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怡堂散記》~ 卷下 (18)
卷下 (18)
1. 辰砂琥珀
琥珀,木體,沖服則浮。辰砂,石質,沖服則沉。雖鎮心安魂之藥,若加一二分於煎劑,不能入胃,用之何益?凡用此者,必先為末,置器中以熟蜜一二匙調勻,然後以湯沖服。止血方中有用棕灰、發灰者,亦宜先用蜜調,不爾則泛。
白話文:
辰砂琥珀
琥珀是植物生成的,用水沖服會浮起來;辰砂是礦物生成的,用水沖服會沉下去。雖然它們都是鎮定心神安撫魂魄的藥物,但如果直接加一兩分到煎好的藥劑中,藥物無法進入胃部,這樣服用有什麼益處呢?凡是用這兩種藥材的,一定要先磨成粉末,放在容器裡用一兩匙熟蜜調勻,然後再用湯水沖服。在止血方劑中,如果用到棕櫚灰、頭髮灰,也應該先用蜂蜜調勻,否則會漂浮在湯水上,無法發揮功效。
2. 飯膏
近有吊米露之法,病不能食以之代飯,予見飲米露者數人病加而谷絕。米露之性一團火氣上升而出,與燒酒同,雖無曲糵,其理一也。莫若以熟米作飯,飯成再入砂鍋煮爛,夏布絞出飯汁,潔白如膏,濃厚和軟,不難吞嚥。沖和之性,與粥飯同,勝於米露多矣。
白話文:
最近流行一種米漿(吊米露)的方法,讓病人無法進食時用它代替飯食,但我見到好幾個人喝了米漿後病情加重,甚至斷了食慾。米漿的特性就像是一團火氣直往上衝,跟燒酒一樣,雖然沒有經過釀造過程,但道理相同。不如用熟米煮飯,飯煮好後再放入砂鍋煮爛,夏天用細布絞出米汁,潔白如膏,濃稠柔軟,容易吞嚥。這種米汁的性情溫和,和稀飯一樣,比米漿好太多了。
3. 甘草
葉時可先生一日觀釣魚而悟甘草之用,謂予曰:魚竿在手,所用者絲與釣也,投竿於水,絲屬木而性浮,釣屬金而性沉,腰間必系一泛留於水面,能使浮者不浮、沉者不沉,釣者之心視為準則,是釣魚無需於泛子,非泛子竟不能得魚。藥中之甘草極似之,以其味長於甘而守中也,古稱甘草能和百藥,藥留於胃則從容分布,升者循經,降者入腑,非甘草所治之病,而藥之得力皆賴其停頓之功,無用之用大已哉。
白話文:
葉時可先生有一天觀看釣魚,從中領悟到甘草的妙用,告訴我說:釣魚時,需要魚竿、魚線和魚鉤,把魚竿拋到水裡,魚線屬木,本性輕浮;魚鉤屬金,本性下沉。釣魚人腰間一定繫著一個浮漂在水面,它能使輕浮的魚線不至於浮得太高,沉重的魚鉤也不至於沉得太深,釣魚人根據浮漂的動靜來判斷魚訊,這是釣魚的準則。雖然釣魚不需要浮漂就能釣到魚,但實際上沒有浮漂就幾乎不可能釣到魚。藥材中的甘草非常類似,因為它的味道甘甜平和,可以調和各種藥材。藥物停留在胃裡,就能從容地運送到身體各處,該上升的藥物循經絡上升,該下降的藥物進入腑臟,甘草本身並非治療所有疾病,但藥物能否有效,都仰賴它調節藥性、使藥物停留在胃中的作用,這種看似無用的作用,其實非常重要。
4. 節錄名言醫者當識
醫家應讀之書甚繁,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,訒庵先生輯成《類纂》,本草亦成《備要》,可謂便讀之書矣。岐黃教人治病必先歲氣,毋伐天和,故詳言乎氣運。南華有言:寇莫大於陰陽,無所逃於天地之間,人在氣交之中與萬物同體,不由生人生物之顯然可見者而尋繹之,則陰陽之患渺不可得,故於醫經而外採錄名言作岐黃之羽翼,為仲景之津梁,理達人情,語皆實錄。
