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存粹醫話》~ 血脫益氣辨

回本書目錄

血脫益氣辨

1. 血脫益氣辨

血脫益氣(詳見《從眾錄》中血症篇)雖屬古訓,余心竊有疑焉,蓋血既脫而陽孤矣,若再益氣,豈不氣更盛而血更脫乎?雖然陰生於陽,陽生干陰,蓋陰陽須相維也。經曰:孤陽不生,孤陰不長,治此者宜滋陰以配陽而加一、二味氣分之藥,則陽入於陰,陰陽自相平矣,即四物加參耆,□愈湯之義也。若醫不知此而率爾蓋氣,吾未見陽極能生陰也,明理者以為然否。

白話文:

用益氣的方法來治療出血(參見《從眾錄》中的血癥篇),雖然是古人留下的說法,但我心裡卻有疑問。因為出血後陽氣已經虛弱孤單,如果再用益氣的方法,難道不是讓氣更盛而血更脫嗎?

雖然陰氣生於陽氣,陽氣生於陰氣,但陰陽必須互相制約。經典中說:「孤陽不生,孤陰不長。」因此,治療出血應該補陰以配陽,再加一兩味益氣的藥物,這樣陽氣才能進入陰氣,陰陽自然平衡。正所謂「四物湯」加人參和黃芪,就是這個道理。

如果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,而草率地使用益氣的方法,我還沒見過陽氣極盛能生出陰氣的。明理的人認為如何?

(血虧而氣因之亦虧者,宜補氣為先,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,生於無形之氣也,若血自虧而氣不虧者,宜滋陰補血為要,不得墨守成語而不思也,今血脫益氣,但言血虧而氣固之亦虧之一條,於血自虧而氣不虧之一條,未能分明,故余有是作。)

白話文:

當氣血雙虧,氣比血虧得嚴重時,應先補氣,因為有形的血不能自行產生,是由無形的氣所化生。如果氣不虧但血虧,則應滋陰補血,不能死板地遵守成規而不考慮實際情況。現在《血脫益氣論》一書只討論血虧伴隨氣虧的情況,但對於血虧但氣不虧的情況沒有明確區分,所以我才撰寫此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