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窮源集》~ 卷二 (18)
卷二 (18)
1. 藥說
是猶知射而不知的也。或曰:古人遇一證,必立一方,證既審矣,按籍而用方,何誤之有?嗚呼!此庸醫之所藉口,而世人隱受其毒而不知者也。古人去今幾何時矣,其立方之時,三元運氣之盛衰,果與今適合耶?五運太少之強弱,六氣左右之分司,果與此日不殊耶?古人所生之地,果與吾今日施治之方隅不異?古人所用之藥,果與吾今日所用之藥之地道不錯耶?且陽臟陰臟,各有偏勝,五行衰旺,體有分屬,《內經》所以有二十五人之別,若二十五人同患一證,即同用一方,其盡合耶?亦不盡合耶?子輿氏曰:能與人以規矩,不能使人巧。古人立方,不過與人以規矩而已,非謂為鐵版註腳也。
上古聖人井田封建,法制盡善,後人神明其意而用之,最為上理。若規規焉反今從古,鮮有不致決裂者。寧獨用藥而可執方乎?且藥之為物,生生不窮,古人所用之品,有至今日而莫覓其種者矣。今日所出之品,有古人所莫識為何物者矣。如必執方,是神農、仲景而後無藥也,有是理乎!況十步之內,必有香草,皆可儲為藥籠中物。而土產新鮮之品,功用較勝,胡弗與市肆者參用歟?近世庸工用藥之謬,尤有大可怪者。
古人注本草,或曰為外科之要藥,或曰為女科之要藥,原其本旨,無非便後學之採取,非截然分男、婦、內、外、大、小之科,謂不可通用也。今則分門別類,界劃井然,痘疹瘡瘍諸家,所用之味不逾數十種,若為外此,非所應用者。而方家亦因之而不敢攙入,間見一通用者,必群然目笑之。
亦烏知用藥者用其性也,非因其科也。如若所云,是歸、芍無與於男子,而乳、沒無當於內證也。古人有知,恐亦嗤後人之愚,而悔其立說之贅矣。
白話文:
藥說
懂得射箭卻不懂箭靶,就像懂得用藥卻不懂得辨證施治。有人說:古人遇到一種病症,必定立一方,病症既已明確,按書本用方,有什麼錯誤呢?唉!這是庸醫的藉口,世人卻蒙受其害而不自知。古人距今已久,他們制定藥方的時代,三元運氣的盛衰,果真與今日相符嗎?五運六氣的強弱消長,果真與今日相同嗎?古人居住的地方,果真與我們今日施治的地區相同嗎?古人所用的藥材,果真與我們今日所用的藥材的藥性功效相同嗎?而且,人體臟腑有陰陽偏盛,五行盛衰各有不同,《內經》所以有二十五種人體不同的論述,如果二十五個人都患同一種病症,就都用同一方劑,真的都適用嗎?未必!子輿氏說:能給人規矩,不能讓人巧妙運用。古人立方,不過是給人規矩而已,並不是鐵板釘釘的教條。
上古聖人推行井田制,法制完善,後人領會其精神而運用,是最上乘的道理。如果死板地拘泥於古法,很少有不導致失敗的。何況用藥能拘泥於古方嗎?而且,藥材種類繁多,生生不息,古人所用的藥材,有些到今日已經找不到其種類了。今日出現的藥材,有些是古人從未見過的。如果一定要拘泥於古方,那就是說神農、張仲景之後就沒有藥材了,有這樣的道理嗎?況且,十步之內,必定有香草藥材,都可以儲存在藥箱裡。而本地新鮮的藥材,療效更好,為什麼不與市面上的藥材一起使用呢?近世庸醫用藥的錯誤,更是令人不可思議。
古人注解本草,有的說是外科要藥,有的說是婦科要藥,追究其本意,不過是方便後學者採集使用,並不是絕對區分男女、內外、大小科,認為不能通用。如今卻是分門別類,劃分得井然有序,痘疹瘡瘍諸家,所用的藥材不超過幾十種,如果超出這些,就不應用了。而醫生也因此不敢添加其他藥材,偶爾見到一種通用的藥材,必定會群起而笑。
難道不知道用藥者是用藥物的藥性,而不是因為它的科別嗎?如果按照他們所說,那就是說,黃芪、芍藥不能用於男子,而乳香、沒藥不能用於內科疾病了。古人如果知道,恐怕也會嘲笑後人的愚昧,並且後悔自己立說過於繁瑣。
2. 藥法摘錄
經云: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。味厚者為陰,薄為陰之陽。氣厚者為陽,薄為陽之陰。味厚則泄,薄則通,氣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。氣味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。夫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攻,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。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
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補上治上制以緩,補下治下制以急,急則氣味厚,緩則氣味薄。欲令脾實,氣無滯,飽無久坐,食無太酸。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,開腠理,致津液,通氣也。
,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用辛補之,酸瀉之。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,用鹹補之,甘瀉之。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用苦瀉之,甘補之。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補之,辛瀉之。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用苦補之,咸瀉之。辛走氣,氣平無多食辛。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。
