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窮源集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附:疫由人事論
《內經》所載五疫之發,皆由五干剛柔失守。然天時、人事,恆相附麗,如影隨形,如響隨聲。不得謂天失其度,致生災疢,而與人事無涉也。歷觀往古,政治修和,則民無夭札;燮理乖方,則瘡痍時起。天有顯道,應如桴鼓。
即如歲歉谷踴,民用乏食,賑恤不時,流離轉徙,以糠秕比為餅餌,以草木為糗粱,肢體疲弱,藏氣虛耗,六氣偶舛,疾病繁興,或狂徒不懲,弄弋潢池,蹂躪我禾稼,虔劉我婦子,百姓嗟怨,呼天莫訴,五內抑鬱,精氣先傷。
時令失正,邪慝內干,或戍亭鄣,或築城堡,或浚河渠,或修堤防,動大眾,興大役,司事者失御下之道,寒暑足以侵其體,飢渴足以賊其臟,勞苦足以疲其筋骨,而且思慮傷脾,恐懼傷腎,忿怒傷肝,憂思傷心,於邑傷肺。當是時也,運氣之相值,或有偏衰偏盛之處,皆足致災,有不待三年者。
蓋疫也者,郁也。五行鬱則求伸,五臟鬱則求舒。其鬱既甚,其發必暴,鬱則傷己,發則傷己之所勝。重傷其臟,而疫斯盛矣。是知剛柔失守,三年來復,為天運之戾氣;而血氣耗越,召殃招尤,為人事之失調也。不稔剛柔之義,則五行迷瞢,治療無方;不識人事之說,則妄測天運,施治寡效。
昔金末造,元兵南下,汴都戒嚴解圍之後,京師大疫,東垣先生制普濟消毒飲,全活甚眾。是真得天時人事之全者。至《內經》所載避疫之法及方,系後人傅會增附,未足據用。愚謂避疫之法,無過塞精固氣,寡欲清心,為渡世之津梁,御災之秘鑰。蓋人定勝天,而五行之戾氣,罔敢幹焉。
若疫將發而思豫卻之方,當求諸運氣及人事所以化疫之由,而折其勝氣,資其化氣,乃克有濟。如執一術以求吻合,吾恐操刀而學割,傷人必多也。
白話文:
【附:疫情由人際關係討論】
《黃帝內經》記載的五種瘟疫爆發,都是因為五行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中的元素失去平衡所致。然而,天象和人際活動是相互關聯的,就像影子跟隨形體,聲音跟隨敲擊一樣。不能單純認為是天象失去節奏導致災難的發生,而與人的行為無關。從歷史來看,政治清明和諧,人民就不會早逝;如果政局混亂,疾病就會頻繁出現。天象有其明顯的規律,應對就像擊鼓般直接。
例如,當糧食歉收,人民缺乏食物,救濟不及時,人們流離失所,只能以穀殼、草木為食,身體虛弱,內臟氣血消耗,一旦六氣(風、寒、濕、燥、暑、火)失衡,疾病就會大量增加。或者有些暴徒不加懲罰,肆意破壞農田,殘害婦女兒童,百姓哀嘆無助,無法向天訴苦,內心鬱悶,精神受到損傷。
當季節失常,邪氣侵入體內,或者軍隊駐紮,或者建造城堡,或者疏浚河渠,或者修建堤壩,大規模動員人力,進行大型工程,管理者如果不懂得管理下屬,寒冷和酷熱足以侵蝕他們的身體,飢餓和口渴足以侵害他們的臟腑,勞累足以疲憊他們的筋骨,更何況思考過度傷脾,恐懼過度傷腎,憤怒過度傷肝,憂慮過度傷心,鬱悶過度傷肺。在這種情況下,運氣的相應,可能有偏盛或偏衰的地方,都足以引發災難,甚至不必等到三年。
瘟疫,就是鬱積。五行鬱積就需要伸展,五臟鬱積就需要舒緩。鬱積過度,爆發必然激烈,鬱積會傷害自己,爆發會傷害剋制自己的事物。嚴重的會傷害臟腑,這樣瘟疫就會盛行。由此可知,五行失去平衡,三年後的反覆,是天運的惡劣氣象;而血氣的消耗,招致災難,是人際活動的失調。如果不理解五行和人際活動的意義,就會迷失方向,治療無方;如果不理解人際活動的理論,就會胡亂揣測天象,治療效果不佳。
過去在金朝末期,蒙古軍南下,汴京城戒嚴後解圍,京城大範圍爆發瘟疫,東垣先生配製了普濟消毒飲,拯救了很多人。這纔是真正理解天象和人際活動的全面性。至於《黃帝內經》記載的避免瘟疫的方法和藥方,是後人附會添加的,不足以信賴。我認為避免瘟疫的方法,不過是保持精力充沛,控制慾望,淨化心靈,這是渡過世間困難的橋樑,抵抗災難的祕密武器。人類可以戰勝自然,五行的惡劣氣象不敢幹擾。
