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窮源集》~ 卷二 (15)
卷二 (15)
1. 經絡相交
十二經絡,始於手太陰,其支者交於手陽明,手陽明之支者交於足陽明,足陽明之支者交於足太陰,足太陰之支者交於手少陰,手少陰無支者,直自本經交於手太陽,手太陽之支者交於足太陽,足太陽之支者交於足少陰,足少陰之支者交於手厥陰,手厥陰之支者交於手少陽,手少陽之支者交於足少陽,足少陽之支者交於足厥陰,足厥陰之支者行督任二脈,下注肺中,而復交於手太陰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人體十二經絡的循環連接方式。內容如下:
人體的十二條主要經絡,起始於手太陰肺經,然後它的分支會連接到手陽明大腸經。從手陽明大腸經再有分支連接到足陽明胃經。接著,足陽明胃經的分支會連接到足太陰脾經。足太陰脾經的分支再連接到手少陰心經,但手少陰心經沒有分支,而是直接從本經連接到手太陽小腸經。手太陽小腸經的分支會連接到足太陽膀胱經。然後,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會連接到足少陰腎經。接著,足少陰腎經的分支會連接到手厥陰心包經。手厥陰心包經的分支再連接到手少陽三焦經。手少陽三焦經的分支會連接到足少陽膽經。足少陽膽經的分支再連接到足厥陰肝經。最後,足厥陰肝經的分支會行走督脈和任脈,下行注入肺臟,然後再次回到手太陰肺經,形成一個循環。
這就是十二經絡的相交循環過程。
2. 奇經八脈略
人身有經脈、絡脈。直行曰經,經凡十二。經之絡於別經者為絡,絡凡十六。蓋十二經各有一絡,而足太陰絡曰公孫,復有脾之大絡曰大包,足陽明絡曰豐隆,復有胃之大絡曰虛里,並任絡尾翳,督絡長強,為十六絡。絡之巨者曰大絡,次曰別絡,小曰孫絡,皆正經之支流,而維絡於周身者也。
正經之外,復有奇經。正經之脈隆盛,則溢於奇經。猶夫溝渠水盛,溢而為湖澤,不拘制於正經,無表裡配合,故謂之奇。凡八脈,陰維、陽維、陰蹻、陽蹻、沖、任、督、帶也。陽維、陰維者,維絡於身,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。陽維起於諸陽之會,由外踝而上行衛分,與手足三陽相維,而足太陽、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者。寒熱之證,惟二經有之,故陽維為病,亦苦寒熱。
陰維起於諸陰之交,由內踝而上行營分,交於三陰而與任脈同歸,其病多屬心痛,蓋少陰、厥陰、任脈之氣上衝而然。暴痛無熱,久痛無寒,按之少止者為虛,不可按者為實。陰蹻者,足少陰之別脈,陽蹻者,足太陽之別脈,皆出於足外踝,上屬於目內眥。陽蹻在肌肉之上,陽脈所行,通貫六腑,主持諸表。
陰蹻在肌肉之下,陰脈所行,通貫五臟,主持諸里。陰蹻為病,陰急則陰厥、脛直,五絡不通。陽蹺為病,陽急則狂走、目不昧。陰病則熱,陽病則寒。《素問·繆刺篇》曰:邪客於足陽之蹻脈,令人目痛,從內眥始。《靈樞經》曰:目中赤痛從內眥始,取之陰蹻。又曰:陰蹻、陽蹻,陰陽相交,陽入陰,陰出陽,交於目銳眥。
故衛氣留於陰,不得行於陽,則陰盛而陰蹻滿,陽氣虛則目閉。衛氣留於陽,不得入於陰,則陽盛而陽蹻蹈,陰氣虛則目不瞑也。治當補其不足,瀉其有餘,以通其道而去其邪而已。沖為經脈之海,又曰血海。其脈與任脈皆起於少腹之內胞中,其浮而外者上行絡於唇口。足少陰腎脈與衝脈合而盛大,故曰太衝。
《難經》曰:衝脈為病,逆氣而裡急。當隨寒熱虛實治之,不可妄行汗下也。任為陰脈之海,任衛之別絡曰尾翳,下鳩尾,散於腹。實則腹皮痛,虛則癢搔。《素問》曰: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督乃陽脈之海,其脈起於腎下胞中。其別者,自長強走任脈。
任督二脈,一源二歧,一行於腹,一行於脊。人身之有任督,猶天地之有子午也。《素問》曰:督脈實則脊強反折,虛則頭重。帶脈起於季脅,圍身一周,如束帶然。帶之為病,腹滿溶溶。如坐水中,婦人小腹痛,裡急後重,瘛瘲,月事不調,赤白帶下。沖、任、督三脈,同起而異行,一源而三歧,皆絡於帶脈。
因諸經上下往來,或有凝澀,衛氣下陷,滯於帶脈之分,蘊釀而成病,赤白以時下,或由諸經濕熱,或由下元虛拎,子宮濕淫,或由思慕無窮,發為白淫者。執赤熱白寒之說,則貽誤千秋矣。