一木之葉、一蟲之臂,莫非天之所生、地之所成,中含太極,外應五行,運隨時轉,道與日新,識其道者,可以治病,可以保身;不知其道,茫茫四顧,恍若迷津。欲傳薪於後學,宜遠汲乎古人。
李時珍曰: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,剛交於柔而成根菱,柔交於剛而成枝幹。葉萼屬陽,花實屬陰,得氣之粹者為良,得氣之戾者為毒,故有五形焉、五氣焉、五色焉、五味焉、五性焉、五用焉。炎帝嘗而辨之,軒岐述而著之。此《綱目》之小序也。草木之交,無人指出,《綱目》之所以稱大成也。
劉完素曰:藥之用,必本於氣味。寒熱溫涼,氣生於天;酸苦辛鹹甘淡,味成於地。是以有形為味,無形為氣。氣為陽,味為陰。陽氣出上竅,陰味出下竅。氣化則精生,味化則形長,故地產養形,形不足者溫之以氣。陽生則陰長。天產養精,精不足者補之以味。陽根於陰。
故有七方十劑,以盡藥之用,此太古先師設繩墨而取曲直,叔世方士出規矩以為方圓。夫物各有性,制而用之,變而通之,其功用豈有窮哉?
天以陰陽五行化主萬物,周流不息之謂行。陰陽者,五行之父母也。草木之生根荄,為奇,甲坼為偶。合抱之木,皆從偶中出。《經》曰:「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。」《易》曰:「天地不交,則萬物不生也。(李時珍)
梅、杏、桃、李,花皆五出,其中有六出者,實必雙仁,奇偶之相應也如此。
凡諸果實中含生意,故稱仁,仁皆顧祖,故根本不可失。
水潛,故蘊為五精;火飛,故建為五臭;木茂,故華為五色;金堅,故實為五聲;土和,故滋為五味。(關尹子)
升者為火,降者為水,欲升而能升者,為木,欲降而不能降者,為金,惟土能始終之。
五行所以相害者,天地之性。眾勝寡,故水勝火;精勝堅,故火勝金;剛勝柔,故金勝木;專勝散,故木勝土;實勝虛,故土勝水也。(《白虎通》)。
木與木相摩則燃;金與火相守則流,月固不勝火,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。月金,魄水所生也,不能勝火。僓,音頹,衰敝之貌。其道盡,因以地水救之。(《莊子》)
夫濕之至也,莫見其形,而炭已重矣;風之至也,莫見其象,而木已動矣;日之行也,不見其移,騏驥倍而馳,草木為之摩;陽燧未轉,而日在其前。故天之且風也,草木未動,而鳥已翔矣。其且雨也,陰曀未集,而魚已潛矣。以陰陽之氣相感動也。故寒暑燥濕,以類相從;聲響疾徐,以音相應也。(《淮南子》)
白話文:
醫家應該閱讀的書籍非常多,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這些經典,經過訒庵先生編輯成《類纂》,本草方面也有《備要》,可以說是方便閱讀的書籍。岐黃教導人治病,一定要先了解歲氣,不要違背自然規律,所以詳細說明氣運的道理。《南華經》說:「最大的禍害莫過於陰陽失調,沒有什麼可以逃脫天地之間的運行規律,人處在天地陰陽交替的環境中,與萬物是一體的,如果不從這些顯而易見的生物現象中去探究,那麼陰陽的病患就難以察覺。」因此,除了醫學經典之外,還採錄了名言,作為岐黃醫學的輔助,仲景醫學的橋梁,道理通達人情,所說的都是真實的紀錄。