如果瘟疫將要爆發,想要預先找到防止方法,應該尋找運氣和人際活動轉化瘟疫的原因,抑制過剩的氣象,補充轉化的氣象,纔能有效。如果固守一種方法,我恐怕會像拿著刀學習割肉,傷害的人一定很多。
2. 運氣總論
在昔洪荒肇啟,歷度未彰,天以無心而成化,人以順受而得正。沿至軒皇,風氣漸開,疾疢間作,乃警乃咨,延訪廷臣,惟岐伯、雷公、鬼臾區諸賢聖不憚煩賾,縷述條陳,而五運六氣之說以明。如「六節臟象」「天元紀」「五運行」「六微旨」「六元正紀」「氣交變」「至真要」「五常政」諸論,連篇累幅,旨深詞奧,其間正變盛衰之義,不下千百條。愚者昧焉,廢而不講,而拘墟之流,執其一端,不能會通,用多窒凝。
是皆未達運氣之大旨,而徒事枝節之末務者也。經曰:得其要者,一言而終;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。然則欲窮運氣之說,當求至簡至要之方矣。經曰: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;不足而往,有餘從之。言氣運之迭為消長也。未至而至,此謂太過,則薄其所不勝,而乘其所勝,命曰氣淫。
至而不至,此謂不及,則所勝妄行,而所生受病,所不勝薄之,命曰氣迫。太過、不及之外,復有平氣之紀,蓋太過有制,不及得助也。然太過之歲,其氣專一,即非有制,而施其正化,不必致疾。惟亢則害,斯承乃制耳。不及之歲,勝己者來兼化,其氣較弱,又且駁雜不純,其生變也較太過之歲為多。
和則為化為政,氣之常也;不和則為勝為復,氣之變也,勝甚則復甚,勝微則復微。歲運太過,則運星北越,畏星失色而兼其母氣相得,則各行以道。不及,則包兼其所不勝。太者之至,徐而常;少者之至,暴而亡。「六元正紀大論」曰:天氣不足,地氣隨之;地氣不足,天氣從之。
運居其中而常先也。惡所不勝。歸所和同。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。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,下勝則地氣遷而上。勝多少而差其分,微者小差,甚者大差,甚則位易氣交易,則大變生而病作矣。大要曰:甚紀五分,微紀七分,其差可見,此之謂也。數之始起於上而終於下,歲半之前,天氣主之;歲半之後,地氣主之;上下交互,氣交主之。謂司天主上半年,在泉主下半年,中運主三氣、四氣之交也。
夫六氣之用,各歸不勝而為化。故太陰雨化,施於太陽;太陽寒化,施於少陰;少陰熱化,施於陽明;陽明燥化,施於厥陰;厥陰風化,施於太陰。各命所在之方月徵之:風溫春化同,熱曛夏化同,燥清煙露秋化同,雲雨昏埃長夏化同,寒氣霜雪冰冬化同。勝與復同。其歲有不病而臟氣不應不用者,天氣制之,氣有所從也。
火司天而金從木眚,木司天而土從水眚,水司天而火從金眚,金司天而木從土眚,土司天而水從火眚,亦惟歲氣弱而天氣強為然。否則,不必爾矣。主勝逆,客臟從,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,有餘者折之,不足者補之,佐以所利,和以所宜,必安其主客,適其寒溫,同者逆之,異者從之。六氣之勝,則所勝者傷,臟氣應焉,復亦如之。
白話文:
在很久很久以前,天地剛開始形成時,曆法還沒有明確,天道自然運行而產生變化,人也順應天道而得以安穩。到了黃帝時代,社會風氣逐漸開化,疾病也開始出現,於是黃帝感到憂慮,便向大臣們請教。只有岐伯、雷公、鬼臾區等賢能之士不辭辛勞,詳細地闡述各種道理,五運六氣的學說才因此而明確。像《六節藏象》、《天元紀》、《五運行》、《六微旨》、《六元正紀》、《氣交變》、《至真要》、《五常政》等篇章,內容繁多,文字深奧,其中關於正常與變異、興盛與衰敗的道理,多達數千條。愚笨的人不了解這些道理,就把它們拋棄而不去研究,而那些知識淺薄的人,只抓住其中一點,不能融會貫通,運用起來就常常受阻。
