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窮源集》~ 卷六 (10)
卷六 (10)
1. 水運年
凡此百孔千瘡之症,皆不宜拘定陳法,顧此失彼。看此方補瀉兼施,溫涼互用,學者須熟讀《金匱》及《準繩》諸篇,庶可窺其一二也。
徐氏,廿五,是年春,因喪子悲恚,遂致經脈不行,嘔噦眩運,腰疼脅脹,飲食日少,形徒骨立。脈郁澀而濡,兩寸沉。
香蒿(二錢),香附(錢半,酒炙),石菖蒲(錢半),法半夏(一錢),枳殼(一錢),青皮(八分),黑芝麻(錢半),雲母粉(八分),秦艽(一錢,酒微炒),女貞子(錢半,米飲炒),川芎(錢半),服八劑。
〔釋〕此辛酉年夏至後三日方也。天運少徵,客氣逆行,太陰主事,故以菖蒲、川芎開心經之郁,余皆滋水剋土,以疏太陰而扶中運之不及者耳。雲母者,云之母也,其性益氣而升陽。蓋云本由地中之濕氣而生,故云母為土中升散濕氣之味,列於《本經》上品,為服食養生之藥,方書亦有云母丸及服食諸法,後人不能格物窮理,故入方甚少。附註於此,以備參考。
(王靈山記。)
又換方。
〔案〕此有肝經鬱火,而此時宜先利其氣,亦本古人五苓、五香之意,而活用之耳。
土香蒿(三錢),老松節(一錢),茯神(三錢),蘇梗(二錢),白茯苓(三錢),赤茯苓(錢半),枳殼(錢半),赤芍(二錢),木瓜(錢二),澤瀉(二錢),歸身(六錢,酒炒),服十劑。
〔釋〕此大暑後四日方也。天運少徵,客氣換交太陽。太陽為寒水之腑,故用松節、茯苓、澤瀉去濕邪以清水腑。蘇梗,其葉朝挺暮垂,稟太陽晦明之氣,天氣下降,其用為下氣殺穀,故以為利氣之嚮導。脾為氣母,又為血之統領,故用歸、芍以調之,太陰與太陽本相配也。
青蒿得先春之令最早,理屬少陽,《易》曰:震一索而得男,故謂之長男,蓋太陽、太陰之所生也。考律書黃鐘生林鐘,林鐘生太簇之義可知矣。大凡肝經有郁,則心氣不旺,故重用酒炒當歸以助少陰之氣,而復用少陽之木味以配之,則生生不息之機由是啟矣。合觀二方,俱不外疏土去濕之意者,以土兼水化之年令宜然也。
服前二方,經脈稍通,飲食漸進,但形體未復,精神欠爽。
〔案〕水旺之時,木氣自潤,但恐水不歸垣,轉致泛漲耳。
茯苓塊(三兩),茯神(三兩),豬苓(三兩),土茯苓(一兩),赤苓(一兩),桑白皮(三兩),黃柏(三兩,鹽水炒),砂仁(二兩),澤瀉(二兩),海桐皮(二兩),蘇木(二兩),炙甘草(四兩),甘菊花(一兩),加左金丸(一兩,杵碎和入),上藥研末,蜜丸,橘皮湯下。
〔釋〕此立冬後四日方也。中運雖嫌水弱,而主氣陽明,月建當亥,子母相生,可以轉弱為強,故不憂水之不足,而第憂土之兼水而轉傷於濕也。方用五苓為主,重用炙草為土分之嚮導。卻用黃柏、左金,聊為在泉之少陰去其逆,所以專其生土之用也。然此症究以調經為主,使無海桐、蘇木為疏土行水之具,不特築版無資,堤防難就,亦且不歸血分而寬泛無著矣。至於桑皮、甘菊,則又因爍金之客氣而旁及者也。
白話文:
水運年
