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怡堂散記》~ 卷上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7)

1. 華先生中藏經論治

夫病有宜湯者,宜圓(丸)者,宜散者,宜下者,宜吐者,宜汗者,宜灸者,宜針者,宜補者,宜按摩者,宜導引者,宜蒸熨者,宜暖洗者,宜悅愉者,宜和緩者,宜水者,宜火者,種種之法,豈惟一也。若非良善精博,難為取愈,庸下淺識,亂投湯圓(丸)、汗、下、補、吐,動使交錯,輕者令重,重者令死,舉世皆然。

白話文:

有病需要服用湯劑的,需要服用丸藥的,需要服用散劑的,需要服用瀉藥的,需要服用催吐藥的,需要發汗的,需要灸治療的,需要針灸治療的,需要補藥的,需要按摩的,需要導引的,需要蒸熨的,需要溫水洗滌的,需要保持愉悅心情的,需要和緩調養的,需要用水的,需要用火的,各種治療方法,豈止一種。如果不精通醫術,難以治癒。庸醫見識淺薄,隨意投放湯藥、丸藥、發汗劑、瀉藥、補藥、催吐藥,胡亂搭配,讓病情由輕轉重,由重轉危,甚至導致死亡,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。

其湯可以滌盪臟腑,開通經絡,調品陰陽,祛分邪惡,潤澤枯朽,悅養皮膚,養氣力助困竭,莫離於湯也。丸可以逐風冷,破堅癥,消積聚,進飲食,舒榮衛,定開竅,緩緩然,參合無出於圓(丸)也。散者能祛風邪、暑濕之氣,攄寒濕渾濁之毒,發散四肢之壅滯,除剪五臟之結伏,開腸和胃,行脈通經,莫過於散也。下則疏豁開塞。

白話文:

湯劑可以清理內臟,疏通經絡,調和陰陽,驅邪祛惡,滋潤枯槁,美化皮膚,補充元氣,幫助虛弱的人。丸劑可以驅逐風寒,治療頑固的疾病,消除積食,改善食慾,暢通氣血,安定神志,緩慢而持續地發揮作用,圓形的丸劑是最好的方法。散劑可以祛除風邪、暑濕,清除寒濕的毒素,疏散四肢的淤滯,消除五臟的結塊,疏通腸胃,暢通經脈,散劑是最有效的。下劑則能疏通阻塞,暢通便道。

補則益助虛乏。灸則起陰通陽,針則行榮引衛。導引則可以逐客邪於關節。按摩則可驅浮淫於肌肉,蒸熨闢冷,暖洗生陽。悅愉爽神。和暖安氣。若實而不下,則使人心腹脹滿,煩亂,臌腫。若虛而不補,則使人氣血消散,肌肉耗亡,精神脫失,意志昏迷。可汗而不汗,則使人毛孔閉塞,悶絕而終。

白話文:

補養, 可以幫助治療虛弱和不足;

灸療法, 可以激發陰氣,通調陽氣;

針灸, 可以運行氣血,疏通經絡;

導引術, 可以驅除關節的邪氣;

按摩, 可以祛除肌肉中的浮腫和濕氣;

蒸氣和熨燙, 可以驅散寒氣;

溫暖的洗浴, 可以生髮陽氣;

快樂和愉悅, 可以振奮精神;

溫和和煦, 可以安撫情緒。

但是,如果實證而不瀉下,就會導致人心腹脹滿、煩躁不安和水腫;

如果虛證而不補虛,就會導致氣血虧損、肌肉萎縮、精神恍惚和昏迷;

如果該出汗而不發汗,就會導致毛孔閉塞,最終導致窒息而亡。

合吐而不吐,則使人結胸、上喘、水食不入而死。當灸而不灸,則使人冷氣重凝,陰毒內聚,厥氣上衝,分墜不散,以致消滅。當針而不針,則使人榮衛不行,經絡不利,邪漸勝真,冒昧而昏。宜導引而不導引,則使人邪侵關節,固結難通。宜按摩而不按摩,則使人淫隨肌肉久留不消。

白話文:

如果該吐卻不吐,會導致胸悶、呼吸困難、飲食難下,最後死亡。如果該灸卻不灸,會使寒氣凝結,陰邪內聚,氣血上逆,鬱結不散,最終消亡。如果該針灸卻不針灸,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阻塞,邪氣漸長,正氣衰弱,頭暈昏迷。如果該導引卻不導引,會導致邪氣侵犯關節,僵硬難通。如果該按摩卻不按摩,會使邪氣滯留在肌肉中,長時間不散。

