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大椿

《醫貫砭》~ 卷下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5)

1. 論補中益氣湯

先天之氣,前要用六味、八味,則云在腎中,此要用補中益氣,則云在脾土中。況先天之氣立於天尚未生之前,獨升麻、柴胡足以左之右之,真乾坤在手之神技也。真萬世無窮之利,余所以諄諄為言也。若飲食失節,寒溫不適,脾胃乃傷。喜、怒、憂、恐,損耗元氣。脾胃氣衰,元氣不足,而火獨盛。

火者陰火也,起於下焦,元氣之賊也。壯火食氣,少火生氣。火與元氣不兩立,必要將火滅盡,元氣方存,豈非胡說。一勝則一負。脾胃氣虛,則下流肝腎,名曰重強。何以虛則反下流,且流去是何物?《內經》重強二字,亦不如此講。經云:脾脈太過,則令人四肢不舉,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,名曰重強。

此乃指脾之病脈,言脈病則五臟皆不和順也。何嘗指下流肝腎耶?陰火得乘其土位,故脾證始得,則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,脈洪大而頭痛,或渴不止,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。又雜外感之證。蓋脾胃之氣下流,使穀氣不得升浮。是春生之令不行,句句不連貫,皆學舌語也。

則無陽以護其營衛,衛即衛身之陽氣也,如何反要脾胃之氣為衛。遂不任風寒,而生寒熱,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。

傷寒發熱,拂拂如羽毛之熱,熱在皮毛。三陽俱有壯熱之證,若陽明則熱在肌膚為尤劇,如何皆只微熱。內傷者,肌體壯熱,捫之烙手,內傷雖熱,總不如外感之甚,如何反以為極熱。右手氣口脈大於左手人迎三倍。此又亂道,脈大三倍是關格之脈,危證矣,豈內傷乎?其氣口脈急大而數,時一代而澀。

代脈亦是危證,安得內傷即現此脈,且脈亦不可派定也。澀是肺之本脈,代是氣不相接,乃脾胃不足之脈。大是洪大,洪大而數,乃心脈刑肺。急是弦急,乃肝木挾心火克肺金也。其右關脈屬脾,比五脈獨大而數,數中時顯一代。此不甚勞役,是飲食不時,寒溫失所。又何以鑿鑿派定如此。

胃脈損弱,隱而不見,惟內顯脾脈如此。以上語語不接,說內傷肺,又俱說肺金受克,絕無頭緒。若外傷,則人迎脈大於氣口也。

或問曰:丹溪云東南之人,陽氣易以升,不可服補中益氣湯。當今江以南之人,果盡不當服乎?曰:東南指人之臟腑而言之。何不云東南之臟不可服補中益氣湯耶。然則肺腎謂之西北人矣。作此語者,其臟腑殆無人氣。其人上盛者,必下虛,其腎氣大虛矣。急須填補北方先天之元氣為要。

總而言之,先天、後天,不得截然兩分。上焦元氣不足者,下陷於腎中也,元氣本不在上焦,即使上焦亦有元氣,如何陷入腎中。當取之至陰之下。下焦真陰不足者,飛越於上部也,陰氣如何能飛越。焉可不引而歸原耶。引陰歸原,從未前聞。是以補中益氣湯與腎氣丸並用。

白話文:

論補中益氣湯

古人認為先天之氣存在於腎中,需用六味、八味藥方調理;而補中益氣湯則認為先天之氣存在於脾土之中。更有人認為,先天之氣產生於人體未成形之前,僅靠升麻、柴胡就能調整,如同掌握天地造化之術,是萬世不變的妙方。然而,飲食不節、寒暖失度,都會傷及脾胃,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更會耗損元氣。脾胃氣虛,元氣不足,則陰火獨盛。

這陰火源於下焦,是損耗元氣的元兇。過盛的火氣會耗損元氣,只有適度的火氣才能滋養元氣。陰火與元氣不能共存,必須滅除陰火,元氣才能保存。脾胃氣虛,則氣會下陷於肝腎,稱為“重強”。但“重強”並非指氣下流於肝腎,而是指脾臟病變導致脈象異常,使五臟失調。《內經》所述的“重強”,並非如此解釋。脾脈失調,會導致四肢無力或九竅不通。

陰火侵犯脾土,就會出現氣喘、發熱煩躁、脈洪大頭痛、口渴不止、畏寒怕風等症狀,並可能伴隨外感病症。這是因為脾胃之氣下陷,導致穀氣不能上升,如同春天生機不能勃發,這些說法互相矛盾,似是而非。

因脾胃之氣不足,無法護衛營衛之氣(陽氣),所以才會畏寒怕風,寒熱交替。

傷寒發熱,通常是輕微的,熱在皮毛;三陽經病症則會有明顯的發熱,尤其陽明經病症會在肌膚表層出現劇烈發熱,文中所述微熱與實際情況不符。內傷發熱,肌體會有明顯的高溫,而外感發熱雖也發熱,卻不如內傷熱烈。文中描述的脈象(右手氣口脈大於左手人迎脈三倍,脈象代數澀等)也與實際臨床觀察不符,這些脈象反而是危重病症的表現,不可能出現在一般的內傷病人身上。

右關脈屬脾,如果此脈獨大而數,且時而出現代脈,這通常與勞累、飲食失節或寒溫失調有關。文中對脈象的判斷過於武斷。

胃脈虛弱,不易察覺,文中卻說脾脈異常,前後不一,缺乏邏輯,對內傷肺的描述也混亂無章。若為外感,人迎脈應大於氣口脈。

有人問及丹溪先生所言“東南之人陽氣易升,不宜服用補中益氣湯”,是否江以南的人都不能服用?回答說:“東南”指的是臟腑,並非地域。肺腎屬西北,此說法似是牽強附會,其臟腑理論似是而非。上盛下虛者,腎氣虛弱,應補益北方先天之元氣。

總而言之,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能截然分開。上焦元氣不足,並非下陷於腎中,元氣也不存在於上焦,即使存在,也不可能下陷到腎中,應從下焦至陰之處入手。下焦真陰不足,也不會飛升到上部。所以,應該將陰氣引歸原位。文中所言“引陰歸原”也未曾聽聞。因此,補中益氣湯宜與腎氣丸同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