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怡堂散記》~ 卷下 (17)
卷下 (17)
1. 龍骨
《綱目》龍背八十一鱗,具九丸之數,陽之極也。骨為陽中之陰,龍潛則骨長,骨長則身重,故老龍脫骨則體輕。陸佃《埤雅》云:「蛇易皮、龍易骨、麋鹿易角、蟹易螯,則龍骨是所脫之生骨非死龍之骨也。」書言晉地、川穀及泰山岩穴中甚多。齒為骨之餘,骨脫則齒亦脫矣。蛇易之皮、鹿解之角,山人多拾之,龍骨之拾亦由是也。
骨為陽中之陰,以潛而長,性澀,舔之黏舌,故能斂浮越之正氣。《十劑》曰:澀可止脫,龍骨、牡蠣之屬是也。牡蠣生於水而無雌,為陰中之陽,故二物每相須用。
白話文:
龍骨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龍的背上有八十一片鱗片,符合九的倍數,代表陽氣的極致。龍骨是陽氣中的陰性物質,龍潛伏時骨骼生長,骨骼長則身體沉重,所以老龍脫骨後身體就會變輕。陸佃在《埤雅》中說:「蛇容易換皮,龍容易換骨,麋鹿容易換角,螃蟹容易換螯」,由此可見,龍骨是龍脫落的生骨,而非死龍的骨頭。書中記載,晉地、四川山谷和泰山岩穴中有很多龍骨。龍的牙齒是骨骼的延伸,骨骼脫落,牙齒也會脫落。蛇蛻皮、鹿掉角,山裡人都會撿拾,撿拾龍骨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。
龍骨是陽氣中的陰性物質,潛藏生長,性澀,舔起來會黏舌頭,因此能收斂浮越的正氣。《十劑》中說:「澀味可以止脫」,龍骨、牡蠣都屬於此類。牡蠣生於水中,沒有雌性,屬陰中之陽,因此這兩種藥材常常一起使用。
2. 土
土為萬物之母,坤之體,脾之用也。用時宜旋取純黃色含生氣者為上,陳土一物皆自壞牆坼灶中出,其土和過石灰,不堪收用。吾鄉土色純黃者多,每於長夏土旺之月,掘取純黃無雜色者一石,米湯和杵,捻成彈丸,烈日中曬收,所費二三十文可支數年之用。予常備置囊中,黑壤之地一時難覓者,以數丸贈之。
白話文:
泥土是萬物的根本,如同坤卦的特性,也與脾臟的功能相關。使用泥土時,最好選擇旋轉挖掘取得的純黃色、帶有生氣的泥土。陳舊的泥土,多半是從破牆或灶坑裡挖出來的,這種泥土摻雜石灰,不堪使用。我們這裡黃土很多,每年長夏(土旺的季節)時,我會挖取純黃色、沒有雜色的泥土一石,用米湯調和後搗碎,搓成彈丸大小,放在烈日下曬乾。花費二三十文錢,就能夠使用好幾年。我通常隨身攜帶一些,如果遇到一時找不到黑壤的地方,就送給對方幾丸。
3. 鹽
天一生水,水曰潤下,潤下作咸,人之精血味皆咸,鹽為先天之味,故淡食則人乏。小兒麻、痘忌之者,麻痘之出以血運行,咸能凝血故也。病水腫人忌之者,能助水氣為患也。
白話文:
天地萬物起源於水,水的特性是滋潤向下,向下流動則產生鹹味。人體的精血也帶有鹹味,鹽是人體先天就具有的味道,所以飲食清淡則會使人體虛弱。小兒患麻疹或痘瘡時忌食鹽,因為麻疹和痘瘡的發病是靠血液運行,而鹹味有凝血的作用。水腫病人也忌食鹽,因為鹽會加重水腫病情。
4. 薑棗
薑棗所以和營衛。姜能宣通陽氣,棗能致津液,二味並行,無汗能發,有汗能止。古方多用之大棗,北棗也,沉重味厚,長於補脾。和營衛之功,小棗為上,小棗入水輕浮,合之生薑,辛甘升陽能至病所,予邇來所用皆小紅棗也。
白話文:
薑棗能調和人體的營氣和衛氣。生薑可以宣通陽氣,大棗可以滋生津液,兩種藥材一起使用,沒有汗的可以發汗,有汗的可以止汗。古代方劑多用大棗,指的是北棗,它個頭大、沉甸甸的,味道濃郁,尤其善於補脾。但若要調和營衛之氣,小棗的效果更好。小棗放入水中會浮起來,質地較輕,與生薑一起使用,辛甘溫熱之性可以將藥力輸送到患病部位。我最近所用的都是小紅棗。