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窮源集》~ 卷二 (17)
卷二 (17)
1. 藥說
一自炎帝嘗藥辨性,以前民用區以三品,共三百六十種,而疾若得所療焉。自是以降,品類日繁,注述日富,如弘景、蘇恭、陳藏器及近時李瀕湖諸家,蒐羅入帙者不下萬數。然品類愈繁,而考覈愈難精一物也。而以為溫者數家,以為涼者數家,以為甘者數家,以為酸者又數家,各執一說不相下。
後世學者目迷五色,何所適從?余謂審藥之法,凡列《神農經》者,遵經無疑。其在各家本草中,義惟一致者,自當從同。惟立論不一,而無可據者,則先會其立名之意。一物一名,有取其形者,有取其臭者,有取其味者,有取其性者,有取其義者,皆宜參互而考訂之。其有名義莫解,而無從印證者,則當辨其色與臭味。
五色、五臭、五味,皆應乎五行,五行應乎五臟六腑。凡物莫逃乎五行,五行各有其性,而為陰為陽判然兩途。既得其五行之性,而復識其陰陽之所屬,則甘酸辛苦鹹升降寒熱之分,皎然在目。又考其生之所自,孰得正氣而生,孰得間氣而生,孰得駁雜之氣而生。而性之所近,或喜燥,或喜濕,或喜寒,或喜熱,兼此數者,庶無大謬。
至如諸書所傳之品,其考察非不精到,而揆之今日,往往不合者,則時為之也。天地之氣,應乎物產,天度日差而西,地氣日動而南,以乾坤之清寧,尚有變易,而況於物乎。物之變者無他,純者日薄,駁者日峻也。《本經》所載輕身延年神仙者,無慮數十種,今試服之,其效未必如此之神,而毒藥之傷人,沾吻而立殞,至今未艾。即此以觀,而用藥之道可知。
況乎一物不產於一方,而一方即具有一性。優者無多,而劣者充肆。本草注其優之所長,而鋪戶則以劣者射利。粗工不稔藥品,第據方書而用之,是猶紙上談兵,而不識風雲蛇鳥為何狀者矣。夫牛溲、馬勃,未嘗不與參、耆同功,顧用之何如耳。地道不同,性情略似,優者可治重病,劣者用調輕疾。
辨之之法,在按籍而核其形似氣味,乃為得之。他如山陬海澨之地,人戶僻處,市儈往往以毫不相近之贗物,希覓蠅頭,病家值此,視鉤吻為黃精,啜之而不疑,其害可勝言哉。故立方之時,當審方隅之風氣淳漓,市肆之採買遠近,擇便而用之,其貽誤於斯民者,或稍從末減云爾!
對證發藥之語,人人解道,第不知其所謂證者何證,而所謂藥者何藥也。夫藥之寒熱補瀉之辨易明,而經絡上下之用難晰。以太陽之品施之少陽之經,以少陽之品施之陽明之經,雖同一發表之味,而本經之邪不退,他經之表已虛,是為攻伐無過。推之十二經,莫不皆然。即藥對經用,似可無憾,而藥有升降清濁之不同,宜升而反降,宜清而反濁,亦為藥不中病。是故知證而不知藥。
白話文:
藥論
自從炎帝親自嚐百草,分辨藥性開始,以前人們用藥都按照上、中、下三品分類,總共三百六十種,疾病大都能得到治療。從那之後,藥的種類日益增多,相關著作也越來越豐富,像是弘景、蘇恭、陳藏器以及近代的李時珍等學者,他們收集整理的藥物就超過上萬種。然而,藥品種類越多,考證鑑別就越困難。同一種藥,有的說它性溫,有的說它性涼,有的說它味甘,有的說它味酸,各家都有自己的看法,互不相讓。
後世學者面對這麼多說法,感到茫然,不知道該聽誰的。我認為,研究藥物的方法,凡是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的,都應該遵循,不必懷疑。至於各家本草的說法,如果意見一致,自然應該遵從。只有當意見不統一,又找不到依據的時候,就應該先理解藥物命名的由來。一種藥物之所以有一個名稱,有的是根據它的外形命名,有的是根據它的氣味命名,有的是根據它的味道命名,有的是根據它的藥性命名,有的是根據它的功效命名,這些都需要互相參照,仔細考證。如果藥名意義不明,又找不到證據來印證,就應該辨別它的顏色、氣味和味道。
顏色、氣味、味道都與五行相應,而五行又與五臟六腑相應。所有事物都逃不出五行的範疇,五行各自有不同的屬性,分為陰陽兩大類。既了解了藥物的五行屬性,又辨別出它的陰陽屬性,那麼藥物的甘、酸、苦、辛、鹹,以及升、降、寒、熱的區分,就會非常清楚。還要考察藥物的生長環境,哪種藥物吸收了天地正氣而生長,哪種吸收了間雜之氣而生長,哪種吸收了駁雜之氣而生長。以及它喜歡乾燥、潮濕、寒冷還是溫熱的環境。綜合考慮這些因素,才能盡量避免大的錯誤。
至於各醫書所記載的藥物,他們的考證並非不夠精細,但如果按照現在的標準來看,往往會不符合,這是因為時過境遷的緣故。天地的氣候影響著物產,天體的運行每天都在向西偏移,地氣也每天都在向南移動,連乾坤這種穩定不變的東西都會發生變化,更何況是藥物呢?藥物的變化,無非是純淨的變得越來越稀薄,而駁雜的變得越來越嚴重。《本經》記載的能夠使人身體輕健、延年益壽、成仙的藥物,大約有幾十種,如果現在嘗試服用,效果未必像說得那麼神奇,而毒藥的害人能力,卻還是像以前一樣,一沾上就會立即喪命。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,用藥的道理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考量的。
況且,一種藥物不可能只在一個地方出產,而一個地方也只會有一種藥的特性。好的藥材不多,劣質的藥材卻充斥市場。本草書籍記載的是優質藥材的優點,而藥店卻用劣質藥材來謀取暴利。不夠專業的醫生不了解藥品的特性,只是按照書本上的藥方用藥,這就像是在紙上談兵,卻不知道真實的風雲和鳥類是什麼樣子。牛尿、馬勃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藥材,未必不能和人參、黃芪有相同的功效,關鍵是要看如何使用。同一個地方的藥材,如果藥性相近,優質的藥材可以治療重病,劣質的藥材只能用於治療輕微的疾病。
辨別藥物的方法,應該按照書籍上的記載,仔細核對藥物的形狀、氣味和味道,這樣才能真正了解藥性。至於那些偏遠地區,人們居住的地方很隱蔽,一些商販常常用毫不相干的假冒偽劣藥品來牟取暴利,病人如果遇到這種情況,把鉤吻當成黃精來吃,還不產生懷疑,這種危害實在太大了。所以,在開藥方的時候,應該考慮到不同地方的風俗人情,以及藥店採購藥材的遠近,選擇適合的藥材使用,這樣才能減少對老百姓的貽害。
一般人都會說「對證下藥」這句話,但是他們不了解什麼是「證」,什麼是「藥」。藥物的寒熱補瀉很容易區分,但藥物在經絡中的運用卻很難理解。如果將治療太陽經的藥物用在少陽經,將治療少陽經的藥物用在陽明經,雖然都具有發散的藥性,但本經的邪氣不但不能祛除,其他經絡的表症反而會變得虛弱,這就是過度的攻伐。推廣到十二經也是如此。即使藥物對應了經絡使用,看似沒有問題,但是藥物有升降清濁的不同,如果應該升的反而降,應該清的反而濁,也是藥不對症。所以說,了解病情卻不了解藥性,也是不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