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。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。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是謂五禁。厥陰在泉,為酸化。少陰在泉,為苦化。太陰在泉,為甘化。少陽在泉,為苦化。陽明在泉,為辛化。太陽在泉,為咸化。木位之主,其瀉以酸,其補以辛。火位之主,其瀉以甘,其補以咸。
,土位之主,其瀉以苦,其補以甘。金位之主,其瀉以辛,其補以酸。水位之主,其瀉以咸,其補以苦。厥陰之客,以辛補之,以酸瀉之,以甘緩之。少陰之客,以咸補之,以甘瀉之,以酸收之。太陰之客,以甘補之,以苦瀉之,以甘緩之。少陽之客,以咸補之,以甘瀉之,以咸軟之。
,陽明之客,以酸補之,以辛瀉之,以苦泄之。太陽之客,以苦補之,以咸瀉之,以苦堅之,以辛潤之。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。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是故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。味過於咸,大骨氣勞,短肌心氣抑。味過於甘,心氣喘滿,色黑,腎氣不衡。味過於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。
味過於辛,筋脈沮弛,精神乃央。酸傷筋,辛勝酸。苦傷氣,咸勝苦。甘傷脾,酸勝甘。辛傷皮毛,苦勝辛。咸傷血,甘勝咸。肥者令人內熱;甘者令人中滿。
白話文:
古籍提到:陰性的味道從下部排泄,陽性的氣從上部排出。味道濃厚的是陰性,淡薄的是陰中的陽。氣味濃烈的是陽性,淡薄的是陽中的陰。味道厚重的食物會導致泄瀉,味道淡薄的有助於通便,氣味淡薄的有助於發汗,氣味濃厚的則會導致發熱。辛辣甘甜的食物有助於發汗和陽氣的生成,酸苦的食物則有助於陰氣的生成。五種味道進入胃裡後,會各自被身體需要的部分吸收,酸味首先進入肝臟,苦味首先進入心臟,甜味首先進入脾臟,辣味首先進入肺部,鹹味首先進入腎臟。長期食用某種食物會增加該器官的功能,這是自然界的規律。
然而,如果某一器官的功能過度增加,就會導致疾病。對於上部的治療要緩慢,對於下部的治療要急切,急切的治療方式會使用味道濃厚的藥物,緩慢的治療方式會使用味道淡薄的藥物。為了保持脾胃健康,氣血流暢,避免飯後立即坐下,避免過量食用酸性食物。肝臟問題若因緊張所致,應食用甜食來緩解。心臟問題若因緩慢所致,應食用酸食來收縮。脾臟問題若因濕氣所致,應食用苦食來去濕。肺部問題若因氣逆所致,應食用苦食來幫助排泄。腎臟問題若因乾燥所致,應食用辛辣食物來滋潤,打開毛孔,促進津液分泌,使氣流順暢。
肝臟需要擴散,應食用辛辣食物來幫助擴散,用辛辣食物來補充,酸性食物來排泄。心臟需要柔軟,應食用鹹食來幫助柔軟,用鹹食來補充,甜食來排泄。脾臟需要緩和,應食用甜食來幫助緩和,用苦食來排泄,甜食來補充。肺部需要收縮,應食用酸食來幫助收縮,用酸食來補充,辛辣食物來排泄。腎臟需要堅固,應食用苦食來幫助堅固,用苦食來補充,鹹食來排泄。辛辣食物對氣有影響,氣血平衡時不要過量食用。鹹食對血液有影響,血液問題時不要過量食用。
苦食對骨骼有影響,骨骼問題時不要過量食用。甜食對肌肉有影響,肌肉問題時不要過量食用。酸食對筋腱有影響,筋腱問題時不要過量食用。這就是所謂的五禁。厥陰在下,以酸味為主要變化。少陰在下,以苦味為主要變化。太陰在下,以甜味為主要變化。少陽在下,以苦味為主要變化。陽明在下,以辛辣為主要變化。太陽在下,以鹹味為主要變化。木的主宰,其排泄以酸味,其補充以辛辣。火的主宰,其排泄以甜味,其補充以鹹味。
土的主宰,其排泄以苦味,其補充以甜味。金的主宰,其排泄以辛辣,其補充以酸味。水的主宰,其排泄以鹹味,其補充以苦味。厥陰的客體,以辛辣補充,以酸味排泄,以甜味緩和。少陰的客體,以鹹味補充,以甜味排泄,以酸味收縮。太陰的客體,以甜味補充,以苦味排泄,以甜味緩和。少陽的客體,以鹹味補充,以甜味排泄,以鹹味軟化。
陽明的客體,以酸味補充,以辛辣排泄,以苦味排泄。太陽的客體,以苦味補充,以鹹味排泄,以苦味堅固,以辛辣滋潤。陰氣的產生,根本在於五味。陰氣的五個宮殿,受傷於五味。因此,如果酸味過重,肝氣就會過度,脾氣就會衰竭。如果鹹味過重,大骨氣就會勞損,肌肉就會萎縮,心氣就會受抑制。如果甜味過重,心氣就會喘息,面色會變黑,腎氣就會失衡。如果苦味過重,脾氣就會乾燥,胃氣就會增厚。
如果辛辣過重,筋脈就會鬆弛,精神就會衰退。酸味會傷害筋脈,辛辣可以剋制酸味。苦味會傷害氣,鹹味可以剋制苦味。甜味會傷害脾臟,酸味可以剋制甜味。辛辣會傷害皮膚,苦味可以剋制辛辣。鹹味會傷害血液,甜味可以剋制鹹味。肥胖的人容易內熱;甜食會讓人中氣過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