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窮源集》~ 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6)

1. 經絡相交

十二經絡,始於手太陰,其支者交於手陽明,手陽明之支者交於足陽明,足陽明之支者交於足太陰,足太陰之支者交於手少陰,手少陰無支者,直自本經交於手太陽,手太陽之支者交於足太陽,足太陽之支者交於足少陰,足少陰之支者交於手厥陰,手厥陰之支者交於手少陽,手少陽之支者交於足少陽,足少陽之支者交於足厥陰,足厥陰之支者行督任二脈,下注肺中,而復交於手太陰也。

白話文:

十二條經絡,從手太陰肺經開始,它的分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;手陽明大腸經的分支與足陽明胃經相交;足陽明胃經的分支與足太陰脾經相交;足太陰脾經的分支與手少陰心經相交;手少陰心經沒有分支,直接從本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;手太陽小腸經的分支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;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與足少陰腎經相交;足少陰腎經的分支與手厥陰心包經相交;手厥陰心包經的分支與手少陽三焦經相交;手少陽三焦經的分支與足少陽膽經相交;足少陽膽經的分支與足厥陰肝經相交;足厥陰肝經的分支連接督脈和任脈,下注於肺部,最後又與手太陰肺經相交。

2. 奇經八脈略

人身有經脈、絡脈。直行曰經,經凡十二。經之絡於別經者為絡,絡凡十六。蓋十二經各有一絡,而足太陰絡曰公孫,復有脾之大絡曰大包,足陽明絡曰豐隆,復有胃之大絡曰虛里,並任絡尾翳,督絡長強,為十六絡。絡之巨者曰大絡,次曰別絡,小曰孫絡,皆正經之支流,而維絡於周身者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有經脈和絡脈。筆直走行的是經脈,總共有十二條。經脈之間互相連接的分支就是絡脈,總共有十六條。每個十二經脈各有一絡,而足太陰經絡稱為公孫,另有脾臟的大絡稱為大包;足陽明經絡稱為豐隆,另有胃臟的大絡稱為虛裏;加上任脈絡的尾翳和督脈絡的長強,總共有十六條絡脈。其中較大的絡脈稱為大絡,次之的稱為別絡,再小的稱為孫絡,它們都是正經的支流,負責連接和包圍全身。

正經之外,復有奇經。正經之脈隆盛,則溢於奇經。猶夫溝渠水盛,溢而為湖澤,不拘制於正經,無表裡配合,故謂之奇。凡八脈,陰維、陽維、陰蹻、陽蹻、沖、任、督、帶也。陽維、陰維者,維絡於身,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。陽維起於諸陽之會,由外踝而上行衛分,與手足三陽相維,而足太陽、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者。寒熱之證,惟二經有之,故陽維為病,亦苦寒熱。

白話文:

除了正經之外,還有奇經。當正經氣血旺盛時,就會溢出到奇經中。就像溝渠水滿後會溢出形成湖泊一樣,奇經不受正經控制,沒有表裡相應,因此稱為奇經。奇經共有八條,分別是陰維、陽維、陰蹻、陽蹻、沖脈、任脈、督脈、帶脈。

其中,陰維和陽維負責維繫身體,儲存和灌溉各經脈的氣血。陽維經起於諸陽經的匯集處,沿著外腳踝向上運行於衛分,與手足三陽經相維護,而足太陽經和少陽經則始終與陽維經相連。寒熱證候主要見於這兩條經絡,因此陽維經有病時,也會表現出寒熱的症狀。

陰維起於諸陰之交,由內踝而上行營分,交於三陰而與任脈同歸,其病多屬心痛,蓋少陰、厥陰、任脈之氣上衝而然。暴痛無熱,久痛無寒,按之少止者為虛,不可按者為實。陰蹻者,足少陰之別脈,陽蹻者,足太陽之別脈,皆出於足外踝,上屬於目內眥。陽蹻在肌肉之上,陽脈所行,通貫六腑,主持諸表。

白話文:

陰維脈起於所有陰經交接的地方,從內踝向上運行於營分,與三陰經交會,與任脈歸於同一系統。陰維脈病變時,往往會感到心痛,這是因為少陰經、厥陰經、任脈的氣向上衝擊所致。突然發作的疼痛沒有發熱,持續的疼痛沒有發冷,按壓時疼痛稍減的是虛證,按壓時疼痛加劇的是實證。

