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怡堂散記》~ 卷上 (4)
卷上 (4)
1. 雜治得心隨錄可為法者二十二症
家虞部奕皇侄之孫,周歲,盛暑時,病壯熱煩嘔、有汗,是暑邪為患,初與香薷飲一劑,熱不退,煩渴加甚。予曰:時逢酷暑熱甚,宜加黃連,服藥後熱稍平而症不減,嘔渴人困、頭抬不起,此熱傷正氣也。熱甚務在必清,正氣為熱所傷,亦須急固,方用人參、麥冬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黃連、梔子、竹葉心煎服。次日精神起而熱猶不退。
予曰:精神起則人參可除,熱不退者,清涼之力薄,當以生水之味佐之,乃克有濟,方用生地、丹皮、麥冬、黃連、山梔、石膏,加以二陳和胃,連進二服,熱退神安,煩渴皆定。小兒純陽之體,暑為陽邪,最傷心脾二臟。熱而煩者心受之,熱而嘔渴脾胃受之也。心受之,則黃連、山梔,胃受之,則石膏、竹葉。
純陽之體無陰以制,則熱不能退,故用生地、丹皮、麥冬生水以濟陽。黃連得其滋助而功始倍,更加二陳以和胃,而胃氣不傷,病因此愈。此症熱經七日,認症的確,藥有次第,故得收功,使病家少有紛更,則變生不測矣。
風暑合病為暑風,暑喜傷心,風喜傷肝,此但有暑而無風,故雖熱而驚不作,予故不用風藥。
兒體本不虛,忽而神困者,是正氣為熱邪所傷,只宜瀉熱,人參只用一劑後即除之。且大便二、三日一次,裡氣不虛,若再用人參,必助邪為患矣,用藥當見機者此也。
熱退旬日,忽然又發嘔渴如前,以俗情言必曰復感。予曰:此胃家餘熱未盡,天氣過亢,餘熱復聚,用養陰和胃稍加石膏二劑而平。
奕皇侄之孫女,九歲。風濕發丹,遍身搔癢,三日丹發未透,熱未退,大便多日不解,腹痛,此尋常小病也,與疏托利濕消食之劑,其夜忽發驚風,目直大叫,手足搐搦,唇口連掣,少停又搐,一夜十餘次。舉家驚愕,延予至,初視之不解其故,再四推求,外無新感之風邪,內有未泄之濕熱。
據侍者云:因高處貓跳而受駭,驚由是作。予曰:脾經濕熱斷無作驚之理,因於驚則脾家所蘊之熱乘驚而入於肝膽,是脾移熱於肝病之變者也。此病在脾則為濕,入肝則為風,肝得驚風病斯作矣。其治法當疏肝膽之風,泄脾土之濕,表裡一通,庶凡驟解,稍遲病深則難救矣。
為處一方:羌活、防風、天麻、鉤藤、殭蠶、全蠍、當歸、赤芍、枳殼、大黃、山梔、木通、甘草共十三味,其法蓋合瀉青丸、牽正散、四順清涼三法,以成疏肝泄閉之方,一服而表裡雙解,其病如失。
義呈朱嗣倚兄孫病春溫,五朝大熱不退,頭痛,煩渴,脈大,惡人與火,陽明邪熱甚也,與小劑白虎湯,初用石膏三錢,不效加至五錢,又不效,病亦不加,但人倦耳,其家請易方。予曰:藥對症故病不加,藥力輕故病不減,據症而論無可易也,用熟石膏一兩、知母二錢、甘草五分、粳米二錢,再一劑而熱退。治麻痘,石膏宜生用,傷寒方中石膏宜煨用。
白話文:
雜病治療心得記錄中值得效法參考的二十二個病症
一個姓虞的官員,他皇族姪子的孫子,剛滿一歲。在盛夏時,生病發高燒、煩躁嘔吐,還出汗,這是因為暑邪侵襲所導致的。剛開始給他喝了一帖香薷飲,但燒沒退,反而更煩躁口渴。我說:「現在正值酷暑,熱邪太盛,應該加黃連。」服藥後,燒稍微退了,但其他症狀沒減輕,還是嘔吐、口渴、精神疲憊,連頭都抬不起來,這是因為熱邪傷了身體的元氣。熱邪盛的時候,一定要想辦法清熱,而元氣被熱邪所傷,也必須趕快固本培元。因此,我開了人參、麥冬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黃連、梔子、竹葉心一起煎服。第二天,精神好了一些,但燒還沒完全退。