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掌握運氣學說的要點,而只在細枝末節上鑽研的緣故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掌握了要領,一句話就能說完;不了解要領,就會迷失在無窮無盡的細節裡。所以,想要深入了解運氣學說,就應該尋求最簡潔最重要的途徑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有餘的氣先到,不足的氣隨後跟上;不足的氣先到,有餘的氣也跟著來。這是說氣的運行是互相消長變化的。氣還沒到就先來了,這叫做太過,就會侵犯它所不能勝過的氣,而乘著它所能勝過的氣,這種情況稱為「氣淫」。
氣該到卻沒到,這叫做不及,那麼它所能勝過的氣就會胡亂妄行,而它所生的氣就會生病,它所不能勝過的氣就會侵犯它,這種情況稱為「氣迫」。除了太過和不及之外,還有平和之氣的狀況,是因為太過的情況會受到制約,而不及的情況會得到幫助。然而,太過的年份,它的氣專一,即使沒有制約,也能發揮正常的變化,不一定會導致疾病。只有過於亢盛,才會產生危害,這種情況就會被其他氣所制約。不及的年份,能夠勝過它的氣會來兼併它的變化,它的氣比較弱,而且雜亂不純,產生的變化會比太過的年份更多。
平和就形成變化,形成正常的規律,這是氣的常態;不平和就會出現相勝與反侮的變化,這是氣的變異。相勝的程度越嚴重,反侮的程度也越嚴重;相勝的程度輕微,反侮的程度也輕微。歲運太過,則運星北移,所畏懼的星辰失去光彩,而兼併它母親的氣,互相協調,則各自按照自己的軌道運行。不及,就會包容兼併它所不能勝過的氣。太過之氣的到來,是緩慢而穩定的;不及之氣的到來,是猛烈而短暫的。《六元正紀大論》說:天氣不足,地氣就會跟著不足;地氣不足,天氣也會跟著不足。
運氣居於天地之間,常常是先行的。它會排斥它所不能勝過的氣,親近與它和諧的氣,隨著運氣的走向,就會產生疾病。所以,上勝就會使天氣下降,下勝就會使地氣上升。相勝的多少會造成差異,輕微的差異比較小,嚴重的差異則比較大,嚴重到位置改變、氣交錯變換,就會產生大的變化,疾病也會隨之而來。總而言之:嚴重的變化佔五分,輕微的變化佔七分,這種差異是很明顯的,這就是它們的含義。氣的變化開始於上,結束於下,一年中上半年的氣由天氣主導,下半年的氣由地氣主導,上下交互,氣交主導。這就是說司天主導上半年,在泉主導下半年,中運主導三氣、四氣交接的時段。
六氣的作用,各自歸於它所不能勝過的氣而形成變化。所以,太陰的濕氣變化,會影響太陽;太陽的寒氣變化,會影響少陰;少陰的熱氣變化,會影響陽明;陽明的燥氣變化,會影響厥陰;厥陰的風氣變化,會影響太陰。按照它們所處的方位和月份來驗證:風溫和春季的變化相同,熱和夏季的變化相同,燥清煙露和秋季的變化相同,雲雨昏暗和長夏季的變化相同,寒氣霜雪冰凍和冬季的變化相同。相勝和反侮的規律也是如此。有些年份,人可能不會生病,而臟氣可能沒有反應或不起作用,這是因為天氣在制約它們,氣有所歸屬。
火氣主導的年份,金氣會跟著木氣生病;木氣主導的年份,土氣會跟著水氣生病;水氣主導的年份,火氣會跟著金氣生病;金氣主導的年份,木氣會跟著土氣生病;土氣主導的年份,水氣會跟著火氣生病,這也是在歲氣衰弱而天氣強盛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的,否則,就不一定如此。主氣勝過客氣,臟氣就會跟著變化,高亢的要壓制,低下的要扶起,有餘的要削減,不足的要補充,輔助它們有利的,調和它們適宜的,一定要讓主客之氣都得到安穩,使寒溫適宜,相同的要逆著來,不同的要順著來。六氣相勝,那麼被勝過的一方就會受傷,臟氣也會有相應的反應,反侮也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