陰蹻脈是足少陰經的分支,陽蹻脈是足太陽經的分支,它們都從足外踝外出,向上通達眼睛內側。陽蹻脈走行在肌肉層上面,是一條陽經,貫通六腑,運行於人體表面。

陰蹻在肌肉之下,陰脈所行,通貫五臟,主持諸里。陰蹻為病,陰急則陰厥、脛直,五絡不通。陽蹺為病,陽急則狂走、目不昧。陰病則熱,陽病則寒。《素問·繆刺篇》曰:邪客於足陽之蹻脈,令人目痛,從內眥始。《靈樞經》曰:目中赤痛從內眥始,取之陰蹻。又曰:陰蹻、陽蹻,陰陽相交,陽入陰,陰出陽,交於目銳眥。

白話文:

陰蹻位於肌肉之下,是陰脈行經的部位,貫通五臟六腑,主導著人體內部機能。

如果陰蹻出現問題,就會陰氣過於亢盛,導致陰厥(昏迷)、腿部僵直,五臟之間的聯繫不通暢。

陽蹺脈出現問題,就會陽氣過於亢盛,導致精神錯亂、驚走、不能閉目。

陰蹻病症表現為發熱,陽蹻病症表現為發冷。《素問·繆刺篇》中提到:邪氣侵犯足陽蹻脈,會導致眼睛疼痛,從內眼角開始。

《靈樞經》中記載:眼睛發紅發痛,從內眼角開始,治療時要取穴位在陰蹻脈上。

此外,陰蹻和陽蹻互相交織,陽脈進入陰脈,陰脈進入陽脈,交會於眼睛的銳利部位(即內眼角)。

故衛氣留於陰,不得行於陽,則陰盛而陰蹻滿,陽氣虛則目閉。衛氣留於陽,不得入於陰,則陽盛而陽蹻蹈,陰氣虛則目不瞑也。治當補其不足,瀉其有餘,以通其道而去其邪而已。沖為經脈之海,又曰血海。其脈與任脈皆起於少腹之內胞中,其浮而外者上行絡於唇口。足少陰腎脈與衝脈合而盛大,故曰太衝。

白話文:

所以衛氣滯留在陰部,不能運行到陽部,導致陰氣過盛,陰氣充盈,陽氣虛弱,就會閉目。衛氣滯留在陽部,不能進入陰部,導致陽氣過盛,陽氣旺盛,陰氣虛弱,就會失眠。治療方法是補虛瀉實,使氣血運行通暢,祛除邪氣。衝脈是經脈的海洋,又稱血海。衝脈和任脈都起於少腹之內胞中,其浮出外側的沿著脣口向上運行。足少陰腎脈與衝脈相合,氣血充盈旺盛,故稱太衝。

《難經》曰:衝脈為病,逆氣而裡急。當隨寒熱虛實治之,不可妄行汗下也。任為陰脈之海,任衛之別絡曰尾翳,下鳩尾,散於腹。實則腹皮痛,虛則癢搔。《素問》曰: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督乃陽脈之海,其脈起於腎下胞中。其別者,自長強走任脈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記載:衝脈出現問題時,會出現氣息逆亂、內臟急迫的症狀。治療時,應根據寒熱虛實的具體情況對症處理,不可隨意發汗或通便。

任脈是陰脈的總匯,而任脈和督脈之間的分支叫做尾翳穴,它位於鳩尾骨下方,分佈於腹部。任脈實證時,會導致腹皮疼痛;虛證時,則會出現瘙癢感。《素問》中說:任脈出現問題時,男性會出現內結七疝,女性則會出現帶下、瘕聚等症狀。

督脈是陽脈的總匯,它的經脈起源於腎臟下方的胞宮。其分支從長強穴出發,沿著任脈運行。

任督二脈,一源二歧,一行於腹,一行於脊。人身之有任督,猶天地之有子午也。《素問》曰:督脈實則脊強反折,虛則頭重。帶脈起於季脅,圍身一周,如束帶然。帶之為病,腹滿溶溶。如坐水中,婦人小腹痛,裡急後重,瘛瘲,月事不調,赤白帶下。沖、任、督三脈,同起而異行,一源而三歧,皆絡於帶脈。

白話文:

