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怡堂散記》~ 卷上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6)

1. 雜治得心隨錄可為法者二十二症

導引法:用肉桂三分,川椒三十粒,研細少加白麵、薑汁調成膏焙熱,貼臍下及兩足心,熱手頻護,二日後揭去。小兒陰不足,不能服桂附,故用導法可以引熱下行,椒性善下,勝於附子。

顱脹與囟填不同,囟門凸起,為囟填,屬心火,錢氏用瀉心湯。顱脹則頭皮光急,額角皆大,肝腎虛熱上衝,六味地黃湯加重劑以鎮之。

又有囟門不合,頭骨分開不病而顱解,此先天不足之質,其兒面㿠白,目白睛多,又宜陰陽雙補,六味加鹿茸、龜板,如無鹿茸,角膠代之。

岩鎮程氏子,六歲,冒風傷食,發熱,咳嗽、嘔惡、不思食,此尋常病也,初服疏散消食藥,嘔、咳不除,熱不退,汗出氣喘,以時感而見虛症,人漸困。請予治,已五日矣。診其脈弦大,熱不退,咳出痰沫,食入則嘔,人極困,此秋熱傷肺,正氣虛,熱邪留於肺胃,宜瀉熱以保肺氣,所服荊、防、柴、葛、秦艽、赤芍、神麯、麥芽之類,皆非對症之藥,故病日加甚,方用沙參、麥冬、桔梗、甘草、茯苓、橘紅、炒山梔,加竹葉心、粳米,煎一劑安,二劑愈。解曰:發熱、喘嗽,熱在肺也,嘔渴不食,熱在胃也。

故以甘、桔、梔子清肺,竹葉、麥冬清胃,藥雖淡而功自專,且與質弱之兒相稱,所謂補而不滯,清而得當者也。

海陽金氏子,十三歲,腹痛三年,雜治不效。發則喊叫不可耐,遇風則作寒熱,嘔吐,汗出,面青,脈弦。予曰:此風根也,用桂枝、防風、柴胡、黃耆、白朮、陳皮、半夏、白芍、甘草加生薑煎,二劑平,四劑愈。

湖邊程芑堂兄子,十歲,久患牙腫不消,屢用吹藥脫去一齒,因大駭。請予治。予診視無外症,令服六味地黃湯,不用吹藥,為之立案云:小兒純陽之體,陰未足,每多熱症,故錢氏以六味為主,治久患牙腮腫。

不紅不痛,非陽明風熱可知,吹藥過施,致損一齒,古方吹藥多用冰硼,冰片辛竄之性,直透齒根,硼砂能柔五金化腐肉,所損之齒,損於藥非損於病也,且內熱,脈數,時作耳閉,皆陰虛之明證,當此夏令火旺,金水俱虧,服藥宜以養陰為主,一切吹藥皆不可,必陰得所養,則虛火自不上浮,齒患自然不作,治病求本,此之謂也。六味加麥冬、霍斛,蜜杵為丸,服之兩月病不復作。

南源王氏子,患血舌,色若紫肝,自言作脹,無外症,或令以刀劙出血病當愈。其父不敢,褪負而求我,診其脈數大,方用生地五錢,丹皮、赤芍、梔子各一錢,紅花、犀角、菖蒲、枳殼、木通、甘草各五分,命以銀針刺舌旁,服藥二劑,刺處先退,又二劑舌尖退出,再四劑而痊。

鄰人程氏子,十歲,夜飯後從戲臺跌倒而下,賴人提起回家,當時嘔吐,初吐出夜飯,續吐清水,扶坐床上,吐則以盆盛,天明請予看,吐出之水綠如菜汁。予曰:此膽倒也,翻跌而下,膽汁傾出,汁盡則死矣。為定一方:橘紅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枳實、竹茹六味為溫膽湯,再加棗仁一錢,代赭石二錢,以收正其膽腑,可名正膽湯,一劑吐止,二劑頭目清而愈矣。因憶昔年曾見此症二處,不知治法,皆不救。

白話文:

導引法:用肉桂少量、川椒三十粒磨成粉末,加少量麵粉和薑汁調成膏狀,加熱後貼在肚臍下和雙腳心,用溫熱的手經常捂着,兩天后揭掉。小兒陰氣不足,不能服用肉桂、附子,所以用此導引法可以引導熱氣下行,胡椒性味下行,效果比附子更好。