白話文:
人體有經脈和絡脈兩種。直行的稱為經脈,經脈共有十二條。經脈分支連接到其他經脈的稱為絡脈,絡脈共有十六條。十二條經脈各自有一條絡脈,而足太陰脾經的絡脈稱為公孫,另外還有脾的大絡稱為大包,足陽明胃經的絡脈稱為豐隆,另外還有胃的大絡稱為虛里,以及任脈的絡脈尾翳、督脈的絡脈長強,合起來總共十六條絡脈。絡脈中較大的稱為大絡,次一級的稱為別絡,較小的稱為孫絡,它們都是正經的分支,分布在全身各處。
除了正經之外,還有奇經。當正經的氣血旺盛時,就會溢流到奇經。就像溝渠裡的水滿了,就會溢出來形成湖泊一樣,奇經不受正經的約束,也沒有表裡陰陽的配對關係,所以稱為奇經。奇經共有八條,分別是陰維脈、陽維脈、陰蹻脈、陽蹻脈、衝脈、任脈、督脈和帶脈。陽維脈和陰維脈環繞身體,積蓄的能量無法循環灌溉到其他經脈。陽維脈起於身體各陽經交會的地方,從外踝向上行走於衛分,與手足三陽經相互連接,而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則始終相互聯繫。寒熱的症狀,只有這兩條經脈會有,所以陽維脈生病,也會有寒熱交替的現象。
陰維脈起於身體各陰經交會的地方,從內踝向上行走於營分,與三陰經相交,並與任脈一同匯集,其病症多屬於心痛,是因為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和任脈的氣上衝所導致的。如果突然疼痛而沒有發熱,或是長期疼痛而沒有寒冷,按壓後疼痛稍減的是虛證,按壓後疼痛加劇的是實證。陰蹻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分支,陽蹻脈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,都從足外踝發出,向上到達眼睛的內眥。陽蹻脈行走在肌肉之上,屬於陽脈,貫通六腑,主導身體的表面。
陰蹻脈行走在肌肉之下,屬於陰脈,貫通五臟,主導身體的內部。陰蹻脈生病,陰氣過盛則會導致陰厥、腿腳僵直,五條絡脈運行不暢。陽蹻脈生病,陽氣過盛則會導致躁狂、眼睛無法正常視物。《素問·繆刺篇》說:「邪氣侵入足陽蹻脈,會讓人眼睛疼痛,從內眥開始。」《靈樞經》說:「眼睛內部赤痛,從內眥開始,要從陰蹻脈治療。」又說:「陰蹻脈和陽蹻脈,陰陽相互交會,陽氣進入陰氣,陰氣出來進入陽氣,在眼睛的內外眥交會。」
所以,衛氣停留在陰分,無法運行到陽分,就會導致陰氣過盛,陰蹻脈充滿,陽氣虛弱則會導致眼睛閉合。衛氣停留在陽分,無法進入陰分,就會導致陽氣過盛,陽蹻脈亢奮,陰氣虛弱則會導致眼睛無法閉合。治療時應該補不足,瀉有餘,疏通經脈,去除邪氣就可以了。衝脈是經脈之海,又稱為血海。它的脈絡與任脈都起於小腹內部的胞中,浮在體表的部分向上連接到嘴唇。足少陰腎經的脈氣與衝脈合流而強大,所以稱衝脈為太衝。
《難經》說:「衝脈生病,會出現氣逆而腹部內急的症狀。」應根據寒熱虛實的情況來治療,不能隨意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。任脈是陰脈之海,任脈分支的絡脈稱為尾翳,下行到鳩尾穴,分布於腹部。如果任脈氣實,則會腹部皮膚疼痛;如果任脈氣虛,則會腹部發癢。素問說:「任脈生病,男子會出現內結七疝,女子會出現帶下和腫塊。」督脈是陽脈之海,它的脈絡起於腎臟下方的胞中。它的分支,從長強穴走向任脈。
任脈和督脈,同一個源頭,分成兩條路,一條走在腹部,一條走在背部。人體有任脈和督脈,就像天地有子午線一樣。《素問》說:「督脈氣實,會導致脊椎僵硬、後仰;督脈氣虛,會導致頭部沉重。」帶脈起於肋骨的下方,環繞身體一周,像束帶一樣。帶脈生病,會出現腹部脹滿,感覺像坐在水裡一樣,婦女則會出現小腹疼痛、裡急後重、抽搐、月經不調、赤白帶下等症狀。衝脈、任脈、督脈這三條脈絡,同一個起點,但走向不同,一個源頭卻分為三個分支,都聯繫到帶脈。
因為各經脈上下來往,有的會出現凝滯不暢,導致衛氣下陷,滯留在帶脈的部位,積累而形成疾病,就會有赤白帶下等分泌物時常排出,有的是因為各經濕熱,有的因為下元虛弱,導致子宮濕淫,還有的因為思慮過度,產生白帶等。如果只執著於赤帶是熱證,白帶是寒證的說法,則會誤導後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