一片樹葉、一隻昆蟲的肢體,沒有不是天地所孕育的,其中包含著太極的道理,外在對應著五行,運轉隨著時間而變化,道理也每天更新。了解這個道理的人,可以用來治病,也可以用來保養身體;不了解這個道理的人,茫然四顧,就像迷失在渡口一樣。想要將知識傳給後來的學習者,應該從古代先賢那裡汲取智慧。
李時珍說:「天創造地,化育出草木,剛與柔交合形成根莖,柔與剛交合形成枝幹。葉和花萼屬於陽,花和果實屬於陰,得到天地精華的就成為良藥,得到天地戾氣的就成為毒藥,因此有五種形狀、五種氣、五種顏色、五種味道、五種性質、五種作用。炎帝親自嚐百草來辨別藥性,軒轅黃帝和岐伯記錄並闡述了這些知識。」這段話是《本草綱目》的序言。草木陰陽交合的道理,如果沒有人指出,《本草綱目》就不會如此完善了。
劉完素說:「藥的運用,必須依據氣味。寒、熱、溫、涼,是天氣所生的;酸、苦、辛、鹹、甘、淡,是地氣所生的。所以有形的稱為味,無形的稱為氣。氣屬陽,味屬陰。陽氣從上竅而出,陰味從下竅而出。氣變化就能產生精,味變化就能滋養形體。所以,地所產生的東西能滋養形體,形體不足的,可以用氣溫補;陽氣產生,陰氣就會增長;天所產生的東西能滋養精,精不足的,可以用味來補養。陽氣的根本在於陰。
因此有七種處方和十種劑型,來充分發揮藥的作用,這是太古先師設定的法則,用來取直和取彎;而後世的方士則制定了規矩,用來畫方和畫圓。萬物各有其性質,加以控制和運用,加以變化和貫通,它的作用怎麼會有窮盡呢?
天用陰陽五行的變化主宰萬物,循環不息稱為運行。陰陽是五行的父母。草木的生根發芽,為奇數;枝葉裂開,為偶數。合抱的大樹,都是從偶數中生長出來的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天地陰陽之氣交合,萬物才能開花結果。」《易經》說:「天地陰陽不交合,萬物就不能生長。」(李時珍語)
梅花、杏花、桃花、李花,花瓣都是五片,其中有六片花瓣的,果實必定是雙仁,奇數和偶數的相互對應就是這樣。
凡是果實中都蘊含著生命力,所以稱為仁,仁都顧及根本,所以根本不能喪失。
水是潛藏的,所以蘊藏著五精;火是飛騰的,所以呈現五種臭味;木是茂盛的,所以呈現五種顏色;金是堅硬的,所以呈現五種聲音;土是平和的,所以滋養五種味道。(關尹子語)
向上升的是火,向下沉的是水;想要上升而能上升的是木,想要下降而不能下降的是金;只有土能貫穿始終。
五行之所以相互剋制,是天地間的自然屬性。多能勝少,所以水能剋火;精能勝堅,所以火能剋金;剛能勝柔,所以金能剋木;專能勝散,所以木能剋土;實能勝虛,所以土能剋水。(《白虎通》語)
木與木摩擦就能燃燒;金與火相遇就會熔化,月亮本來就不能勝過火,因此才有了月亮衰敗的現象,這是天道盡頭的表現。月屬金,是魄水所生的,不能勝過火。僓,讀作頹,是衰敗的樣子。天道窮盡,就用水來救它。(《莊子》語)
濕氣來到的時候,看不見它的形狀,但是木炭已經變重了;風吹來的時候,看不見它的樣子,但是樹木已經搖動了;太陽運行的時候,看不見它的移動,但是駿馬奔馳的速度加快,草木也因此磨損。陽燧還沒轉動,太陽光已經照在前面了。所以,當快要起風的時候,草木還沒有動,鳥已經開始飛翔了;快要下雨的時候,陰雲還沒聚集,魚已經潛入水中了。這是因為陰陽之氣相互感應。所以,寒冷和暑熱,乾燥和潮濕,都會依據各自的特性相互跟隨;聲音和響聲,快和慢,都會依據各自的音調相互應和。(《淮南子》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