宜蒸熨而不蒸熨,則使人冷氣潛伏,漸成痹厥。宜暖洗而不暖洗,則使人陽氣不行,陰邪相害。不當下而下,則使人開腸蕩胃,洞泄不禁。不當汗而汗,則使人肌肉消絕,津液枯耗。不當吐而吐,則使人心神煩亂,臟腑奔沖。不當灸而灸,則使人重傷經絡,內蓄痰毒反害於中和,致於不可救。

白話文:

應該蒸熱敷,否則會使人冷氣潛伏,逐漸形成麻痺和昏迷。應該用溫水洗滌,否則會使人陽氣不暢,陰邪侵害。不應該瀉下,如果瀉下,會使人腸胃虛弱,大便不止。不應該發汗,如果發汗,會使人肌肉消減,津液枯竭。不應該嘔吐,如果嘔吐,會使人心神不安,臟腑失調。不應該艾灸,如果艾灸,會使人嚴重損傷經絡,內部積蓄痰液毒素,反過來對中和造成傷害,甚至無法挽救。

不當針而針,則使人氣血散失,機關細縮。不當導引而導引,則使人真氣勞敗,邪氣妄行。不當按摩而按摩,則使人肌肉䐜脹,筋骨舒張。不當蒸熨而蒸熨,則使人陽氣偏行,陰氣內聚。不當暖洗而暖洗,則使人濕灼皮膚,熱生肌肉。不當悅愉而悅愉,則使人神失氣消,精神不快。

白話文:

如果在不適當的時候針灸,會導致人體氣血流失,內臟收縮。

如果在不適當的時候進行導引,會耗損人的真氣,讓邪氣橫行。

如果在不適當的時候按摩,會造成肌肉腫脹,筋骨鬆弛。

如果在不適當的時候蒸熨,會導致陽氣過盛,陰氣內聚。

如果在不適當的時候溫水洗浴,會導致皮膚濕熱,肌肉發炎。

如果在不適當的時候享受快樂,會耗損人的心神氣血,精神萎靡不振。

不當和緩而和緩,則使人氣停意折,健忘傷志。大凡治療要合其宜,脈狀病候,少陳於後:凡脈不緊數,則勿發其汗;脈不疾數,不可以下;心胸不閉、尺脈微弱,不可以吐;關節不急、榮衛不壅,不可以針;陰氣不盛,陽氣不衰,勿灸;內無客邪勿導引;外無淫氣勿按摩;皮膚不痹勿蒸熨;肌肉不寒勿暖洗;神不凝迷勿悅愉;氣不奔急勿和緩。順此者生,逆此者死。

脈病之法,備說在前。

白話文:

不適當和緩,而使用了和緩的治療方法,則會使人的氣機停滯、心志折傷,導致健忘和志氣受損。凡是治療都必須根據實際情況,脈象和病候如下:

  • 脈搏不緊促且次數正常時,不要發汗;
  • 脈搏不急促且次數正常時,不可以瀉下;
  • 心胸不閉塞、尺脈微弱時,不可以催吐;
  • 關節不疼痛、氣血運行通暢時,不可以針刺;
  • 陰氣不旺盛、陽氣不衰弱時,不要灸;
  • 體內沒有外邪時,不要導引;
  • 體外沒有邪氣時,不要按摩;
  • 皮膚沒有麻痺時,不要蒸熨;
  • 肌肉不寒涼時,不要溫熱洗滌;
  • 神志不混鈍時,不要用愉悅的事物刺激;
  • 氣息不急促時,不要用和緩的治療方法。
  • 順應這些原則的,可以存活;違背這些原則的,則會死亡。

2. 喻喜言先生議病式

從上古以至今時,一代有一代之醫,雖神聖賢明力量不同,然必不能捨規矩準繩,以為方園平直也,故治病必先識病,識病然後議藥。藥者所以勝病者也,識病則千百藥中任舉一二味用之,無不通神。

白話文:

從古代到現在,每一時代都有各自的名醫,雖然醫術高低不一,但都不能偏離法則和標準,就像方圓平直一樣。因此,治療疾病必須先了解病情,瞭解病情後才能討論用藥。藥物是用來戰勝疾病的,瞭解病情後,從無數藥物中選取一兩種用之,總能發揮神奇功效。

不識病則岐多而用眩,凡藥皆可傷人,況於性最偏駁者乎?邇來習醫者眾,醫學愈荒,遂成一議藥不議病之世界,其夭枉可勝悼哉!欲彼此惑,無如議病,病經議明,則有是病即有是藥,而不知者,必欲執藥性為去取,何其陋耶!