各種複雜的疾病,都不應該拘泥於固定的治療方法,顧此失彼。這個方子是補瀉兼施、溫涼互用的,學習者必須熟讀《金匱要略》和《傷寒論》等篇章,才能略窺一二。
一位姓徐的女子,二十五歲,當年春天,因為喪子悲傷憤怒,導致經脈不通,嘔吐、眩暈、肢體乏力,腰疼、脅肋脹滿,食慾日減,形體消瘦。脈象鬱滯而濡弱,寸口脈沉。
處方:香蒿二錢,香附(酒炙)錢半,石菖蒲錢半,法半夏一錢,枳殼一錢,青皮八分,黑芝麻錢半,雲母粉八分,秦艽(酒微炒)一錢,女貞子(米飲炒)錢半,川芎錢半,共八劑。
說明:這是辛酉年夏至後三日開的處方。天運少陽,客氣逆行,太陰主事,所以用菖蒲、川芎來疏通心經的鬱滯,其他藥物都是滋陰降火、疏利太陰,以扶助中焦運化功能不足。雲母,是雲的根本,其性具有益氣升陽的作用。因為雲是由地中濕氣所生,所以雲母能散除土中濕氣,列於《神農本草經》上品,是養生藥物,古方書中也有雲母丸及服用方法,後人不能深入研究藥性,所以很少用到它。這裡附註說明,以供參考。
(王靈山記錄)
又換了一個方子。
說明:此症有肝經鬱火,此時應先疏通其氣,也是效仿古人五苓散、五香散的思路,而活學活用。
處方:土香蒿三錢,老松節一錢,茯神三錢,蘇梗二錢,白茯苓三錢,赤茯苓錢半,枳殼錢半,赤芍二錢,木瓜二錢,澤瀉二錢,當歸(酒炒)六錢,共十劑。
說明:這是大暑後四日開的處方。天運少陽,客氣交替,太陽主事。太陽為寒水之腑,所以用松節、茯苓、澤瀉去除濕邪,以利水道。蘇梗,其葉早晨向上,晚上下垂,秉承太陽晦明之氣,天氣下降,其作用是下氣消食,所以用來引導氣機的通暢。脾為氣之母,也是血之統領,所以用當歸、芍藥來調和脾胃,太陰與太陽本就相配。
青蒿得先春之氣最早,屬少陽,《易經》說:「震一索而得男」,所以稱之為長男,是太陽、太陰所生的。考究律書中黃鐘生林鐘,林鐘生太簇的道理,就可以理解了。總之,肝經鬱滯,則心氣不旺,所以重用酒炒當歸來助益少陰之氣,再用少陽之木味配合,則生生不息的機制就開啟了。綜合觀察兩個方子,都不離疏土去濕的意圖,因為土兼水化的時令如此。
服用前兩個方子後,經脈略通,食慾漸增,但身體尚未恢復,精神也不太爽利。
說明:水旺之時,木氣自潤,但擔心水不歸經,反而導致水液泛漲。
處方:茯苓塊三兩,茯神三兩,豬苓三兩,土茯苓一兩,赤苓一兩,桑白皮三兩,黃柏(鹽水炒)三兩,砂仁二兩,澤瀉二兩,海桐皮二兩,蘇木二兩,炙甘草四兩,甘菊花一兩,加左金丸(杵碎和入)一兩,研末,蜜丸,橘皮湯送服。
說明:這是立冬後四日開的處方。中焦雖嫌水弱,但主氣陽明,月建當亥,子母相生,可以轉弱為強,所以不擔心水不足,只擔心土兼水而導致濕邪過盛。方子以五苓散為主,重用炙甘草作為土氣的嚮導。再用黃柏、左金丸,稍微抑制少陰的逆氣,以專注於培補土氣的作用。但是,這個病症最終還是以調經為主,如果沒有海桐皮、蘇木來疏通土氣、利水,不只是難以建立基礎,而且也難以歸屬於血分,反而會導致氣血虛浮無著。至於桑白皮、甘菊花,則是因為金氣的客邪而兼顧使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