顱脹和囟門填塞不同,囟門凸起是囟門填塞,屬於心火過旺,可用瀉心湯治療。顱脹則頭皮繃緊發亮,額角都很大,是肝腎虛熱上衝所致,可用六味地黃湯加重劑量來治療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囟門閉合不全,頭骨分離但不生病,這是先天不足,患兒面色蒼白,眼白多,需要陰陽雙補,在六味地黃湯中加鹿茸、龜板,如果沒有鹿茸,可以用鹿角膠代替。

岩鎮程氏之子,六歲,受風寒傷食,發熱、咳嗽、嘔吐、厭食,這是常見病。初次用疏散消食的藥物治療,但嘔吐、咳嗽沒有好轉,發熱不退,出汗氣喘,這是感受外邪後出現虛症,病情日漸嚴重。就診時已經五天了。診脈弦大,發熱不退,咳出痰沫,吃東西就吐,非常疲倦,這是秋熱傷肺,正氣虛弱,熱邪滯留於肺胃,應該瀉熱以保護肺氣。之前服用的荊芥、防風、柴胡、葛根、秦艽、赤芍、神曲、麥芽等藥物,都不是對症藥,所以病情日益加重。於是處方沙參、麥冬、桔梗、甘草、茯苓、橘紅、炒山梔,加竹葉心、粳米,一劑藥後病情緩解,兩劑藥後痊癒。解釋:發熱、喘嗽,熱在肺;嘔吐口渴、不思飲食,熱在胃。所以用甘草、桔梗、梔子清肺,竹葉、麥冬清胃。藥物雖淡,但療效專一,而且適合體質虛弱的兒童,這就是所謂的溫補而不滯,清熱而恰當。

海陽金氏之子,十三歲,腹痛三年,各種治療無效。發病時喊叫不止,遇風則寒熱交作,嘔吐,出汗,面色青白,脈象弦數。我說:這是風寒入裡,用桂枝、防風、柴胡、黃耆、白朮、陳皮、半夏、白芍、甘草加生薑煎服,兩劑藥後病情平穩,四劑藥後痊癒。

湖邊程芑堂兄之子,十歲,牙齒腫痛很久,多次用吹藥治療,脫落了一顆牙齒,非常害怕。請我治療。我診斷沒有外在病症,就讓他服用六味地黃湯,不用吹藥。我這樣解釋:小兒體質純陽,陰氣不足,容易出現熱症,所以錢氏常用六味地黃湯治療久治不愈的牙齦腫痛。不紅不痛,不是陽明風熱引起的。吹藥使用過度,導致脫落一顆牙齒。古代吹藥多用冰硼砂,冰片辛烈竄行,直達牙根;硼砂能軟化金屬,腐蝕壞死組織。脫落的牙齒是藥物損傷的,不是疾病損傷的。而且內熱,脈數,時而耳鳴,都是陰虛的明顯症狀。正值夏季陽氣旺盛,金水二臟俱虧,治療應該以滋陰為主,所有吹藥都不可用。陰虛得到滋養,虛火就不會上浮,牙痛自然不會再發作。治療疾病要治本,這就是道理。在六味地黃湯中加麥冬、石斛,用蜂蜜做成藥丸,服用兩個月後,疾病不再復發。

南源王氏之子,患血舌,舌頭顏色像紫色的肝臟,自述舌頭腫脹,沒有外在病症,有人建議用刀劃破舌頭放血,說這樣病就好了。其父不敢這樣做,於是託我治療。我診斷脈象數大,處方生地五錢,丹皮、赤芍、梔子各一錢,紅花、犀角、菖蒲、枳殼、木通、甘草各五分,並用銀針刺舌頭旁邊,服用兩劑藥,刺的地方先消退;再服用兩劑藥,舌尖腫脹消退;再服用四劑藥後痊癒。

鄰居程氏之子,十歲,晚上吃完飯後從戲臺上跌下來,被人扶回家,當時嘔吐,先吐出晚飯,然後吐清水。扶他坐在床上,嘔吐時用盆接住。天亮後請我看病,吐出的水綠色像菜汁。我說:這是膽汁嘔逆。從高處跌下來,膽汁傾瀉而出,膽汁傾盡則死。我開了一個方子:橘紅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枳實、竹茹六味藥組成溫膽湯,再加棗仁一錢,代赭石二錢,以收斂保護膽腑,可以稱之為正膽湯。一劑藥後嘔吐停止,兩劑藥後頭目清醒,痊癒了。我記得以前見過兩種這種病例,不知道治療方法,都沒有治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