏批註:按《內經》所述,氣的遲速,相差大約三十度,在天體則有氣盛氣衰之分,在人體則有臟腑之氣通暢或阻塞之別。此症是太陽經被陽明經的燥熱之氣所逼迫,鬱結不通,所以出現這樣的病症。從方劑中大量使用疏散金、土之味藥物可以看出。)
此方為夏至前一日所開。金匱腎氣丸,醫家認為是治療腫脹的主方,卻不知腫脹的種類很多,而與運氣失調並不一定相關,一味套用古方,怎能恰到好處呢!蓋因太陽經、太陰經失調已久,太陰經的氣滯留在體內,導致太陽經的經絡阻塞,不能正常運行於皮毛。而且在木旺金衰之年,木氣太盛而金、土之氣衰弱,太陰經的濕寒之氣不能幫助太陽經宣散。
要宣通太陽經的氣機,必須疏通太陰經的氣機,務必使手太陰經與足太陽經相配合,然後金水相生,太陽經的寒性本質和陽氣才能協調一致。明白這個道理,才能知道此方清洩金氣、平抑木氣、利氣散毒的妙處!
病人服藥五六劑後,飲食有所改善,精神狀態也略有好轉,眾醫不解此方之理,於是再次求診。
此症的病機,本是時令因素造成的實證,但過度抑制少陰經,導致水火不能交濟,寒水泛濫,豈不是人為的錯誤嗎?
處方:蝟皮(二錢)、山茨菇(三錢)、鬼箭羽(二錢)、朴硝(一錢)、面神麴(四錢)、川芎(一錢)、天花粉(二錢)、枳殼(一錢)、砂仁殼(一錢)、甘草(三錢)。
此方為小暑前五日所開。氣候轉換,中運主事。中運木氣過盛,土氣虛弱,金氣衰弱,水氣不能依附脾土而固攝,也不能藉助母臟(脾土)而滋養,所以太陽經的氣機失調而紊亂。此方使用金水之味藥物,又兼具鋒利之性的藥物,以助金氣。但是太陽經的水氣必須借助少陰經的火氣,才能形成水火既濟的良好狀態。之前的醫生,攻伐過度,導致少陰經下陷,不能自立,造成水寒火衰,土氣更加鬱結,所以太陰經的氣機阻塞於內。現在太陰經的氣機略微通順,自然應該兼顧少陰經。
總而言之,太陽經的疾病,不疏通太陰經、調和少陰經,就不能奏效。臟腑陰陽的配合,有常規也有變化,都包含著至理,從這個病例可以推而廣之。
宋姓男子,三十二歲,瘧疾,燥熱無汗,症狀類似牡瘧。脈象濡數。
濕氣在上,燥熱在下,如同霧氣、水溝的源頭不清,而且陰氣不能歸於陽氣,君火(心火)不能下降溫煦,則上焦克下焦。
處方:茯苓(三錢)、茯神(三錢)、蒼耳子(三錢)、夏枯草(三錢)、枯礬(六分)、澤瀉(三錢)、砂仁殼(二錢)、馬兜鈴(二錢)、木通(一錢)、鬱金(一錢)、瓜蔞仁(二錢)、炙甘草(八分)、豬苓(二錢)、紫背浮萍(四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