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怡堂散記》~ 卷上 (7)
卷上 (7)
1. 雜治得心隨錄可為法者二十二症
溪南吳氏子,三歲,四月初,食烏飯油膩而起,發熱,腹痛,旋服疏散消食藥,熱不退。更醫,服藥皆主消食,熱退復發,病經兩月,請予治,診其脈小弱,面色青而㿠白,二便利,腹無所苦,午後發熱,天明漸退,食少人困。
予曰:病雖起於傷食,屢服消伐之劑,食滯久已消矣,過消則胃傷,熱久則陰傷,故食少,神困,汗出而熱不退也,方用人參、麥冬、陳皮、穀芽、扁豆、茯苓、甘草加小棗二枚,二劑而熱退,麥冬易白朮,又二劑而食加。
山根本家二歲子,斷乳後傷食,腹痛,醫與消導過度,人漸黃瘦,又謂其有疳積,令服雞肝藥,旬日之間肌肉盡脫,僅存皮骨,請予治。予曰:大肉已脫,無藥可療,速尋乳母試其肯食乳否?每日早晨先與參米飲半杯,以壯其胃氣,然後食乳,一月之後,復請予視,面圓發澤,已無病矣。此消伐損脾之誤,非本氣自敗者,故得痊。
昉村本家一女十歲,脾虛有濕,浮腫,肚脹,服補脾利濕之劑愈,而復者再,臍中流出淡黃水,水中流出蟲一條,長四寸,此亦未見之事。水與蟲皆濕熱所生也,仍用補脾利濕之劑,每劑加土炒黃連三分,漸次愈,愈後多服補脾末藥,病不復作,此水退築堤之義也。
梅口江氏子,七歲,先因濕熱傷脾,浮腫,肚脹,目發黃疸,數日而瘧作,又數日而下痢紅白,一身而見四症。予曰:病雖疊見,皆濕熱所生,藥可兼治,方用:柴胡、黃芩、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神麯、檳榔、大腹皮、赤芍、茵陳、山梔、木通、甘草出入加減,先止瘧,次止痢,目黃、腹脹旬日而退。
唐模書顏侄之孫,三歲,戊申秋抄,患痢純白,先期發熱驚搐,搐定而後痢作,日夜百度,米粒不進,此噤口痢也,況在驚後,視其勢不可為矣。力求予治,不得已,先用木鱉子三個煨熟去殼,加麝香一分,搗如泥,旋作麵餅,乘熱劈開,以一片攤藥合臍下,此先賢舊法也,用之屢效,姑與之,逾時稍能食粥,為定一方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黃連、木香,連進二服,痢少減,食少加。
再以石蓮、石脂、白頭翁、罌粟殼等味出入加減,去人參則食少,去黃連則痢多,人參、黃連競不能除,守定一方,旬日而愈。予前所治驚後痢作皆不得起,不意此子競得成功,雖賴人參之力,亦由驚定而後痢作,小有不同。
義成朱藻卿兄子,周歲,時感發風痰之病,五日不解,延予治,時壯熱,煩渴,手強,目竄,咬奶咬唇,舉家以為驚作。予曰:非驚也,此陽明熱甚生風也,煩熱汗渴皆白虎症。小兒純陽之體,一冬蘊熱內伏陽明,因感驚風引動伏熱而病作,若隨俗用化痰、抱龍等丸便不可救。
方用熟石膏五錢,知母、麥冬、炒梔子各一錢,枳殼、竹葉各五分、粳米一錢,長流水煎,一服而煩熱減,二服而汗渴除,藥減半再一服而熱退,然後用甘桔二陳清痰和胃而痊。
白話文:
溪南吳氏的三歲兒子,四月初吃了油膩的烏飯後發熱腹痛,服用疏散消食的藥物後,高燒不退。換了其他醫生,服用的藥物都以消食為主,退燒後又復發,病了兩個月,求醫治療。診斷脈象微弱,面色青白,大便溏瀉,腹部沒有明顯不適,午後發熱,天亮後逐漸退燒,食慾不振,倦怠乏力。