我說:「精神好轉,就可以把人參拿掉了。燒沒退,是因為清熱的藥力不夠,應該用滋潤的藥來輔助,才能有效。」因此,我開了生地、丹皮、麥冬、黃連、山梔、石膏,再加上二陳湯來調和腸胃,連服兩帖,燒就退了,精神也恢復了,煩躁口渴的症狀也都消失了。小孩子的身體是純陽之體,暑邪也是陽邪,最容易傷害心脾兩個臟器。發熱又煩躁,是心臟受到影響;發熱又嘔吐口渴,是脾胃受到影響。心臟有問題,就要用黃連、山梔;脾胃有問題,就要用石膏、竹葉。
純陽之體沒有陰氣來制衡,熱就無法消退,所以要用生地、丹皮、麥冬來滋生水氣,以滋養陽氣。黃連有了滋潤的幫助,藥效才能加倍,再加上二陳湯來調和腸胃,就不會傷到胃氣,病自然就好了。這個病發熱持續了七天,我確實掌握了病症,用藥也有先後順序,所以才能成功治癒。如果病人家屬隨意更換醫生,恐怕會發生難以預料的變故。
風邪和暑邪一起侵襲會變成暑風,暑邪容易傷到心,風邪容易傷到肝。這個病例只有暑邪而沒有風邪,所以雖然發熱,但沒有出現驚厥,因此我沒有用治療風邪的藥。
小孩子的身體本來不虛弱,突然精神疲憊,是因為元氣被熱邪所傷,只要清瀉熱邪就好,人參用一帖就應該拿掉。而且小孩兩三天大便一次,表示腸胃之氣不虛弱,如果再用人參,反而會助長邪氣,造成更大的危害,用藥一定要懂得隨機應變。
退燒後十天,又突然出現像之前一樣的嘔吐口渴症狀。一般人可能會認為是再次感染了。我說:「這是因為胃裡的餘熱還沒完全消退,天氣又太過炎熱,讓餘熱再次聚集。用養陰和胃的藥,稍微加一點石膏,服兩帖就恢復了。」
虞官員的姪孫女,九歲。得了風濕疹,全身發癢,三天了疹子還沒完全透出來,燒也沒退,而且好幾天沒大便,還肚子痛。這本來是常見的小病,給她開了疏通、利濕、消食的藥。當天晚上,她卻突然發驚風,眼睛直視、大聲叫喊,手腳抽搐,嘴角也跟著抽動,停一下又開始抽搐,一整晚發生十幾次。全家人都嚇壞了,請我去看。我一開始也搞不清楚原因,仔細推敲後,發現她外沒有新感染風邪的跡象,內有還沒排泄乾淨的濕熱。
據侍者說,是因為貓從高處跳下來嚇到她,所以才出現驚嚇。我說:「脾經有濕熱絕對不會造成驚風,是因為驚嚇讓脾胃累積的熱邪進入肝膽,這是脾胃的熱轉移到肝臟的病變。這個病在脾經是濕,進入肝經就變成風,肝臟受到驚嚇,風病就發作了。」治療方法應該要疏通肝膽的風邪,排泄脾土的濕氣,表裡一起調理,病才能很快痊癒。如果稍有延遲,病情加深就難以救治了。
因此,我開了羌活、防風、天麻、鉤藤、僵蠶、全蠍、當歸、赤芍、枳殼、大黃、山梔、木通、甘草共十三味藥。這個藥方結合了瀉青丸、牽正散、四順清涼湯三種藥方的功效,組成了疏肝泄閉的方劑。服用一帖,表裡都能得到調理,病就很快好了。
我朋友朱嗣倚的孫子得了春溫,發高燒五天都沒退,頭痛、煩躁口渴,脈象也很大,討厭別人靠近他,也討厭火,這是陽明經的邪熱太盛了。給他開了小劑量的白虎湯,一開始用三錢石膏,沒有效果,加到五錢還是沒效,病情也沒有加重,只是人覺得很疲倦。他的家人就想換藥方。我說:「藥是對症的,所以病情沒有加重,只是藥力不夠,所以病情也沒有減輕,從病症來看,沒有換藥方的必要。」因此,我用熟石膏一兩、知母二錢、甘草五分、粳米二錢,再服一帖,燒就退了。治療麻疹痘瘡,石膏適合生用,治療傷寒的石膏適合煨過後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