白話文:

不懂得辨識疾病就容易被迷惑而使用錯誤的治療方法,所有的藥物都有可能傷害人體,更何況那些藥性極為偏激的藥物呢?近來學習醫術的人雖然很多,但是醫學卻越來越淪落,於是成為一個只討論藥物而不討論疾病的環境,這種冤枉的結果真是令人悲痛啊!如果想要消除彼此之間的迷惑,最好的方法就是討論疾病,當疾病被清楚地辨認後,就有針對該疾病的適當藥物,然而不懂這一點的人,總是固執地以藥物的性質來決定取捨,這是多麼淺薄啊!

3. 與門人定議病式

某年某月某地某人,年紀若干,形之肥瘦,長短若何,色之黑白,枯潤若何,聲之清濁長短若何,人之形志音樂若何,病始何日,初服何藥,次服何藥,某藥稍效,某藥不效,時下晝夜孰重,寒熱孰多,飲食喜惡,二便滑澀,脈之三部九候,何候獨異,二十四脈中何脈獨見,何脈兼見,其症或內傷或外感,或兼內外,或不內外,依經斷為何病,其標本先後何在,汗吐下和寒溫補瀉何施,宜用七方中何方,十劑中何劑,五氣中何氣,五味中何味,以何湯名為加減,其效驗定於何時,一一詳明,務令纖毫不爽,起眾信從,允為醫門矜式,不必演文可也。

白話文:

說明患者:某年某月某地,具體年齡、體型胖瘦長短、膚色明暗乾濕、聲音清濁長短、精神狀態音樂喜好、發病時間、一開始服用的藥物、後來服用的藥物、某種藥物稍微有效、某種藥物無效、白天晚上病情輕重、寒熱症狀多寡、飲食嗜好厭惡、大小便通暢與否、脈象三部九候中異常部分、二十四脈中出現的脈象、兼見的脈象、病症是內傷或外感,或內外兼有,或都不是、根據經典診斷出的疾病名稱、標本主次的順序、治療方法(發汗、催吐、瀉下、調和、溫補、清瀉)、適合採用的七方中哪一種類型、十劑中哪一種方劑、五行中哪一種屬性、五味中哪一種味道、採用哪一種湯方名稱作為加減基準、治療效果預計發生的時間,一一詳細說明,務求絲毫不差,讓眾人信服,成為醫學的典範。不需要華麗的文字修飾。

某年者年上之干支,治病先明運氣也。某月者治病必本四時也。某地者辨高卑燥濕五方異宜也。某齡某形某聲某氣者,合色脈從圖萬全也。形志苦樂者,驗七情勞逸也。始於何日者,察久近傳變也。問藥物驗否者,斟酌己見也。晝夜寒熱者,辨氣分血分也。飲食二便者,察腸胃乖和也。

白話文:

在治療疾病時,首先要確定病人的出生年月日干支,瞭解其運氣。其次,要根據疾病發生的月份,符合四時的變化規律。此外,還要考慮病人的居住地,分辨不同環境對疾病的影響。根據病人的年齡、形體、聲音、氣息,結合舌苔顏色和脈象,從中推斷病情。還要了解病人的情緒和志向,驗證七情是否過度或勞逸。詢問疾病發生的時間,推測病情的傳變。詢問藥物的效果,以便調整治療方案。根據病人的晝夜寒熱表現,區分氣分還是血分出現問題。通過飲食和排泄情況,觀察腸胃是否調和。

三部九候何候獨異者,推十二經脈受病之所也。二十四脈見何脈者,審陰陽表裡無差忒也。依經斷為何病者,名正則言順,事成如律度也。標本先後何在者,識輕重次第也。汗吐下和寒溫補瀉何施者,求一定不差之法也。「七方」,大、小、緩、急、奇、偶、復,乃藥之制,不敢濫也。

白話文:

三部九候中有哪些特殊的候診法呢?用來推測十二經脈受病的部位。

二十四脈中出現哪條脈,可以確認陰陽表裡的疾病是否準確。

根據經絡的規律斷定為何種疾病,名稱正確,言論符合,事情處理得就像按律定規一樣準確。

辨別出標本的先後順序,才能認識疾病的輕重緩急。

選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、和解、寒涼、溫熱、補益或瀉下的方法時,一定要根據正確的方法。

「七方」是指大、小、緩、急、奇、偶、復七種藥劑的配製方法,用藥時不敢輕率。

「十劑」,宣、通、補、泄、輕、重、滑、澀、燥、濕,乃藥之宜,不敢泛也。五氣中何氣、五味中何味者,用藥最工之法,寒熱溫涼平,合之酸辛甘苦鹹也。引湯名為加減者,循古不自用也。刻效於何時者,逐款辨之不差,以病之新久五行定痊期也。若是則醫案之在人者,工拙自定,積之數十年治千萬人不爽也。

白話文:

「十劑」:宣通補泄、輕重滑澀、燥濕,這些都是藥物應用的準則,不能隨意使用。

「五氣五味」: 五種氣(寒、熱、溫、涼、平)和五種味(酸、辛、甘、苦、鹹)的搭配,是用藥的最好方法。

「引湯」 :變更藥方以調整療效的方法,遵循古籍而不自行使用藥方。

「刻效」 :何時見效,逐一仔細辨別,不能有誤。根據疾病的新舊和五行,確定治癒的時間。

「醫案」: 如果能做到以上這些,醫生的技藝自然高超。積累數十年的經驗,治療千萬人也不會失誤。

4. 醫宗必讀全經始知治法

醫家始讀岐黃書,識其病之所生,不能通悟治法,以全書古奧,難乾記誦,多有棄而讀後世淺近之書者,至滑伯仁、張介賓、汪訒庵諸公,節取經言,裁成類纂,雖為醫門捷徑,而日復一日,漸失全經。因思漢末華先生《中藏經》祖述岐黃,備言治法,蓋由《素》、《靈》淺而出之者也。

白話文:

醫生一開始研讀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,瞭解疾病的成因,但不能透徹理解治療方法,因為原作艱澀難懂,難以背誦,很多人因此放棄研讀,轉而去讀後世較淺顯的書籍。直到滑伯仁、張介賓、汪訒庵等前輩,他們摘取經書中的要義,編撰成類纂,雖然方便醫學生入門,但日積月累,逐漸遺忘了全部經文。因此我想起了東漢末年華佗的《中藏經》,它繼承了《黃帝內經》的思想,詳述治療方法,可以說是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的淺顯版本。

華先生神於醫,有剖腹浣腸之技,而獨述經言,不為奇論。是欲以規矩繩後世,不以長技授人,其慮遠矣。予自少至老,苦讀全經,僅足知醫,行之一字多有未備,洵乎醫道之難言也。仲景長於湯液,針灸之法,間一及之。宗仲景者,續稱大家,予習其方,以應時變。所遇必欲針灸及按摩導引諸法者,百中一二,亦嘗用之,古法中又不徒以一方畢乃事也。

白話文:

華先生精通醫術,具有腹腔手術和灌腸技術,但他只傳授醫學經典的內容,不提倡創新理論。他是想用經典規範後世,不把自己的拿手絕活傳給別人,考慮得非常深遠。我從小到老,苦讀醫書,只不過能明白醫理,實際操作時,很多方面都做得不夠,可見醫術難以言表。張仲景擅長藥物治療,偶爾也會提到針灸,後人效仿仲景,都被稱為名醫。我學習仲景的方劑,以應對時代的變化。在我遇到的病人中,需要針灸、按摩或導引等方法的,一百個中才有一兩個,我偶爾也會使用這些方法。古時候的醫療方法也不只是用一個方劑就結束了。

近世以來,惟尚虛名,不求實學,徒有醫之名而無其實,千思百慮,啟悟後人於華先生論治之外,更錄喻嘉言先生議病定式,為醫家診治之大法,後之學者能從此法,不難入仲景之門,望岐黃之道矣。

白話文:

近年以來,流行注重虛名浮利,不追求務實的學問,只有醫生的名號,卻沒有真正的醫術。千方百計激發後人對華先生論述的探究,另外記錄喻嘉言先生討論疾病診定的規範,作為醫者診治的指導原則。後來的醫者若能遵循此法,進入仲景的醫學領域不成問題,並能領悟岐黃醫道的真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