醫生判斷:雖然疾病起於傷食,但多次服用消食的藥物,食滯早已消除了。過度消食傷了脾胃,久熱傷陰,所以食慾不振,精神萎靡,出汗但高燒不退。於是處方:人參、麥冬、陳皮、穀芽、扁豆、茯苓、甘草,加小棗兩枚。服用兩劑後退燒,將麥冬換成白朮,再服用兩劑,食慾有所恢復。
山根人家兩歲的孩子,斷奶後傷食腹痛,醫生使用了過度的消導藥物,孩子日漸消瘦發黃,又診斷為疳積,服用雞肝藥物治療,十天內肌肉消瘦殆盡,只剩皮骨,求醫治療。醫生說:肌肉已經嚴重消瘦,藥物難以治療,趕緊尋找奶媽,看看孩子是否願意吃母乳。每天早晨先給孩子喝半杯參米飲,以增強脾胃之氣,然後再餵母乳。一個月後復診,孩子面色紅潤,頭髮有光澤,已經痊癒。這是消食藥物損傷脾胃的錯誤,而非先天脾胃虛弱,所以能夠痊癒。
昉村本人家十歲的女兒,脾虛濕盛,導致浮腫、腹脹。服用健脾利濕的藥物後症狀好轉,但反覆發作兩次,肚臍處流出淡黃色的水,水中還有一條長四寸的蟲子,這是罕見的病例。水和蟲子都是濕熱所致。繼續服用健脾利濕的藥物,每劑藥物中加入土炒黃連三分,症狀逐漸好轉。痊癒後多服用健脾的藥粉,避免病情復發,這就像水退後加固堤壩一樣。
梅口江氏的七歲兒子,因濕熱傷脾,出現浮腫、腹脹、黃疸,幾天後又發瘧疾,幾天後又出現紅白痢,一人身上同時出現四種症狀。醫生說:雖然症狀複雜,但都是濕熱所致,藥物可以同時治療。處方:柴胡、黃芩、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神麴、檳榔、大腹皮、赤芍、茵陳、山梔、木通、甘草,根據病情增減藥物。先治瘧疾,再治痢疾,黃疸和腹脹十天後消退。
唐模書顏侄孫,三歲,戊申年秋季,患噤口痢,先有發熱驚厥,驚厥停止後痢疾發作,日夜腹瀉一百多次,一點米粒都吃不下。這是噤口痢,而且是在驚厥之後發作,病情危急。病人懇求治療,醫生不得已,先用木鱉子三個煨熟去殼,加麝香一分,搗成泥狀,做成麵餅,趁熱掰開,將一片藥餅貼在肚臍下,這是前輩的舊法,屢試不爽,先用此法治療。過了一段時間,孩子可以吃點粥了。然後再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黃連、木香,連續服用兩劑,痢疾減少,食慾增加。
再用石蓮、石脂、白頭翁、罌粟殼等藥物增減使用,去除人參則食慾減少,去除黃連則痢疾加重。人參和黃連缺一不可,繼續服用原方,十天後痊癒。醫生以前治療驚厥後發生的痢疾都未能成功,沒想到這個孩子竟然治癒了,雖然依靠了人參的功效,但也因為驚厥停止後才發病,與其他病例略有不同。
義成朱藻卿兄的兒子,周歲,患風痰病五日不愈,求醫治療。當時高熱、口渴、手強直、眼球亂動、咬奶頭咬嘴唇,家人以為是驚厥。醫生說:不是驚厥,這是陽明熱盛生風,煩熱、汗出、口渴都是白虎湯證。嬰兒屬純陽之體,冬天積聚的熱邪鬱結在陽明經,因感受風邪而引動伏熱而發病。如果按照慣例使用化痰、抱龍等丸藥,就無法治療了。
處方:熟石膏五錢,知母、麥冬、炒梔子各一錢,枳殼、竹葉各五分、粳米一錢,用長流水煎煮。服用一劑後煩熱減輕,服用兩劑後汗出和口渴消除,藥量減半再服用一劑後退燒,然後使用甘桔二陳湯清熱化痰和胃,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