任脈和督脈,從一個源頭分為兩條,一條沿著腹部,一條沿著脊椎。人體有任督二脈,就像天地有子午線一樣。《素問》記載:督脈氣血充足時,脊椎強健有力,可以反折;虛弱時,頭部沉重。帶脈起於兩脅下方,環繞身體一週,就像腰帶一樣。帶脈發生病變時,會導致腹部脹滿,就像坐在水中一樣。女性小腹疼痛、裡急後重、瘛瘲(子宮脫垂)、月經不調、白帶或血帶。沖脈、任脈、督脈這三條經脈,同出一源,但運行路線不同,分為三條,都與帶脈相絡。

因諸經上下往來,或有凝澀,衛氣下陷,滯於帶脈之分,蘊釀而成病,赤白以時下,或由諸經濕熱,或由下元虛拎,子宮濕淫,或由思慕無窮,發為白淫者。執赤熱白寒之說,則貽誤千秋矣。

白話文:

由於身體各經脈相互往來,可能出現氣血不暢或氣血下陷的情況,停留在帶脈附近,積聚成病,出現白帶或月經不調。這些問題可能是由經絡濕熱、下焦虛弱、子宮濕寒,或者思慮過度引起的。如果只堅持赤熱白寒的說法,將會造成千古的誤解。

按:陰維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,會足太陰、厥陰、少陰、陽明於府舍,又會足太陰於大橫、腹哀,又會足厥陰於期門,與任脈會於天突、廉泉。陽維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,會足少陽於陽交,又會足少陽於居髎,上會手陽明、手足太陽於臂臑,與手少陽會於臑會、天髎,會手足少陽、足陽明於肩井,會手太陽、陽蹻於臑俞,會手足少陽於風池,與手足少陽、陽明五脈會於陽白。陰蹻者,足少陰之別脈,上行屬目內眥,與手足太陽、足陽明、陽蹻五脈會於睛明而上行。

白話文:

說明:

陰維脈:從足少陰腎經的築賓穴發出,會合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及足陽明胃經於腹內的五臟六腑,在體表又會合足太陰脾經於腹部的大橫穴和腹哀穴,還與足厥陰肝經會合於期門穴,與任脈會合於天突穴和廉泉穴。

陽維脈:從足太陽膀胱經的金門穴發出,會合足少陽膽經於陽交穴,還與足少陽膽經會合於居髎穴,向上會合手陽明大腸經、手足太陽小腸經於上臂,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於臑會穴和天髎穴,會合手足少陽三焦經、足陽明胃經於肩井穴,會合手太陽小腸經、陽蹻經於臑俞穴,會合手足少陽三焦經於風池穴,與手足少陽三焦經、陽明經五條經脈會合於陽白穴。

陰蹻脈:是足少陰腎經的分支,向上運行連接眼睛的內眼角,與手足太陽小腸經、足陽明胃經、陽蹻經五條經脈會合於睛明穴,然後再向上運行。

陽蹻者,足太陽之別脈,會手太陽、陽維於臑俞,會手陽明於巨骨,會手陽明、少陽於肩髃,會手足陽明、任脈於地倉,同足陽明上而行巨髎,復會任脈於承泣,至目內眥,與手足太陽、足陽明、陰蹻五脈會於睛明穴。沖與任同起少腹,其浮外者起於足陽明穴之氣衝,會足少陰於氣穴。

白話文:

陽蹻經:屬於足太陽經的分支經脈,在臑俞穴與手太陽經、陽維經相會;在巨骨穴與手陽明經相會;在肩髃穴與手陽明經、少陽經相會;在地倉穴與手足陽明經、任脈相會;與足陽明經一起向上走到巨髎穴,在承泣穴再次與任脈相會,最後到達眼睛內眥處,與手足太陽經、足陽明經、陰蹻經這五條經脈在睛明穴會合。

沖脈與任脈都起源於少腹,其中浮行於體表的沖脈,起源於足陽明經穴位的氣衝,在氣穴穴與足少陰經相會。

任由少腹之內、會陰之分上行,同足厥陰、太陰、少陰並行腹裡,循關元,會足少陽、衝脈於陰交,會足太陰於下脘,會手太陽、少陽、足陽明於中脘,上喉嚨,會陰維於天突、廉泉,上頤,循承漿,與手足陽明、督脈會。督脈會少陰於股內廉,與手足三陽會合,上啞門,會陽維,入系舌本,至風府,會足太陽、陽維,同入腦中,至神庭,為足太陽、督脈之會,與任脈、足陽明交會而終。帶脈起於足厥陰之章門穴,同足少陽帶脈穴,又與足少陽會於五樞。

白話文:

任脈從小腹和會陰部位向上行,與足厥陰、太陰、少陰經絡一起行於腹部,經過關元穴,與足少陽經和衝脈在陰交穴會合,與足太陰經在下脘穴會合,與手太陽、少陽、足陽明經在中脘穴會合,向上經過喉嚨,與陰維脈在天突、廉泉穴會合,再向上到下巴,沿著承漿穴,與手足陽明經和督脈會合。督脈在股內側與足少陰經會合,與手足三陽經會合,向上到啞門穴,與陽維脈會合,進入舌根,到達風府穴,與足太陽經、陽維脈會合,共同進入腦中,到神庭穴,是足太陽經和督脈的終點,與任脈和足陽明經交會結束。帶脈從足厥陰經的章門穴開始,與足少陽經的帶脈穴相連,並與足少陽經在五樞穴會合。

奇經會於正經若干條,奇經會於奇經若干條。故正經之病,或流於奇經。奇經之病,亦通於正經。沖之病,或合於任。任之病,或兼乎督。學者當察脈審證,不可執一也。

白話文:

奇經會合於正經的部分有若干條,奇經之間也會互相會合。因此,正經的疾病,有時候會延展到奇經;奇經的疾病,也可能通達正經。沖脈的疾病,有時會與任脈相合;任脈的疾病,有時候會牽涉到督脈。學習者應該觀察脈象並仔細診斷,不能只依據單一的脈絡來判斷。

3. 奇經診法

岐伯曰:前部橫於寸口丸丸者,任脈也,動苦少腹痛,逆氣搶心胸,拘急不得俯仰。三部俱浮,直上直下者,督脈也,動苦腰脊強痛,不得俯仰,大人癲,小兒癇。三部俱牢,直上直下者,衝脈也,動苦胸中有寒疝。前部左右彈者,陽蹻也,動苦腰脊痛,癲癇僵仆羊鳴,偏枯,㿏痹,身體強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寸口脈的前部橫著跳動的,是任脈。如果任脈出現異常,會導致小腹疼痛、胸悶、心悸,無法俯仰。

三部脈都浮在表層,上下直線跳動的,是督脈。如果督脈出現異常,會導致腰脊強痛、無法俯仰,成年人癲癇,兒童驚風。

三部脈都緊固,上下直線跳動的,是衝脈。如果衝脈出現異常,會導致胸中有寒疝。

寸口脈的前部左右跳動的,是陽蹻脈。如果陽蹻脈出現異常,會導致腰脊疼痛、癲癇、僵仆、羊鳴,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身體強直。

中部左右彈者,帶脈也,動苦少腹痛引命門,女子月事不來,絕繼復下,令人無子,男子少腹拘急,或失精也。後部左右彈者,陰蹻也,動苦癲癇,寒熱,皮膚強痹,少腹裡急,腰胯相連痛,男子陰疝,女子滿不下。從少陰斜至太陽者,陰蹻也,動苦顛仆羊鳴,手足相引,甚者失音不能言,肌肉痹癢。

從少陽斜至厥陰者,陰維也,動苦癲癇僵仆羊鳴,失音,肌肉痹癢,汗出惡風。

白話文:

身體中部兩側跳動的,是帶脈,如果活動過度,會導致小腹疼痛、腰部疼痛,女性月經不調,月經斷斷續續,導致不孕。男性小腹緊繃疼痛,甚至出現遺精。

身體後部兩側跳動的,是陰蹻脈,如果活動過度,會導致癲癇、寒熱、皮膚緊繃僵硬、小腹急迫感,腰部和胯部相連疼痛,男性陰囊腫脹,女性下腹脹滿。

從少陰斜行到太陽經的,是陰蹻脈,如果活動過度,會導致暈倒羊鳴,手腳抽搐,嚴重者失聲不能說話,肌肉麻痺瘙癢。

按:氣口一脈,分為九道,正經奇經,皆取診焉,乃岐伯秘授黃帝之訣也。正經有三部九候之法,而奇經無傳,故節錄於此,以為診家一助云。

白話文:

註解:氣脈分為九道,正經和奇經的脈象都可以從氣口脈診查。這是岐伯私下傳授給黃帝的祕訣。正經有「三部九候」的診脈方法,而奇經卻沒有流傳下來,所以節錄於此,作為診脈醫師的輔助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